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木匠眼中的木頭》
十八歲的楊小樹站在魯記木匠鋪門前,手指緊張地摩挲著包袱帶子。夏日的陽光透過門前那棵老槐樹的枝葉斑駁地灑在青石板上,也灑在他那張稚氣未脫的臉上。
“你就是楊老四家的小子?“一個沙啞的聲音從鋪子里傳出。
楊小樹抬頭,看見一個約莫五十多歲的男人從昏暗的鋪子里走出來。那人身材精瘦,皮膚黝黑,一雙眼睛卻亮得出奇,像是能看透木頭紋理般銳利。他穿著沾滿木屑的粗布衣裳,右手握著一把閃著寒光的鑿子。
“是、是的,魯師傅好!“楊小樹連忙鞠躬,差點被自己的包袱絆倒,“我爹說讓我跟您學手藝...“
魯師傅上下打量了他一番,目光在他纖細的手指上停留了片刻,然后轉身往鋪子里走:“進來吧,先把包袱放下。“
楊小樹跟著走進木匠鋪,立刻被各種木頭的香氣包圍。樟木的清香、松木的醇厚、檀木的幽遠,混合在一起,讓他不由自主深吸了一口氣。鋪子里堆滿了各種木材和半成品,墻上掛滿了形狀各異的工具,有些他甚至叫不出名字。
“從今天起,你就住后院的小屋。“魯師傅指了指后面,“先把行李放下,然后來前鋪找我。“
楊小樹興沖沖地安置好行李,想象著自己很快就能像魯師傅那樣做出精美的家具。他從小看著父親對魯師傅做的家具贊不絕口,早就對這門手藝心生向往。
然而,當他回到前鋪時,魯師傅遞給他一把斧頭,指著角落里的一堆木頭說:“把這些都劈成柴火,大小要均勻。“
楊小樹愣住了:“劈、劈柴?“
“怎么,不愿意?“魯師傅頭也不抬,正用刨子推著一塊木板,木屑如雪花般紛紛落下。
“不是...我以為...“楊小樹咽了口唾沫,“我以為能直接學做家具...“
魯師傅停下手中的活,直起身子看著他:“你以為木匠是什么?坐在那里畫畫圖,然后木頭自己就變成家具了?“他搖搖頭,“去劈柴,什么時候我說可以停了,你再停。“
第一天下來,楊小樹的手掌磨出了水泡,胳膊酸得幾乎抬不起來。晚飯時,魯師傅的妻子——他叫師娘——給他涂了藥膏,柔聲說:“每個學徒都是這么過來的。“
“可我想學真本事...“楊小樹委屈地說。
師娘笑了笑:“你師傅有他的道理。“
日子一天天過去,楊小樹每天的工作就是劈柴、搬運木材、打掃鋪子。一個月后,他終于忍不住了。那天魯師傅出門送貨,他偷偷拿起鋸子和鑿子,想試著做個小凳子。
他選了塊看起來不錯的松木,回憶著魯師傅做凳子的步驟,開始動手。然而木頭似乎有自己的想法,鋸子總是不聽使喚地歪斜,鑿子不是太深就是太淺。三個小時后,他面前是一堆亂七八糟的木塊和滿地的木屑,連個凳子腿都沒做出來。
“這就是你的'作品'?“
楊小樹嚇得差點跳起來。魯師傅不知何時回來了,正站在他身后,臉色陰沉得可怕。
“師、師傅,我只是想試試...“
“試試?“魯師傅的聲音陡然提高,“你知道這塊木頭值多少錢嗎?你知道一個好木匠要花多少年才能不浪費材料嗎?“
楊小樹低下頭,眼淚在眼眶里打轉:“我...我錯了...“
“錯?“魯師傅冷笑一聲,“你連錯的資格都沒有!一個連斧頭都拿不穩的人,就想用鑿子?“他指著那堆失敗品,“把這些都收拾了,然后去劈柴,今天劈不完兩擔不準吃飯!“
那天晚上,楊小樹躺在床上,手掌火辣辣地疼,心里充滿了委屈和不解。他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真的適合做木匠,甚至想過收拾行李回家。
第二天清晨,當他紅腫著眼睛來到前鋪時,魯師傅已經在工作了。老人看了他一眼,什么也沒說,只是指了指工作臺。臺上放著一張圖紙,畫的是一張三條腿的凳子。
“這...“楊小樹困惑地看著圖紙。
“做出來。“魯師傅簡短地說,“用那邊的木頭。“
楊小樹驚訝地抬頭:“可、可是凳子都是四條腿的啊...“
“所以呢?“魯師傅反問,“木匠就得跟著別人屁股后面走?三條腿的凳子站不穩,那是手藝不精。真正的木匠,就是做一條腿的凳子也能讓它站穩。“
楊小樹似懂非懂地拿起工具,開始按照圖紙工作。這一次,他格外小心,每鋸一下都反復測量,每鑿一鑿都屏住呼吸。然而三天后,他做出的凳子還是搖搖晃晃,根本站不穩。
第四天早晨,魯師傅來到鋪子,看到楊小樹趴在半成品的凳子上睡著了,臉上還掛著淚痕。老人靜靜地看了一會兒,然后從架子上取下一個小木箱,放在工作臺上。
“醒醒。“他輕輕推了推楊小樹。
楊小樹猛地驚醒,看到魯師傅,立刻站起來:“師傅,我...我還沒做好...“
魯師傅打開木箱,取出一個物件。那也是一張三條腿的小凳子,做工精致,穩穩地立在臺面上。
“這是我十六歲時做的。“魯師傅說,“當時我師傅——也就是你師祖——給了我同樣的考題。“
楊小樹睜大眼睛,小心翼翼地接過凳子。無論怎么擺放,這凳子都穩如泰山,三條腿仿佛生了根一般。
“怎么做到的...“他喃喃自語。
魯師傅拿起一塊木頭和刨子:“你以為我這一個月為什么讓你劈柴?“他開始推刨子,動作流暢得像在撫摸情人的手,“劈柴是為了讓你了解木頭的紋理,知道什么樣的力道合適。搬運木材是讓你熟悉不同木料的特性。打掃鋪子...“他頓了頓,“是讓你學會尊重自己的工具和工作環境。“
木屑如金色的絲帶般從刨子下涌出,楊小樹看得入迷。
“木匠的第一課不是做家具,而是學會看木頭。“魯師傅停下動作,拿起那塊被刨得光滑如鏡的木板,“每塊木頭都有自己的脾氣,順紋而作事半功倍,逆紋而行事倍功半。你以為我在刁難你?“他搖搖頭,“我是在教你最重要的東西——耐心和觀察。“
楊小樹感到臉上一陣發熱:“師傅,我...“
“再做一次。“魯師傅把木板遞給他,“這次,先不要急著動手。看著它,摸它,了解它。“
這一次,楊小樹沒有立刻拿起工具。他仔細端詳著那塊木頭,用手指感受它的紋理,甚至湊近聞它的氣味。他想起這一個月來劈過的無數木柴,突然明白了為什么有些木頭容易劈開,有些卻那么頑固。
三天后,當楊小樹把他做的三條腿凳子放在魯師傅面前時,老人的眼睛亮了一下。凳子穩穩地立著,三條腿均勻地分擔著重量,凳面光滑平整。
魯師傅用手指輕輕敲了敲凳面,點了點頭:“知道為什么木匠眼中沒有廢木嗎?“
楊小樹想了想:“因為每塊木頭都有適合它的用途?“
“不錯。“魯師傅難得地露出微笑,“就像人一樣。沒有無用的人,只有放錯位置的人。你現在明白為什么我要你先劈一個月柴了嗎?“
楊小樹重重點頭:“基本功最重要。不了解木頭,就做不好木匠。“
“記住,手藝活急不得。“魯師傅拍了拍他的肩膀,“慢就是快,快就是慢。今天起,你可以開始學用刨子了。“
從那天起,楊小樹再也沒抱怨過枯燥的練習。他明白了,那些看似簡單的劈柴動作,每一次揮斧都是與木頭的對話;每一次搬運,都是對不同木材特性的了解;每一次打掃,都是對工作環境的尊重。
三年后的一個春日,當楊小樹獨立完成的第一套家具被客人贊不絕口時,魯師傅在院子里抽著旱煙,對妻子說:“那小子,總算有點木匠的樣子了。“
師娘笑著說:“你當年不也是這樣過來的?“
魯師傅吐出一口煙圈,望著滿院的木屑和正在專注工作的楊小樹,輕聲說:“是啊,好木頭都是慢慢磨出來的。“
春去秋來,楊小樹在魯師傅的捶打下漸漸褪去青澀。這日他擦拭魯師傅視若珍寶的木箱時,發現箱底壓著塊烏黑的木料,借著天光竟透出金絲般的紋理。
“師傅,這是...“他捧著木料跑到前鋪。
正在雕花窗的魯師傅手一顫,刻刀在窗欞上劃出細痕。老人接過木料輕輕摩挲:“沉香木,二十年了。“他忽然劇烈咳嗽起來,指節泛白地攥著木料:“當年你師祖病重,我忙著趕制壽材,倒把這塊好料子耽誤了...“
楊小樹第一次在師傅眼里看到水光。
“小樹啊,明天開始教你做榫卯。“魯師傅突然說,“先把西屋那個爛木匣修好。“
當楊小樹打開那個蟲蛀嚴重的妝奩匣時,整個人都愣住了。看似普通的匣子,拆開后竟找不到一個榫頭,所有接縫處都嚴絲合縫,像從整木中自然生長出來的。
“這是'隱榫'。“魯師傅不知何時站在門口,“我二十五歲那年琢磨出來的,現在...“他頓了頓,“會這門手藝的,全省不超過三個人。“
楊小樹徹夜研究那些殘件,發現每個榫頭都藏在雕花紋路里。當他終于在天明時分復原出第一個燕尾隱榫時,晨光正照在伏案瞌睡的魯師傅肩頭,老人手里還攥著刻刀。
就在這年冬天,省城來的商隊帶來了機械加工的家具。這些刷著亮漆的桌椅價格不及手工的三成,鎮上木匠鋪的訂單眼見著少了。
“簡直胡鬧!“魯師傅摔碎茶杯,指著客人送來的新式梳妝臺,“鐵釘固定,膠水粘合,這種玩意能用三年都算長壽!“
楊小樹摸著那些整齊劃一的木紋,卻說了句:“但確實便宜...“
“你說什么?“魯師傅猛地轉身。
“我是說...“楊小樹鼓起勇氣,“我們能不能也做些新樣式?比如把妝奩改小些,加上銅鏡...“
“祖宗傳下的規制能隨便改?“魯師傅額角青筋暴起,“八寶妝奩為什么是八層?為什么用樟木?這都是有講究的!“
爭吵聲驚動了師娘。她默默收拾著碎瓷片,忽然說:“老魯,藥鋪張掌柜今早來說...要退掉定制的拔步床。“
鋪子里死一般寂靜。楊小樹看見師傅的背影晃了晃,扶住工作臺的手微微發抖。
當夜,楊小樹被鋸木頭的聲音驚醒。月光下,魯師傅正在院里瘋狂地劈柴,斧頭深深砍進樹墩,木屑濺在霜地上像斑斑淚痕。
第二天,楊小樹把連夜畫的圖紙鋪在師傅面前:“我想做改良妝奩,用隱榫工藝,加上活動鏡架...“他的手在發抖,“但需要您幫我把握木性。“
魯師傅盯著圖紙看了半柱香時間,突然起身翻出那塊沉香木:“敢不敢比試?你用新法子,我用老法子,各做半個妝奩。“
楊小樹知道這是師傅最后的讓步。他日夜泡在木料堆里,發現機械加工的木材因烘干過度容易開裂,而傳統陰干的木料雖然費時,卻溫潤柔韌。當他的活動鏡架第三次斷裂時,終于想起師傅說過:“木頭會說話,你得順著它說。“
冬至那日,兩件妝奩并排放在工作臺上。魯師傅的妝奩方正厚重,雕著栩栩如生的并蒂蓮;楊小樹的妝奩線條流暢,可調節的銅鏡框上嵌著細銀絲。最妙的是二者結合處嚴絲合縫——楊小樹把新式滑軌做成了隱榫結構。
“胡鬧。“魯師傅敲著滑軌,嘴角卻翹起來,“不過這個燕尾榫藏得倒巧。“
開春時,這對妝奩在省城博覽會上引起轟動。當洋人收藏家出價三百大洋時,魯師傅卻搖頭:“這是非賣品。“他轉頭對楊小樹說:“記著,手藝人可以餓肚子,不能餓良心。“
歸途的馬車搖晃著,七十歲的老師傅靠著徒弟肩頭打盹。楊小樹小心托著師傅布滿老繭的手,忽然發現老人拇指有道陳年傷疤,形狀竟像朵木雕小花。他想起師娘說過,這是當年魯師傅學隱榫工藝時,被刻刀扎穿手指留下的。
車窗外,機械家具廠的煙囪正在冒黑煙。楊小樹握緊裝著訂單的布袋,里面既有改良家具的圖樣,也有注明“純古法制作“的契約。他輕輕替師傅蓋上毯子,聽見老人夢囈般呢喃:“慢點...木紋歪了...“
梅雨季來得又急又兇,魯師傅的咳嗽聲在潮濕的空氣里愈發沉悶。楊小樹蹲在藥爐前扇火,突然聽見前鋪傳來重物墜地的聲響。
“師傅!“他沖進鋪子時,魯師傅正跪在地上撿拾木塊。那塊珍藏的沉香木摔成了三瓣,裂口處二十年光陰化作細密年輪,在晨光中泛著琥珀色的光暈。
“不礙事。“老人將碎木攏在懷中,枯瘦的手指拂過裂紋,“當年你師祖說,好木料就像人,傷疤里藏著故事...“話未說完便是一陣撕心裂肺的咳嗽,指縫間滲出血絲染紅了沉香木。
葬禮那日,楊小樹將修復好的妝奩放進棺木。當棺蓋合攏的瞬間,他突然看清那些裂紋的走向——分明是天然的山水紋。深夜里,他鬼使神差地取出沉香殘木,就著裂縫雕出峭壁孤松,又在凹陷處嵌入銀絲作飛瀑,竟將裂紋化作了《寒山問道圖》。
“這小子魔怔了。“鎮上人議論紛紛。楊小樹閉門七日,用隱榫工藝將三塊殘木拼接成筆筒。當最后一塊銀絲云紋扣合時,沉香木突然飄出若有若無的香氣,驚得正在掃地的師娘打翻了簸箕——那味道竟與二十年前魯師傅新婚時做的雕花床一模一樣。
這日晌午,木匠鋪來了位戴金絲眼鏡的年輕人,自稱是機械家具廠的少東家。“楊師傅的手藝我們仰慕已久。“青年遞上燙金請柬,“只要您愿做技術指導,月薪三百大洋。“
楊小樹摩挲著沉香筆筒,忽然問:“貴廠的烘干房溫度多少?“
“六十五度,三小時速干。“青年頗為自得。
“所以你們的家具會開裂。“楊小樹指向墻角陰干的木料,“這些在地窖晾了兩年,溫濕變化時能自己呼吸調節。“他起身打開裝滿訂單的木匣,“勞煩轉告令尊,真正的木匠,賣的是年月。“
秋分那天,三個外鄉人踏著晨露叩響門環。領頭的中年女子手掌布滿老繭,開口竟是:“我們想學真正的木匠活。“楊小樹望著他們肩上的包袱,恍惚看見當年怯生生的自己。
教學比想象中艱難。叫阿青的姑娘總把榫頭削得太薄,沉默的大海常對著木紋發呆,最伶俐的順子總想跳過劈柴直接學雕刻。這夜,楊小樹取出魯師傅的舊皮尺,突然發現尺背刻著細小劃痕——整整三百道,正是他當學徒時劈柴的數目。
“從明天起,你們輪著去后山撿柴。“他在晨會上宣布,“不是燒火用,要觀察每根樹枝的生長走向。“
當大海捧著段歪扭的核桃枝回來時,楊小樹當場剖開木料。淡褐色的木紋在截面蜿蜒成溪流模樣,“看見了嗎?“他指著紋路,“順著這個走向下鑿,就能做出最自然的山水筆架。“
冬至清晨,急促的馬蹄聲踏碎寂靜。藥鋪掌柜扶著個洋人闖進來,那人捧著開裂的機械雕花盒,操著生硬的中文說:“他們都說,只有您能救活它。“
楊小樹將木盒浸入井水三日,待膠水軟化后輕輕拆解。當看到內部被鐵釘打穿的榫眼時,他瞳孔驟縮:“這不是修補,是重做。“
“需要多久?“
“三個月。“楊小樹指著正在劈柴的順子,“先陰干木料兩月,再用半月做榫卯...“他突然頓住,因為洋人打開了裝滿銀元的皮箱。
“若是用我們的烘干房...“
“那就另請高明。“楊小樹轉身從魯師傅的工具箱取出刻刀,“木頭的命也是命,急了要鬧脾氣。“
開春時,楊小樹帶著徒弟們修復的雕花盒去上海參展。當洋人打開盒蓋,內置的檀木齒輪裝置緩緩升起蓮花臺,露出藏在第二層的時辰鐘時,滿場沸騰。有記者追問靈感來源,楊小樹舉起魯師傅的舊刨子:“我師傅常說,木匠眼里要有百年光陰。“
歸途經過省城,楊小樹特意去了機械家具廠。隔著鐵柵欄,他看見成堆的木材在烘干房里扭曲變形,突然對徒弟們說:“記住,咱們賺的不是工錢,是木頭的情分。“
夜色漸濃時,楊小樹獨自在后院打開魯師傅的木箱。二十年陳的沉香木香愈發醇厚,裹著月光漫過那套從未用過的壽材。他輕輕撫過棺內暗藏的九十九個隱榫,忽然聽見身后傳來斧頭劈柴的聲響——阿青正借著月光練習,每一斧都落在木紋轉折處。
風起時,滿院木屑紛飛如雪。楊小樹摸到師傅刻在工具箱底的八字真言,笑著笑著突然淚流滿面。那被歲月磨得發亮的木板上,深深鐫刻著:
“以心聽木,以魂鑄器。“
驚蟄的雷劈開老槐樹那天,阿青在山坳里迷了路。雨水順著斗笠邊緣串成珠簾,她抹了把臉,忽然嗅到某種沉郁的香氣——像是陳年的檀木混著山寺的鐘聲。
循著氣味撥開藤蔓,半截烏木從崖壁裂隙中探出頭來。阿青的柴刀砍在黝黑木身上,竟濺起一串火星,震得虎口發麻。當她湊近細看時,呼吸陡然急促:木紋里凝結著金紅絲線,宛如巖漿在夜空流淌。
“怕是遇上陰沉木了。“楊小樹指尖拂過木料斷面,煤油燈照得那些金絲忽明忽暗,“看這碳化層,少說在河底埋了八百年。“
順子掄起斧頭躍躍欲試:“夠做二十套頂箱柜!“
“不能劈。“楊小樹按住斧柄,“這般年歲的木頭,得順著它的心意來。“
當夜,楊小樹跪在魯師傅牌位前占香。三柱香齊齊折斷時,大海悶聲道:“山民說這木頭是鎮著黑龍的,動不得。“話音未落,機械廠的卡車已轟隆隆開進曬谷場。
少東家踩著锃亮的皮鞋踏過滿地刨花:“省博物館要復原明代樓船,正缺主桅桿。“他拍了拍烏木,“我們廠的技術加上您的手藝...“
“這不是木頭。“楊小樹突然開口,“是八百年前某棵樹的魂魄。“
談判不歡而散。但第二天清晨,烏木上赫然出現三道朱砂符咒,鎮上開始流傳楊木匠觸怒山神的謠言。阿青蹲在崖邊守到第五夜,終于逮住往木料潑狗血的機械廠幫工。
陰雨綿綿的清晨,木匠鋪傳來鋸子歡唱。楊小樹領著徒弟們用蘆葦稈做成丈量尺,沿著烏木天然弧度標記刻度。順子摸著發熱的切割線嘀咕:“又不是造龍舟...“
“是古琴。“楊小樹抖開泛黃的圖紙,“雷氏琴式,長三尺六寸五,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
當電鋸聲在機械廠方向響起時,木匠鋪的地窖里正飄著松煙墨香。楊小樹握著魯師傅傳下的蛇形刨,金紅木屑如鳳凰羽翼般層層鋪展。阿青突然輕呼:“師傅,木紋會動!“
幽暗光線下,那些金絲竟隨著刨削深淺變換,時而化作流云,時而聚成山巒。大海舉著油燈的手開始發抖:“這...這莫不是《千里江山圖》?“
三個月后的中元節,機械廠造的樓船主桅在試水時攔腰折斷。而木匠鋪院中,十三張古琴在月光下自成曲陣。楊小樹輕撥最長的“龍吟“琴,琴腹突然傳出空谷回音,驚得枝頭夜雀齊齊振翅。
“共鳴腔里有文章?“順子舉著燈湊近琴底。
楊小樹用銀針挑開隱蔽的梅花榫,取出一卷焦黃紙頁。魯師傅工整的小楷在月光下浮現:“甲申年七月,于黃河故道得烏木一丈二尺,內有乾坤...“
原來二十年前那場洪水卷走的不僅是村莊,還有魯師傅未能完成的木胎畫壁。圖紙末端畫著未竟的構思:琴腹藏榫,九琴連環可拼出《蘭亭集序》。
“師傅早知道...“楊小樹撫過琴身裂紋,那些曾被視作瑕疵的紋路,此刻正連成“惠風和暢“的捺畫。
晨霧未散時,曬谷場已擠滿四鄰八鄉的人。九張古琴在八仙桌上拼出扇形,當第一縷陽光掠過琴弦,凹凸的木紋在青磚地面投下流動的墨跡。老秀才顫巍巍念出光影間的字句:“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機械廠少東家擠在人群里,忽然扯開領帶大喊:“這琴我全要了!開個價!“
楊小樹卻轉身抽出魯師傅的舊斧頭,在眾人驚呼中將九琴劈成碎片。木塊紛飛間,他拾起刻著“永和九年“的殘片輕聲道:“該在的,總會在。“
深夜,阿青發現地窖多了九方木匣。每方匣內裝著一枚琴軫,側面隱榫暗藏魯師傅的手札殘頁。當她將第九枚琴軫按特定角度擺放時,墻壁忽然彈出暗格——那幅完整的木胎《蘭亭集序》正在月光下流淌著千年墨香。
前鋪突然傳來刨木聲。楊小樹正在刨一塊新料,木紋里金絲游動如星河。大海舉著燈問:“師傅早料到這些?“
“你師公常說,木頭的記性比人長久。“楊小樹吹散金屑,“去把順子叫醒,該教你們怎么做會呼吸的榫卯了。“
晨光初露時,機械廠的烘干房冒出黑煙。而木匠鋪檐下,三枚帶有活動機關的燕尾榫正在晨露中舒展收縮,宛如活物。
白露那日,木匠鋪來了位穿中山裝的老人。他顫巍巍展開黃絹包袱,露出半截焦黑的木雕菩薩,斷裂處露出星點金芒。楊小樹正在調松香膠的手突然僵住——那抹金色竟與烏木中的流云紋如出一轍。
“故宮養心殿的舊物。“老人摘下眼鏡擦拭,“五十年了,每逢雷雨夜,這殘像就會滲出松香。“
阿青湊近觀察時,菩薩掌心忽然墜落木屑。她本能地伸手去接,一粒金砂卻滲入指尖血珠,霎時刺痛如烙。當晚,她夢見自己變成古寺梁柱,看著魯師傅的年輕身影在月光下雕刻飛天。
次日開匣取工具時,三人都愣住了。那些磨損的刻刀鑿斧竟煥然如新,刃口流轉著淡金色澤。大海握起刨子推過木料,原本粗硬的棗木突然溫順如絹,木紋自動綻出《妙法蓮華經》的輪廓。
“師、師傅!“順子舉著刻刀驚呼,刀柄不知何時纏滿帶血絲的木紋,“阿青的手...“
楊小樹抓起阿青的手腕,只見那日滲入金砂的指尖生出木質紋理。他猛地掀開魯師傅的工具箱底層,泛黃的《天工開物》殘頁上赫然畫著“木人滴血飼器“的圖樣,邊注小楷:以靈入器,百年不腐。
機械廠的喇叭聲撕破晨霧。少東家帶著三輛卡車圍住曬谷場,車載顯示屏正循環播放“全息木紋技術“廣告。他舉起麥克風笑道:“楊師傅何苦困守舊夢?您徒弟的血脈天賦加上我們的虛擬現實...“
“閉嘴!“順子突然抄起斧頭劈向顯示屏。電光火石間,阿青染血的指尖掃過斧刃,飛濺的木屑在空中凝成“止戈“二字,驚得眾人連連后退。
當夜,楊小樹跪在魯師傅靈前燒了半宿紙錢。黎明前最暗的時刻,他取出封存二十年的沉香壽材,輕輕叩擊九十九處隱榫。棺蓋無聲滑開,露出滿壁《河圖洛書》的木刻,中央凹槽形狀正與阿青的木質化手掌吻合。
“該來的總要來。“他對著虛空喃喃,將魯師傅的遺物——半枚刻著西洋齒輪的樟木羅盤放入凹槽。
地窖突然震顫,那些修復過的古琴自動奏響《廣陵散》。琴音中,阿青手上的木紋暴漲蔓延,卻在觸到沉香木刻時化作細密年輪。大海突然指著墻面驚呼,只見霉斑正褪成《營造法式》的工筆圖解,而順子工具箱里的機械零件不知何時已與榫卯咬合生長。
晨光穿透瓦縫時,楊小樹正在雕琢最后一塊活字版。他的白發間生出嫩綠芽孢,手中刻刀游走如飛:“順子去啟用地窖第三層,大海準備陰刻陽文模板,阿青...“他望向徒弟結晶化的右手,“該喚醒真正的木心了。“
機械廠方向傳來爆炸聲,全息投影在天空拼出虛假的《千里江山圖》。而木匠鋪地下,塵封的漢代水運儀象臺正在蘇醒,魯師傅留下的樟木羅盤與順子改良的齒輪組完美咬合,將八百年前的動力注入活字印刷版。
當第一張宣紙覆上浸透松煙墨的版刻時,阿青的木質右手按上凹槽。墨跡未干處浮現出魯師傅的身影,正在民國年間的鋪子里雕刻那截烏木。隨著畫面流轉,幾代人未竟的《蘭亭集序》木胎竟在光影中漸次完整。
“原來師公們都在等今天。“大海摸著宣紙上流動的木紋淚流滿面。那些消逝在歲月里的刨花與汗水,此刻正化作虛擬與現實間的金橋。
少東家撞開鋪門時,楊小樹已化作檀香木像,掌心托著粒發芽的木心。阿青的右臂完全化作古藤,纏著那套傳承數百年的工具;順子左眼嵌著齒輪目鏡,卻能看見木料深處的年輪秘語;大海的掌紋已與《營造法式》渾然一體,舉手投足皆是古法新風。
“瘋子!都是瘋子!“少東家踉蹌后退,卻踩到自動彈起的青磚機關。墻面翻轉間,真正的《千里江山圖》木胎赫然顯現,每處峰巒都藏著魯師傅的手札,每道水紋皆刻著歷代匠人的生卒。
驚蟄雷響時,木匠鋪在晨光中轟然坍塌。煙塵散盡后,唯余十三根巨柱屹立如林,柱身榫卯正在暴雨中自由伸縮。有人看見阿青在百里外的古寺雕梁,順子在省城機械廠拆改流水線,大海則守著長出《天工開物》的活體木碑。
從此鎮上多了個傳說:每當山霧彌漫時,楊小樹的木像會睜開琥珀色的眼,那些穿梭霧中的金絲,正是匠人魂魄在尋找下截該雕琢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