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快樂做人,快樂生活
- 向孔子學做人 跟曹操學做事
- 陳墨
- 10028字
- 2016-07-08 10:05:38
1.像水一樣多情,像山一樣無憂
歐陽修在其《醉翁亭記》中有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痹诔錆M噪聲的都市叢林里,你幾乎快樂不起來。那就不妨學一下古代智者,寄情于山水之間。抽空到鄉間山野走一遭,呼吸一下新鮮空氣,聞聞泥土的芳香,看看翠綠的大地,聽聽大自然的奏鳴曲——蟬聲、鳥聲、溪水聲……或許你將會有不一樣的感覺。
【圣人做人之道】
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孔子說:“智慧的人喜歡水,仁德的人喜歡山;智慧的人好動,仁德的人好靜;智慧的人快樂,仁德的人長壽?!?
【向孔子學做人】
在孔子眼里,聰明的人喜歡水,有仁德的人喜歡山;聰明的人性格就像水一樣活潑,有仁德的人就像山一樣安靜;聰明的人生活會很快樂,有仁德的人會長壽。
子張問孔子:“為什么仁者樂于見到山呢?”
孔子說:“山,高大巍峨。山上草木繁茂,鳥獸成群,人們所需的一切東西山上都出產,并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是它自己卻不從人們那里索取任何東西,四面八方的人來到山上各取所需,山都慷慨給予。山還通過風雷云雨來貫通天地,使陰陽二氣調和,降下甘露以惠澤萬物,萬物因之得以生長,人民因之得以飽暖。這就是仁者之所以樂于見到山的原因啊?!?
子貢接著問道:“為什么智者樂于見到水呢?”
孔子回答說:“水,它滋潤萬物的生命而出乎自然,就像是人的美德,它流向低處,蜿蜒曲折卻有一定的方向;就像正義一樣,它洶涌澎湃沒有止境,即使跌進萬丈深淵,也毫不畏懼,奮勇向前。它柔弱,卻又無所不達,萬物出入于它而變得新鮮潔凈,就像在進行教化一般,這不就是智者的品格嗎?”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是儒家的經典論述??鬃佑蒙降慕o予和不求回報,象征有仁德的人的品德;用水的柔弱但卻無所不達,象征智者的品格。
山留給人的印象是高大的,是難以撼動的。颶風過崗,它不曾動搖過;雷電霹靂之中,它絲毫不減自己的巍峨身姿。山,它讓雨水來為自己洗塵,它讓冰霜白雪來充當自己最美的盛裝。人若能夠像山一樣去面對萬事萬物,自然不會再浮躁。
水給人的印象是柔弱無骨的,但恰恰是看似柔弱的水,卻有著水滴石穿的韌性。而且它沒有自己的固定形狀,能夠被包容于萬物之中。因此,人若能夠擁有水的特點,生活能不自然愜意嗎?
在現實生活中,總有人抱怨活得太累,一直快樂不起來。他們的理由看似充分而又多樣化,因為在這個世界上,讓人不快樂的事情簡直太多了,在他們眼里這個世界太不完美了:家人不完美,總是過于限制自己;老板不完美,總是讓人不停地加班,又不給加薪;同事不完美,他們冷漠自私,在工作中體會不到真情;朋友不完美,有福不能同享,有難也不能同當;女友不完美,相處的時間越長,愛情的甜蜜就越來越淡;丈夫(妻子)不完美,不僅不理解自己,還總會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和自己鬧矛盾……是啊,這個世界處處存在著缺陷,看起來我們有充分的理由不快樂。然而,你是否想過——你自己不也是一樣的不完美嗎?不完美的世界,不完美的我們,現實既已如此,那么我們還有什么理由去吹毛求疵、鉆牛角尖、讓自己不快樂呢?
或許我們無法達到圣人為智者和仁者所界定的標準,但我們可以學習借鑒一下他們的生活態度——像山一樣多情,像水一樣無憂。多角度地去看問題,勇于去發現生活中的美與善,多一分瀟灑坦然,少一些刻薄計較。這樣才能體會到快樂,享受到生活的本源之美。
要享受快樂,首先要學會樂觀豁達。生活的壓力,常常讓我們承受過多的重負;復雜多變的社會現狀,又給我們帶來種種挫折和磨難。要想立足生存、長足發展,就必須具備樂觀的心態,否則就很容易消沉下去;若少了豁達,則會自縛手腳、自我囚禁,難得片刻閑暇,并為自己所累。所以,積極向上、虛懷若谷的心態實為生存的上上之道。
享受快樂,還要有快樂的心境。面對任何困難和挫折,只需付之一笑,這樣工作的壓力和學習的煩惱就都會隨著心情舒暢而煙消云散。晨起跑跑步、打打拳、踢踢腿,不時邀約三五好友或互敘心聲,或下棋看戲,或游泳釣魚,或跋山涉水。放松心情,放飛心靈,學會調解,何憂之有?
享受快樂,更要學會欣賞。王永彬在《圍爐夜話》中寫道:“觀朱霞,悟其明麗;觀白云,悟其卷舒;觀山岳,悟其靈奇;觀河海,悟其浩瀚。”所以,保持一種欣賞的態度去看待世間萬物,你會發覺生活異常美好。小則草芥微蟲,大到宇宙蒼穹,皆有其靈妙之處,皆有其清新可言。不論是詩詞歌賦,還是影視小說,各有韻味,各有所長。
享受快樂,人生會更樂觀瀟灑;笑對人生,人生會更絢麗精彩;豁達恬然,人生會更自由豪邁。
【做人金言】
為了尋找快樂,你踏遍了千山萬水,始終見不到它的蹤影。其實你只要擁有一顆知足的心,快樂就在你身上。
2.黃連為哨,苦中尋樂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有這樣一段名言:“生命是一團欲望,欲望不能滿足便痛苦,得到滿足便無聊,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現實也大抵如此,人的快樂更多的時候都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而與物質沒有太大的關聯,只要你愿意,“苦”中完全能夠生出“樂”。
【圣人做人之道】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他可以快樂地居住在簡陋的小屋里,每天過著只有一簞飯、一碗水的清貧生活。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自己的樂觀態度。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
【向孔子學做人】
孔子曾不止一次稱贊顏回,這段話中再次對其做出了高度評價,盡管每天過著清貧的生活,顏回仍然“不改其樂”,他為了追尋自己的理想,在清苦困頓中也能自得其樂,這是一種高貴的精神在支撐著他。
孔子在收弟子時,奉行的是有教無類,他從不問弟子的出身貧富,只要愿意學習,他都招進門內。
顏回拜孔子為師時,還是個十多歲的孩子,他當時個頭矮小,衣衫破舊,面黃肌瘦,可他的眼神里卻透露出一股機敏與聰慧。盡管如此,當初顏回并未給孔子留下太深刻的印象。
后來,孔子才逐漸發現,顏回是所有弟子中最用功的,而且他的領悟能力很強,在授課中很少提問,總是在專心致志地聽孔子講課授業。
每天中午授課完畢,弟子們都回家吃飯了,顏回總是最后一個回去,飯后又總是第一個來到學堂,然后就捧卷誦讀。
久而久之,孔子就覺得很奇怪:顏回為什么回家吃飯這么快呢?
這一天,孔子派人偷偷跟隨顏回,想去看個究竟。
原來,顏回家住城東的貧民區。平時,顏回的父親在城外種地,不回家吃飯,顏回的母親又在外給人幫工,也不回家吃飯。但是,顏回的母親每天早晨都會給兒子做一鍋菜湯,讓他留到中午吃。而顏回到家后也不管涼熱,拿起用竹筒做成的飯碗,挖出一碗菜湯就津津有味地吃起來,有時菜湯吃不飽,他就跑到井邊,用水瓢舀幾瓢井水喝,然后就返回學堂讀書。
孔子一連派人觀察了幾天,發現天天如此??鬃痈械郊刃乃釕z憫,同時也十分嘆服,進而就有了《論語》上的這段話:“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顏回是孔子弟子中比較杰出的一位,在現在的曲阜孔府東側,就有一座氣勢恢宏的古建筑群——復圣廟,是用來祭祀顏回的,后人又稱之為“顏廟”。
以苦為樂是一種做人的境界,它能夠使人超越現實中的愁苦。人是一種注定要終身受苦的動物,這種苦,也許只有到死才會消失。但是,受苦者也有不同的態度,消極抱怨者,只會深陷其中,很難得以解脫。而能夠以苦為樂者,則具備一種極高的心境,他們才是生活的主人。
有一天晚上,巴爾扎克醒來,發覺有個小偷正在翻他的抽屜,他不禁哈哈大笑。小偷問道:“你笑什么?”
巴爾扎克說:“真好笑,我在白天翻了好久,都連一毛錢也找不到,你在黑夜里還能找到什么呢?”
小偷自討沒趣,轉身就要走。巴爾扎克笑著說:“請你順手把門關好?!?
小偷說:“你家徒四壁,關門干什么?。俊?
巴爾扎克幽默地說:“它不是用來防盜,而是用來擋風的?!?
巴爾扎克曾自詡要超過拿破侖,“他的劍做不到的,我的筆能完成”。他的確做到了,可惜他只活了50歲,留下許多未完成的作品,留下了巨大的遺憾。
巴爾扎克的生活顯然是清貧的,但他并不因此而悲觀,相反居然還能在小偷光臨的時候,進行一番小小的自嘲,這種以苦為樂的精神可謂古今罕見。
面對痛苦,一般人會泥足深陷,只有少部分人“強作歡顏”,極少有人能夠達到“苦中作樂”乃至“以苦為樂”的人生境界。我國臺灣漫畫家蔡志忠的一段話頗有哲理:“被針刺到手時,你的快樂是沒有刺到眼睛。我認為,如果一個人能忘記手上的痛,想到眼睛沒有被刺瞎的慶幸,早該破涕為笑了?!?
苦中尋樂是一種生活態度,能夠讓你保持一份自信和希望,讓你從痛苦、貧窮、難堪與不快中走出來。其實,生活中的很多經歷就像是喝咖啡,前面是苦的,但細細品味卻是一種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濃香。同樣,如果你能以“黃連為哨,苦中尋樂”的心態去面對生活的話,你生活中的快樂將會無處不在。
【做人金言】
人生貴在四種樂:苦中作樂,自得其樂,助人為樂,知足常樂。
3.改變環境,不如改變自己
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都試圖去改造周圍的環境,但卻罕有人想改造自己。也正因為如此,世上才多了很多失意者。殊不知,只有通過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才能做到“遇順境,處之淡然;遇逆境,處之亦泰然”。
【圣人做人之道】
子曰:“吾自衛返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孔子說:“我從衛國回到魯國,才把音樂整理出來,使《雅》、《頌》各自有了適當的位置?!?
【向孔子學做人】
孔子這句話的表面意思看似在談論音樂,其實他是在借音樂說自己的心境。因為此時正值他結束了周游列國的旅途,返回到久違的家鄉魯國,這才發現原來這里的一切都是如此美好。
此時的孔子已經不再是出游前的那個孔子,因為一樣的魯國,在此之前曾經讓他感覺坐臥不安,如今卻讓他覺得一切都很完美和諧。其中原因并不是魯國變了,而是孔子經過一番游歷后,其心境大大改變了。
對孔子的這種變化,《孔子做人真經》一書的作者王少農認為:“孔子從一個渴望擁有全世界、為此不惜舍掉一切的人進化成一個立志做好自身的人,是這樣的轉變成就了他。具體而言,周游列國的失敗成就了他,讓他明白:人除了做好自己,實際上什么也做不好,做好了自己的同時也就做好了別的?!?
孔子的這種經歷告訴我們,任何試圖去改變周圍環境的行為都是徒勞的,只有改變自己,讓自己去適應環境才是一條正道。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恐龍曾經是地球上的霸主,它們憑借著龐大的身軀、強悍的體魄而橫行于整個地球,然而當周圍的環境出現急劇變化時,它們卻不能夠及時去調整自身,無法適應環境的變化,最終被環境所淘汰,走向了滅絕,輝煌一時的恐龍時代也由此走向終結。能否適應環境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變色龍(也叫蜥蜴)是爬行動物中的一種,它們以超常的適應能力見長。當變色龍在遇到強敵或受到威脅時,它們甚至能夠做到斷尾自救,從而順利逃生。另外,當周圍環境中光線、溫度、濕度等條件發生變化時,變色龍的皮膚顏色也會隨之發生變化,也正因為如此,它們才被俗稱為“變色龍”。正是憑借這種變色能力,變色龍才能夠很好地保護自己,躲避天敵的危害。
變色龍是一種溫順的動物,然而它們卻能夠生存于地球的各個角落——無論是寸草不生的險峰,還是干旱無比的沙漠,都留下了它們悠然行走的蹤影??梢哉f,能夠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是變色龍得以頑強生存的一個重要法寶。
在生活中,我們也需要具備變色龍般的適應能力,面對形式多變、要求多樣的環境,唯有像變色龍一樣,隨時隨地學會適應環境,而不應不自量力地去妄圖改變環境。改變自己才是一種明智而切實可行的選擇;否則,你的人生將會在無奈與失意中度過,將會與成功和快樂無緣。因為,改變環境對絕大多數人而言,無異于天方夜譚、癡人說夢。
國際著名影星高倉健本不是演員,當演員并不是他最稱心的選擇,可他最后還是成為國際明星。開始時他為了生計不得不走進演藝界當上了演員,卻無時無刻不想著有朝一日逃離這個不利于自己發展的環境。正是因為他的這種想法,不僅讓他賺不到錢,而且還面臨著“下崗”的危機。后來,朋友告訴他應該努力去適應這個環境,要想讓環境因你而改變是不可能的。于是,他試著改變自己,讓自己的一切都融入到演藝界這個大環境中,最后,他就像一條湖里的魚適應了大海的環境,演藝界由他自由地暢游,最終成為國際明星。
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具備變色龍般的適應能力,面對轉瞬即逝的機遇,唯有像變色龍一樣,隨時隨地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改變自己,才能迅速地適應它,才能和寶貴的機會親密接觸。
1985年,吳士宏還在一家街道開辦的小醫院做護士。不甘平庸的她偶然看到了一則IBM(中國)公司的招聘信息,于是當即拿處方紙當信紙,寫了求職申請。
不久之后她接到了IBM的面試通知。先是參加英語筆試,她順利通過了。接著又是英語口試,口語對她來說幾乎是一個不可逾越的障礙。怎么辦?吳士宏想了想,放棄不是自己的性格,只能創造條件,改變自己,即刻去練口語,以便順應招聘方的要求。
為了學口語,吳士宏迅速報了個口語班,但是一周之后,IBM卻突然通知她去上班,而此時她的口語仍然不過關。面對這種情況,吳士宏又一次大膽接受了挑戰。就這樣,她帶著一個來自美國西雅圖的高中合唱團上路了。白天,她帶著這些人去北京的各大旅游景點,并將這些游客作為自己練口語的陪練,在當導游的三天時間里,她同時也瘋狂練了三天口語,并一舉通過了口語測試。
通過口試后,考官又問她會不會打字,這把她嚇了一大跳。要知道,在此之前,她從沒見過打字機,這時,聰明的吳士宏看了看屋里,發現沒有像打字機的東西,便知道當天不考,于是就說自己會,因為她知道自己能夠去應對這些新要求與新情況。
回去后,吳士宏立刻又借了200塊錢買了臺打字機,開始瘋狂練習,練到手一度都拿不住筷子。功夫不負有心人,很快她便練成了過硬的打字技術。吳士宏最終被IBM錄取了。
就這樣,吳士宏在面對應聘過程中一個又一個的新情況與新挑戰,她沒有退縮,而是充分發揮“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精神,努力去適應,去改變自己,并想方設法滿足對方的要求,最終她成功了。
根據周圍環境的變化改變自己,而不是妄圖去改變環境,這是一種處世哲學,它能讓你一步步走向成功和快樂。
【做人金言】
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當今社會,不能夠迅速改變自我去適應環境已經成了個人素質中的一塊短板,這也是沒有競爭力的一種表現。相反,善于改變自我去適應環境卻是一種能力的象征,具備這種能力的人,才能具備較強的競爭力。
4.快樂在于自己的選擇
有一位作家說過:“如果我們感到可憐,很可能會一直感到可憐。”同樣,如果你感到快樂,你很可能會一直感到快樂;如果你感到不快樂,那么你將會一直不快樂。歸根結底,快樂與否的主動權完全在你自己手中。
【圣人做人之道】
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葉公向子路問孔子是個什么樣的人,子路不答??鬃訉ψ勇氛f:“你為什么不這樣說,他這個人,發奮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向圣人學做人】
“葉公好龍”是一個眾所周知的故事,上述問話中詢問子路的葉公正是“葉公好龍”的主人公。面對葉公的提問,子路之所以沒有回答,是因為在古代學生是不能隨便評價自己的老師的。而在葉公走了之后,孔子才做了那番自我評價。在孔子的眼里,自己顯然是快樂的,他的快樂能夠沖淡一切憂慮,甚至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很多時候正是這樣,如果你認為自己快樂,那么你就是快樂的;如果你認為自己不快樂,那么你就將時時刻刻處于煩惱中??傊?,快樂與否在于自己的選擇,甚至是一念之間。
人生苦短,即便壽登百歲,也不過三萬多天??炜鞓窐肥且惶?,愁眉苦臉也是一天。若是發生了不順心的事,再怎么煩惱、沮喪也都于事無補,那我們何不盡力讓自己保持快樂呢?快樂還是不快樂,歸根結底,都是自己的選擇。
快樂與否有時取決于你的選擇。當你選擇面對陽光,陰影就會在你背后。快樂是一種心態,是自己能夠去選擇并能控制的。樂觀的心態會驅除悲觀,愉快會趕走憂愁,希望會消滅失望。
有一位聞名遐邇的老人,無論他想說什么,他都毫不掩飾,而且思維敏捷。在他參加一檔電視節目訪談的時候,他的機智幽默、直言快語給在場的人和電視觀眾帶來了快樂。在節目的最后,主持人問這位老人為什么總是這樣高興,“你一定有什么特別的足以讓自己快樂的秘密吧?”
“不,沒有?!崩先嘶卮鹫f,“我沒有什么特別的秘密。每天早上起床的時候,我有兩種可能的選擇:要么高興,要么不高興,你說我應該選擇什么呢?當然,我會選擇快樂,這就是我之所以快樂的全部秘密所在?!?
為什么每天都高興?因為自己選擇了快樂。這樣的回答似乎也太過于簡單了。但是,就是這樣簡簡單單的一句話,讓我們認識到了快樂的真正要義。那就是快樂在于我們的選擇,只有我們選擇快樂才會擁有快樂。這讓我們想到了林肯曾經說過的“境由心造,你的心里有多快活,你就會得到多少快活”。如果你想不開心,那么很簡單,你只要選擇不快樂就好了。
有一位小學老師,給學生出了一道作文題目——快樂是什么?有的學生寫的快樂是周末讓父母領著逛公園;有的學生寫的快樂是去吃美味佳肴;有的學生寫的快樂是考了好成績,得到老師和父母的表揚;還有一個小女孩寫道:“快樂就是讓自己快樂?!笔堑?,快樂就是讓自己快樂。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機會獲得一個擁抱、一個親吻、一個善意的微笑,這些可能都會給我們帶來快樂。
“人們本來是可以生活得更快活一些的,但是五個人中有四個放棄了本應有的快樂,”一位智者說,“不快樂是人們心境的普遍狀況。”現實正是這樣,生活不快樂的人比人們想象的要多得多。但是,生活快樂,又是人們對生存狀態的最基本的要求,所以,我們必須有意地改變這種狀況。其實,快樂是可望而且可即的,獲得快樂也絕不是一件很復雜的工作。任何人只要渴望快樂,只要愿意為此努力,只要掌握了正確的方法,他就一定能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快樂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的心靈養成的習慣。培養歡暢的心境,養成快樂的習慣,生活就會變成持續不斷的快樂盛筵。
當你在生活中遭遇不幸時,你改變不了環境,但你可以改變自己;你改變不了事實,但你可以改變態度;你改變不了過去,但你可以改變現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預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一定樣樣順利,但你可以事事盡心;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決定生命的寬度;你不能左右天氣,但你可以改變心情;你不能選擇容貌,但你可以展現笑容。因此,在面對生活中的不幸與無奈時,盡管我們無法改變周圍的環境與既定事實,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心境,讓自己的注意力聚焦在那些能給自己的生活帶來快樂與美好的因素之上。
英國作家薩克雷有句名言:“生活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你對它哭,它也對你哭?!比耸切枰硎苌摹o論你多忙,你總有時間選擇兩件事:快樂還是不快樂。早上你起床的時候,也許你自己還不曉得,不過你的確已經在無形中選擇了讓自己快樂還是不快樂。
俗話說,開心過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我們又何必跟自己過不去,何不讓自己的心情變得更快樂呢?人生若白駒過隙,短短百年而已,如果總以悲觀的態度看待這個世界,那么快樂就永遠不會出現在你左右。所以,無論在什么境況下,都應該選擇一種樂觀自信而快樂的心態,并以此來面對生活中的一切??鞓返男那榭梢宰屇愀杏職?、更有效率地戰勝挫折和困難。
【做人金言】
子曰:“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孔子說:“吃飽喝足,挽起手臂當作枕頭睡覺,快樂就在這里面?!?
5.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周易》里說:“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彼鼜娬{的是只有增強憂患意識,民族才能生存發展,國家才能長治久安。就個人而言,同樣也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圣人做人之道】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孔子說:“一個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近在眼前的憂患?!?
【向孔子學做人】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一論斷,是孔子在一次游歷中靈感突發而得的。
魯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春夏之交的一天,孔子帶著弟子南宮敬叔乘馬車去東周都城洛邑(即洛陽)一帶游歷。
一天中午,馬車來到一座山下。孔子在車上看到外面有幾個人在張網捕鳥,感到好奇,遂讓車夫停車休息,以便仔細觀看。師徒倆看了一會兒,南宮敬叔對那些人只是捕獵一些帶黃口的幼鳥感到很奇怪,便走到一位老漢跟前,施禮問:“老伯,你們為何只捕幼鳥而不捕大鳥呢?”老漢說:“小鳥見食便自投羅網,故易捕;大鳥見食旁有網,見網就躲,所以捕不著……”
師徒登車趕路,孔子問:“通過觀看捕鳥,你悟出了什么?”
南宮敬叔說:“小鳥貪食上了當,大鳥機警得保全。”
孔子說:“你說的情況是就事論事。從這件事,可以悟出這樣一個道理:貪者遭禍,不貪是福;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圣人的總結顯然是有其現實依據的,人如果沒有長遠的謀劃,就會有即將到來的憂患。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就是因果循環,今日因成他日果,今天不為他日作打算,他日成今日時必然會有許多憂慮。
一只小青蛙厭倦了常年生活的小水溝,因為水溝的水越來越少,也幾乎沒有什么食物了。小青蛙每天都在不停地蹦,想要逃離那個地方??伤耐閰s整日懶洋洋地蹲在渾濁的水洼里,還不陰不陽地說:“現在不是還餓不死嗎?你著什么急???”
終于有一天,小青蛙縱身一躍,跳進了旁邊的一個大河塘,那里面有很多食物,也可以自由游弋。小青蛙驚喜地呼喚自己的伙伴:“快過來吧,這邊簡直是天堂!”但是它的同伴說:“我在這里已經習慣了,我從小就生活在這里,懶得動了!”不久,小水溝里的水干了,小青蛙的同伴被活活餓死了。
具有憂患意識的小青蛙成功地找到了新的歸宿,而不知道為今后尋找出路,滿足于現有安逸生活的另一只小青蛙,卻很快發現它賴以生存的小水溝已經干涸。
讀過這個小寓言,再進行深入思索,就會讓人豁然開朗。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其寓意在于:目前所面臨的問題(憂愁),是由以前缺乏深思熟慮的作為所造成的;同樣,今天的作為如果未經長遠的深思熟慮,未來就很可能會嘗到苦果。因此,每個人都要對眼下的事情進行深思熟慮,這樣才不至于在將來的某一天手忙腳亂。
1985年,牛津大學發生了一件“大事”。
原來,校方在經過工程檢查后,發現那座有著350年歷史的大禮堂出現了安全隱患,大禮堂內部作為橫梁的20根巨大橡木已經風干朽化,漸漸失去了支撐力,必須在近期進行更換才行。
校方請專家進行了評估,預計更換每根橫梁需花費25萬英鎊,而且,一個更大的問題是,目前很難找到那樣大的橡樹。
這一突如其來的麻煩讓校方感到焦頭爛額,但是幾天后,校方突然得到了一個好消息,園藝所負責人前來報告說:在350年前,設計大禮堂的建筑師就已經想到后世將要面臨的困境,所以,當時在建造大禮堂的同時就請園藝工人在學校的土地上種植了一片橡樹林?,F在,每一棵橡樹的尺寸都達到了橫梁所需。
建筑師的遠見卓識讓人肅然起敬,正是由于他當時的深謀遠慮,才為后人省去了很多麻煩。
1994年,唐駿已經在美國創立了三家公司:雙鷹軟件、好萊塢影視娛樂公司和美國第一移民律師事務所,事業已稱得上小有所成。
突然有一天,微軟公司打來了邀請其加盟的電話,這讓唐駿開始為自己的將來憂慮:“自己到美國有些年頭了,可每天回家打開電視,卻總覺得里面發生的一切與自己毫無關系。很長一段時間,我心里空空蕩蕩,似乎喪失了真切的存在感。我自認為是個有抱負的人,可是如果進入不了美國的主流社會,豈非意味著白來了一趟美國?我自忖,作為一個中國人,我能否以政治家或者藝術家的身份進入美國主流社會呢?顯然不現實。那么商業呢?我做著三家公司的老板,總資產已經超過百萬美元,但這在美國根本算不了什么。不過我清楚,自己也只有依靠商業這唯一的途徑,才有望真正在美國獲得認可?!?
“為什么我自己做軟件公司,做到二十幾個人的規模就做不下去了?微軟為什么可以做得那么大,而且做得那么好?我可以看無數有關微軟的書,但永遠學不到其精華,即使我住在微軟隔壁,也不會知道其中的秘訣。這一定得親自到微軟體驗?!?
就這樣,經過反復考慮之后,唐駿出乎很多人意料地賣掉了自己的影視娛樂公司,關掉了律師事務所,將軟件公司交給朋友代為打理,義無反顧地加入了微軟公司。
中國文化中“寧為雞頭,不為鳳尾”之類的想法沒有影響到唐駿,在“很多人都寧愿做小公司的老板,而不是大公司的員工”的潮流下,他居然能夠清醒地對自己的現實處境及將來發展前景,進行客觀的分析,進而做出常人難以理解的決定。后來的事實證明,唐駿的這一決定堪稱深謀遠慮。正是利用微軟這個強大的平臺,唐駿在數以萬計的程序員中脫穎而出,最終成為一名頂級的職業經理人,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最佳定位。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边@其中充滿了圣人的做人智慧,告誡我們要未雨綢繆,不要總是關注眼前的事物,而忘卻了人之所以積極奮斗的遠景期待。
【做人金言】
人生如下棋,深謀遠慮者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