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師傅是鎮上最有名的木匠,他做的家具能用上幾十年不壞。每當有人夸他手藝好時,他總是摸著花白的胡子說:“慢工出細活。“
他的學徒小林是個聰明的小伙子,學東西很快,但總嫌師傅太慢。“師傅,這塊木板刨兩下就行了,何必反復檢查?“小林常常這樣抱怨。
這天,陳師傅讓小林獨立做一張凳子。“記住,每個接榫都要嚴絲合縫。“師傅叮囑道。
小林滿口答應,心里卻想著快點做完好去集市玩。他草草刨了幾下木板,榫頭也沒仔細打磨就組裝起來。完工時太陽還沒落山,他得意地拿給師傅看。
陳師傅什么也沒說,只是輕輕搖了搖凳子。“咔嚓“一聲,凳子散架了。
“怎么會...“小林漲紅了臉。
“孩子,“陳師傅拾起散落的木塊,“你看這榫頭,連膠都沒涂勻。做活計就像做人,圖快反而會摔得更重。“
第二天清晨,小林第一個來到工坊。他選了一塊上好的梨木,每一刀都下得極穩。這次,他花了三天時間,直到凳子四平八穩,紋絲不動。
多年后,當小林也成為受人尊敬的木匠時,他總對學徒們說:“慢工出細活,這是師傅教給我最寶貴的道理。“
十年后,小林的工坊外掛著“林氏木藝“的匾額,字跡沉穩有力。當年那個毛躁的學徒,如今指節粗大,掌心布滿老繭,眼神卻比年輕時更加平和。
“師傅,這個抽屜怎么老是卡住?“十五歲的學徒阿青急得滿頭大汗。他像極了當年的小林——聰明卻耐不住性子。
小林放下手中的刨子,走到阿青身邊。少年做的抽屜榫眼歪斜,木板邊緣還留著毛刺。“你量了幾次尺寸?“
“量...量了一次。“阿青聲音低了下去,“我覺得差不多就行了...“
小林從墻角搬出一個舊木箱,取出當年陳師傅留給他的工具。“這是我師傅傳給我的直角尺,“他摩挲著銅包邊的刻度,“他說量十次不嫌多,錯一次就毀整料。“
阿青好奇地接過尺子,發現背面刻著“陳記“二字,下面還有一行小字:“一九七二年授徒小林“。
“來,我教你個法子。“小林拉過板凳坐下。他教阿青用木炭在榫頭上畫線,每刨三下就比對一次。“慢不等于拖,“他握著阿青的手糾正姿勢,“是要把時間用在刀刃上。“
夜深了,其他學徒都已回家。阿青還在燈下反復修整那個抽屜。小林端來兩碗熱湯,忽然聽見少年“啊“了一聲。
“師傅!您聽!“阿青輕輕推拉抽屜,木頭摩擦發出絲綢般的沙沙聲。“像不像...像下雨的聲音?“
小林怔住了。多年前陳師傅也說過同樣的話。他望著少年發亮的眼睛,湯碗上升的熱氣模糊了視線。
“明天我教你雕云紋。“小林輕聲說,“記得帶傘,今年雨季來得早。“
窗外,春雨正輕輕敲打著屋檐,像無數細小的榫頭叩進歲月的卯眼。
雨季綿延半月,阿青每天早早到工坊,在燈下練習雕刻云紋。
“云紋要柔,但不能軟,“小林指點道,“刀尖要像風推著云走,不能停,也不能急。“
阿青的刻刀在木板上滑行,可總是不夠流暢,要么太深,要么太淺。他有些泄氣:“師傅,我練了這么久,還是刻不好。“
小林沒說話,只是從架子上取下一塊老舊的雕花板,遞給阿青:“摸摸看。“
阿青的手指撫過那些深淺不一的紋路,有些地方光滑如鏡,有些地方卻仍能觸到細微的刀痕。
“這是……“
“我二十歲時刻的。“小林笑了笑,“當時你師公說,'刀要磨十年,手要練十年,心還要再等十年。'“
阿青愣住了:“那這塊板子……“
“我刻壞了七塊,這是第八塊。“小林輕輕敲了敲木板,“你師公說,'木頭不會騙人,你下多少功夫,它就給你多少回報。'“
雨聲漸歇,一縷陽光透過窗縫,斜斜地落在木板上,那些云紋仿佛真的在流動。
阿青深吸一口氣,重新拿起刻刀。這一次,他不再數自己刻了多少刀,只是讓刀尖隨著木頭的紋理緩緩游走。
小林站在一旁,看著少年專注的背影,忽然想起很多年前,陳師傅也是這樣,在雨后的晨光里,看著他一點一點,把急躁磨成了耐心。
梅雨季剛過,一位白發老人推開“林氏木藝“的門,懷里緊抱著一個褪色的布包。
“聽說,您這里能修老物件?“老人小心翼翼解開布包,露出一張斷弦的古琴,琴尾處裂開一道細紋。
小林雙手接過,指尖撫過琴身暗紅的漆面,突然頓住——琴底刻著一朵小小的木蘭花,正是陳師傅早年的標記。
“這琴……“
“六十年前,我父親請一位姓陳的木匠做的。“老人嘆息,“后來戰亂流離,琴裂了,再沒人能修。“
阿青湊近觀察裂縫,脫口而出:“這得把整個琴面拆開重拼,至少三個月……“
“不行!“老人突然激動,“下個月就是父親的百歲壽辰,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再聽一次這張琴的聲音!“
工坊里安靜下來。小林凝視著那道裂痕,想起陳師傅的話:“修舊如舊,不是修得快,而是修得對。“
“阿青,“他忽然轉身,“去地窖取那塊存放二十年的桐木。“
“師傅!那不是您留著做——“
“木頭可以再等,人心等不了。“
接下來的日子,師徒二人日夜輪替。小林用古法熬魚膠,阿青則按原紋路雕補缺失的漆面。他們不趕工,但也不停歇,就像溪水打磨卵石,日復一日。
壽辰前夜,老人如約而至。當小林將修復完好的古琴遞還時,琴身那道裂痕已成了一道溫柔的金線,宛如歲月本身。
老人顫抖著撥動琴弦,低沉悠遠的音色流淌而出。阿青突然發現,師傅的眼角閃著光。
窗外,初夏的蟬鳴陣陣,仿佛在應和著這把百年老琴的新生。
老人抱著琴離去后,小林在工坊里靜坐許久。月光透過窗欞,灑在那塊剩下的桐木上,木紋如水波般流淌。
阿青輕聲問:“師傅,那塊桐木,您本來打算做什么?“
小林笑了笑,從懷中取出一張泛黃的圖紙——那是一把未完成的琵琶,邊緣寫著“贈恩師陳懷山,甲子年冬“。
“木頭可以再等,但有些話,不能等一輩子。“
第二天清晨,小林帶著阿青踏上尋找陳師傅的路。有人說他在南方的漁村養老,也有人說他早已離世。師徒二人走過無數城鎮,每到一個地方,就先找當地的木匠打聽。
三個月后,他們在海邊的一座小院前停下。院門上掛著一塊歪歪斜斜的木牌,刻著一朵小小的木蘭花。
推開門,九十歲的陳師傅正在院里曬太陽,手邊放著一把半成型的木勺。他瞇起眼睛:“來得正好,幫我把這勺柄磨圓些。“
沒有久別重逢的淚水,沒有絮絮叨叨的往事。阿青看著一老一少兩位木匠并肩坐在木屑紛飛的光影里,一個握刀,一個遞鑿,就像他們從未分開過。
海浪聲遠遠傳來,阿青忽然明白——真正的傳承,從來不在多么精妙的器物里,而在這些平凡的時刻中:一個動作,一句話,甚至只是共同度過的,一個安靜的下午。
夕陽西沉時,小林終于拿出那把新做好的琵琶。陳師傅枯瘦的手指拂過琴弦,笑了:“音柱的位置,還是偏了一分。“
“所以,得請您再教教我。“小林也笑了。
晚風拂過院角的木蘭樹,雪白的花瓣紛紛揚揚,落在他們肩頭,像三十年前那個少年第一次走進工坊時,落在身上的木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