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感覺
- 高而基考研心理學:普通心理學分冊(統考版)
- 迷死他趙 心理學眼淚
- 6573字
- 2016-08-17 16:08:20
本章導讀
“你覺得那個帥哥怎么樣啊?”閨蜜問。
“沒感覺……”你有氣無力回答,表示自己已經累覺不愛了。
心理學中的“感覺”是什么?感覺剝奪實驗是怎么一回事?既然心理學是科學,那“感覺”這樣有時候這么復雜模糊的東西怎么來研究啊?且來本章找答案吧。
一、感覺概述
(一)感覺的含義
感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
(二)感覺的作用和意義
1.感覺提供了內外環境的信息;
2.感覺保證了機體與環境的信息平衡;
3.感覺是一切較高級、較復雜的心理現象的基礎,是人的全部心理現象的基礎。
(三)感覺的種類
按照引起感覺的刺激來源于身體的外部或內部來分類。
1.外部感覺
由體表感受器對外界事物屬性的反應,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皮膚感覺;
2.內部感覺
由內部感受器對于身體的位置、運動和各內臟不同狀態的反應,包括運動覺、平衡覺和內臟感覺等。
(四)感覺測量
1.感受性
感覺器官對適宜刺激的感覺能力;感受性是用能引起感覺的最小強度,即感覺閾限來表示的,感受性和感覺閾限之間成反比的關系。
2.絕對感覺閾限
能引起感覺的最小刺激強度。絕對感覺閾限表示的是絕對感受性。
3.差別感覺閾限
剛剛能引起差別感覺的刺激的最小變化量,又叫差別閾限,或叫最小可覺差。差別閾限表示的是差別感受性。
4.韋伯定律
韋伯發現,差別閾限隨原來刺激強度的變化而變化,但差別閾限與原來刺激強度的比例是一個常數。公式:K=ΔI/I,(K是一個常數,Δ是差別閾限,I是刺激強度)。韋伯定律只適用于中等強度的刺激。
5.費希納定律
費希納受韋伯定律的啟發,用實驗測量了刺激強度和它所引起的感覺大小之間的關系,發現感覺的強度與刺激強度的對數成正比。公式:P=KlgI(P為心理量——感覺的大小;I是物理量——刺激的強度;K是修正值——常數),費希納的研究開創了心理物理學的領域。費希納定律假定所有最小可覺差在主觀上相等,且是以韋伯定律作為基礎,故也只適用于中等強度的刺激。
6.斯蒂文斯定律
斯蒂文斯發現,心理量與刺激的物理量的乘方成正比,又叫冪定律。公式:P=KIn(I為刺激的物理量,P為心理量,K和n都是常數)。
(五)感覺現象
1.感覺對比
不同刺激同時作用于感覺器官而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
視覺對比的現象包括明度對比和顏色對比兩種。其他感覺也都有對比的現象。
兩種刺激同時作用形成的對比叫同時對比,兩種刺激相繼作用形成的對比叫繼時對比。
2.感覺適應
刺激持續作用下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
視覺的適應包括對光適應和對暗適應。前者是在強光作用下感受性的降低,后者是在弱光的持續作用下感受性的提高。
3.感覺的相互作用
不同感受器之間的相互影響和作用。聯覺是其中一種,它指一個刺激不僅引起一種感覺,同時還引起另一種感覺的現象。
4.感覺補償
某種感覺缺失后,因其他感覺的感受性增強,而引起的部分彌補作用的現象。不同感覺之間能夠發生補償作用,是因為在一定條件下,各種感覺通道的不同形式能量可以相互轉換。
二、視覺
(一)視覺的含義
視覺的適宜刺激是波長為380nm~780nm的電磁波,這一段的電磁波又叫光波。
(二)視覺的生理基礎
1.折光機制(眼球)
眼球包括眼球壁和眼球內容,其中眼球內容(晶體、房水、玻璃體)和角膜是屈光系統。
2.感覺機制(視網膜)
包括棒體細胞和錐體細胞。其中:
(1)棒體細胞是夜視器,感受明暗;
(2)錐體細胞是晝視器,感受細節和顏色;
(3)網膜中央窩只有錐體細胞,對光最敏感。在中央窩附近,有一個對光不敏感的區域叫盲點,來自視網膜的視神經節細胞的神經纖維在這里聚合成視神經。
3.傳導通路
包含視網膜雙極細胞、神經節細胞、外側膝狀體三部分。
4.中樞機制
位于大腦皮層枕葉的紋狀區。
5.反饋性調節
視覺不僅依賴于視覺感受器的活動,而且依賴于中樞對視覺器官的反饋性調節。
(三)視覺現象
1.明度
(1)明度與視亮度
明度是眼睛對光源和物體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覺,主要是由光線強弱決定的一種視覺經驗。一般來說,光線越強,看上去越亮;光線越弱,看上去越暗。大多數光線是由物體表面反射后進入眼睛的,而不是直接從光源來的。因此,明度不僅決定于物體照明的強度,而且決定于物體表面的反射系數。光源的照明強度越高,物體表面的反射系數越大,看上去就越明亮。
(2)明度與波長
在可見光譜范圍內,人眼對不同波長的光線感受性是不同的。錐體細胞能吸收可見光譜所有波長的光,但它對光譜的中央部分最敏感,而對低于500nm和高于625nm的波長的感受性要差得多。棒體細胞的整個曲線向光譜較短的一端移動約50nm。他們對短波一端較敏感,而對波長超過620nm的紅光,幾乎是不敏感的。因此,當人們以錐體視覺(晝視覺)向棒體視覺(夜視覺)轉變時,人眼對光譜的最大感受性將向短波方向移動,因而出現了明度變化。例如,在陽光照射下,紅花與藍花可能顯得同樣亮,而當夜幕降臨時,藍花似乎比紅花更亮些,這就是普肯耶現象(又稱“浦金野現象”)。它說明在不同的光照條件下(白天或夜晚),人們的視覺機制是不同的。
2.顏色
(1)顏色概述
①顏色的含義:顏色是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視覺經驗。在日常生活中,顏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顏色包括彩色和非彩色;狹義的顏色僅指彩色。
②顏色的三個特性:
A.色調:取決于光的波長;
B.明度:指顏色的明暗程度,取決于光的強度和物體表面的反射系數;非彩色就是灰,它只有明度一種特性。
C.飽和度:又叫濃度,指某種顏色的純、雜程度或鮮明程度,取決于彩色里摻雜灰的多少。
(3)顏色混合兩種顏色混合到一起產生新的顏色的現象,分兩種:
①色光混合,是將具有不同波長的光混合在一起,是相加的混合,即將各種波長的光相加;
②顏料混合,是指顏料在調色板上的混合,是相減的混合,即某些波長的光被吸收了。兩種顏色混合在一起失去了色調而成了灰色,這兩種顏色叫互補的顏色。在色光混合里紅和綠、黃和藍都是互補的顏色。
(4)色覺缺陷包括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
3.視覺中的空間因素
(1)視覺對比
由于光刺激在空間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視覺經驗。可以分為明暗對比和顏色對比。
(2)馬赫帶
兩個相鄰明度不同的光帶,雖然每個光帶上的光的強度是一樣的,但是看起來亮區里臨近暗區的地方更亮;暗區里臨近亮區的地方更暗。這個更亮和更暗的區域叫馬赫帶。
馬赫帶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實際分布,而是由于神經網絡對視覺信息進行加工的結果,是由于相鄰的細胞之間發生側抑制的作用形成的。側抑制是指相鄰的感受器之間能夠相互抑制的現象。
側抑制是動物感覺系統內普遍存在的一種基本現象。由于側抑制的作用,一個感受細胞的信息輸出,不僅取決于它本身的輸入,而且也取決于鄰近細胞對它的影響。
(3)視敏度
視敏度是指視覺分辨物體細節的能力,醫學上稱為視力。
視敏度的大小通常用視角大小表示。視角即物體通過眼睛節點所形成的夾角,其大小取決于物體的大小和物體離眼睛的距離。當你能夠看清一個物體或物體間的距離時,所對視角越大,視力越差;視角越小,視力越好。視敏度一般分為最小可見敏度、最小間隔敏度和游標敏度三種。
4.視覺中的時間因素
在某種有限的時間范圍內,視覺系統能把在不同時間內得到的刺激整合起來;在刺激作用停止以后,視覺感受器仍能在短暫的時間內繼續活動等。
(1)視覺適應
由于視覺刺激的持續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的變化。可分為明適應和暗適應。
①明適應:是指照明開始或由暗處轉入明處時,視覺感受性下降的過程。
②暗適應: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處轉入暗處時,視覺感受性提高的過程。
(2)后象
刺激對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暫時保留的感覺形象。和刺激物性質相同的后象叫正后象;和刺激物性質相反的后象叫負后象。顏色視覺的負后象是刺激色的補色。
(3)閃光融合
明暗交替的光刺激,當交替的速度加快的時候,閃爍的光就變成了連續的光,這就是閃光融合了。剛看到連續的光的時候,明暗交替的頻率叫閃光融合頻率,也叫閃光臨界頻率(CFF),它表現了視覺系統分辨時間能力的極限。
(4)視覺掩蔽
在某種時間條件下,當一個閃光出現在另一個閃光之后,這個閃光能影響到對前一個閃光的覺察,這種效應稱為視覺掩蔽。視覺掩蔽除了光的掩蔽之外,還有圖形掩蔽和視覺噪音掩蔽等。
(四)視覺理論
1.三色說
(1)英國科學家托馬斯·楊,假定人的視網膜有紅綠藍三種感受器,每種感受器只對光譜的一個特殊成分敏感,從而產生不同的顏色經驗;
(2)赫爾姆霍茨認為每種感受器都對各種波長的光有反應,但不同的感受器對不同的光更敏感。當光刺激作用于眼睛時,將在三種感受器中引起不同程度的興奮,各種顏色經驗是由不同感受器按相應的比例活動而產生的。
三色說的缺陷在于該理論無法解釋紅綠色盲和顏色負后效。
2.四色說
也叫對立過程理論或拮抗理論。黑林認為,在視網膜上存在著黑—白、紅—綠、黃—藍三對視素,它們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現為對抗的過程,即同化過程和異化過程。如紅綠視素,在紅光作用下異化產生紅色經驗,在綠光作用下同化產生綠色經驗。
Tip
看到這里,很多同學會問:什么是同化過程和異化過程?不明白啊!不明白的話,我們需要查詢資料或者詢問度娘。資料也查不到,度娘寫的也看不明白?那怎么辦呢?請把本書翻到第十一章能力→三、能力的理論→(三)能力的信息加工理論→2.智力的什么模型?有木有對“抓大放小”“為我所用”有更深程度的理解?
科學事實證明,在視網膜水平上存在著三種錐體細胞,顏色視覺遵循三色說;而在視覺系統更高的水平上存在著功能對立的細胞,顏色視覺遵循四色說。兩種理論都有其各自道理。
三、聽覺
(一)聽覺的含義
聽覺的適宜刺激是聲波,也即16~20000Hz的空氣震動。低于16Hz的叫次聲,高于20000Hz的叫超聲,他們都是人耳所聽不到的。
(二)聽覺的生理基礎
聽覺器官由外耳、中耳和內耳組成。
1.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主要用于收集聲音。
2.中耳由鼓膜、三塊聽小骨、卵圓窗和正圓窗組成。
3.內耳又由前庭器官和耳蝸組成。耳蝸中的柯蒂氏器包含大量支持細胞的毛細胞,這是聽覺的感受器。聲音的傳導途徑包括生理性傳導、空氣傳導和骨傳導。
(三)聽覺現象
1.聲音的特性聲音有音調、響度和音色三種特性。
(1)音調取決于聲波的頻率,人的聽覺頻率范圍是16~20000Hz,其中1000~4000Hz是最敏感的范圍;
(2)響度取決于聲波的振幅,振幅越大,聲音越響;
(3)音色取決于聲波的波形。
2.等響度曲線
不同頻率的聲音達到同樣的響度所需要的強度是不同的。以1000Hz聲音為標準,讓被試調節另一個頻率的聲音,使它聽起來和這個1000Hz的聲音一樣響。以聲音的頻率為橫坐標,以達到和1000Hz同樣的響度需要的強度為縱坐標畫圖,即畫出一條條曲線,每條曲線上的聲音聽起來是一樣響的,這些曲線就是等響度曲線。等響度曲線說明人耳對不同頻率聲音的感受性是不一樣的,最敏感的部位在1000Hz~4000Hz之間。
3.樂音和噪音
周期性的聲波叫樂音,無周期性、不規則的聲波叫噪音。
4.聲音的掩蔽
一個聲音,由于同時起作用的其他聲音的干擾而使聽覺閾限升高的現象。聲音的掩蔽包括:
(1)純音掩蔽;
(2)噪音對純音的掩蔽;
(3)純音和噪音對語音的掩蔽。
(四)聽覺理論
1.頻率理論
(1)提出者:羅·費爾德
(2)理論觀點:外界聲音的振動會引起耳蝸基底膜相同頻率的振動,聽神經所發放的神經脈沖,可以復制外界聲音的頻率,就像電話的收話機與接話機的關系,又叫電話理論。
(3)缺陷:人耳基底膜不能做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震動,人耳卻能分辨每秒震動1000次以上,甚至20000次的聲音,這是頻率說所不能解釋的。
2.共鳴理論
(1)提出者:赫爾姆霍茨
(2)理論觀點:基底膜上的橫纖維長短不同,靠近蝸底較窄,靠近蝸頂較寬,就行一部豎琴的琴弦一樣,它們分別與外界不同頻率的震動發生共鳴。短纖維與頻率高的聲音發生共鳴,長纖維與頻率低的聲音發生共鳴。基底膜的震動引起不同神經細胞的興奮,使人產生不同頻率聲音的聽覺。又叫位置理論。
(3)缺陷:人耳能接受20Hz~20000Hz的震動,最高和最低頻率之比為1000:1,而基底膜上橫纖維長短的比例僅為10:1,二者并不對應,因而根據并不充分。
3.行波理論
(1)提出者:馮·貝克西
(2)理論觀點:該理論發展了赫爾姆霍茨共鳴說的合理部分,認為基底膜由聲波引起的震動,這種震動從基底膜底部開始逐漸向蝸頂推進,不同頻率的振動達到基底膜的不同部位后便停止下來。低頻可達耳蝸頂部,高頻只能達到耳蝸的底部,從而實現基底膜對不同頻率聲音的分辨。又叫新位置理論。
(3)缺陷:難以解釋500Hz以下的聲音對基底膜的影響。
4.神經齊射理論
(1)提出者:韋弗爾
(2)理論觀點:當聲音頻率低于400Hz時,聽神經個別纖維的發放頻率是和聲音頻率一致的,在聲音頻率較高時,個別神經纖維無法對它做出反應,就需要神經纖維的聯合“齊射”來加以反應了。
(3)缺陷:齊射理論只能對5000Hz以下的聲音進行頻率分析,超過5000Hz時,位置理論是對頻率進行編碼的唯一基礎。
四、其他感覺
(一)嗅覺
嗅覺的適宜刺激是具有揮發性的有氣味的物質。嗅覺的感受器是鼻腔上部黏膜中的嗅細胞。嗅覺是唯一不通過丘腦而直接進入大腦的感覺。
(二)味覺
味覺的適宜刺激是溶于水的有味道的物質。味覺的感受器是分布在舌面各種乳突內的味蕾。味覺有甜(舌尖)、咸(舌中)、酸(舌兩側)、苦(舌根)四種,人對味道的敏感程度依次為:苦、酸、咸、甜。
(三)膚覺
皮膚感覺包括觸覺、冷覺、溫覺和痛覺。膚覺在皮下的感受器呈點狀(觸點、冷點、溫點、痛點)分布,它們在身體不同部位分布的密度是不一樣的。
兩點閾:在排除視覺的條件下,能夠分辨皮膚上兩個觸覺刺激的最小距離。身體不同部位的兩點閾不同,說明其觸覺感受性的差別。
1.觸壓覺
觸壓覺即觸覺和壓覺。刺激物接觸到皮膚表面時的感覺為觸覺。當刺激物加強,使皮膚引起明顯形變,就引起壓覺。
觸覺感受器分布于真皮之中,是邁斯納觸覺小體和巴西尼氏環層小體。身體不同部位的觸壓覺感受性相差很大。一般以活動性高的部位感受性高。
2.溫度覺
溫度覺包括冷覺和溫覺。低于皮膚溫度即生理零度的溫度刺激作用與皮膚即產生冷覺,高于生理零度的溫度刺激作用于皮膚即產生溫覺。與生理零度相同的溫度刺激皮膚不產生溫度覺。
溫度感受器為羅佛尼氏小體(溫感受器)和克勞斯氏球(冷感受器)。身體的不同部位溫度覺得感受性不同。一般面部皮膚感受性高,下肢皮膚感受性低。
3.痛覺
痛覺有不同于其他感覺的特點,不論機械的、化學的、電的等等刺激,只要達到一定的強度,都能產生痛覺。痛覺沒有一定的適宜刺激。正因為此,它才能對機體起保護作用。
痛覺遍布全身所有的組織,但身體上的各個部位的痛覺感受性各不相同。背部和面頰感受性最高,手部感受性較低。痛覺常常不能精確定位,也不容易產生適應。并且痛覺的感受性在人和人之間有很大的差別,這主要與對痛的認識和態度以及性格特點有關。
(四)內部感覺
1.動覺
動覺又叫運動感覺,它反映的是身體各部分的位置、運動以及肌肉的緊張程度。
動覺的感受器是分布于肌肉、肌腱、韌帶和關節中的肌梭、腱梭和關節小體。
2.平衡覺
平衡覺又叫靜覺,是對人體做加速或減速直線運動或者旋轉運動的反映。
平衡覺的感受器是內耳中的前庭器官(包括前庭和半規管)。半規管是反應身體旋轉運動的器官,當身體做加速或減速的旋轉運動時,半規管內的感覺纖維(毛細胞)發生反應。前庭是反應直線加速或減速運動的器官。
3.內臟感覺
內臟感覺又叫機體覺,是對機體饑餓、飽脹、渴、窒息、惡心、便意等狀態的反映。
內臟感覺的感受器分布于內臟器官的壁上。
內臟感覺的性質常常不太清楚,又沒有明確的定位,所以叫“黑暗”感覺。內臟器官在正常工作時往往引不起內臟感覺,只有在內臟器官發生異常情況時才能成為鮮明的、占優勢的感覺。
【關鍵詞】
感覺 絕對感受性 絕對感覺閾限 差別感受性 差別感受閾限 視覺 馬赫帶 聽覺 等響度曲線 嗅覺 味覺 溫度覺 運動覺 平衡覺 聯覺
【想一想】
1.試說明暗適應與明適應的含義和特點,考慮一下生活中哪些現象和它們是對應的。
2.值夜勤的飛行員和消防隊員,在值班之前,最好帶上紅色眼鏡在室內的燈光下活動,結合本章內容,談談看他們這樣做的理由。
3.當我們感冒的時候吃東西也覺得沒有什么滋味,這是為什么呢?試用本章的知識加以解釋。
- 郭小聰《行政管理學》(第3版)配套題庫【課后習題+章節題庫(含考研真題)+模擬試題】
- 2020年現代漢語考點歸納及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邵津《國際法》(第4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北京服裝學院904服裝理論歷年真題匯總(含2002~2014年真題)
- 孫光德《社會保障概論》(第4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考研高等數學精選習題集
- 朱新蓉《金融市場學》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李彬《全球新聞傳播史(公元1500—2000年)》(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朱智賢《兒童心理學》筆記和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譚力文《管理學》(第2版)課后習題詳解
- 2014年經濟師《旅游經濟專業知識與實務(中級)》講義、真題、預測三合一
- 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211翻譯碩士英語[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任保平《微觀經濟學》課后習題詳解
- 郭亞夫《外國新聞傳播史綱》(第2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617中國文學史歷年真題及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