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愛德華·默羅(2)

慕尼黑危機期間,默羅的廣播新聞報道班子在3個方面勝過報紙:比它快好幾個小時,有時甚至快一兩天;覆蓋面更廣,在美國的鄉村與小鎮上,地方小報很少刊登的國際新聞也被當地居民知曉;他們報道的新聞未經任何編輯插手,都是現場直播。他們用實踐表明:廣播不再是一個娛樂消遣工具,而是一個嚴肅而日益成熟的新聞媒介。

1939年9月1日,德軍閃擊波蘭。兩天后,與波蘭有同盟關系的英國、法國不得不對德宣戰。9月3日上午11點15分,英國首相張伯倫在BBC(英國廣播公司)發表廣播講話。緊接著默羅在地下廣播室發出一篇報道:“英國首相宣布:英德之間存在戰爭狀態。”與英國一樣,默羅開始走向戰爭最前沿。

戰爭期間,默羅令人不可思議地創造著廣播新聞的一大奇跡。當時,無論柏林還是倫敦,都實施了嚴格的新聞檢查制度,新聞廣播必須經審查后才能播出,以防止泄密。但是默羅巧妙利用檢查官們無法檢查混雜的聲音與音調來發表傾向與看法;在播音中又不時講一些稿件之外的東西來傳播信息。這樣,建立在倫敦與柏林間“圓桌會議”——新聞綜述始終得以暢通無阻進行下去,將交戰雙方的戰況源源不斷傳向保持中立的美國。

1940年5月英法盟軍從敦刻爾克撤退時,默羅一直在英吉利海峽地區采訪。白天他和英國空軍呆在一起,晚上開車回倫敦廣播。置身于戰爭第一現場的默羅,開始籌劃用一種新方式來報道戰爭。

默羅的二戰前線現場廣播

1940年倫敦轟炸期間,默羅制作的現場新聞報道《這里是倫敦》系列節目,給遠離歐洲戰場的美國聽眾留下了深刻印象。請看他的播音:“我現在感覺探照燈似乎就在頭頂掃視。你將馬上聽到更近一點的兩聲爆炸。聽!這猛烈的、冷酷的爆炸聲……”使人終生難忘。

8月24日星期六,3000萬美國家庭坐在起居室內收音機旁,收聽默羅現場廣播——《這里是倫敦》。節目一開始,收音機里傳出的是震耳的空襲警報與隆隆的炮聲。接著,默羅以一種慎重、準確而有節奏的聲音道:“你們此刻聽到的噪聲是空襲警報發出的聲音,在不遠的地方,探照燈突然亮了,一道強烈的燈光正在我上空劃過。人們在靜靜向前走。我現在正在一個防空洞門口,我得把電纜線挪動一點,這樣可以給人們騰出進入防空洞的通道。”在現場音響與現場情景的生動紀實中,默羅傳達給那些看不見戰場的人們一個基本事實:在歐洲大陸發生了那么多難以置信的事件,希特勒向西線發動了“閃電戰”,比利時、荷蘭、法國相繼淪陷;此刻又輪到英國,戈林元帥的德國空軍正在英倫三島上空肆虐,不列顛人正在孤軍奮戰。

在不列顛戰役中,默羅的主要廣播報道是在午夜后進行,即與德國空軍空襲同步進行。通常情況下,他在前往演播室路上就開始廣播。這期間他好幾次在街上被炸彈爆炸引起的沖擊波擊倒,有一次一個大彈片甚至就落在他幾秒鐘前的位置上。

默羅最不愿意的事是進防空洞,除非是去那兒采集新聞。他自己解釋說:“一旦進了防空洞,你就會慌張得不知所措。”有人問他為什么要冒險,他說:“我有一種農民的頭腦,我寫不出沒有看見的東西。”他認為這樣做不是逞匹夫之勇,也不是顯示自己,而是在做一個戰事記者應該做的工作:盡可能找到更多的第一手報道材料。

當空襲最猛烈時,默羅要求站在BBC廣播大樓頂上做現場報道。因這是德軍轟炸的主要目標,英國空軍拒絕了他的要求。最后丘吉爾首相受到這個年輕的美國記者感染,出面批準了他的請求。于是,無論美國還是英國,都聽到了默羅在最危險的地方與事件同步進行的現場報道。

以生命為支撐,默羅將現場播報的技巧與方法發揮到極至。現場報道正在發生的新聞事件,隨著事件發生、發展邊觀察邊敘述,將現場解說、現場效果音響融為一體。而他也便成了西方40年代解釋性廣播新聞報道最出色的代表。他知道這樣的廣播本身就是一場戰斗。就這樣,默羅夜復一夜走上BBC廣播大樓頂上,把世界名勝圣保羅大教堂、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特拉法加廣場的劫后災情報道出去。有時他甚至跪在下水道中,伸出話筒,讓美國聽眾也能聽到撲向那些古老街道的爆炸聲。人們能從他的話筒中聽到他周圍的房屋在爆炸聲中紛紛倒塌。

BBC廣播公司大樓被炸了3次,CBS設在倫敦的辦公室也被炸了3次。可是,他那每晚出現的權威的聲音,依然不斷把最新戰況,把英國人生存現狀,帶給美國家庭,使他們身臨其境。轟炸再猛烈,他也總是用平靜沉郁的聲音報道其見聞,從不借機渲染以嘩眾取寵。廣播結束時,他總是用倫敦最近習慣語向聽眾道別:“再見——祝你幸運。”

難能可貴的是,默羅在戰事新聞報道中,從不對英國苦難袖手旁觀。正是通過他的聲音,當時處于中立的美國政府與人民認識到歐洲正發生一場災難;也正是通過他的聲音,美國政府和人民意識到歐洲和美國雖一洋之隔,但命運已使他們聯系在一起。如果他們對處于納粹統治下的歐洲人民無動于衷,則歐洲的今日就是美洲的明天。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羅斯福總統請求國會批準美國對日宣戰。3天后,德國與意大利向美國宣戰。默羅看到美國青年應征入伍,也想入伍出征。但華盛頓方面告訴他,作為廣播記者他在起著重要作用。未能入伍的默羅沒有放棄戰士身份。盟軍轉入反攻后,他離開倫敦,隨盟軍到德國上空報道轟炸德國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在一次行動中,與他同行的4個記者有2個死于炮火中。默羅沒有后退,他繼續參加飛行報道,總共參加了25次空襲戰斗。

1944年6月6日清晨,默羅在倫敦宣讀了盟軍最高統帥艾森豪威爾發布的大規模反攻命令,期待已久的歐洲第二戰場終于開辟。此后,在默羅不斷的組織與協調中,廣播新聞史上又一樁偉大新聞事件,再次吸引著千百萬聽眾注意力。在諾曼底登陸過程中,從歐洲大陸傳到倫敦的現場報道和錄音報道多達29次,默羅又把這些報道傳回紐約總部,讓聽眾不時聽到最新戰況,聽到總統講話,聽到來自紐約、華盛頓與倫敦的評論。無線電里充滿了戰時新聞。在這次大規模報道中,默羅再次充分展示了他的新聞組織報道才華。

1945年5月8日,德國戰敗投降。此時有55個國家開辦了國際廣播,比戰前的1939年增長了一倍。

此年,默羅出任倫敦記者協會會長。當初拒絕他參加這個協會的新聞界,以這種特殊方式表達對他的敬意。

1946年,默羅擔任CBS公司的副總經理與公共事務部經理。

默羅的二戰之后電視傳播等成就

1948年美國兩黨代表大會期間,默羅第一次出現在電視屏幕上。面對迥異于廣播的全新媒介,他在尋找新突破。

1950年,默羅以電視記者身份前往遠東,采訪報道朝鮮戰爭。他對這場戰爭的基本態度是:美國不應卷入,應撤出朝鮮。基于這一觀點,他發出的報道遭到前所未有的厄運:被CBS槍斃。他的職業生涯受到大挑戰。但是,如同二戰前奔赴英國一樣,他打定主意,一定要在新媒介上一顯身手。

1951年11月18日,默羅迎來了他戰事報道的第二個高峰。他創辦的電視報道《現在請看》正式播出。節目所采取的視聽結合、以連續運動變化的屏幕形象來傳達事實的新形式,給觀眾帶來了更強烈的真實感。他成了一個真正的電視時代開始的標志。這同時說明,默羅也非常重視廣播電視在服務社會和公眾方面的功能。

在此之前(1950年),默羅和弗雷德·弗蘭德利合作創辦了《現在請聽》,此時他又和唐·休伊特合作創辦了《現在請看》。這兩檔廣播電視新聞節目都堅持“為社會提供高品質新聞資訊的理念,開創了深度報道先河。他身體力行,領導著這些節目使之成為美國廣電新聞深度報道典范。而由《現在請聽》到《現在請看》,其實就是對廣播節目家用屬性的繼承和擴大。

經過默羅不懈努力,《現在請看》成為美國電視史上最轟動的節目。默羅的實踐再次表明:戰事新聞傳播是媒介革命的助產士;只有那些敢于并善于利用新媒介的人,才可能摘取戰事新聞王冠上的明珠。更重要的是,默羅同時也給美國新聞界留下了一份良心與價值觀念遺產,那就是正義戰爭得道多助,非正義戰爭失道寡助。

50年代初,默羅還創辦了《面對面》人物專訪節目。在這個節目中他采訪了500多位社會各界名流和政界要人,包括1956年對中國總理周恩來的專訪。默羅在《面對面》節目中充分利用電視的特點,在以交談為主的同時還穿插畫面展示名流們的生活、工作、環境及個人愛好。直到今天,他的專訪節目仍然是美國新聞院校教學例證材料。一般認為,默羅是電視人物專訪節目推動者,他開創了一種輕松的人物采訪風格,并將輕松風格同高超采訪技巧結合起來。

默羅為電視帶來的不僅僅是個人的名氣和成功的節目,還有巨大的受眾群,也就意味著大數量的廣告預算和電視的進一步普及。據《廣播年鑒》統計,1950年時僅有13%美國家庭擁有電視機,到1955年這個數字增長為68%。昔日廣播網巨頭已成為不斷壯大的橫跨廣播、電視、電影等相關行業的傳播巨人。1953年美國ABC、CBS、NBC三大電視網迅速崛起,開始進入“三國演義”時期。

20世紀50年代冷戰時期,美國推廣其“麥卡錫主義”,許多無辜的人受到牽連。默羅利用媒介的力量,與其展開了激烈的戰斗。初出茅廬的威斯康辛州參議員麥卡錫,自稱已掌握政府內部共黨奸細的大批資料,利用美國民眾的恐懼,發動了一場對共產主義的政治迫害運動。而默羅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戰友,卻秉著報道真相和伸張正義原則,不愿向強權低頭,決心挺身對抗他們,力圖戳穿其謊言。這最終消滅了該派的壞作風,改變了當時政治和電視新聞的面貌,在新聞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足跡。

默羅對他主持的新聞節目賦予很高品味。他很少為投入產出而斤斤計較,他要做的僅僅是為社會提供高品質新聞。最終他也為此付出沉重代價——被迫結束了在CBS近30年新聞生涯。

1961年默羅就任美國新聞總署署長一職。有感于商業廣播電視公司過度商業化,為滿足公眾需要,他又促成了PBS(美國公共廣播公司)的誕生與運營。

默羅事業成功的主要因素

默羅巨大成績的取得,首先源于他崇高的敬業精神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1940年,他為捕捉到德軍進攻英國的有價值新聞,冒著德國飛機轟炸的危險,開著敞篷車穿行于倫敦大街小巷;1943年,他為親眼目睹英軍對德國的轟炸,秘密搭乘英國皇家空軍戰斗機,深入德國腹地達25次之多。他那身臨其境的空襲現場報道,給聽眾帶來巨大沖擊力,也為他贏得皮葆迪新聞大獎。

默羅引人注目的還有他無私的人性關懷。二戰爆發前的30年代初,默羅在進入CBS工作前,曾就職于“救助危難外國學者緊急委員會”。為使這些生命受到威脅的外國學者能順利進入美國,他成功地使著名的洛克菲勒基金會和卡耐基基金會及其他一些機構為該委員會提供資助。在默羅努力下,先后有100余名歐洲一流學者逃出納粹魔掌;這其中就有美國傳播學經驗學派奠基人之一肯特·盧因、法蘭克福學派健將馬爾庫塞等人。

1941年,遭遇轟炸的倫敦一片狼藉。這一年整個冬季默羅夫婦都在各地演講,并把收入所得都捐給一個名叫“英國戰爭救濟”的慈善機構。1945年對德戰爭勝利后,默羅到德國集中營采訪時,把身上所有錢都送給那些剛從集中營出來的急需幫助的人們。

可以說,默羅從參加工作那一刻開始,就把自己和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們聯系在了一起。對人類面臨苦難時所表現出來的同情心、面對粗暴和野蠻無知所表現出來的無畏勇氣、對柔弱群體的關愛,使他贏得了全世界尊重。

一個是非凡的勇氣和創造力(默羅敢于站在二戰最前線的炮火硝煙中,無畏犧牲,用平靜的口氣,進行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對戰爭現場的直播,從此戰地記者幾乎成了評價記者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指標),另一個是正義與公允(默羅的聲音鼓舞了千千萬萬被黑暗勢力籠罩下的民眾,他給了他們戰勝邪惡的勇氣和信心),“煉”成了這位一代名記。

默羅還是一個獨具慧眼的伯樂和優秀領導者。擔任CBS歐洲負責人期間,他發現和培養了一批優秀新聞記者,如夏伊勒、莫勒、格維塞、赫斯、塞瓦賴德、布雷肯里奇、格蘭丁、霍特萊特、亞歷山大·堪德瑞克、喬治·泊克……戰后,他們中一部分人回到美國,成了耀眼的廣播電視明星。當然,他也在參與二戰報道時發現了同樣是在進行戰時報道的美聯社記者克朗凱特,并邀請后者加盟CBS。可惜后者當時拒絕了其請,直到9年后才正式加盟CBS。

不過,默羅在為人處世上也稍有不足。為進入新聞界工作,他曾偽造過個人簡歷;為泄私憤,他與多年老友夏伊勒故意相互詆毀,惡意傷害對方(他認為夏伊勒不該在新聞中加上自己評論);由于克朗凱特當年沒接受自己邀請,他懷恨在心,在克朗凱特進入CBS后,他對人家非常不友善,等等。但瑕不掩瑜,相對其偉大成就與優秀品質言,這不過是些小缺點而已。

主站蜘蛛池模板: 蒙自县| 鞍山市| 铜鼓县| 突泉县| 西乌珠穆沁旗| 雷州市| 嵊州市| 彭阳县| 七台河市| 云龙县| 阿尔山市| 衡水市| 永胜县| 石屏县| 蒙山县| 都兰县| 彭水| 米脂县| 青海省| 林周县| 彭州市| 宁陵县| 祁阳县| 依安县| 鹰潭市| 噶尔县| 梅河口市| 平乡县| 留坝县| 苗栗市| 巨野县| 阜新| 宁蒗| 砚山县| 库伦旗| 修武县| 长顺县| 固始县| 鹤庆县| 河源市| 寻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