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生不逢時,絕處逢生
六十年代的初期,我就出生了。雖然沒有趕上大饑荒時代,卻“享受”了帶來的陣痛,在西南邊遠的山區,這種陣痛持續的時間更長久。
那些歲月,解決溫飽是多數農戶最現實和最迫切的期盼。養兒育女更多的是一種額外賞賜,畢竟這個年代,各種疾病隨時隨地可能就會奪走人們寶貴的生命。
成功養育一個孩子健康長大也是需要依靠運氣,畢竟除了災荒還有各種疾病,交通不便利,醫療衛生條件較差,人們的生命安全很難得到有力的保障。家里除了地地道道的農民父母,就只有一個大哥和我了。我們的到來無疑給這個家增添了許多朝氣,畢竟祖輩好幾代單傳,在我們這一代打破了這個慣例。
大公社時期,屬于集體勞動,勞動力是家庭收入的根本,一個家庭勞動越多生活條件相對越好,由于母親體弱多病掙不了幾個公分,父親老實肯干不喜人情世故,得到的關心和關愛就較少,當時我們一家算是寨子里最貧窮的人家了。
雖然家庭物質條件緊缺,但父親的慈愛和母親的善良的本色從未改變,這些優良的品質就像大山深處的古木,經過多年風雨的考驗依然堅挺筆直,他們時刻在感染著和影響著我,讓從小就養成天然淳樸和憨厚的性格,即便上學也是如此,絲毫沒有改變自己的性格。
在學校里,除了好好學習之外,很少與其他同學有更多的爭吵和交流,就像動物世界里弱小的一方,也是經常被同學欺負的對象。畢竟那時候家里窮,沒有底氣較真碰硬,所以我都是一忍再忍,所有委屈獨自默默承受,值得幸運的是因為成績優秀經常獲得老師的關注和關照,也算是童年時最美好的記憶了。放學回家就參與到家里勞動中,洗衣做飯,喂馬劈柴。很少讓父母操心和擔心,兄弟感情也比較融洽,雖然缺衣少食,但是很少為這些東西爭吵。畢竟哥哥年長自己好幾歲,經常做到無微不至的關心和關懷。
哥哥沒有讀幾年書就回家種莊稼了,他的世界也就是自己守護的一片土地。他的性格也是善良單純,覺得應該為家庭承擔一些責任,好讓我多一些時間讀書,畢竟一年的莊家還不夠一家人半年的口糧,作為家里的第一個男子漢,承擔農活的責任就只能留在大哥身上。我小時候成績比較優秀,尤其是算術經常考班級第一,很得到老師的看重,但那時候我也是心太軟,見不得母親生病,尤其是母親長年累月生病,給本身就拮據的家庭雪上加霜,見家里人拖錢拉賬供自己讀書,我恨不得立即到地里幫助干活,增加包谷收成,滿足一家人一年吃放需求,讀書堅持到初中畢業,我再也說服不了自己的內心,也不忍心看到一家人因為我讀書而在貧困線下掙扎,于是我毅然放棄學業,也回家跟著父輩做農活謀生路了。
七八十年代,農村還是天然的農村,沒有便捷的交通,沒有化肥和雜交水稻,修一條通村路還需要大家出義務工。每個人口就是一畝三分地,人口少分土地的份額就少,收成不好吃飯就成了大問題。回家幾年沒有遇上好時代,也沒有獲得好收成,但畢竟多讀幾年書,也算是有一點知識文化的新型農民了。在家務農幾年,到結婚年齡,也該娶妻生子了。
那個年代還不流行自由戀愛,加上自己還是有一些自卑,于是父母到處找人說媒牽線搭橋,附近有合適的單身女青年都會被納入考慮范疇,雖然僅僅花費幾瓶土酒和幾只土雞的代價,但是還是被很多女方家長拒絕了,婚姻的大道也不是對每一個人都是坦途。在門當戶對的觀念下,窮找窮富找富是主流,所幸,還是找到自己的幸福,并且組建家庭。
但是大哥因為憨厚老實,仍然沒有找到歸屬。
一棟茅草房,中間骨架是樹木做的,墻壁是用蘆竹圍成的,夏天陽光會通過縫隙照進來,冬天寒風就經過墻洞長驅直入,雖然也是四室一廳,但每一間就十幾個平方,一家人居住在一起顯得有些擁擠了,尤其是大寶(男孩)出生后,大哥住兩間,我們一小家人住兩間,大寶爺爺奶奶就住在靠近屋檐下重新搭建的偏房里了。
兩年不到二寶(男孩)就出生了,在那個依靠勞動力為主的年代,生男孩是值得期待的一件事,雖然到處借糧維持生計。但是二寶剛出生沒多久,父親就去世了,或許他是覺得一生太過勞苦早點休息,也或者他覺得一大家人有兩個孫子,家族的興旺發達就有希望,自己也是安心的。
又兩年后,三寶(男孩)也出生了,后來做了手術。一家五口的格局基本形成。因為母親早些年與兄長住在一起,畢竟大哥還沒有結婚。母愛的關懷從來不是官家想長子百姓想幺兒,而是誰過得最不如意就更加想誰,這是典型農夫父女不一樣的愛。
幾年后,大哥找到一個對象,因為其丈夫坐牢去了,帶起一個兒子一起過來,也算是有了一個家,于是母親就和我們一起住,一家六口人的成了常態。但是好景不長,大嫂前夫出獄后將大哥大嫂一起告上法庭,原來他們之間并沒有辦理離婚證,還是合法夫妻,大嫂也鋃鐺入獄了,這件事對大哥打擊很大,仿佛直接從溫暖的春天穿過到寒冷的冬天,他的人生轉折也此刻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