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要人名譯名對照表 更新時間:2025-03-27 18:37:06
- 參考文獻
- 結束語
- 本卷小結
- 本編小結
- 結語
- 三、社會學理論的后現代轉向
- 二、后現代主義思潮的部分接受者
- 一、后現代主義思潮的拒斥者
- 第十四章 面對后現代主義挑戰的社會學理論
- 結語
- 三、領導權與激進民主
- 二、超越社會的實證性
- 一、“正統”馬克思主義面臨的危機及其回應
- 第十三章 拉克勞和墨菲的后馬克思主義
- 結語
- 四、語言游戲、多元公正與異教主義政治
- 三、后現代狀況下知識和行動規范的合法化機制
- 二、宏大敘事的衰落與現代社會的合法性危機
- 一、合法化及其不同類型
- 第十二章 利奧塔的后現代狀況理論
- 結語
- 三、“擬像秩序”與后現代社會
- 二、從政治經濟學到符號政治經濟學
- 一、對消費社會的結構主義分析
- 第十一章 鮑德里亞與后現代社會理論
- 結語
- 三、精神分析、精神分裂分析與人類解放
- 二、對壓抑欲望的各種話語、符碼及其制度的批判性分析
- 一、為欲望正名
- 第十章 德勒茲和加塔利的精神分裂分析理論 1
- 結語
- 四、福柯晚期的話語分析:主體的構成
- 三、福柯中期的話語分析:權力譜系學
- 二、知識考古學:話語分析的理論與方法
- 一、福柯早期的知識考古學實踐
- 第九章 福柯的權力——話語分析理論
- 引言
- 下編 后現代社會理論
- 本編小結
- 結語
- 三、真實界及其不可及性
- 二、符號界與“主體”的建構
- 一、想象界與“自我”的建構
- 第八章 拉康的后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說
- 結語
- 二、巴特與后結構主義文本詮釋理論
- 一、巴特與結構主義符號學理論
- 第七章 羅蘭·巴特的后結構主義詮釋學
- 結語
- 三、解構主義:瓦解“邏各斯中心主義”的理論策略
- 二、符號的意義:“后結構主義”
- 一、言語和文字:反“邏各斯中心主義”
- 第六章 德里達的解構主義理論
- 結語
- 四、理解和語言:“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語言”
- 三、精神科學中的理解問題
- 二、藝術作品中的理解問題
- 一、理解是一個事關人類存在的核心問題
- 第五章 加達默爾的哲學詮釋學
- 引言
- 中編 后現代主義詮釋理論
- 結語
- 四、“新實用主義”
- 三、摧毀作為知識基礎的“系統哲學”
- 二、摧毀作為“再現表象”的知識觀
- 一、摧毀作為“自然之鏡”的“心靈”
- 附錄 羅蒂的新實用主義理論
- 本編小結
- 結語
- 三、重新審視科學與神話、宗教、巫術、魔法之間的關系
- 二、認識論的無政府主義
- 一、對拉卡托斯理論的認同與批評
- 第四章 費耶阿本德:認識論的無政府主義
- 結語
- 三、新的劃界標準:“進步的問題轉換”與“退化的問題轉換”
- 二、證偽的復雜性
- 一、科學研究綱領:科學研究活動的基本單位
- 第三章 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
- 結語
- 四、科學發展的基本模式
- 三、科學發展過程中的反常、危機與革命
- 二、“范式”的形成與“常規科學”
- 一、科學共同體與“范式”
- 第二章 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
- 結語
- 三、科學知識增長的模式
- 二、證偽主義
- 一、理論是大膽的猜測
- 第一章 波普爾的批判理性主義或證偽主義
- 引言
- 上編 后實證主義科學哲學
- 導言
- 第四卷 復構論社會學理論
- 本卷小結
- 結語
- 四、中觀社會學理論的綜合性建構
- 三、宏觀社會學理論的綜合性建構
- 二、微觀社會學理論的綜合性建構
- 一、對既有社會學理論進行綜合的必要性
- 第七章 喬納森·特納的社會學理論綜合綱領
- 結語
- 四、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及其重建
- 三、“生活世界”和“系統”
- 二、交往行動概念
- 一、古典馬克思主義和早期批判理論的局限
- 第六章 哈貝馬斯的交往行動理論
- 結語
- 四、“個人”/“行動”和“社會”/“結構”之間的相互建構
- 三、“結構化理論”的結構理論
- 二、“結構化理論”的行動理論
- 一、對社會理論研究領域中二元對立狀況的批評
- 第五章 吉登斯的結構化理論
- 結語
- 四、實踐的邏輯
- 三、習性和場域
- 二、實踐和習性
- 一、對“社會物理學”和“社會現象學”的批評
- 第四章 布迪厄的實踐理論
- 結語
- 四、宏觀和微觀的相互建構
- 三、行動的結構或系統
- 二、基本的行動和關系
- 一、社會科學的對象及其方法論原則
- 第三章 科爾曼的理性選擇理論
- 結語
- 三、新功能主義社會學的基本思路
- 二、對社會學理論邏輯的分析
- 一、社會學需要理論邏輯
- 第二章 亞歷山大的新功能主義
- 結語
- 四、作為主觀現實的社會:客觀世界的內化
- 三、作為客觀現實的社會:主觀世界的客觀化
- 二、日常生活現實:主觀意義的外化
- 一、知識社會學研究主題的轉換
- 第一章 彼得·伯格和盧克曼的社會建構論
- 導言
- 第三卷 互構論社會學理論
- 本卷小結
- 結語
- 四、對馬克思主義政治和意識形態理論的重構
- 三、對馬克思主義階級和階級斗爭理論的重構
- 二、對馬克思主義生產方式發展理論的重構
- 一、方法論的個人主義
- 第十章 埃爾斯特與理性選擇論的馬克思主義
- 結語
- 二、弗洛姆與“弗洛伊德主義的馬克思主義”
- 一、賴希與“弗洛伊德主義的馬克思主義”
- 第九章 弗洛伊德主義的馬克思主義
- 結語
- 三、對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現實的批判
- 二、“批判理論”的特征
- 一、對“傳統理論”的批評
- 第八章 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
- 結語
- 三、有機知識分子和陣地戰
- 二、文化領導權與市民社會理論
- 一、葛蘭西論“實踐哲學”
- 第七章 葛蘭西的實踐哲學理論
- 結語
- 三、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與物化現象的消除
- 二、物化現象與資產階級的階級意識
- 一、社會歷史的特性與階級意識的作用
- 第六章 盧卡奇論歷史與階級意識
- 下編 馬克思主義建構論社會學理論
- 結語
- 四、用心理學命題解釋各種社會現象
- 三、作為交換的社會行為
- 二、把人帶回社會學
- 一、演繹的實證主義
- 第五章 霍曼斯的社會交換理論
- 結語
- 三、社會群體的心理基礎
- 二、人類文明形成和發展的心理根源
-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的基本思想
- 第四章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的社會理論
- 結語
- 三、戈夫曼:互動秩序與自我表演
- 二、布魯默:符號互動主義的觀點與方法
- 一、米德:符號互動研究的先驅
- 第三章 符號互動主義社會學理論
- 結語
- 三、加芬克爾的“本土方法學”對舒茨現象學社會學的繼承和推進
- 二、舒茨晚年對現象學社會學的進一步發展
- 一、舒茨早期對現象學社會學的闡釋
- 第二章 舒茨的現象學社會學理論
- 結語
- 四、西方近代社會歷史進程的理想類型:社會的理性化
- 三、理解社會學的基本概念
- 二、理解社會學的方法論
- 一、對社會現實的“建構論”理解
- 第一章 韋伯的“理解社會學”
- 上編 非馬克思主義建構論社會學理論
- 導言
- 第二卷 建構論社會學理論
- 本卷小結
- 結語
- 三、歷史唯物主義與功能解釋
- 二、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的首要性
- 一、對歷史唯物主義基本概念的分析和澄清
- 第七章 柯亨之功能分析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理論
- 結語
- 三、結構因果觀或多元決定論
- 二、成年馬克思所完成的理論革命
- 一、馬克思思想發展進程中的“斷裂”
- 第六章 阿爾都塞的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
- 附錄2 布哈林論馬克思主義社會學
- 附錄1 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理論的拓展
- 結語
- 五、“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社會及其實現途徑
- 四、資本主義及其內在矛盾
- 三、馬克思的社會研究方法論:辯證的、歷史的思維方式
- 二、馬克思的社會理論:歷史唯物主義
- 一、早年的思想歷程:從青年黑格爾主義走向歷史唯物主義
- 第五章 馬克思與歷史唯物主義
- 下編 馬克思主義結構論社會學理論
- 結語
- 四、對神話系統的結構主義分析
- 三、對親屬關系系統的結構主義分析
- 二、結構主義的理論和方法
- 一、對社會學、人類學中相關理論立場的批評
- 第四章 列維——斯特勞斯的結構主義社會人類學理論
- 結語
- 六、帕森斯社會學理論與涂爾干社會學理論之間的異同
- 五、社會進化的分析模型
- 四、行動系統的分析模型:后期模型
- 三、行動系統的分析模型:早期模型
- 二、行動結構的分析框架
- 一、分析的實在論
- 第三章 帕森斯的結構功能主義社會學理論
- 結語
- 四、涂爾干的社會學理論與古典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理論之間的異同
- 三、實證主義社會學研究方法論
- 二、社會實在論
- 一、社會生活的道德本質
- 第二章 涂爾干與實證主義結構論社會學理論
- 結語
- 三、動態社會學(2):社會類型的演進趨勢
- 二、動態社會學(1):知識進化三階段規律
- 一、靜態社會學
- 第一章 孔德與實證主義結構論社會學理論
- 上編 非馬克思主義結構論社會學理論
- 導言
- 導論
- 第一卷 結構論社會學理論
- 版權頁
- 封面
- 封面
- 版權頁
- 第一卷 結構論社會學理論
- 導論
- 導言
- 上編 非馬克思主義結構論社會學理論
- 第一章 孔德與實證主義結構論社會學理論
- 一、靜態社會學
- 二、動態社會學(1):知識進化三階段規律
- 三、動態社會學(2):社會類型的演進趨勢
- 結語
- 第二章 涂爾干與實證主義結構論社會學理論
- 一、社會生活的道德本質
- 二、社會實在論
- 三、實證主義社會學研究方法論
- 四、涂爾干的社會學理論與古典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理論之間的異同
- 結語
- 第三章 帕森斯的結構功能主義社會學理論
- 一、分析的實在論
- 二、行動結構的分析框架
- 三、行動系統的分析模型:早期模型
- 四、行動系統的分析模型:后期模型
- 五、社會進化的分析模型
- 六、帕森斯社會學理論與涂爾干社會學理論之間的異同
- 結語
- 第四章 列維——斯特勞斯的結構主義社會人類學理論
- 一、對社會學、人類學中相關理論立場的批評
- 二、結構主義的理論和方法
- 三、對親屬關系系統的結構主義分析
- 四、對神話系統的結構主義分析
- 結語
- 下編 馬克思主義結構論社會學理論
- 第五章 馬克思與歷史唯物主義
- 一、早年的思想歷程:從青年黑格爾主義走向歷史唯物主義
- 二、馬克思的社會理論:歷史唯物主義
- 三、馬克思的社會研究方法論:辯證的、歷史的思維方式
- 四、資本主義及其內在矛盾
- 五、“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社會及其實現途徑
- 結語
- 附錄1 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理論的拓展
- 附錄2 布哈林論馬克思主義社會學
- 第六章 阿爾都塞的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
- 一、馬克思思想發展進程中的“斷裂”
- 二、成年馬克思所完成的理論革命
- 三、結構因果觀或多元決定論
- 結語
- 第七章 柯亨之功能分析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理論
- 一、對歷史唯物主義基本概念的分析和澄清
- 二、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的首要性
- 三、歷史唯物主義與功能解釋
- 結語
- 本卷小結
- 第二卷 建構論社會學理論
- 導言
- 上編 非馬克思主義建構論社會學理論
- 第一章 韋伯的“理解社會學”
- 一、對社會現實的“建構論”理解
- 二、理解社會學的方法論
- 三、理解社會學的基本概念
- 四、西方近代社會歷史進程的理想類型:社會的理性化
- 結語
- 第二章 舒茨的現象學社會學理論
- 一、舒茨早期對現象學社會學的闡釋
- 二、舒茨晚年對現象學社會學的進一步發展
- 三、加芬克爾的“本土方法學”對舒茨現象學社會學的繼承和推進
- 結語
- 第三章 符號互動主義社會學理論
- 一、米德:符號互動研究的先驅
- 二、布魯默:符號互動主義的觀點與方法
- 三、戈夫曼:互動秩序與自我表演
- 結語
- 第四章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的社會理論
-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的基本思想
- 二、人類文明形成和發展的心理根源
- 三、社會群體的心理基礎
- 結語
- 第五章 霍曼斯的社會交換理論
- 一、演繹的實證主義
- 二、把人帶回社會學
- 三、作為交換的社會行為
- 四、用心理學命題解釋各種社會現象
- 結語
- 下編 馬克思主義建構論社會學理論
- 第六章 盧卡奇論歷史與階級意識
- 一、社會歷史的特性與階級意識的作用
- 二、物化現象與資產階級的階級意識
- 三、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與物化現象的消除
- 結語
- 第七章 葛蘭西的實踐哲學理論
- 一、葛蘭西論“實踐哲學”
- 二、文化領導權與市民社會理論
- 三、有機知識分子和陣地戰
- 結語
- 第八章 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
- 一、對“傳統理論”的批評
- 二、“批判理論”的特征
- 三、對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現實的批判
- 結語
- 第九章 弗洛伊德主義的馬克思主義
- 一、賴希與“弗洛伊德主義的馬克思主義”
- 二、弗洛姆與“弗洛伊德主義的馬克思主義”
- 結語
- 第十章 埃爾斯特與理性選擇論的馬克思主義
- 一、方法論的個人主義
- 二、對馬克思主義生產方式發展理論的重構
- 三、對馬克思主義階級和階級斗爭理論的重構
- 四、對馬克思主義政治和意識形態理論的重構
- 結語
- 本卷小結
- 第三卷 互構論社會學理論
- 導言
- 第一章 彼得·伯格和盧克曼的社會建構論
- 一、知識社會學研究主題的轉換
- 二、日常生活現實:主觀意義的外化
- 三、作為客觀現實的社會:主觀世界的客觀化
- 四、作為主觀現實的社會:客觀世界的內化
- 結語
- 第二章 亞歷山大的新功能主義
- 一、社會學需要理論邏輯
- 二、對社會學理論邏輯的分析
- 三、新功能主義社會學的基本思路
- 結語
- 第三章 科爾曼的理性選擇理論
- 一、社會科學的對象及其方法論原則
- 二、基本的行動和關系
- 三、行動的結構或系統
- 四、宏觀和微觀的相互建構
- 結語
- 第四章 布迪厄的實踐理論
- 一、對“社會物理學”和“社會現象學”的批評
- 二、實踐和習性
- 三、習性和場域
- 四、實踐的邏輯
- 結語
- 第五章 吉登斯的結構化理論
- 一、對社會理論研究領域中二元對立狀況的批評
- 二、“結構化理論”的行動理論
- 三、“結構化理論”的結構理論
- 四、“個人”/“行動”和“社會”/“結構”之間的相互建構
- 結語
- 第六章 哈貝馬斯的交往行動理論
- 一、古典馬克思主義和早期批判理論的局限
- 二、交往行動概念
- 三、“生活世界”和“系統”
- 四、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及其重建
- 結語
- 第七章 喬納森·特納的社會學理論綜合綱領
- 一、對既有社會學理論進行綜合的必要性
- 二、微觀社會學理論的綜合性建構
- 三、宏觀社會學理論的綜合性建構
- 四、中觀社會學理論的綜合性建構
- 結語
- 本卷小結
- 第四卷 復構論社會學理論
- 導言
- 上編 后實證主義科學哲學
- 引言
- 第一章 波普爾的批判理性主義或證偽主義
- 一、理論是大膽的猜測
- 二、證偽主義
- 三、科學知識增長的模式
- 結語
- 第二章 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
- 一、科學共同體與“范式”
- 二、“范式”的形成與“常規科學”
- 三、科學發展過程中的反常、危機與革命
- 四、科學發展的基本模式
- 結語
- 第三章 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
- 一、科學研究綱領:科學研究活動的基本單位
- 二、證偽的復雜性
- 三、新的劃界標準:“進步的問題轉換”與“退化的問題轉換”
- 結語
- 第四章 費耶阿本德:認識論的無政府主義
- 一、對拉卡托斯理論的認同與批評
- 二、認識論的無政府主義
- 三、重新審視科學與神話、宗教、巫術、魔法之間的關系
- 結語
- 本編小結
- 附錄 羅蒂的新實用主義理論
- 一、摧毀作為“自然之鏡”的“心靈”
- 二、摧毀作為“再現表象”的知識觀
- 三、摧毀作為知識基礎的“系統哲學”
- 四、“新實用主義”
- 結語
- 中編 后現代主義詮釋理論
- 引言
- 第五章 加達默爾的哲學詮釋學
- 一、理解是一個事關人類存在的核心問題
- 二、藝術作品中的理解問題
- 三、精神科學中的理解問題
- 四、理解和語言:“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語言”
- 結語
- 第六章 德里達的解構主義理論
- 一、言語和文字:反“邏各斯中心主義”
- 二、符號的意義:“后結構主義”
- 三、解構主義:瓦解“邏各斯中心主義”的理論策略
- 結語
- 第七章 羅蘭·巴特的后結構主義詮釋學
- 一、巴特與結構主義符號學理論
- 二、巴特與后結構主義文本詮釋理論
- 結語
- 第八章 拉康的后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說
- 一、想象界與“自我”的建構
- 二、符號界與“主體”的建構
- 三、真實界及其不可及性
- 結語
- 本編小結
- 下編 后現代社會理論
- 引言
- 第九章 福柯的權力——話語分析理論
- 一、福柯早期的知識考古學實踐
- 二、知識考古學:話語分析的理論與方法
- 三、福柯中期的話語分析:權力譜系學
- 四、福柯晚期的話語分析:主體的構成
- 結語
- 第十章 德勒茲和加塔利的精神分裂分析理論 1
- 一、為欲望正名
- 二、對壓抑欲望的各種話語、符碼及其制度的批判性分析
- 三、精神分析、精神分裂分析與人類解放
- 結語
- 第十一章 鮑德里亞與后現代社會理論
- 一、對消費社會的結構主義分析
- 二、從政治經濟學到符號政治經濟學
- 三、“擬像秩序”與后現代社會
- 結語
- 第十二章 利奧塔的后現代狀況理論
- 一、合法化及其不同類型
- 二、宏大敘事的衰落與現代社會的合法性危機
- 三、后現代狀況下知識和行動規范的合法化機制
- 四、語言游戲、多元公正與異教主義政治
- 結語
- 第十三章 拉克勞和墨菲的后馬克思主義
- 一、“正統”馬克思主義面臨的危機及其回應
- 二、超越社會的實證性
- 三、領導權與激進民主
- 結語
- 第十四章 面對后現代主義挑戰的社會學理論
- 一、后現代主義思潮的拒斥者
- 二、后現代主義思潮的部分接受者
- 三、社會學理論的后現代轉向
- 結語
- 本編小結
- 本卷小結
- 結束語
- 參考文獻
- 主要人名譯名對照表 更新時間:2025-03-27 18:3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