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2評論第1章 心理學概述
本章導讀
“啊,你是心理學專業啊?那我現在想什么是不是你都知道了啊?!好可怕……”
這是心理學的科班生和不懂心理學的人聊天時,最容易遇到的情況。心理學到底是研究什么的?心理學是不是就是心理咨詢?是不是就是催眠?讀完本章你就可以基本回答類似問題了。
一、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的科學。它包括:
(一)個體心理
個體心理是指個人所有的心理現象。
1.傳統心理學觀點
傳統心理學認為個體心理包括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
(1)心理過程包括:
①認知(認識)過程:感覺、知覺、記憶、想象、思維、言語等;
②情緒情感過程;
③意志過程。
(2)個性心理:
①個性傾向性:需要、動機、興趣等;
②個性心理特征:能力、氣質和性格。
2.認知心理學觀點
認知心理學把個體心理分為信息加工過程,行為調節和控制,人的心理特性三方面。
(1)信息加工過程,就是認知過程,它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言語等。
(2)行為調節和控制,包括動機、情緒情感。
(3)人的心理特性,包括能力和人格。
(二)個體行為
行為指有機體的反應系統,它由一系列反應動作和活動構成。引起行為的內外因素叫刺激,引起行為的刺激常常通過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心理支配行為,又通過行為表現出來,因此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和分析人的行為客觀地研究人的心理。從這個意義上也把心理學叫做研究行為的科學。
(三)個體意識
1.意識由人的認知、情感、欲望等構成,是人們能動地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內部資源。意識具有目的性,能覺察到外部事物和自己內部的心理活動,具有自我意識。
2.無意識是人們在正常情況下覺察不到,也不能自覺調節和控制的心理現象。
(四)社會心理
由于社會團體的客觀存在,就必然會產生團體心理或社會心理。團體之間由于其心理特征的不同而區分為不同的團體。個體心理和社會心理是個性與共性的關系。
二、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一)觀察法
在自然條件下,對表現心理現象的外部活動進行系統的觀察,從中發現心理現象產生和發展的規律性的方法。觀察法的成功取決于觀察的目的與任務、觀察和記錄的手段以及觀察者的毅力和態度。
1.適用范圍:
(1)對所研究的對象無法加以控制;
(2)在控制條件下,可能影響某種行為的出現;
(3)由于社會道德的要求,不能對某種現象進行控制。
2.優點:
(1)適用范圍較大;
(2)簡便易行;
(3)觀察法是對被觀察者的行為進行直接的了解,因而能收集到第一手資料;
(4)被觀察者處于自然狀態,所得材料比較真實。
3.缺點:
(1)觀察法存在偶然性,不能揭示因果關系;
(2)難以進行重復觀察,觀察的結果也難以進行檢驗和證實;
(3)用觀察法得到的結果難以進行精確的分析;
(4)由于對條件未加控制,觀察時可能出現不需要研究的現象,而要研究的現象卻沒有出現;
(5)觀察容易“各取所需”,即觀察的結果容易受到觀察者本人的興趣、愿望、知識經驗和觀察技能的影響。
(二)實驗法
在控制的情境下,研究者系統地操縱自變量,使之系統地改變,然后觀察因變量隨之改變情況,這就是實驗法。實驗法的目的在于尋找現象之間的因果聯系。
1.分類:
(1)實驗室實驗,借助專門的實驗設備,在對實驗條件進行嚴格控制的情況下實施的實驗。
(2)自然實驗,也叫現場實驗,雖然也對實驗條件進行適當的控制,但往往是在人們正常學習和工作的情境中進行的,即實驗情境更符合現實。
2.優點:
(1)可以揭示因果關系;
(2)可重復,可檢驗;
(3)數量化指標明確。
3.缺點:
(1)主試效應,研究者的期待和態度等可能會對實驗產生影響;
(2)被試效應,被試意識到自己正在接受實驗,也可能干擾實驗結果的客觀性;
(3)對于復雜行為無法測量;
(4)不適用于探索性研究。
(三)測驗法
用一套預先經過標準化的問題(量表)來測量某種心理品質的方法。
1.分類:
(1)按內容,可分為:①智力測驗,②成就測驗,③態度測驗,④人格測驗;
(2)按形式,可分為:①文字測驗,②非文字測驗;
(3)按規模,可分為:①個別測驗,②團體測驗。
2.基本要求:
(1)信度:指一個測驗的可靠程度;
(2)效度:指一個測驗有效地測量了所需要的心理品質的程度;
(3)標準化:編制心理量表的過程和施測過程要系統化、科學化,對結果的解釋也要嚴謹、客觀、符合科學。
3.優點:
(1)簡便省力,易于實行;
(2)種類多,靈活方便;
(3)所使用的標準化測量編制十分嚴謹、效果可靠;
(4)所得結果的量化程度高,結果處理十分方便;
(5)有常模進行比較,便于對照。
4.缺點:
(1)不可避免地受到經驗和文化條件的影響;
(2)一般是間接測量,通過對行為的測量來推斷心理,如果行為樣本選擇不準,所得結果就很難準確;
(3)對施測者要求高,需要具備專業知識和熟練的測量技能;
(4)測量成績只表明“結果”,不反映過程。
(四)調查法
就某一問題,用口頭或書面的形式向被調查者提問,通過對他回答的分析來了解他的心理活動的方法。
1.分類:
(1)訪談法;(2)問卷法;(3)測查法;(4)評價法;(5)書面材料分析法
其中較為常用的是訪談法和問卷法。
2.優點:
(1)不受時間、空間條件的限制,運用起來比較容易;
(2)涉及范圍廣,收集數據速度快。
3.缺點:
(1)不夠嚴謹;
(2)不能揭示因果關系;
(3)受研究者主觀影響較大;
(4)結果的可靠性依賴于回答者的合作。
(五)個案法
對某個人或少數幾個人進行深入、詳盡的觀察與研究,即搜集和分析某人過去和現在有關方面的資料,以便發現影響某種行為和心理現象的原因的方法。
1.優點:
(1)和其他方法配合使用,可以收集更豐富的個人資料;
(2)能夠詳細解釋個體某些心理和行為產生、發展、變化的原因,有助于研究者獲得某種假設;
(3)用個案法研究兒童心理發展,在現代心理學中曾起到重要作用。
2.缺點:
研究案例過少,結果可能只適用于個別情況,因此在概括結論或推廣結果時,必須持謹慎態度。
(六)相關法
不同變量之間相隨變動的關系,稱之為相關。對不同心理現象進行量化,求取其相關關系的研究方法,就是相關法。
1.分類:
(1)正相關:一個變量變動時,另一個變量變化方向相同;
(2)負相關:一個變量變動時,另一個變量變化方向相反;
(3)零相關:一個變量變動時,另一個變量作無規則變化。
2.優點:
(1)通過相關研究可對人的心理現象進行預測;
(2)相關研究可以進行驗證;
(3)數量化指標明確,且具有方向性;
(4)可反映變量間關系的具體情況和程度;
(5)往往作為其他研究方法的基礎,以便進行進一步研究。
3.缺點:
(1)無法確定因果關系。
Tip
有沒有發現,每一個研究方法都包含了優點和缺點。這么多的優缺點,會不會傻傻分不清楚呢?這個時候,“畫表格”這一重要學習方法就派上用場了。
三、主要的心理學流派
對心理現象的研究從古代就開始了,但那時心理學并沒有成為一門獨立的學問,對心理現象的研究是在哲學的范疇里進行的。到了19世紀中葉,心理現象的研究由于運用了實驗的方法而最終使心理學成為了一門獨立的學科。一般把馮特1879年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實驗室,看做是心理學從哲學里分化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科學的標志。
心理學成為一門科學的歷史淵源有兩個:(1)哲學基礎:以17世紀法國哲學家笛卡爾的唯理論、17~18世紀英國哲學家霍布斯和洛克的經驗論;(2)直接基礎:19世紀中葉以來生理學,特別是神經系統生理學和感官生理學的發展。
從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科學至今,心理學家們在建構心理學的理論體系時,產生了嚴重的分歧,形成了相互對立的學派。這些學派主要有:
(一)構造主義
1.代表人物:馮特、鐵欽納
2.研究對象:意識、經驗
3.主要觀點:
主張心理學應該研究人們的意識,即對直接經驗的覺知。分析意識的內容,并找出意識的組成部分,以及他們如何連結組成復雜心理過程的規律。即從意識經驗的構造來說明整個人的心理,只看重意識的成分,而不管意識內容的來源、意義和作用。
構造主義認為構成人的心理世界的基本成分:
(1)感覺(知覺的元素)
(2)意向(觀念的元素)
(3)激情(情緒的元素)
這些元素通過聯想和統覺就構成了所有的復雜的意識經驗。構造主義心理學家認為,心理學的目的就是通過內省而了解在不同刺激情景下各種元素之間的結構。
4.研究方法:實驗內省法,即在精確的實驗條件下,準確地觀察并描述經歷到的心理狀態。
5.歷史評價:
(1)貢獻性:使心理學擺脫了哲學思辨的束縛,開創了現代科學心理學并為其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2)局限性:
①研究內容狹窄、脫離實際;
②把心理簡單分解為各個元素,割裂其整體性;
③內省法過于主觀、可重復性差,許多高級心理現象難以通過內省進行研究。
(二)機能主義
1.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安吉爾
2.研究對象:意識的作用和功能
3.主要觀點:
機能主義心理學是作為構造主義心理學的對立面而提出來的。他們主張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具有適應性的心理活動,強調意識活動在人類有機體的需要與環境之間起重要的中介作用。把意識看成是川流不息的過程。機能主義的特點:
(1)反對把意識分析為感覺、感情等元素,主張意識是一個連續的整體;
(2)反對把心理視為一種不起作用的副現象,強調心理的適應功能;
(3)反對把心理學只看做一門純科學,重視心理學的實際應用;
(4)反對把心理學局限于對正常人一般心理規律的探索,主張把心理學的研究范圍擴大到動物心理、兒童心理、教育心理、變態心理、差異心理等領域。
4.研究方法:安吉爾等主要使用客觀觀察法和實驗內省法。
5.歷史評價:
(1)貢獻性:
①開創了美國的科學心理學;
②促進了心理學分支學科的發展;
③推動了心理學的廣泛應用。
(2)局限性:
①意識觀的矛盾傾向;
②生物主義的傾向;
③外在目的論和神秘主義傾向。
(三)行為主義
1.代表人物:華生、斯金納、班杜拉
2.研究對象:行為
3.主要觀點:
行為主義產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心理學家華生發表了《從一個行為主義者眼光中所看到的心理學》,宣告了行為主義的誕生。其流派觀點具有以下特點:
(1)反對研究意識,主張心理學應當研究行為;
(2)反對內省,主張使用實驗方法;
(3)反對行為的遺傳決定論,強調環境的作用。
行為主義認為心理、意識和靈魂是主觀的東西,不可捉摸,又不能加以觀察、測量和證實,作為研究對象,永遠不可能躋身科學之列。行為主義認為心理學家需要研究的只有那些可以被觀察、預見、最終可以被科學工作者控制的行為。
4.研究方法:實驗法。
5.歷史評價:
(1)貢獻性:行為主義的誕生,在世界各國的心理學界產生了很大的反響。其強調的用客觀方法研究可以觀察的行為,對心理學走上科學的道路有積極作用。
(2)局限性:主張過于極端,不研究心理的內部結構和過程,否定研究意識的重要性,限制了心理學的健康發展。
(四)格式塔心理學
1.代表人物:韋特海默、柯勒、考夫卡
2.研究對象:意識、認知現象(知覺、學習、思維等)
3.主要觀點:
反對把意識分成元素,強調心理作為一個整體、一種組織的意義。
“格式塔”是德文“完整”的譯音。他們認為,每一種心理現象都是一個格式塔,都是一個“被分離的整體”。整體不是由若干元素組合而成的,相反,整體乃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約著部分的性質和意義,整體大于部分的總和。他們提出了知覺中的許多組織原則,試圖解決格式塔的生理基礎問題。
他們堅決反對對任何心理現象進行元素的分析,并把馮特的構造心理學稱之為“磚塊和灰泥的心理學”。
4.研究方法:實驗法
5.歷史評價:
格式塔心理學強調整體并不等于部分的簡單加和,整體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約著部分的性質和意義的理論觀點,是正確的。此外,格式塔心理學家關于知覺的組織原則及學習和思維中的研究成果至今仍反映在心理學教科書中。
(五)精神分析
1.代表人物:弗洛伊德、榮格、阿德勒
2.研究對象:無意識、潛意識
3.主要觀點:
人類的一切個體和社會行為,都根源于心靈深處的某種欲望或動機,特別是性欲的沖動。欲望以無意識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現在人的正常和異常行為中。其理論主要來源于精神病治療的臨床實踐。
4.研究方法:催眠療法、夢的解釋、自由聯想、生活史法等。
5.歷史評價:
(1)貢獻性:弗洛伊德對精神病學和臨床心理學的影響是深遠的,他的理論對科學心理學也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弗洛伊德理論中的一些概念如潛意識動機、防衛機制等已被主流心理學所采納。不僅對心理學,甚至對人類文化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弗洛伊德《夢的解析》與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并稱為導致人類三大思想革命的經典之作。
(2)局限性:他的研究方法缺乏科學的嚴謹性;過度強調無意識并與意識對立起來;夸大性欲的作用則一直受到科學心理學家的批評。
(六)人本主義心理學
1.代表人物:馬斯洛、羅杰斯
2.研究對象:人格
3.主要觀點:
(1)人性觀:認為人性本善;強調人性的顯著特點是“持續不斷地成長”;認為人性是自主的,是能進行自我選擇的;把人當做一個完整的人來看待。
(2)強調“以人為本”:尊重和重視個人的基本需要、尊重和重視自我。關注人的價值,強調人有自我實現的需要。
(3)需要理論:需要是有機體內部的某種缺乏或不平衡狀態,表現為有機體的生存和發展對客觀條件的依賴性,是有機體活動的積極性源泉。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層次理論。
4.研究方法:整體分析和個案研究
5.歷史評價:
(1)貢獻性:人本主義被稱為除行為主義和精神分析之外,心理學上的“第三勢力”。其主張人性本善,注重對人性的研究,具有人文關懷的思想。對傳統心理學的某些批判,具有一定的啟發作用。人本主義的研究歷年沖淡了心理學的純科學色彩,成為心理學發展的趨勢之一。
(2)局限性:人本主義錯誤地理解人的本質,把人看成人性的人,而不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因而對人內心世界的某些描述常常是從個人出發的。此外,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許多主張帶有綱領的性質,所使用的名詞缺乏明確的定義,也沒有具體說明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使得其理論難以得到檢驗。
(七)認知心理學
1.代表人物:皮亞杰、奈瑟、紐維爾、西蒙
認知心理學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紀20~30年代皮亞杰對兒童認知發展的研究。1967年奈瑟發表《認知心理學》標志著現代認知心理學的誕生。
2.研究對象:信息加工過程
3.主要觀點:
(1)關注人腦所發生的心理事件,如人是怎樣推理、記憶、理解語言、解決問題、解釋經驗、獲得道德標準和形成信念的。
(2)主體在學習中不是機械地接受刺激,被動地做出反應,而是主動地有選擇地獲取刺激并進行加工。
(3)使用信息加工的觀點和術語來解釋人的認知過程,即把人腦比作電腦。
(4)認為認知歷程包括:信息的接受、貯存和運用。
4.研究方法:反應時記錄法、口語報告法、計算機模擬等。
5.歷史評價:
認知心理學在20世紀50年代以后得到迅速發展。近年來,認知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的結合產生了認知神經科學。科學家們認為,只有揭示心理活動的腦機制,特別是認知功能的神經生理學機制,才能真正揭示腦的秘密,了解人的心理功能的特點。認知心理學在心理學中占有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Tip
不同心理學的理論流派,全都包含了“代表人物”、“研究對象”、“主要觀點”、“研究方法”、“歷史評價”,其中歷史評價往往又包含“貢獻性”與“局限性”。是不是突然明白了點什么?那么,我們總結一句話:凡是遇到并列的、結構相似的重要知識點,都需要使用這一重要的學習方法:畫表格!新技能get√!
【關鍵詞】
個性心理 心理過程 觀察法 實驗法 測驗法 調查法 個案法 相關法 構造主義 機能主義行為主義 格式塔 精神分析 人本主義 認知
【想一想】
1.很多不了解心理學的人們都認為心理學算不上是一門科學,當你學習完本章之后,你是怎么看待這個問題的呢?
2.每個學科的發展都是伴隨著眾多流派的發展,心理學也不例外,試著將這些心理學流派列在一張表格里,比較各個流派的異同點。
3.近年來認知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的結合產生了認知神經科學,查查資料看看這門學科是研究什么的?說一說你認為現代心理學的主要研究取向會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