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要珍惜,生命只有一次(2)
-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 謝國計
- 3412字
- 2015-03-25 16:50:44
既要對自己有信心,也要對這個世界有信心。盡管坎坷的困境讓人痛苦,可往往也會成為永久的回憶,它讓人們在日后的生活中堅定信念,沖破一個又一個的枷鎖,描繪一筆又一筆精彩的人生。
4百日連陰雨,總有一朝晴
——逆境是暫時的,總有峰回路轉那一天
張愛玲說:“人生的路上,有一條路每個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輕時候的彎路。”年輕的時候不摔跟頭,等上了年紀發現自己一無所成,勢必要后悔。人生永遠是無法預知的,遇到困難和阻礙,不要慌張,也不要氣餒,逆境是暫時的,總有峰回路轉的那一天。
這個世界上,沒有多少平坦的路可走,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可是常言道“無限風光在險峰”,有些路并不好走,但依然有許多風景值得一覽。
這就是人生,少了變化,也就少了精彩;有變化,人生才會進步。生活中,傷痛在所難免,比逆境更強大的是人的意志。
韓信小的時候,父母雙亡,孤獨無依。可年幼的他并沒有因此自甘墮落,反而一心刻苦讀書,演習兵法,心懷安邦定國之抱負。苦于生計,韓信經常跑到鄰居家,替他們干活,混口飯吃。因為貧窮,韓信經常遭到他人的歧視。有一次,韓信到街上賣柴,一群惡少想當眾羞辱他。一個身長七尺的屠夫指著他的鼻子說:“你算什么東西?生得五大三粗,還喜歡帶刀佩劍,很神氣嗎?有本事的話,就用你的佩劍刺我,如果不敢,就從我的褲襠下鉆過去。”韓信自知形單影只,硬拼肯定吃虧,而且刀劍無眼,萬一傷中誰,街上人這么多,想跑都難。只好忍氣吞聲,從屠夫的褲襠下鉆了過去。數年后,韓信佩劍從軍,投奔了漢王劉邦。丞相蕭何素知韓信之才,數次向劉邦舉薦他。很快,韓信獲得了劉邦的待見,參與了軍國大事的討論,高祖元年,暗度陳倉,大敗章邯,一舉拿下了關中地區,為劉邦平定中原立下了汗馬功勞。
任何的逆境,在給我們帶來困難的同時,也為我們帶來了希望。一時的苦難算不了什么,只要心靈不哭泣,一切不平凡的經歷,到最后,都會變成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
然而,生活也不是毫無意義的奔波,一定要趁著年輕,給自己準確定位。不要被暫時的困難壓倒,迷失了心智。所謂的義無反顧,需要建立在正確的信念之上,并不是盲目為之。有些路,看似坎坷崎嶇,實則曲徑通幽,是捷徑還是坎坷,一時間很難說得清楚。唯有不急不躁地堅持下去,人生才會柳暗花明,迎來新的轉機。
匡衡是漢代的一位大學者。年少時,他就十分勤奮好學。可是因為家里窮,匡衡白天必須干許多活,養家糊口。唯有晚上閑下來時,才能安心地讀一會兒書。幫鄰人砍了兩天的柴,換得了兩根蠟燭,很快就用完了。天黑時,無法看書,可把匡衡憋壞了。他的鄰居家中十分富有,一到晚上好幾間屋子都點起蠟燭,整個院子照得通亮。
有一天,匡衡鼓起了勇氣,對隔壁家的老爺說:“我晚上想讀書,可買不起蠟燭,能否借用您家的一寸之地呢?”這位老爺向來瞧不起窮人,便挖苦地說:“既然窮得買不起蠟燭,還讀什么書呢?不害臊!”匡衡聽后,異常地氣憤,于是他心中暗下決心,一定要把書讀好。
回到家中,匡衡就悄無聲息地在墻上鑿了個洞,鄰居家的燭光就可以從洞中投射過來。借著這微弱的光亮,匡衡立即如饑似渴地讀起書來,半年下來,就將家中的書全都讀完了。可是匡衡深知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還遠遠不夠,他想讀書的愿望就更加迫切了。聽說有位千戶,家中藏書很多。這天,匡衡卷著鋪蓋,來到千戶家中,懇求留下他,白天干活,晚上可以讓他讀書。千戶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答應了他的要求。就這樣,匡衡一步步成為才高八斗的博學之士。
孟子曰:“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必須先飽受生活之苦,意志在艱苦的環境中得到了磨煉,才會奮發向上。正所謂“逆境出人才”,往往如此。
人生幾十年,總會遇到挫折和逆境。可是,不論現實多么殘酷,都不能輕易放棄。人生,每向前邁一步,都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逆境與挫折,無非是讓人的低點更低,讓人生這條路走起來更難,可一旦失去了面對的勇氣,就等于放棄了多彩的人生,放棄了一切。
不妨將厄運看作個機遇,懷著坦然的心態去面對。多一份使命和責任感,人反而會更加堅強。遇到困難,決不能逃避,也不要大發牢騷,改善眼前的不利局面,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身處逆境,一定不要垂頭喪氣。很多時候,成功就在眼前,可很多人還是選擇在成功到來的前一秒,宣告了放棄。做人,一定要正視成敗。若是因為腳下的荊棘而懼怕黑暗,光明之窗遲早會關閉。只有堅信自己能成功,才可能真正收獲成功。
5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自我安慰是一劑心靈良藥
生活中,有的人沉浸在悲傷的回憶里,有的人則沉迷于天真的夢幻中,不正視現實的結果就是自尋煩惱,自找苦吃。很多時候,人需要自我安慰,畢竟幸福就在身邊,只是我們一直低著頭,沒有發現而已。
有些人,總是盯著別人的世界在看,認為別人所擁有的,恰好是自己所缺失的。忙碌不止,只為了找一個參照的標準,如此一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錯過了今天,又為昨天而后悔,理想永遠也變不成現實。
個人,永遠不能超越時代,很多人覺得自己不幸,得到的比別人少,殊不知,他們只是不懂得珍惜,失去的比別人多罷了。人生不可能事事遂意,很多時候,我們只是計較得太多,在乎得太多,給自己增添了一些無謂的煩惱。
人之所以喜歡比較,原因有二:一是貪婪,一是虛榮。一來面對誘惑,很少有人不動心,可一旦動心,腳下就會不穩。因為心思煩亂,必無法專心致志地完成階段內的任務。二來寧愿自己不快樂,也不愿意做傻瓜。看著別人風光,自己就心里頭憋屈;看到別人過得幸福,自己就倍感失落、壓抑。
原始森林里有一種鳥,長得很討人喜歡。可惜的是,每天都在忙碌地筑巢,因此任何時候看上去,都是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很多游客對此十分好奇,這些鳥所筑的巢要比自己的身體大好幾倍,它們體長不過五六厘米,筑這么大的巢有什么用意呢?
一位動物愛好者,為了解開這個謎,特意制作了一個巨大的籠子,捉來了一只這樣的鳥,細心地觀察它筑巢的過程,結果讓他失望了,這只鳥只筑了一個與身體一般大小的巢。無奈他又將鳥放回了森林,結果不到半個月,這只鳥就因為過度勞累而死。后來,與一位動物養殖專家暢談了一番,他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原來這種鳥習慣群居。單只存在時,只建一個很小的巢;兩只一起生活,卻無休止地擴建。這樣攀比下去,最先筑好巢的那一只,最早被累死。
鳥兒因為攀比,不光害了同伴,更害了自己。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想要真正獲得快樂,活得輕松自在,就不能總拿別人為參照,一定要留足夠的空間給自己。
人不能眼中只有別人,許多時候自己滿意就好。無論外部的環境發生了多大變化,只要心中的信念不變,該做什么還得做什么。不要好高騖遠,一味地向別人看齊,輕易放棄一點一滴的努力。
人生,來去匆匆,過去的傷悲就讓它過去吧,將目標定位在別人身上,永遠也走不出悲哀的陰影。做人,最大的好處就是從心而為。人生如夢,順少逆多,遇到困難,大可不必把痛苦掛在臉上,自我安慰就是一劑心靈的良藥。
遇到不順心的事,試著安慰自己:我和其他人并沒有什么不同,我也可以讓自己過得自在而快樂。千萬不要跟別人較勁,更不要為難自己,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應該開心地過好每一天。雖然不能在物質上滿足自己,至少可以從精神上得到補償。
戰國時期有兩個謀士——孫臏和龐涓,先后拜在了鬼谷子的門下,一同學習兵法。兩人情誼深厚,并結拜為兄弟,孫臏年長為兄,龐涓為弟。
很快,魏王面向全國發布賢才帖,招納名士。龐涓是個野心極大的人,早就受夠了山上的艱苦與寂寞,決定下山,一試身手。很快,就憑借過人的智慧,受到了魏王的器重。
魏王是個貪心的人,恨不得天底下有才學的人都為他所用。于是就把孫臏也招到了魏國,與孫臏交談之后,魏王發覺孫臏的才干要高于龐涓,于是想留下他,做自己的謀臣。聽說孫臏也到了魏國,龐涓大吃一驚,他深知孫臏的本領在自己之上,一旦魏王留下他,自己就再沒有出頭之日了。野心和貪欲讓龐涓早已將手足之情拋在了腦后,他甚至恨透了孫臏,于是想方設法,打算除掉這個心腹大患。孫臏想盡一切辦法逃避龐涓的迫害,可還是被挖去了膝蓋骨。龐涓的才能已經夠大了,但當他與孫臏作比較時,他馬上覺得自己一文不值。這樣一來,心理馬上不平衡了,多次謀害孫臏都未成功,最終在于孫臏的直接交鋒中敗下陣來,自己反而丟了性命。
人生,就像一趟旅行,即使身處逆境,四面楚歌,也照樣可以迎著太陽,闖出一片輝煌來。沿途中就算坎坷無數、險象環生,只要內心不被塵埃所染,未來之路,就仍然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