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前言(1)

向戰地記者們致敬

戰地記者,一個象征著勇敢的職業,一個代表著榮耀的職業,一個最能體現身而為人的驕傲的職業,一個無懼于生死的職業!

戰地記者是這樣一種人:他們渴望和平,但是他們不得不冒著槍林彈雨;他們希望描繪生命的美麗,但是他們不得不直面綁架、鮮血、死亡。

沒有記者的戰地,是莫衷一是的戰地,是謠言紛紜的戰地,是缺少歷史記錄的戰地,是看不到真實面孔的戰地,是只看見炮火而聽不到聲音或吶喊的戰地。在現代戰爭中,戰地記者和紅十字救援,猶如法庭的證人一樣不可或缺,是戰地最為客觀的書記員和監護人。因為他們,我們了解戰爭。

戰地記者的巨大意義

兵馬未動,記者先行。戰地記者是戰爭的見證人。著名戰地記者羅伯特·卡帕曾留下一句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夠好,那說明你離得還不夠近。”他還說過:“照相機本身并不能阻止戰爭,但照相機拍出的照片可以揭露戰爭,阻止戰爭的發展?!币蚪衣端T事件而聞名的《華盛頓郵報》記者卡爾·伯恩斯坦認為:“戰地記者應該留在戰爭前沿,因為獨立、完整、無畏的新聞是真正的民主中最崇高的價值之一。在阿富汗戰爭中,五角大樓禁止媒體披露在阿富汗發生的事情,這迫使記者不得不去探求更深層的真相?!敝浾啧U波·多根說:“別人都在向外跑,記者們卻蜂擁而入。這是標準的記者形象,他們總是趕往那些沒人想去的危險地區?!敝浾呶鞑h·達柔說:“每次完成報道,我都對自己說,‘我要馬上離開,再也不回來了?!诙炱鸫埠螅矣謺敛华q豫地投入工作。”

中國新聞界前輩于右任曾以諾曼底登陸為例說:“數千架飛機、千條艦船,真是世界的壯觀,我們心目中壯觀是意會的,但是當時許多隨軍記者是親歷目擊的。”新華社記者陳俊鋒從阿富汗回來后,曾在其書中這么寫道:“戰地記者是記者這個職業在極端條件下的最高表現形式,是一種最光榮的稱號,但同時也是有條件的。當我在阿富汗前線時,我非常愿意接受這個稱號;但在回到國內和平環境中后,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記者。戰地記者總是穿行于炮火與硝煙之中,用自己的汗水、淚水、鮮血去目擊、融入戰爭及其釀成的苦果,甚至成為戰爭的犧牲品。這是他們的職業。他們的任務,是向生活在和平環境中的人們描繪戰爭的進程,傳遞在親歷戰火的殘酷與苦難后的感受?!毙氯A社記者馬曉霖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常駐被占領土的中國記者(同時也是唯一常駐加沙的非阿拉伯記者),他描述自己被派往加沙時夫人所說的話,“無論如何你要平安回來,如果你無謂地死在外面,我和女兒是不會為你哭泣的,也永遠不會原諒你的?!毙氯A社記者戚恒也說過:“我們奔波在戰地的人,記錄戰爭和災難,描述痛苦與悲傷,正是希望通過我們的鏡頭讓這個世界顯得更清晰,讓生活在和平世界中的人們通過我們去了解災難、品嘗苦澀,從而倍加熱愛生活、珍視生命?!?

戰爭意味著槍林彈雨、炮火、傷亡、流血。戰爭是最直接的打著文明旗號的野蠻。戰爭是罪惡的。但因為人類窮兵黷武、利益紛爭,世界始終離不開戰爭。(記得某本書中有這么一個數字:“在人類近兩千年歷史中,徹底沒有戰爭和沖突的時間只有58天。”)而有戰爭,就一定會有無數戰地記者以大無畏精神、強烈職業責任心,親身前往炮火震天、硝煙彌漫、浴血奮戰、生死未卜的前線,為公眾作客觀、公正、及時、生動的報道,他們也隨時可能做出流血受傷的犧牲,甚至慷慨捐軀殘酷戰爭時時有,戰地記者處處在。他們因了無畏,因了敬業,毅然奔赴戰爭最前線,接受血與火、生與死的洗禮,必定就有許多蕩氣回腸、可歌可泣的壯烈、動人故事。

曾有人把戰地記者分成三類,一類是“旅游記者”,到戰爭邊緣象征性走一遭便打道回府;一類是“作秀記者”,武裝到牙齒,寫下幾行字后就趕緊后撤;第三類是“鐵桿記者”,他們在用自己的生命換回真實的戰地報道。我們要敬重、歌頌的自然是這第三種,他們以其超乎常人的勇氣向世人揭示戰爭的殘酷細節,在靠近炮火旁以生命為代價記錄戰場每一處細節,從而成為公眾注意的焦點。2002年好萊塢還拍過一部專題紀錄片《戰地記者》,便以美國著名戰地攝影家詹姆斯·納奇威爾為主人公。

而且筆者在做這本書時發現,在中外著名的戰地記者金榜中,女性記者比例非常高、表現非常佳,瑪格麗特·希金斯、瑪格麗特·伯克·懷特、奧琳亞娜·法拉奇、克里斯蒂安·阿曼波爾、伊馮娜·里德利、閭丘露薇、隗靜(可惜篇幅有限,她們不能都在本書中展現風采)……都是綻放在戰地的奪目玫瑰,是在硝煙彌漫中顯示出大智大勇的巾幗豪杰。她們的勇敢、敬業、聰穎,一點也不遜色于那些七尺男兒、陽剛漢子,讓須眉同行們矚目,使紅顏同胞們驕傲。

出色的戰地記者才有出色的戰事報道,出色的戰事報道不僅能為國家和軍隊利益服務,而且還能極大提升媒體自身影響力。著名的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誕生于1996年的卡塔爾半島電視臺……在2003年伊拉克戰爭中都有出色表現。中國新聞媒體也有不俗業績:3月20日新華社英文報道搶先10秒在全世界第一個報道伊拉克戰爭打響的消息;中央電視臺用一、四、九3個頻道連續直播戰爭發展情況……

戰地記者的無畏精神

戰地記者的無畏與敬業是值得推崇的,職業精神讓他們崇高。新浪一網友甚至在博客上撰文說,戰地記者是記者中最危險、最值得敬佩的一類人。和戰地記者比起來,那些小道記者、刺探別人隱私的記者簡直就是那么渺小。如果沒有對記者這一行的熱愛,沒有對新聞真實的追求,即使讓某個人去了,也只是沒有作用的。在那一刻多少人會不怕死?沒有!如果有人想說:“冒次險,拍到好的鏡頭,抓到好的新聞,就會出名!”是的,但如果把我們這些自認為不平凡的人送到戰場上,你能保證你的手不抖,你的思想不害怕嗎?我們不需要去評價戰地記者的豐功偉績,其實他們也只是人,在他們的工作崗位上做著自己認為值得做的事情。我們沒有權利說他們好與不好。就像他們只是在做新聞,把真實的東西讓人知道,沒有去評價新聞。說到底,戰地記者做的事情和他們的回報不成比例,付出的太多、得到的太少,我們還有什么理由說他們呢?

新聞前輩范長江告誡說:“視生命如草芥,直至完全將視察所得報告讀者!”若按非正常死亡比例之高,戰地記者肯定會排名在全球最危險的十大職業前列。戰地記者是超值奉獻的:新聞前輩范長江在白區出生入死;新華社記者劉江在索馬里采訪,殘疾于摩加迪沙;邵云環、朱穎、許杏虎被炸死在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呂巖松好不容易逃過大劫。1999年全世界有33名新聞工作者以身殉職,其中10人死于戰火紛飛的塞拉利昂;2000年全球有62名新聞工作者成為“暗殺和謀殺事件”受害者;2001年的阿富汗被稱為戰地記者的天堂和夢魘,在這場“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場國際媒體行動”(《紐約時報》資深記者費利西蒂)中,法國記者若阿娜·蘇頓、皮埃爾·比約,德國自由撰稿人福爾克爾·漢德洛伊克等7人頃刻間殞命;2003年4月8日,剛剛過去3年的中東伊拉克前線(被稱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場規模最大的被直播的戰爭”),連續發生兩起記者死亡事件,西班牙電視五臺攝像師何塞·科索、路透社攝像師塔拉斯·普羅茲尤克、卡塔爾半島電視臺駐巴格達記者塔里克·阿尤布在美軍的“誤炸”中喪生(早在阿富汗戰爭期間美軍就“誤炸”過該臺駐喀布爾記者站),至此已有來自9個國家、至少12名記者在伊戰場殉職,而被稱為“戰地記者悲哀日”(另有4名記者在當天襲擊中受傷,阿聯酋阿布扎比電視臺25名記者在其駐地受到美軍轟炸后被困在危險地帶難以脫身),記者在戰場不但隨時有生命危險,而且又累又餓,他們一天只吃一頓,熬到深夜后唯一希望就是能找個舒服地方睡一覺;2003年4月15日阿根廷記者波德斯塔在前往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公路上遇車禍身亡,女攝像師卡布雷拉受傷;2003年4月20日以色列軍在約旦河西岸巴控區納布盧斯打死巴勒斯坦記者達魯扎……

請再看看伊拉克戰場的戰地記者死亡名單吧。保羅·莫蘭、特瑞·勞埃德、加比·勞多、卡韋赫·戈萊斯坦、邁克爾·凱利、戴維·布盧姆、考毛蘭·阿卜杜拉扎克·穆罕默德、胡利奧·安吉塔·帕拉多、克里斯蒂安·利比希、塔里克·阿尤布、塔拉斯·普洛茲烏科、何塞·科索、波德斯塔(可惜篇幅有限,他們不能都在本書中展現風采)……面對這長長的名單,我們還有什么可說的呢?“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蹦莾H此而已?這可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

但是生命是寶貴的,我們在強烈抗議嗜戰者暴行、要求保護戰地記者人身安全的同時,也不應提倡所有記者都去戰地采訪,去冒生命危險。西方新聞界也說:“沒有任何報道值得拿自己生命去冒險。”記者的職業注定他們是危險工作者,但是記者畢竟并不等于“送死”,“死”不是也不應該是他們的使命,他們的工作只是去如實報道戰爭。戰地記者有權選擇生存,這是最起碼的人道主義原則。有時更多的還得靠他們自愿,不能強迫,也不能譴責。

品牌:大呂文化
上架時間:2015-04-27 09:04:29
出版社: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大呂文化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武县| 宁河县| 噶尔县| 铁岭县| 榆树市| 宜川县| 天祝| 来安县| 汪清县| 印江| 广南县| 区。| 南昌县| 镇江市| 三门县| 长海县| 洛浦县| 剑河县| 常宁市| 连江县| 沛县| 元朗区| 维西| 泾阳县| 沁阳市| 怀仁县| 五家渠市| 兴山县| 栾城县| 曲阜市| 武强县| 桂平市| 广灵县| 仙桃市| 福海县| 景德镇市| 化隆| 抚远县| 宁海县| 余庆县| 竹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