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30章 隨緣去,看開不看破(2)
- 第29章 隨緣去,看開不看破(1)
- 第28章 常凈心,心安才能身安(2)
- 第27章 常凈心,心安才能身安(1)
- 第26章 不焦躁,從容人生靠自己(2)
- 第25章 不焦躁,從容人生靠自己(1)
第1章 常自醒,留只眼睛看自己(1)
人這一生,“種”欲容易,“去”欲卻很難。有時候,盲目追求的太多,最終實現的卻很少。常言道:人在做,天在看。一念之善,可達天堂;一念之惡,可通地獄。貪嗔之心太重,難免會迷失自己。
1平生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
——做人做事要對得起良心
良心,就是一把道德的尺子,一種為人處世的標準。一個人有了良心,才會知榮辱,才會講道德、明事理。
正所謂“良”者,“善”也。我們這個民族向來是個講究道德和良心的,一些是非善惡,往往分得很清楚。凡事對得住自己的良心,懂得感恩、知恩圖報,才算守住了做人的本分。
人生這條船,可承載的東西太有限了,一旦不堪重負,就要有所舍棄。失去了美貌,有健康陪伴;失去了財富,有智慧相隨。可一旦失去了良心,所擁有的一切,諸如金錢、名譽、才學、人脈……都將不復存在。
冰心說:“愛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就不再覺得痛苦。”良心就是如此,一切善的心思,都可包含在內。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就是不動歪念頭,不做出格的事,這既是一種關懷,又是一種堅守。
張伯苓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曾一手創辦了南開大學和南開女子中學。他為人師表,而且身體力行,深受學生們的愛戴。那時候,學校里經常有人吸煙,敗壞校風,影響極為不好。一次,一個學生的手指被煙熏黃了,張校長便將這個學生帶到辦公室,嚴肅地說道:“煙對身體有害,一定要戒掉它。”那個學生是典型的調皮搗蛋學生,面對校長,竟毫無懼色,只是俏皮地說:“那您吸煙就對身體沒有害處嗎?”面對學生的責難,張校長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告訴秘書,將自己所有的煙全部取來,當眾銷毀,還折斷了自己用了多年的煙桿。當著很多老師的面,他誠懇地說:“從此以后,我與孩子們一同戒煙。他們是新的一代,是國家的希望,我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絕不能危害到他們的成長。”從那以后,張伯岑再沒有吸過一根煙。
張伯岑人格的偉大,不在于追求完美,而在于果敢正直。一個人優秀的氣質往往存在于骨子里,不顯山露水,可他一旦從人群中站出來,那就是一個光明磊落、無愧于心的形象。良心也是一種美德。帶著良心上路,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坦蕩。
一個人如果沒有良心、本性不善良,無論他做什么,都不會讓人信服,等待他的只能是冷眼與唾棄。做人,首先要對得住自己的良心。俗話說:善良之心人皆有之,好惡之心人皆有之。與朋友談心時的會心一笑,一句教師節的簡單祝福,路不拾遺的明理,出門在外對父母的一聲問候,大權在握卻不中飽私囊的大公……良心,可以是氣吞山河的大義,也可以是孑然一身的輕盈。
做人,不要自私自利,凡是對他人有益的好事、善事,能做的就盡量去做,這是做人應有的道德良知。所謂的心機,不過是一些人愚弄他人、愚弄自己的把戲罷了。只求索取,不愿奉獻,遲早有一天,會被別人撇在一邊,孤立無援。
明朝時期,有一位剛正不阿的少年,從小父親就去世了,與母親二人相依為命,家里生活十分貧苦。二十多歲他中了舉人,不久又被調到浙江做知縣。過去,縣里的官吏審案子,大多私了,很多案件糊里糊涂就結了。然而他上任之后,不論什么疑難案件,都一件件調查得水落石出,從不冤枉一個好人。有人告訴他,當朝皇帝已經二十多年沒有上朝了,整日躲在宮里跟一些道士廝混。聽到這些,他心中憤懣難平,大膽寫了一道奏章向明世宗直諫。
他可能料到這道奏章呈上去以后,會觸犯皇帝,性命難保。回家的路上,他便順道買了一口棺材。果然,這道奏章在朝中引起了極大轟動。明世宗大怒,下旨將他抓捕入獄,交給錦衣衛嚴刑拷問,直到明世宗死后,他才得到釋放。這個人就是被百姓親切地稱為“海青天”的海瑞。
海瑞的正直,意味著高標準地要求自己,意味著遵從于自己的良知,意味著有勇氣堅持自己的信念。只有對自己有信心,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保持心地的純真,人生才不會走岔路,理想與追求才有可能實現。
平生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為人正直,光明磊落,常懷一顆善意之心,就不會讓世俗的喧囂蒙蔽了雙眼。即便對這個世界失望,也不能對自己失望。時代發展得如此之快,作為道德公民的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放慢腳步,等一等被遺失的良心?
2過頭話少說,過頭事少做
——說話辦事要有度
人生路上,許多事風雨未卜,最重要的是處世有度。度,是一種參考的標準,即人們衡量和把握事情的分寸。一個心智成熟的人,說話做事往往張弛有度,拿捏得恰到好處。
人的命運常常是由一個“度”字決定。藝術講究度,做學問講究度,做生意講究度,生活更講究度。處世有度,才能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系,才能適應多變的生存環境。有些人抱怨自己的命運不好,其實并不是這樣的。
看一個問題,不要輕易被外在的因素所影響,也不要固執己見,一意孤行。條件優越的時候,不要過分張揚,要學會收斂,低調行事。處境不好時,也不要輕易放棄自己,別人的看法和意見,權且當做一種善意的玩笑,只要心中的信念足夠堅定,就不必擔心有一天會倒下。
孔融十歲那年,跟著父親去了許都。聽父親說,有位姓李的員外學問很大,孔融很想拜見他,可父親卻說:“他跟我們孔家非親非故,恐怕拜見不成。”孔融想了想,對父親說:“您帶我去,我自有辦法。”進了李府大廳,孔融坐在往前排的紅木椅上,打量著周圍的一切。
李員外飲著茶,不覺笑道:“小客官,你跟我們李家到底又是什么關系呢?沒什么事的話就在一旁玩耍去吧!”孔融聽出這話有蔑視不意,可身為晚輩的他,還是頗為禮數地說:“員外,孔家和李家可親著哩!我家的老祖宗孔子,曾拜您的老祖宗李耳為師,向他請教過學問。作為孔家的后代,我今天特來登門拜見您,難道不可嗎?”聽完孔融的話,李員外和在座賓客都大吃一驚,不僅夸贊道:“這孩子句句在理,說話分寸不失,長大后必定是個人物!”果然,孔融長大后被曹操重用,并被舉為“建安七子”之首。
年少的孔融,言談的穩妥、機智不遜于在場的任何一個大人。精妙的話語,從來不是“油腔滑調”耍貧嘴。說服一個人時,不卑不亢,不巧言令色,不言詞激切,才能駕馭好說話這門藝術。
再說做事,很多人做事沒譜兒,要么盲目冒進,要么畏首畏尾,舉棋不定。很多時候,堅持做自己是很難的,既不能被別人的想法誤導,一門心意向前沖;又不能自欺欺人,一味地退縮忍讓。
有些人太想展示自己,希望從別人那里得到認可,如此一番過度的炫耀,反而讓別人感到厭煩。還有一些人過于被動,整天在自己和別人的想法之間徘徊,拿不定主意,到最后難免要失去自己的立場。
不久前,法國的地方畫廊上完成了一件令人稱奇的交易:一些書畫愛好者看中了沙特人帶來的三幅畫,標價僅為250美元,但他們不愿出此價錢,于是唇槍舌劍一番,誰也不肯讓步,很快陷入了僵局。沙特人急中生智,當著他們的面把其中一幅畫燒了。書畫愛好者們看到這么好的畫燒了,當然感到十分可惜。他們問沙特人:“剩下的兩幅畫愿賣多少錢?”沙特人答道:“還是250美元。”見沙特人毫不松口,他們又拒絕了這個價錢。沙特人把心一橫,又燒掉了一幅畫。書畫愛好者們這下傻眼了,只好乞求他千萬別再燒這最后一幅了。當他們再次詢問這位沙特人愿賣多少錢時,沙特人傲慢地說道:“這一幅畫在我看來十分珍貴,得值750美元。”半個小時之后,沙特人手中的最后一幅畫果真以750美元的價格拍板成交。
當其他的畫的價格都在100美元到150美元之間,沙特人的這幅畫卻可以賣得高價,就因為他進退有度,很好地把握了分寸。他知道“物以稀為貴”的道理,燒掉了兩幅,剩下最后一幅畫,法國人寧出高價也要買回去珍藏,這樣一來,一筆成功的買賣就做成了。
生活中,想要做到處事有度,也需要有一定的后盾,絕對不打無準備之仗。與人交往也是如此,為了達到某種目的,不妨頭腦靈活些,有時候,欲擒故縱、以退為進,也會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
生活復雜多變,不是每個人都能掌控得了。一定要把握好度,該堅持的時候就不能輕易退縮,該退讓的地方就不要主動爭搶。太快不好,太慢也不好,理性地向前邁進,才能活得明白、活得自在。
過頭話少說,過頭事少做。張弛有度,從容不迫,才是人生的大智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定之人,不為名利所累,也不為得失所困,總能夠從容地面對生活。
3名利如火坑,貪婪是苦海
——善待欲望,修煉一顆清凈心
如果說生活是一杯苦咖啡,那貪婪一定是劇烈的尼古丁。很多人為了“錢”而奮斗,一步不停地往上爬,達到一定的目標時,看到另一片“名利”的海,又急忙奔著新的目標而去!
人生的誘惑太多,導致許多人急功近利,跳不出名利的圈子。欲望是一個不得不防的陷阱,有欲望就會有痛苦;欲望太多而得不到滿足,痛苦自然也就成倍地增加。
人的欲望無窮無盡,但滿足欲望的方式卻是多種多樣的。千萬人擠一個獨木橋,欲望碰撞到了一起,就形成了競爭,競爭又會帶來欲望新一輪的膨脹。俗話說,芝麻開花節節高,但步步高升也是有限度的,有時候,爬得越高,反而摔得越狠。
這個世界上,物質帶給人的痛苦遠遠大于精神。人的欲望是不會窮盡的,而現實條件總是有限的,很多人之所以身陷罪惡的淵源,到最后無法脫身,說到底,就是“貪婪”二字在作祟。太看重名利,野心太大,自身的能力不足以達到,還不甘心失敗,于是鋌而走險,傷害了自己,也傷害了別人。
有一個年輕人,在屋里埋頭讀書,突然想到了一個問題:天堂與地獄到底有什么區別呢?夢里,年輕人巧遇了天使,向天使提出想到天堂與地獄走一遭的心愿。天使因年輕人十分虔誠,答應帶他到天堂與地獄一游。
他們先到了陰森的地獄,看見一群骨瘦如柴、飽受饑餓的小鬼,年輕人不禁好奇地問:“為什么他們都這么瘦呢?”天使說:“你仔細看,就會知道原因!”這時,正好到了午餐時間,那些餓鬼們都涌到一個巨大的鍋旁。不過,此時他們的雙手都被綁上了一雙長達六尺的木匙。他們一個個爭搶著吃,但由于被長匙所束,食物無法送到口中,都被潑灑在地上。年輕人這才覺悟:為什么他們永遠那么瘦小。過了一會兒,天使又帶年輕人來到了天堂。天堂里鳥語花香,仙人們個個面色紅潤,精神飽滿。“他們到底吃什么食物呢?”年輕人問天使。天使笑著說:“食物本沒有什么差別,不同的是,他們不像地獄的餓鬼一樣貪婪、自私,你看看便知!”到了中午,仙人們不約而同地聚在一個巨大的鍋旁吃飯,他們的手上也綁著一雙長達六尺的木匙。但不同的是,他們用木匙舀到食物后,總是送到對方的嘴中,而對方也將食物舀給他們吃,就這樣,在彼此的默契合作下,個個都吃得很飽!年輕人這才明白:原來自私與貪婪,才是人最大的缺陷!
你敬別人—尺,他日別人也會回敬你—丈。如果因為內心的貪婪而互相爭奪,最終受損的還是自己。有時候,人之所以內心失衡,那是因為內心永遠陰云密布,極容易滋生貪婪、畏縮和嫉恨。別人犯了錯,大方原諒;自己犯了錯,及時反思。心底的陰影消除了,才能踏實地走好腳下的路。
人,一定不能讓欲望吞噬心性。要知道,人生的每個階段拼接起來,才構成了一條完整的生命軌跡。對于普通人來說,一旦處于人生的巔峰,反而應該多加謹慎,可能一不小心,就會跌入谷底,難以翻身。人就是這樣,當追求大于承受的極限時,才會感覺到自己的貪得無厭。有些人欲求太多,就會被悲劇的人生牽著走;不懂放手,才會在誘惑的漩渦中越陷越深。
人就像一個袋子,一旦塞滿了名利和欲望,精神和美德勢必要丟掉,因為它可容納的空間是有限的。有了錢,固然可以辦很多事;但有了錢,人不一定幸福。人有善惡之分,一個心靈富足的人,可以駕馭名利,幫別人創造幸福;而一個精神空虛的人,往往會被名利所駕馭,淪為物質的走卒。其實,在人生的道路上,需要放下的遠不只有金錢與名利,在光鮮的人生下,感情、物欲、怪癖皆可拋去。人在旅途,有些事情不必在乎,放下過重的包袱,才能在人生的路途上更上一層樓。
現實生活中,人們追求的往往很多,最終實現的卻很少。生活的目的不是賺錢,賺錢也是為了更好地生活。盲目地累積財富,一輩子下來就會犧牲很多。若是有一天錢財壘成了山,生命卻岌岌可危,空有一堆龐大的數字,又有什么用呢?其實,無論是房子、車,還是存款、頭銜,到頭來沒有一樣屬于自己。所有的事物在人生的某個階段,只做短暫的停留,要么寄托于你,要么附屬于你,到最后,得與失,往往無人問津。很多人貪嗔之心太重,過分在乎眼前的得失,從而迷失心智,終身與成功無緣。
戒掉一個貪,去掉一分欲,人會輕松得多。任何時候,只有從去欲的角度出發,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才會活得從容,活得快樂。人生可以積極上進,但一定不要過分沉溺,對于欲望,要保持一顆松弛、淡泊、中庸的心,否則一旦過了頭,轉化為一蹶不振的絕望,情況就會大為不妙。
每個人只是這世上的一顆砂礫,一粒塵埃,時間可以改變一切,也包括我們自己。想要遏制內心的貪欲,就要修煉一顆清凈之心,不為物欲所役,不為煩惱所累,及時掃除自己思想上沾染的灰塵。
生活就是這樣,會遇到很多的難題,孰輕孰重,唯有修煉一顆清凈心,才能做出理性的判斷。善待欲望,才不至于讓思維的小舟,在混沌的人生里沉沒。在人生的征途中,有迂回曲折的坎坷,也有柳暗花明的機遇,千萬不能為了一滴水,而放棄整片大海。
4學好三年,學壞三天
——人生險惡處,要及時回頭
想要看透生活,先要沉淀自己的內心。人生的路,沒有一帆風順的坦途,誘惑太多,學壞容易學好難。麻木懈怠,往往會闖下大禍。及時回頭,才不至于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做人必須嚴格要求自己,切不可為一時之利,自毀前程。
很多父母總是由衷地感嘆:真是學壞容易學好難。因為一個人要學好,需要約束,需要教育,這樣才能形成適應社會的習慣;可學壞這件事兒,卻是不需要教的,每個人都從年輕過來,在青年人的世界里,學壞、打破常規,就像是一種充滿刺激的賭博,是新鮮的、有趣的,即便是當中蘊藏著某些危險,他們會愿意一試。
很多人大半輩子就是在跟一個“貪”字較勁,一開始心存僥幸、接受小恩小惠,到后來肆無忌憚,墜入犯罪的深淵,就再也回不了頭了。有些人一路奔波,卻在追求錯誤的東西,明明離危險很近,竟然不以為然,等到危險真的來了,后悔也沒有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