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教育心理學概述

本章導讀

教育心理學作為心理科學與教育科學的交叉產物,經歷了從獨立分支中分出的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本章從有關教育的基本問題談起,概述了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研究任務與研究方法。并且闡述了教育心理學是如何起源,如何發展,以及教育心理學今后的發展趨勢。

一、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教育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學校情境中學與教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其主要研究對象是教育系統中學生的學習及其規律的應用,具體包括:學生心理、教師心理、學習心理和教學心理。

(一)學生心理

學生心理的主要研究對象有:學生的認知發展;學生的情感和個性發展;學生的個體差異(智力差異、學習風格差異、社會文化背景與性別差異)。

(二)教師心理

教師心理的主要研究對象有:教師的角色與特征;教師的專業品質;師生互動;教師的成長與培養;教師的成長和培養的途徑;教師職業倦怠。

(三)學習心理

學習心理的主要研究對象有:學習及其分類;學習與腦;學習理論;知識的學習;技能的學習;問題解決與創造性思維的訓練;學習策略與促進;品德的形成與培養。

(四)教學心理

教學心理的主要研究對象有:教學設計;課堂管理;學習評定。

二、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任務

教育心理學是心理科學與教育科學相交叉的產物,這一性質決定了它具有雙重任務:

首先,作為心理學科的根本任務在于研究、揭示教育系統中學生學習的性質、特點、類型,以及各種學習的過程及條件,從而使心理學科在教育領域中得以向縱深發展。

其次,作為一門教育學科的根本任務在于研究如何應用學生的學習及其規律,去設計教育、改革教育體制、優化教育系統,以提高教育效能、加速人才培養的心理學原則。解決教育系統的這四個方面的問題,乃是所有教育學科的共同任務。教育心理學這門學科的主要任務則是在于解釋依據有關學生學習的規律性知識去組建及優化教育系統所必需的心理學原則。

Tip

很多情況下,教育心理學家提出的原理是經過仔細思考,甚至花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研究得出的,但這些原理聽起來卻太顯而易見了。人們很想說也常常說:“這些原理我們都知道。”事實是否真的如此呢,我們來思考一下這兩個問題:

1.小學低年級的朗讀課,教師應該如何選擇學生進行朗讀?

2.成績較差的學生完成功課時,教師應該何時給予幫助呢?

第一個問題,基于常識的回答可能是隨意點名,這樣才能保證每個學生認真聽課,然而Ogden、Brophy和Evertson的研究發現,輪流朗讀能給每個學生參與的機會,實際效果反而比隨意點名要好。第二個問題,基于常識的回答可能是教師應該常常提供幫助,然而Sandra的研究表明,如果學生在沒有請求幫助的情況下,教師主動提供幫助,學生就可能認為自己沒有獲取成功的能力,其他旁觀者也傾向于認為該學生缺乏能力,這樣,學生可能會把失敗歸因為缺乏能力而不是缺乏努力,學習動機就會受到影響。

現在,你還認為教育心理學的原理和研究結果僅僅是“常識”嗎?

三、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一)觀察法

觀察法比較容易操作,能收集到第一手資料,適用于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了解和研究學生的心理活動。但是,觀察的結果常常不能得到精確分析,容易受到主觀興趣的影響。因此,應用觀察法時,研究者必須熟悉所研究的教育過程及其中的心理現象,并有一定的工作訓練。

(二)調查法

教育現象錯綜復雜,在研究過程中需要有針對性地收集先前資料,以便把握好研究方向。建立在事實基礎上的調查可以為教育決策提供依據。常見的調查方式有問卷法、訪談法、個案調查和文獻分析法等。運用調查法要求樣本的選擇適當,要依據科學的抽樣方法,對結果的分析也要求有系統化的處理。

(三)實驗法

實驗法可以分為自然實驗和實驗室實驗。按照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內容,又可以主要區分為教育實驗與教學實驗。教育實驗研究的是學生個性、道德品質的形成與培養中的心理學問題;教學實驗是研究各科教學中的心理學問題。實驗研究往往需要對實驗情境進行人為的處理,這會妨礙研究結果的推廣。另外,教育領域的影響因素復雜多變,研究者往往很難對無關變量進行有效的控制。

(四)教育經驗總結法

教育經驗總結法是依據教育實踐所提供的事實,按照科學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現象,解釋其內在聯系和規律,使之上升為教育理論的一種教育科研方法。該方法一般具有選擇研究對象、收集材料、計劃與實施、經驗概括和總結成果等幾個步驟。教育經驗總結法能夠促進教育實踐者的自我反思,為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經驗教訓,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思想素質、業務素質和教育科研水平。

四、教育心理學的歷史發展

(一)教育心理學的起源

早在1531年,瓊·魏斯特的著作中就出現了“教育心理學”一詞。

1.19世紀政治、經濟與教育的發展

19世紀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迫切要求普及文化教育,教育事業的發展愈來愈受到人的注目。當時,一些教育家逐漸認識到心理學知識對教育工作者來說是十分必要的。

2.19世紀心理科學的發展

19世紀心理學獲得了劃時代的長足進展,為教育心理學作為一個獨立分支,從母體學科中分出提供了可能。1868年,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出版了《教育人類學》對當前的心理學發展成果進行了總結。

3.實驗教育學運動

對后來教育心理學研究中測驗與實驗的應用,兒童身心的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二)教育心理學的發展過程

1.初創時期(20世紀20年代以前)

(1)1806年,赫爾巴特出版了《從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學》,后被簡譯為《普通教育學》。提出了教學的“明了、聯想、系統、方法”這四個形式階段。1835年,赫爾巴特又寫了《教育學講授綱要》,對上述一系列心理教育學思想做了補充與發揮。19世紀中葉,他的學生將四個形式階段擴展為“準備、提示、聯想、系統、方法”五個階段,即后來在歐美普通教育中很流行的“赫爾巴特五段教學法”。

(2)1868年,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對象》,對當時的心理學發展成果進行了總結,烏申斯基因此被稱為“俄羅斯教育心理學的奠基人”。

(3)1877年,教育學和心理學家卡普捷列夫出版了俄國第一本《教育心理學》,這是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書籍。

(4)1903年,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學》問世,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專著。1913—1914年,他又把此書發展成為《教育心理學大綱》三卷本,分別為:①人類的本性;②學習心理;③個別差異及其原因。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學發展的基礎。桑代克創建了教育心理學的完整體系,從而使教育心理學成為一門新的學科。

2.發展時期(20世紀20—50年代末)

20年代:吸取兒童心理學和心理測驗方面的成果;行為主義占優勢,強調客觀性,重視實驗研究;

30年代:維果茨基的文化發展論、內化說;

40年代:弗洛伊德重視情感在教育和教學過程中的作用,理論廣為流傳;

50年代:教學與教育實際進行綜合性的研究,學科心理學獲得大量成果,程序教學和教學機器興起,信息論思想為許多心理學家接受,影響改變了教育心理學的內容。

3.成熟期(20世紀60—70年代)

這一時期,西方教育心理學比較注重結合教育實際,注重為學校教育服務。如,60年代初布魯納的課程改革運動;羅杰斯的“以學生為中心”的主張等。另外,蘇聯的贊可夫的“教學與發展”實驗研究,列昂節夫與加里培林的學習活動理論等。

60年代:布魯納:課程改革運動。羅杰斯:人本主義思潮,以學生為主、教師只是“方便學習的人”。

70年代:奧蘇貝爾:有意義學習的條件、意義的獲得與保持的進程;加涅:系統總結了已有的學習研究成果,對人類的學習進行系統分類,并闡明了不同類型學習的內部與外部條件。

4.完善時期(80年代至今)

教育心理學理論流派的分歧越來越小。一方面,認知派理論和行為派理論都在吸取對方合理的東西,兩派都希望填補理論與實踐的鴻溝;另一方面,東西方心理學相互吸收互補。

助記口訣

教心發展有三老:卡普七七是最早,小桑命名建體系,烏申把人當對象。

行為20占優勢,維果30獨文內,杜威實用做中學,小弗40重情感。

50內容大變化,60小布來改革,小羅學生是中心,奧蘇學習有意義,

加涅分類明內外。80分歧日漸小,認知行為互補忙。

(三)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趨勢

1.研究趨向日益全面,關注教與學兩方面的心理問題;

2.關注影響教學的社會心理因素;

3.注重實際教學中各種策略和元認知策略的研究;

4.年齡特點、個別差異、測量以及個別化教學研究繼續受到關注;

5.更為關注學習者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學習的內在過程和機制;

6.開始研究電子學習的規律和信息技術的使用,使得教育心理學可以跟上社會發展。

【關鍵詞】

教育心理學的對象 教育心理學的任務 教育心理學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學的起源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趨勢

【想一想】

1.根據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談談教育心理學發展的新趨勢。

2.假如你是某中學的校長,為了研究啟發式教學和傳授式教學的效果有何不同,你會用哪種研究方法?

上架時間:2016-08-17 16:09:36
出版社:浙江出版集團數字傳媒有限公司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獲得合法授權,并進行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肇东市| 神池县| 静乐县| 渝北区| 松原市| 武陟县| 咸阳市| 阳泉市| 利川市| 慈利县| 江口县| 柯坪县| 广灵县| 垦利县| 石渠县| 蕉岭县| 漳平市| 沅陵县| 花垣县| 景泰县| 耿马| 昌黎县| 通化市| 晋州市| 介休市| 永宁县| 永清县| 罗城| 全椒县| 安溪县| 卫辉市| 上饶县| 云霄县| 乌兰县| 嘉善县| 昭觉县| 西乡县| 方正县| 延川县| 明水县| 两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