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懂知足,人窮心不窮(1)
-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 謝國計
- 5559字
- 2015-03-25 16:50:44
錢財名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人生并不是只有一處風景,貧窮與富貴,只代表一時,代表不了一世。覺得肩上的擔子重了,就卸下來歇一歇,知足常樂,生活才會快樂。
1未必錢多樂便多,財多累己招煩惱
——金錢不是人生的全部
有的人一生追求名利,終生為之奮斗,最后成功了,卻窮得只剩下錢了。大千世界里,正是因為有了太多的誘惑,痛苦才成倍地增加。要知道,錢財不是生活的全部,無限風光往往在心靈深處。
一些人認為自己擁有得太少,于是拼命地努力,不停地往前邁、向上爬。達到一個目標,又馬不停蹄地朝下一個目標奔去。然而,過多的欲望換來的,往往不是安樂,而是苦痛。
日常生活中,開奔馳的人,并不一定比坐公車的人幸福,財富和幸福很多時候是不成正比的。事實上,幸福是由物質和精神兩種“財富”組成的,只顧物質而忽略精神,不算是真正地擁有幸福。
假設一個人憂郁寡歡卻擁有萬貫家財,她的內心始終空虛寂寞,身邊沒有一個人陪伴,精神上幾乎陷入了崩潰。這樣的生活對她而言,又有什么意義?財多累己招煩惱,在這個世界上,錢并不是萬能的。
那年夏天,南方的天氣特別熱,一群鐵路工人正在月臺邊的鐵道上汗流浹背地工作。一輛陸虎車從旁邊開了進來,他們只得被迫停止了工作。車停了,一個低沉、友善的聲音從窗口傳了出來:“小航,是你嗎?我是阿東。”小航是這群工人里的頭兒,聽見熟悉的聲音,他連忙揮舞著手臂,高聲喊著:“阿東,好多年不見了!混得不錯啊,這么好的車!”
忙完了一天的工作,兩個人這才湊到了一塊兒,開心地聊了起來。幾年前,兩個人一塊在工地上干活兒,后來阿東學了建筑,出國后再也沒了音訊。第二天一大早,阿東開著車走了,小航仍帶著一幫工人繼續開工。
有人調侃小航:“為什么你還跟我們一塊在大太陽底下工作,人家卻成了建筑師?”小航惆悵地答道:“你們不知道,十多年前的我,只知道為了一天150塊錢而工作,而他卻在為自己的理想而工作。那時候,工資開得很高,我只想賺錢,沒想深造,可能有點急功近利了,而他一直堅持學習,取得成功,是意料之中的事。”不同的人生觀,決定了他們不一樣的出路。
生活中,沒有錢是萬萬不能,但錢不是萬能的,至少代替不了理想。很多人為錢工作,把金錢當做工作的唯一回報,反而失去了應有的敬業精神。有的人為理想而奮斗,追求理想重于獲得金錢,最終獲得了成功。
生活的目的不是賺錢,賺錢是為了更好地生活。盲目地累積財富,一輩子下來必然要犧牲很多。有的人沒有錢,生活卻很不幸,幸福,每個人都希望獲得;痛苦,每個人都嗤之以鼻。可若是被名利沖昏了頭,一心想著升官發財,對待生活麻木不仁,幸福又怎么可能會降臨到他的身上呢?
錢鐘書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他一輩子淡泊名利,甘于寂寞。有位記者整日蹲在他家門口,千方百計想沖破錢老的防線,最后也沒得逞,只得無奈地宣布:錢老堅決不接受采訪,我們只能尊重他的意見。八十年代中期,歐美的一些大學邀請錢老去講學,待遇之高令國內外一眾學者咋舌。每堂課只需講40分鐘,酬金就有16萬美金,食宿全包,還可帶夫人同往。面對這樣優厚的條件,錢老仍是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小說《圍城》發表以后,新聞和文學界有很多人想見見他,一睹他的風采,也都遭他的婉然拒絕。一位學者曾經嘲諷他說:“寫小說不就是為了出名、為了暢銷嗎?何必躲著不見,故弄玄虛呢?”對此,錢鐘書幽默地回應道:“如果你吃了個雞蛋,覺得不錯,難道你會有沖動,想要去認識這只下蛋的母雞嗎?”錢老八十歲壽辰時,中國社科院想為他風風光光地辦一次祝壽會,也被他一概推掉。
可能在錢老看來,出了名、賺了錢反而是一種煩惱,對于一個潛心寫作的人而言,這無異于莫大的打擾。財多累己招煩惱,名利在他心中,大概也被視如糞土了。
賺錢是人們普遍的愿望,但是人生的意義絕不是一味地追求金錢。沉迷于“拜金主義”旋渦中的人,不僅得不到幸福,反而會因為錢失去幸福。人有善惡之分,一個心靈富足的人,可以駕馭名利,幫別人創造幸福;而一個精神空虛的人,往往會被金錢所駕馭,淪為金錢的奴隸。
人世間,總有人執迷不悟,一心對財富、名利情有獨鐘。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欲望過于旺盛,到頭來只會灼燒自己。
錢是水,欲望是船;有多少錢,就能產生多少欲望。從現實的角度講,一個不折不扣的窮光蛋,沒房住、沒錢花,滿足不了物質的需求,又有什么資格暢談談幸福呢?無邊的欲望,只會增加生活的負累;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邁,幸福才會離我們更近。
2持黃金為珍貴,知安樂方值千金
——知足才能常樂
古人說得好,“當憂則憂,遇喜則喜”。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太多東西想得到,可大部分又都得不到。持黃金萬兩,不如守一寸凈土,為生活的煩惱所困,不如深吸一口新鮮空氣。知足常樂,身心舒展,才會活得自在。
知足常樂,不是消極的逃避,在智者的眼中,舍棄了熙熙攘攘的身外物,精神上才能獲得釋懷。
人生漫漫,不求事事成功,但求事事盡心。有些人之所以活得不幸福,就是因為太在乎。放不下名利,放不下得失,放不下顏面,背負得越多,心就越沉。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懷抱一顆善意之心,別讓世俗的喧囂蒙蔽了雙眼。人生如舟,放下偏執,才能獲得身心的超脫。
漫觀天外,云卷云舒。做人,一定要拿得起,放得下,掃除了心頭的煩緒,大腦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寬容別人,也是為自己積福。遭遇了挫折,不要心懷不滿、怨天尤人,舍下私心和爭執,才能坦然接受一切;放下紛爭和仇恨,才能活得瀟灑從容。
在某些人的眼中,有錢就是幸福,可實質上,除了錢財,他們兩手空空,一無所有。對于溜走的名利和愛情,不要過分看重,得之淡然、失之泰然,珍惜眼前的一切,才最重要。
炎熱的盛夏,王老五乘專機到了海南。這會兒,他正坐在松軟的沙灘上,迎著涼爽的海風,享受著愜意的生活。不遠處,一個老人正悠哉地一邊唱著歌,一邊釣魚。王老五叼著煙,越想越覺得奇怪:這老家伙還真是悠閑啊!只是不大一會兒工夫,老人就釣上了3條大魚。王老五一轉頭,老人已經打算要回走了。富翁有些好奇,就便湊過去問:“還不到下午,時間多得是,你為什么不多釣一些魚呢?”老人一邊收竿,一邊回答:“已經夠晚上吃了。”
王老五更不理解了:“你多釣一些嘛,多余的可以拿到集市上賣呀!”老人說:“這我還真沒想過。”王老五越想越覺得不對勁,接著說:“你有了更多的錢,就可以靠錢生錢,還到海邊釣什么魚啊?”老人笑了笑,沉默不語。王老五繼續說道:“你有了更多的錢,就可以雇更多的人為你做事。那樣,你就有更多的時間度假了啊!”老人含蓄地笑了笑,只回了他一句:“我現在不就在休假嗎?”
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生?王老五可能永遠也理解不了。金錢很美好,但賺取金錢的過程,也是要付出一定代價的。反過來,舍棄多余的利欲心,換來的,卻是比金錢價值更高的自由。
在這樣一個眾聲喧嘩的年代里,我們不能奢求太多。對于榮華富貴,平常心看待,不要刻意抵制,也不要盲目收攬。面對壓力,要么主動接受,要么被動隱忍。面對庸庸碌碌的生活,態度不同,結局也就不同。對于每個人來說,人生只有一次,若每一天都能平安快樂地度過,那該是多大的一份福祉啊!
有一名劍客,跋山涉水,不辭辛苦,來到了一間土廟。大師問他:“何事啊?”劍客答道:“我想請教一下,世間到底有沒有天堂和地獄?為什么有的人貧困,有的人富貴?”對于劍客的問題,大師并沒有做正面的回答,而是反問道:“我聽說你劍術高超,可是看你這慌慌張張的樣子,還像是習武之人嗎?”劍客大怒,抽出寶劍,大聲呵斥道:“你這人,真是不通道理。我不辭勞苦跑來找你,不過想請教個問題,你不說也就罷了,反倒污辱我,不想活了嗎?”大師哈哈大笑,坦然地說:“你手中握著的,不過是個破銅爛鐵而已,豈能殺得了我?”劍客氣極敗壞,舉劍便刺,禪師只是淡漠地說了句:“你此舉便是通向地獄!”劍客聽罷,大驚失色,雙膝跪地,連連道歉。大師則說:“地獄和天堂往往取決于一念之間,至于貧困和富貴,每個人的理解不同。對我而言,一碗茶,一碗冷飯足矣;對你而言,一身武藝,行俠仗義,富貴想必也是過眼云煙!”劍客聽后大悟,這才跪拜告辭。
貧與富,不過是兩種生活的方式罷了。一定不要被別人的生活狀態所影響,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這才是真正的生活。知足是一種態度,不能什么都不追求,也不要什么都追求。對于一個貪得無厭的人,即使擁有再多的財富、再高的地位,他也不會感到滿足。
人的心,如天平,一旦傾斜,就會被私欲和名利所蒙蔽。人生之中,誘惑太多,難以控制時,不妨及時收手。知足的心態,是一劑良藥,如何把握,則需要靠平時的學習,以及經驗的積累。
有人認為生活平淡無奇,缺乏新意。可若是以一顆知足的心來對待,就會是另一番樣子。置身于蕓蕓擾擾的世俗社會,活在當下,往往是最快樂、最知足的。外在世界變化萬千、紛繁復雜,內心安詳才能獲得解脫。守住平淡中的那份從容,就守住了人生的幸福。
不同的環境,孕育不同的人。很多人只有面對浮躁的世界,才會暴露出內心最脆弱的一面。身體累了,有足夠的休息時間,完全可以恢復;心若累了,很可能會一輩子留下悲傷的陰影。人無論貢獻大小、職責輕重,都應該樂觀地面對生活,撫去浮躁與憂愁,才能體驗到生活的充實。每一天都過得充實,這輩子就不會再覺得遺憾。
3外財不富命窮人
——不義之財不妄求
常言道,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獲取財富,也要恪守良性的法則,守住道德的底線,只有這樣,你所取得的成就,才能獲得他人的認同與尊重。
人一定要多些責任和擔當,少有貪欲和幻想。不可否認,錢是一切物質生活的基礎。然而外財不富命窮人,就算為了不辜負家人、朋友的期望,也應該多一點理智,多一份控制,少一些欲求。
俗話說,芝麻開花節節高,但步步高升也是有限度的,有時候,爬得更高,反而摔得更狠。做人,一定要知足,不要讓膨脹的欲望吞噬了心性,有時候,在危險的邊緣走著,可能一不小心,就會跌入低谷,難以翻身。
如果說,欲望是一個犯了罪的老人,那純真就是涉世未深的少年了。年少時的人們,往往單純樂觀,可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存環境的變化,內心則一天天變得復雜。若是內心被自私的沖動占據,很可能鋌而走險,鑄成大錯。
欲望和雜念,就像塵土,落在身上,時間久了就會生垢。一旦被欲望的灰塵蒙蔽了雙眼,再想回歸清凈,可就比登天還難了。
古時候,有個秀才早起讀書,發現自家果樹下睡著一位老人,自稱是神仙的朋友。出于憐憫,秀才給了老人一碗飯。神仙聽說這件事后,大為感動,決定滿足秀才一個愿望,以表謝意。秀才雖心地善良,可卻是個十足的懶人。他想了一秒鐘,激動地說:“我希望,我能我觸摸到的一切,都變成金子。”神仙答應了他,秀才迫不及待地想去試驗一番。他回到屋里,一摸書,書成了金書,一摸魚缸,魚成了標本,缸成了金塊。女兒跑過來要抱他,女兒也成了小金人。秀才這下苦惱了,只好再次找到了神仙,請求取消自己點物成金的本領。神仙大笑地告訴他:“到附近的河里洗個澡,一切就可恢復原樣了。”秀才不敢下水,他擔心河水變成金子,把自己封在里面。于是找來一個罐子,將水儲存起來,然后一瓢一瓢地澆到自己身上,一切果然變回了原貌,魚兒活了,女兒也活潑如從前。從此以后,他便戒掉了貪婪的毛病,因為他認識到:人生當中,還有比金子更重要的東西。
人生的“金子”有很多種形式,幸福、愛等一切有意義的東西,都是金錢買不來的。當他把自己最心愛的人和物都變成金子后,他才意識到自己的狹隘。
做人,最主要的是務實。可這個世界上,往往有很多人不愿安于現狀,受迫于命運的淫威,該放的不放,該丟的不丟,被欲望纏身,到最后難免誤人誤己。人生如水,此起彼伏,難以預料,要想活得自在,先得活得明白。
古時候,有一個叫陶答子的名士,被派到陶地做大官。三年下來,陶地越來越窮,可陶答子的家卻越來越富,這讓他的妻子十分不安。
這日,陶答子將一顆光彩奪目的夜明珠獻于妻子。妻子卻一把將珠子摔到了地上,言辭懇切地勸諫他說:“我聽人家說,南山上有只豹子,因為身上的花紋沒有長好,就在大霧里隱藏了七天七夜,而沒有出來覓食。你可知道這是什么原因?”
陶答子對妻子的話毫不理會,只顧著擺弄手中的玉器。妻子嘆了口氣,緩緩說道:“它之所以躲藏起來,就是為了避免被更兇猛的動物傷到。你做官三年,一點兒顯著的政績沒有,錢財卻撈到不少。這樣下去,國君不信任你,老百姓不愛戴你,身為妻子,我又怎能不為你而擔心呢?”
被自己的妻子這樣數落一番,陶答子心中自然怒火難平,二話不說就給了妻子兩記耳光。妻子只好跪在地上祈求他:“你被名利沖昏了頭腦,看不透為官的兇險。家里富了,百姓窮了,這可不是什么好事啊!請你讓我和兒子一同逃亡吧!”陶答子聽了氣得暴跳如雷,立馬把妻子趕出了家門。
一年以后,陶答子獲罪遭誅,門廳被封。妻子聽到這個消息,痛哭一場,帶著孩子回到家中,安葬了丈夫。俗話說“妻賢夫禍少”,陶答子有一個聰慧正直、遠見卓識的妻子,只是自己糊涂到家、慧眼難識,無奈災禍降臨、避之不及。
生活中,有些人受金錢和名利驅使,明明闖了大禍,竟然還蒙在鼓里,等到危機降臨,再想回頭,為時已晚。想要看透生活,先要沉淀自己的內心。過分在乎眼前的得失,貪嗔之心太重,心智遲早會迷失。
一切罪惡的源頭,往往是欲望與貪婪。一開始心存僥幸、接受小恩小惠,到后來肆無忌憚、一錯再錯,再想收手,已經晚了。無欲,并非什么高深的智慧,不過是一種心態的調整,一種心境的轉變。很多人之所以身陷罪惡的淵源無法脫身,說到底,就是“貪婪”二字在作祟。
人的欲望是不會窮盡的,而現實條件總是有限的,有欲望、有野心,就會有痛苦。野心太大,超過了個人承受的極限,遲早會惹出禍端。應時刻保持一顆淡泊之心,嚴格要求自己,不謀一時之利,不取不義之財。
任何時候,都要從去欲的角度出發,堅持心中的信念,做該做之事,做自己認為對的事,不要沉溺于名利,萬不可為了積累財富,做出傷天害理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