最新章節
書友吧 6評論第1章 前言
作為一名資深心理咨詢師和家庭教育工作者,生活和專業的積累促使作者在完成幾本相關的專著后,更加讀懂了家長的心理需求,于是作者一直就探索著用文學的形式去表現心理成長、靈性思想的作品。幾番嘗試后,就在場景上從自己所住的小院子寫起,采用了365天這樣一種形式,自己就是一切事件活動的主線,這樣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都有了,就家庭教育、心理成長、靈性人生而言,這應是激起讀者共鳴最好的方式了,因為一切都來源于真實,一切都來源于家庭。一個家庭教育工作者,把自己的家庭曬到這個程度,這就如“歌者是歌的一部分、舞者是舞的一部分”一樣,人與事在這里找到了最好的整合方式。
書名取“巧玲的365天”,一是因為“巧玲”是作者父母送給作者最好的禮物——乳名。二是因為“巧玲”二字有其積極的意義:“巧”代表的是對生活的選擇方面,要抓住機遇善于做選擇,同時又會經營生活,美好的生活從來都是經營出來的;“玲”者“靈”也,代表的是生活中智慧的層面,也就是靈性人生。就心理健康程度而言,“巧玲”就是心理健康的最高境界。作者和自己家庭是貫穿本書始終的一個案例,是讀者的參照點——書的內容涉及到作者原生家庭的影響、婆媳關系的處理、對兒子的教育方式、夫妻的相處之道,這些內容時不時地就滲透在書中,這都是“巧”和“玲”的境界。書中有作者描寫自家小院植物的大量片斷,這些從植物身上悟到的思想閃光點,是“靈”性人生的升華。人類經過多少萬年的進化,幾千年的文明史,與植物和諧共處,成長有共性、靈性亦能通,從植物身上得到的感悟與從人那里得到的感悟相比,更具有思想的共鳴。
作者用散文的記敘、描寫和議論方式,記錄了大量心理咨詢案例,這些案例的記錄去除繁雜的咨詢過程而注重理念的滲透,是為了給讀者一個啟發,一個理念的引導,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因為悟透了這些案例,就是不用咨詢的咨詢,就是恰到好處的自我救贖,這種直透式的記錄最能觸及人心靈的成長。人本是因為共性而相處與合作,因彼此不同而成長和進步,看別人的成長自然是引導自己成長最好的方式,因為這些案例本身就是鏡子,讓人既照見自己又照見自己的家人。
這是一本從生活角度談家庭教育和心理成長的讀物。列夫·托爾斯泰曾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但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那么我們就從本書作者描寫家庭的方方面面中去看這種“相似”,而從那些形形色色不同的案例中去看“各有各的不幸”,化“不幸”為“有幸”,從作者思想的闡述中體味人的靈性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