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社會心理學緒論
本章導讀
本章主要闡述了社會心理學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歷史和基本理論。社會心理學是一門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它的知識積累和研究發現,可以使人們科學了解身邊的諸多社會現象,或直接用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在許多人文科學領域也有著廣泛的運用。
一、概述
(一)定義
1.定義及其特征
(1)社會心理學是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怎樣受到真實的和想象的他人存在的影響的學科。該定義由奧爾波特(G.W.Allport)提出,是美國社會心理學界影響最大、最廣泛、最持久的定義之一。
(2)社會心理學是一門系統地研究處于社會環境中的個人和群體的社會行為及社會心理的本質和原因,并預測其發展和變化規律的科學。(樂國安)
這個定義包含以下3個特征:
①社會心理學主要關注的是人類的社會行為和社會心理,包括有他人在場時個體的行動,兩者或兩者以上社會互動的過程,個人與他們所屬群體之間的關系等。
②這個定義說明了社會行為的原因,社會心理學家試圖尋找導致各種社會行為的先決條件。各變量間的因果關系對理論建設很重要,同樣,理論對預測和控制也很重要。
③這個定義還說明了社會心理學家是使用科學的方法系統地對人類的社會心理和社會行為進行研究的。其研究包括結構觀察、抽樣調查、實驗等。
(3)社會心理學是研究社會相互作用背景中的社會行為及其心理根據的科學。(金盛華)
此定義中,社會心理學由3個主要部分構成:
①個人的社會心理與行為;
②人際相互作用;
③社會影響。
(4)社會心理學是研究個體與群體的社會心理、社會行為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侯玉波)
2.學科性質
社會心理學領域一直存在著兩種研究取向的爭議。
(1)心理學取向的社會心理學;
(2)社會學取向的社會心理學。
這兩種傾向實際上是將社會心理學與社會學或心理學看做是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就社會心理學的知識來源而言,絕大多數學者更傾向于把社會心理學看做是處于社會學和心理學之間的一門邊緣性跨界學科。即社會心理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它自身既帶有社會學的性質,又帶有心理學的性質。
3.社會心理學與相關學科的關系
(1)社會心理學與社會學的關系
①聯系
A.兩者都重視探討社會環境與個人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兩者的研究對象都包括社會關系和社會行動,并且他們之間也相互借鑒研究成果。
B.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會使用一定的社會學研究方法,如調查法,包括訪談法和問卷法。
②區別
A.內容上,社會學考察社會群體和社會結構,側重于探討社會和各種群體的結構、變化及發展;社會心理學考察社會的“心理面”和“心理流”,側重點在于各種群體和個人的心理活動變化發展的規律。
B.著眼點和方法上,社會學使用大量的社會調查方法著重于宏觀的社會研究和分析;社會心理學更加關注微觀領域內的現象,采用大量的實驗法來測量人的情緒、態度等心理現象和心理活動。
(2)社會心理學與心理學的關系
①聯系
A.兩者的研究對象都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在研究中都必須堅持唯物主義的反映論原則。
B.社會心理學建立在心理學的研究基礎上,且需要借助大量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結果。
②區別
A.研究性質上,心理學的研究帶有一定的抽象性,它從一般意義上研究個人和群體的心理現象和規律;社會心理學帶有具體性和情境性,它分析人們具體的心理現象和心理活動如何受到特定環境的影響和作用。
B.研究對象上,心理學研究的是群體中的個人;社會心理學研究個人心理活動產生或發展所依賴的社會因素和條件。
C.研究方法上,心理學多使用觀察法和實驗法;社會心理學不僅采用上述方法,還要利用檔案研究法、問卷調查法和現場研究等方法。
(3)社會心理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社會心理學除了與社會學、心理學聯系密切外,與哲學、政治學、教育學、文化人類學等學科也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在社會心理學研究中,我們需要吸取相關學科的養分,同時應該防止社會心理學的問題社會學化、心理學化或者其他學科化。
Tip
要對社會心理學下一個明確的、令所有的社會心理學家都能接受的定義是十分困難的。阿倫森(E.Aronson)曾說過:“社會心理學的定義之多,幾乎如同社會心理學家的人數之多一樣。”那么,下一個給社會心理學下定義的人會是你嗎?
(二)研究對象
1.樂國安觀點
(1)個體的心理及行為
①人的社會化;
②自我與同一性;
③社會動機;
④社會感覺和認知;
⑤態度的改變。
(2)社會交往和互動的心理及行為
①人際吸引與人際關系;
②人際溝通。
(3)群體心理及行為
①群體氣氛與群體成員之間的相互影響、群體的凝聚力和一致性、群體的目標和規范、群體的結構和互動、領導活動和領導效力、群體決策、群體的沖突和解決方法,以及集體行為、社會運動。
②大群體心理,如民族心理、階級或階層心理、性別差異心理等。
(4)社會心理學的應用研究
①教育社會心理學;
②管理社會心理學;
③法律社會心理學;
④環境社會心理學;
⑤健康社會心理學;
⑥宣傳社會心理學。
2.金盛華觀點
(1)社會心理發展:主要包括社會化,態度及其形成。
(2)社會認知:主要包括社會知覺,刻板印象與歸因,自我概念,價值取向。
(3)社會互動:主要包括溝通,人際吸引,人際關系,助人行為,侵犯行為。
(4)社會影響:主要包括從眾、依從和服從,勸導與態度改變,群體中的相互作用,合作、競爭與沖突。
(三)研究方法
1.原則
(1)客觀原則:按事物的實際表現去揭示其內在的本來面目,而不加任何主觀臆斷或歪曲。
(2)聯系性原則:將研究對象看做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3)發展性原則:研究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變化、新情況,不斷更新社會心理學的知識成分和研究工具。
(4)交往原則:在交往和活動過程中進行動態研究。
(5)宏觀與微觀相統一原則:從不同的視角綜合考慮。
(6)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有機統一原則。
(7)批判與繼承辯證統一原則:在理論方法體系和實踐研究中去粗取精,去偽存真。
(8)人道原則:在進行有關人的研究時,不要做損害被研究者心身的事,應是為了利人的目標,在研究過程中采取有益于人的手段,并力求達到促進社會健全發展的結果。
2.具體方法
(1)實驗法
實驗法是指在控制了無關變量的前提下,由實驗者任意建立自變量并對它們加以操縱和控制,激起被試的某種心理或行為,通過觀察因變量,找出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實驗法包括實驗室實驗法、自然實驗法和現場實驗法。實驗法是社會心理學研究中最常用的一種基本研究方法。
(2)調查法
調查法又稱為詢問法,它根據被調查者對事先擬定問題的回答來收集和整理資料,通過統計和分析來了解人們的行為和心理活動的特征。
調查法包括訪談法和問卷法。調查法在研究社會態度、社會知覺等方面十分有效。
(3)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在沒有任何干預的情況下,研究者直接地、系統地觀察被研究者在日常環境下發生的自然行為,記錄客觀發生的事實和數據,并根據這些事實和數據來了解他們心理活動的方法。
觀察法包括一般觀察法和參與觀察法。
觀察法尤其適用于研究群體中的互動。
(4)檔案研究法
檔案研究法是指研究者根據研究需要,有目的地收集大量現有資料,獲得并分析已有的信息,找出某些社會事實與社會心理之間的關系。
檔案研究法在研究文化和歷史趨勢中特別有價值。
(四)發展簡史
1.孕育時期(古希臘時代–19世紀上半葉)
從古希臘時代到19世紀上半葉,這一時期理論的系統化和條理化直接為后來的社會心理學的各個理論流派的形成提供了理論基礎。從總體上看,有兩條基本線索論及社會心理學思想。
(1)蘇格拉底(Socrates)和柏拉圖(Plato)認為人性雖然不能完全擺脫生物遺傳的影響,但是會受到環境和教育的深刻影響。
(2)亞里士多德(Aristotélēs)認為社會來源于人的自然本性,而人性又是由生物或本能的力量所決定的,因此改變人的本性、建立理想國的主張是無法實現的。
2.形成時期(19世紀下半葉—20世紀初)
(1)初創階段
①1838年,孔德(Comte)出版《實證哲學教程》,標志著社會學的建立。
②精神病學實踐的發展,特別是作為特殊暗示形式的催眠術的應用,揭示了個體的心理調節依賴于另一個個體的操作作用這一事實,從而推動了社會心理學的研究。
③1908年,麥獨孤(McDougall)出版《社會心理學導論》,開創了本能心理學;羅斯(E.A.Rose)出版《社會心理學》,開始了美國社會心理學研究。這兩本書的出版,標志著社會心理學的誕生。
④在社會心理學初創時期存在四種主要的理論形態:德國的民族心理學、法國的群眾心理學、英國的本能心理學和美國的社會心理學。德國的民族心理學,代表作是馮特(Wilhelm Wundt)的《民族心理學》;法國的群眾心理學,代表人物是塔爾德(G.Tarde)、涂爾干(E.Durkheim)和勒龐(Gustave Le Bon)。
(2)確立時期
從20世紀20年代起,伴隨著實驗手段的運用,社會心理學成為了一門真正的實證科學。
①F.H.奧爾波特(Allport)出版了《社會心理學》,標志著實驗社會心理學的誕生。
②G.米德(G.Mead)是社會心理學理論的集大成者。他提。出符號互動理論米德將社會行為看成是兩個人或兩個人以上的社會互動,這一思想,直接孕育了20世紀四五十年代后形成的諸多社會心理學理論。
3.擴展時期(二戰—至今)
(1)美國
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刺激了美國社會心理學的繁榮,而且社會心理學也直接服務于戰爭。
②20世紀70年代以后,美國社會危機頻發,呼吁社會心理學到社會現實中去解決最迫切的社會問題。
(2)歐洲
①20世紀60年代,一批歐洲社會心理學家不滿于“美國殖民化”的社會心理學,提出了建立歐洲社會心理學的主張,創立實驗室,創建學術期刊,使歐洲社會心理學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和壯大。
②以2001年出版的歐洲《社會心理學手冊》為標志,歐洲社會心理學已成功地解構美國社會心理學的霸權地位,并和美國社會心理學一起成為當今世界社會心理學的主流。
(3)蘇聯
①20世紀50年代末,蘇聯中斷了30余年的社會心理學開始復蘇。
②20世紀60年代,蘇聯的社會心理學開始迅速發展。
③20世紀70年代末,蘇聯社會心理學朝著深入研究個性、小群體和集體問題以及社會共同體的方向發展,并更多地走向社會。
二、基本理論
(一)精神分析學派的社會心理學理論
心理動力是在弗洛伊德(S.Freud)的經典精神分析學說基礎上形成的一個心理學思想體系,其主要特點是探尋深藏于人類內心深處的動力源,以及揭示這些動力的性質、強度和活動模式。心理動力學家認為,人的許多行為,包括社會行為,不是出于個體的自由意志,而是由這些動力全權決定的,由于這些動力基本上是無意識操作的,因此人們往往不知道自己行為的真正動機。
1.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說
(1)社會心理動機論
弗洛伊德認為本能的沖動與社會的利益之間存在沖突,它在社會壓力的作用下得到升華之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弗洛伊德用本能范疇解釋人類行為的最初動因,他認為,決定人的行為的最終、最根本的動力就是人的原始本能。弗洛伊德的本能論就是他的社會心理動機論。
(2)社會化理論
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說認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構成。超我概念的提出,部分地糾正了弗洛伊德在其本能論中的強烈的生物決定論傾向,超我是一種個體力圖與社會和文化保持一致的心理機制,超我概念是弗洛伊德的社會化理論的重要概念。
(3)人格發展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發展的動力是“力比多”,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力比多”所集中表現的區域是不同的,個體使用或操作這種區域時會有一種快樂的滿足。它包括口唇區、肛門區、生殖器區及生殖欲等,兒童從出生到成年正是沿著這一順序完成其人格的發展歷程的。
(4)群體心理學思想
弗洛伊德認為“社會心理學的問題也可以在一個單一的、具體的問題——個人與其父親的關系——的基礎上得到解決。”在《群體心理學和自我分析》中,弗洛伊德提出了集體心理學的兩個核心概念:“情緒聯系”和“認同作用”。
原先以“性”為目的的“力比多”在群體中轉化成一種廣泛的、普遍意義上的“愛”,并由此構成群體心理的基本成分,即群體中的情緒聯系是靠愛來維系的。弗洛伊德以家庭關系作為其他群體關系的原型,作為解釋各種人類群體人際關系的基礎,把家庭中的父親比作群體中的領袖。當群體的成員用領袖代替自己的超我時,他們也“在自己的自我中相互認同”。
2.精神分析的社會文化學派
20世紀30年代后,精神分析學派的理論淡化了生物性色彩,更關注社會文化對心理成長和后天自我發展的影響,因此又被稱為“精神分析的社會文化學派”。
(1)阿德勒的追求卓越與社會興趣學說
阿德勒(A.Adler)認為,人生而具有自卑感,個體行為的最根本動力就是克服自卑感,追求卓越。自卑感是人們趨向成長、追求卓越時的一種重要因素,是人的所有形式的成就和進步的基礎。接著,阿德勒指出每個人都有追求卓越的獨特方式,即“生活風格”,阿德勒認為,健康的生活風格就是帶有社會興趣的生活風格。社會興趣是指全人類和諧生活、相互友好、渴望建立美好生活的天生需要,它主要包括職業任務、社會任務和愛的任務。
(2)霍妮的基本焦慮學說
霍妮(K.Horney)認為神經癥不僅導源于個體偶然的經驗,而且也導源于個體生活于其間的特殊文化條件。她曾特別提出,西方社會經濟領域中的個人競爭原則就是現代社會神經癥盛行的主要根源,由于這種競爭“文化條件所造成的人們的心理困難,要遠遠強于人們應付這種困難的平均能力”,因此形成了普遍存在與現代工業社會之中的個體的“基本焦慮”,而這種基本焦慮恰恰為神經癥的產生埋下了隱患。
(3)弗洛姆的社會潛意識學說
弗洛姆(E.Fromm)認為,社會潛意識是被社會意識壓抑的那部分內容,是為社會所不允許的個體的欲望和要求。他還從社會歷史演進的角度考察了人的社會化:社會化的后果是使個體產生孤獨感,并且社會化的程度與自由度、孤獨感的程度成正比。
弗洛姆可以說是精神分析理論的集大成者,他最終“將心理分析學從原先主要是一種‘個體的心理學’改造為一種‘社會的心理學’”。
3.評價
(1)從學科歷史的角度看,精神分析學派將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延伸至個體行為的內部動機。
(2)在探討個體心理發展的理論中,精神分析所提供的概念體系是最為系統和實用的。
(3)弗洛伊德對人類“非理性”一面的昭示給心理學帶來了強大的沖擊,同時,對人類理性的漠視也就是對個體能動性及創造性的抹殺,所以精神分析理論面對人類高級的社會心理現象時,往往顯得力不從心。
(二)社會學習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是在對傳統行為主義的批判和繼承中發展起來的,是當傳統行為主義陷入危機之后,作為對危機的反應而形成的多種學習理論體系的統稱。
1.傳統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
傳統行為主義以華生(Watson)和斯金納(Skinner)為代表。行為主義對學習問題的關注點主要在于學習如何發生,或“刺激—反應”的聯結如何形成。由于傳統行為主義對意識的存在持有懷疑與排斥態度,因此他們的理論基本只對學習做出“客觀的”解釋,而不考慮他們認為帶有主觀色彩的有機體內部過程。
(1)華生的行為主義思想
在華生看來,人類行為完全來自學習,尤其是早期訓練,而學習的決定因素是外部刺激,外部刺激是可以被控制的,控制的最基本途徑是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機制。
(2)赫爾和斯金納的學習理論
赫爾(C.L.Hull)重視中介變量和整體行為,他認為,有機體是環境中的一個自動化的學習系統,而驅力還原是這個行為系統的基石。
斯金納是新行為主義者中“激進派”的代表。斯金納最重要的貢獻就是操作主義,他認為,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實驗是一種應答行為的研究,其特點是給予一個或者幾個已知的刺激,而操作行為是在不具備已知刺激的情境下,有機體對自身需要的刺激自發發生的反應。操作行為實際上是一種獲取刺激的工具,刺激的獲取將會強化這一操作行為,這便是學習。
2.社會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
(1)米勒—多拉德(Miller-Dollard)的模仿理論
米勒(N.Miller)和多拉德(J.Dollard)認為,人類的一切行為,包括理性行為都是習得的,同時,他們注意并考察了社會文化因素對人類學習行為的影響。米勒和多拉德提出,在任何學習過程中都包括驅力,線索、反應和獎賞四種因素,他們解釋一些學習類型的基本模式可以歸納為:
線索→(內部反應→驅力)→外部反應→獎賞
(2)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班杜拉(Bandura)將行為主義的研究原則擴大到兩個人和群體情境中的人的行為的習得和改變上來,把強化、認知、人的信念和價值體系等因素聯系起來分析人的行為發展變化。由于他強調了認知和自我調節在人類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實際上也就提出了人、行為和環境之間的相互決定論。
3.評價
(1)從研究內容看,社會學習理論在行為主義范疇內描述了學習過程,確定了與學習情境變量有關的許多規律、原則。由于特別強調環境對行為的影響,社會學習理論有意或無意地回避了對改造性活動的分析研究。
(2)從研究層次看,社會學習理論既研究個體社會行為的內在機制,又研究人與人之間相互產生影響的行為模式。但社會學習理論無法解釋更高層次的問題,如社會階層或角色對行為的影響、文化規范與行為的關系等。
(三)社會認知理論
社會認知理論泛指所有從社會認知入手,對人類的社會心理和行為進行研究的諸種社會心理學理論。社會認知理論學家將注意力集中在人內心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結構,重點研究個體的認知結構。
社會認知理論的最初產生受到了格式塔心理學和勒溫(K.Lewin)的直接影響,并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得到現代認知心理學的有力推動。
1.社會認知的一致性理論
社會認知的一致性理論,又稱平衡理論,它是由社會認知理論中的一個重要的亞理論取向,其基本假設是:個體的行動永遠朝著能夠最大限度地保持或恢復其認知系統協調一致的方向進行,并且這種假設可以擴展到群體中去。
費斯廷格(Festinger)于1957年提出的認知失調理論是20世紀50年代社會心理學研究中的最重要的成就。該理論認為,心理上的不適、不協調的存在,會推動人們努力去減少不協調而達到協調一致;并且當不協調出現時,除設法減少它以外,人們還可以能動地避開那些不能使不協調加劇的情境和信息因素。
2.社會認知的歸因理論
歸因理論闡述社會認知過程本身,歸因理論者認為,在日常的社會交往中,人們為了有效地控制和適應社會環境,往往對發生于周圍環境中的各種社會行為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做出一定的解釋,即認知主體在認知過程中,根據他人某種特定的人格特征或某種行為特點推論出其他特點,以尋求各種特點之間的因果關系。
3.社會心理學中的信息加工觀點
現代認知心理學的核心思想是信息加工觀點,它將人與計算機作類比,把人看做事一個邏輯理論家,把人的大腦看做是一個信息加工系統,這個系統能夠用符號表示外部環境中的事物和自身的操作過程,并對它們進行信息加工。
在某種意義上,用信息加工的觀點和術語分析人的社會心理和社會行為,是在試圖回答人何以表現出特定社會心理和社會行為這個問題。
4.評價
(1)社會認知觀點強調對個體認知過程的研究,動搖了行為主義在心理學界長期以來占據的統治地位。
(2)社會認知觀點肯定人具有認知外部世界并根據認知成果進行決斷的能力,張揚了人類的理性光輝。
(3)社會認知觀點以邏輯推論形式提出,同時基于一定的實驗依據,對于其所對應的社會行為具有很強的解釋功能。
(4)社會認知觀點揭示了了解社會心理過程的可能性,并漸漸成為一個可以應用到任何研究領域的分析工具。
(5)社會認知取向的理論基本概念模糊不清;研究脫離個體的實踐而只是抽象地研究人的認知過程;研究局限于個體的認知過程而忽略群體社會心理現象。
(四)社會學取向的社會心理學理論
1.符號互動論
米德(G.Mead)的符號互動理論是社會學取向的社會心理學的集中代表,西方的社會學家幾乎都是從互動理論涉足社會心理學研究的。符號互動理論作為社會學之中的宏觀社會結構和社會心理學之中心對象的個體行為之間的溝通橋梁,其在社會心理學領域中的影響不亞于精神分析。
2.社會交換理論
社會互動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主要是指人們在社會交換過程中出現的基本心理過程及其與交換行為之間關系的理論。從本質上說,社會交換理論源自社會學,為了理解和解釋交換行為,一些社會學者力圖將心理學的內容吸收進來。所以,社會交換理論在社會心理學中屬于社會學取向的理論。
霍曼斯(G.Homans)采用強化心理學和經濟學原理,把人際相互作用比作經濟交易,提出了社會交換理論,他將強化理論的元素引入交往,認為交往本質上是“收益”與“代價”的“社會交換”,主要觀點有:
(1)個體得到的獎賞越多,就越愉快,并傾向于增加有關行為或活動;
(2)當前活動與過去得到獎賞的活動越相似,人就越易于由于收益期待而發生這種活動;
(3)一種活動的收益越大,人就越多做出這種活動;
(4)如果一種活動得到的獎賞越多,往后的同樣獎賞引起相同行為的單位價值就越小;
(5)如一種活動不能得到預期的獎賞,就會引起憤怒,此時侵犯對人就有了獎賞的意義。
3.角色理論
角色理論是一種試圖從人的社會屬性解釋社會心理活動和行為的產生、變化的社會心理學理論取向。由于這一理論的基礎概念是“角色”,其基本原理也是借助戲劇比擬來闡發的,故稱為角色理論。
角色理論的核心原則即個體的行為應與所承擔的角色相一致,應該符合這一角色身份的要求。無論是什么角色,客觀上都包含著標志這一角色的各種象征,包含著為這一角色所特有的行為規范和準則以及他人對角色的期待。對個體而言,擔當起某一角色,也就意味著要使自我內涵與角色的內涵相吻合,使自我與角色協調一致。這一方面意味著個體的變化與發展,另一方面則意味著個體被約束和受制約。
Tip
在日常生活中,你有無被嘲笑“人格分裂”?也許,我們只是在不同場合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人生如戲,想來也是精彩紛呈呢~但是要注意在合適的場合扮演合適的角色,不要拿錯劇本,走錯片場哦~
(五)歐洲社會心理學理論
1.社會認同理論
20世紀70年代,由塔菲爾(H.Tajfel)和J.懷特(J.C.Turner)等人提出的社會認同理論是群體關系研究中最具影響力的理論之一,也是歐洲社會心理學本土化的重要研究成果,社會認同理論揭示了群體行為的內在心理機制,可以很好地解釋許多社會現象。
(1)定義:塔菲爾將“社會認同”定義為:個體的一些知識,這些知識是關于他從屬于某一社會群體,以及對作為社會成員的他而言具有顯著感情和價值的東西。
(2)基本過程:類化、認同、比較。
2.社會表征理論
社會表征理論(social representation theory)是群體行為研究領域中非常具有影響力的理論之一。這一理論由莫斯科維奇(S.Moscovici)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后來經由瓦格納(W.Wagner)、喬德里特(D.Jodelet)等多位學者的研究逐步完善起來。社會表征理論集中體現了歐洲社會心理學強調群體的價值取向。
(1)定義:社會表征是人們用來對周圍事物或目標作出反應的一系列定義性短語或形象,它們是社會的一種共享性知識,是用來解釋世界的工具。
(2)特征:
①社會共享性與群體差異性;
②社會根源性與行為說明性;
③相對穩定性與長期動態性。
(3)基本過程:錨定、具化。
3.話語分析的社會心理學
話語分析的社會心理學(discoursive social psychology)是于20世紀80年代興起于西歐,并在其后獲得極大發展的一種社會心理研究范式。1879年,波特(J.Potter)和韋斯雷爾(M.Wetherell)出版《話語與社會心理學》一書,第一次系統闡釋了話語研究在社會心理學領域中的應用。話語分析的社會心理學最初只是引入了一種新方法,但隨后表現出了明顯的解構與顛覆性特征。
基本觀點:
(1)話語分析的社會心理學理論的基本出發點是強調話語的建構性,反對傳統實證觀點的個體主義和心理實體的觀點。
(2)話語分析在研究中引入了社會組織和社會結構。
(3)話語分析主張,意義是在實踐中依照一定的規則被生產出來的,為了把規則也融入到對實踐的考察中來,僅僅描述意義是不夠的,還需要了解意義的生產條件。
【關鍵詞】
調查法 實驗法 觀察法 檔案研究法 群體心理學 社會興趣 認知失調理論 符號互動論社會交換理論 角色理論 社會認同理論 社會表征理論 話語分析
【想一想】
1.你為什么要學習社會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對你的實際生活、學習、工作有幫助嗎?試舉幾例。
2.請運用社會交換理論分析你的一段情感(友情或愛情)的發生、維持、發展和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