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常自醒,留只眼睛看自己(3)
-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 謝國計
- 4646字
- 2015-03-25 16:50:43
古語說:“言者,風波也?!比俗铍y管住的東西就是嘴了,真話有人說,假話也有人說;好話有人說,壞話也有人說,幸運和倒霉全拜它所賜。日常生活中,有些話并不是非說不可,即使說得好,也不一定能得到好處。若是旁人聽得敏感,就會招來不必要的是非。
管不住自己的嘴,往往害人害己。有些人喜歡與人閑聊,侃天說地,可能有意無意間就觸犯了別人的隱私,觸碰了別人的底線。常言道:說者無心而聽者有意,他會認為你是故意跟他過不去,因此懷恨在心。即使你能夠保守秘密,保證不再提及這件事,他也會認為你抓住了他的把柄,從此處處提防你,兩個人的關系也會很快降入冰點。
南北朝時期,有一名大將,名叫賀若敦。向來專橫跋扈,自以為了不起??墒沁@一次,朝中發生了變故。賀若敦率軍打了勝仗凱旋,應該是大功一件吧,可是皇上不但沒有論功行賞,反而撤了他的軍權。對此,賀若敦大為不滿,時常一個人抱著酒壇子,在府上痛飲,還經常大發怨言,穢語不斷。
有人將賀若敦的劣跡說與皇上聽?;噬鲜终鹋?,將他貶到了邊疆,還讓他自行了斷。臨死前,賀若敦對免冠之年的兒子說:“我一心想為國效力,可這副喉舌不爭氣啊,兒啊,一定要牢記教訓!”說完了,便拿起錐子,刺破了兒子的舌頭,希望他一輩子記住這個教訓。轉眼幾十年過去了,兒子賀若弼竟成了隋朝的將軍,可他并沒有記住父親的教訓,常常怨聲不斷,老覺得自己應該做宰相,不滿的情緒動不動就流露了出來。
有一回,賀若弼怒氣難平,辱罵了后宮的妃子,皇帝忍無可忍,下令將他逮捕下獄。他言語不慎,得罪了不少人,朝中一些公卿大臣怕遭受連累,都揭發他過去說的那些對朝廷不滿、對皇帝不敬的話,并聲稱他罪當處死。皇帝念他沒什么大錯,只是撤了他的官職,放他告老還鄉去了。
父子兩代人,同樣是因言多而壞事??梢?,為人處世,務必要忍住,不能說的、不該說的,一定不說,以免招致不必要的禍端。禍從口出,病從口入,毀掉一個人有時候一句話足矣。說話時,一定要掌握好時機和火候。否則,不光會碰一鼻子灰,還會遭到別人的冷遇。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秘密,都有一些藏在心里不愿為人知的事情。即使兩個人私交不錯,也不要隨便將自己的秘密告訴對方,更沒必要打探別人的隱私,留一些自由呼吸的空間,兩個人的關系才會保持得更持久。
三寸不爛之舌,雖不至于招來殺身之禍,但也能給人帶來麻煩。少說話,多做事,為自己的嘴巴上把鎖,常常有百利而無一害。
生活中,既要低調做人,也要低調說話。與人談話,不要帶有傲氣,不要瞧不起人、挖苦人,即使對方在事業上、成就上略遜于你,也不要趾高氣揚,口無遮攔,想怎么說就怎么說。如果想闡明一個問題,千萬不可把話說得太絕對,既要給別人以思考的空間,也給自己留有退步的余地。
7多下及時雨,少放馬后炮
——說到不如做到,別做事后諸葛亮
生命就像回聲,你傳遞給它什么信息,它就回饋給你什么。別人有難,說再多也無益。多下及時雨,少放馬后炮。盡自己最大的能耐予以幫助,這才是最實在的。
《水滸傳》里的宋江,被人稱為“及時雨”,就因為他能及時地向別人伸出援手。誰能想到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衙吏,竟能讓一百零七將心服口服,坐到水泊梁山第一把交椅!說到底,靠的就是平日的慷慨解囊,積累下的好人脈。
然而,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確是不折不扣的“馬后炮”。他們往往在事后發表自己的高見,一旦別人辦事不力,他就會跳出來說一堆埋怨或批判的話。可是,若是事先問他,他又拿不出半點注意。這樣的人四面樹敵,難免要遭到別人的白眼。
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不可能脫離人群而生活,寬容多一點,關懷多一點,人生的晴天也會多一些。
唐朝時期,有一位王秀才,年輕時才德超群,眾人無不贊嘆。長慶年間,朝臣楊大人愛才,報請皇上,邀秀才到朝中為官??墒菞畲笕诵闹羞€有一點顧慮:秀才平時跟胡大人交往甚密。這位胡大人為人狂放不羈,口碑極差。于是,楊大人派親信將此意轉告秀才,希望他跟胡大人絕交。秀才欣然答應:“謹遵教誨!”
沒過多久,胡大人就到秀才家登門拜訪,秀才躲在內室,抱病不見。胡大人等了很長時間,沒趣地離開。可見,秀才越想越覺得不能忍,于是從床上翻起來,快步跑出去,將胡大人喊了回來,陪酒三杯,如實相告,喝得大醉,第二天日上三竿還未起。
楊大人聞聽此事,又生氣又驚訝。王秀才知道自己辜負了楊大人的心意,就親自登門拜訪,并解釋說:“大人,不瞞您說,我與胡大人本是莫逆之交。兒時,我家窮得揭不開鍋,他經常從家中偷一些米,拿到我家,讓我母親煮。他為人雖不好,但卻于我有恩,我不能做不仁不義之事,割舍下這份友情。我辜負了您的美意,這官不做也罷?!甭犕晷悴诺脑?,王大人這才收斂了怒氣,原諒了他。此后,胡大人的人緣仍然不好,但王秀才卻官運亨通,十三次升遷,最后官居宰相,政績卓著。
正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胡大人本性不壞,但行事魯莽,不善交際,一定有某方面的人格缺陷,與之相交,害多益少。王秀才履行了自己的道義,不惜冒著仕途的風險,繼續與之交往,有情有義,反而為自己贏得了好名聲。
反之,如果王秀才好言相勸,指出胡大人為官做人的弊病,依其個性,并沒有實質性的幫助。若是話說得不當,反而會遭到別人的厭棄。可見,多下及時雨,少放馬后炮,才是為人處世的黃金法則。
許多人成天將良心掛在嘴上,可當別人真得遇到困難、需要幫助時,自己卻像老鼠一般退在了后面。他們不幫助行乞之人,并非舍不得一碗飯,而是怕他們賴著不走、糾纏自己,難道這就是所謂的人性嗎?
關懷他人,就是要理解他人的處境,隨時準備從道義上支持別人,從行動上幫助別人。人生就是這樣,你幫助的人越多,你得到的也越多;越是吝嗇,就越一無所有。只有那些樂于幫助別人的人,才會獲得別人的尊重。其實幫助他人,就等于幫助了自己。誰都會有落難的時候,都需要別人在關鍵的時候伸出援手。
8會怪怪自己,不會怪怪別人
——大智若愚,明哲保身
生活中,常常少不了摩擦和碰撞。緊要關頭,有些人大放厥詞,一味地責怪別人;有些人卻只知插科打諢,自我調侃。常言道“少一個敵人就等于多一個朋友”,多個朋友就多條路,少個仇人就少堵墻。不可做小人,要做“偽君子”。做人,明哲保身很重要,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生活中,免不了會有一些不愉快的事發生,產生爭議,甚至引發不必要的沖突。往往這時候,若是處理不當,就會使雙方的關系,陷入一種困境,最后走向破裂。如果個人的利益被侵害,又得不到應有的尊重,輕易動氣也是沒用的,一定要冷靜,要三思。因為這樣的一副姿態,既容易得罪人,也容易暴露自己的缺陷。
正所謂“冤家宜解不宜結”,與別人產生口舌之爭了,若責任在自己一方,不要死撐面子,態度謙和地承認錯誤,就這樣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果主要責任在對方身上,也不妨靈活一些,把責任往自己身上攬,既給了對方一個臺階下,也為自己在眾人面前留下了不計前嫌、心胸大度的印象。
有些事,過去了就過去了,不要在私下議論紛紛,橫生枝節。生活中,很多人將生活的重心建立在別人的評價之上,其實這樣的人,早就迷失了自己的心智,不曉得人生的路該往哪里走。有時候,就算別人說了什么不該說的,也不要計較,索性裝作聽不見。人生最重要的不在于改變別人對你的看法,而是堅持自己的人生方向。偏頗的言語,都改變不了事實的真相,卻只可會擾亂人的心性。做人大智若愚,才是上策,不要因為一些虛無縹緲的言論,改變自己對人生的態度和看法。
琉璃廠新來了一位實習生,名叫張華。實習兩個多月了,每天好像總有干不完的活兒。負責帶他的師傅總是追著他,問這問那,好像對他特別不放心。即便他這樣賣力,還總有人說他不夠踏實、不夠努力,這讓張華感到十分委屈。
每天晚上,張華都加班到半夜12點,整個車間里,數他最辛苦。半個月下來,張華終于扛不住了,他開始向父親抱怨道:“這廠子里沒一個有人情味的,我到底要怎么做才算好呢?加班到深夜,周末還要寫報告,這幫老家伙也太苛刻了吧!”后來,父親發了條短信給他,內容大致是這樣的:“孩子啊,有人關注你的工作,批評你、促使你進步,總比無人問津要好。在其位,謀其職。工作中,有一些誤會,在所難免。不好的情緒,及時消化在肚子里,不要輕易表露出來。你現在長大了,有些事要自己學會處理?!笨粗赣H語重心長的話語,張華有些明白了:自己剛踏入社會,吃些苦又有什么關系呢?真不該將火泄向別人。這樣做,對工作、對自己的前途,一點好處都沒有。隨后的日子里,張華好像變了個人似的,每次工作中出現問題,他總是第一個站出來承擔責任。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也是他第一個舉手發問。轉正后,張華積極和老同志交流,與他們打牌、吃飯,相處十分融洽。半年后,張華已然成了廠里的高級技術員。
當下的社會,人心躁動,人言可畏,不在乎別人的看法,不與人發生分歧,也不可能。遇到問題了,不要急于反駁,也不要推卸責任,既要堅定自己的想法,也要及時吸取別人的意見,若是一味關心別人的想法,整天反思自己的毛病,生活也會很累。
人生漫漫,總有許多事讓人煩惱,讓人憂愁。有的人一輩子都在琢磨,翻來覆去地想各種人,各種事,想得焦頭爛額、六神無主。其實,人生不就是那么寥寥幾筆嗎?很多事發生與否,不是以我們想與不想為轉移的。遇到了棘手的問題,想不開姑且擱到一邊,不要因為一個細小的問題,打亂了正常的生活節奏,影響了和別人的關系。
談到大智若愚、明哲保身,就不得不提曾國藩。論做人的學問,自古能臣,沒人比得了曾國藩。他年輕的時候就進入官場,哪些人結黨營私,哪些人收受賄賂,他都了如指掌??墒?,他只想做點利國利民的事兒,從不曾得罪誰。然而,一直以來,滿族的王室對漢人都十分排擠,使得他不得不小心翼翼、唯恐發生什么不測。論才華,曾國藩趕不上當時風頭正勁的左宗棠、李鴻章,前期與太平軍的抗爭中,大都也以失敗告終。就算有一些成績和功勞,他也謙遜地讓給別人,并把自己包裝成一個愚魯笨拙之人,加之他堅忍不拔的精神,自強不息的個性,到最后,竟成就了一番大事業,身為一個漢人,能夠在滿人掌政時期獨攬大權,而不專橫跋扈,不得不說,曾國藩的不事張揚、大智若愚,做得恰到好處。
現實生活中,有許多有才干的人,就是因為鋒芒畢露,處處帶刺,到頭來落得個命不保身的下場。《老子》曰:“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就是告訴人們要虛懷若谷、深藏不露,低調做人,不要顯擺自己某方面的優勢,更不要處處抬高自己,否則會引來嫉妒、遭人排擠,甚至殺身之禍。
當然,這并不是要求人們工于心計,走一步,算計一步。過分的警覺,過多的剖析,會讓人感到疲憊、感到空虛;太多的動機和心術,則會讓自己變得很累,生活反而失去了樂趣。生活中,要善于發揮自己的才智,只有踏實地做事,把事做好,才會迎來厚積薄發的那一天。
很多人把事情激化、復雜化,到頭來往往成了別人調侃的對象。實際上,有很多事,根本不需要去追究它的原因和背景,也不會擔心它會釀成什么樣的結果,少一些計較,少一些小聰明,順水推舟,才能明哲保身,過得自在。
人生最大的失敗,不是沒有錢、沒有地位,而是遇到難處時,一個人孤立無援,還要遭旁人奚落。有時候,該低頭的時候就要低頭,該自我批評的時候就自我批評。放低自己并不是趨利避害,也不是左右逢源,而是將不愉快的包袱甩給別人,讓自己活得舒坦。
精于世故者,遇事總是不慌不亂。有責任自己攬,不遷怒于別人,既不傷和氣,也很好地保護了自己。可見,做人啊,貼近生活、適應環境最重要,多關注自身,少在意別人,不要總想著把別人樹上的果子,嫁接在自己的枝上。多一分滿足,少一分失落;多一分豁達,少一分困擾;有所為,有所不為,這才是為人的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