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版后記 更新時間:2024-07-30 11:13:30
- 六、論文/文章
- 五、報刊/館藏資料
- 四、外文著作
- 三、譯著
- 二、編著
- 一、專著
- 參考文獻
- 附表10
- 附表9
- 附表8
- 附表7
- 附表6
- 附表5
- 附表4
- 附表3
- 附表2
- 附表1
- 5.《新路》群體與《獨立時論》群體
- 4.《新路》與“中國社會經濟研究會”
- 3.《新路》群體與清華大學
- 2.吳景超與《新路》群體
- 1.吳景超與《新路》創刊
- 四、吳景超與《新路》群體
- 3.《獨立時論》群體與北京大學
- 2.胡適與《獨立時論》群體
- 1.胡適與“獨立時論社”的成立
- 三、胡適與《獨立時論》群體
- 5.《時與文》群體與《觀察》群體
- 4.《時與文》群體與上海社會各界
- 3.《時與文》群體與“上海大學教授聯誼會”
- 2.“社務委員會”與《時與文》群體
- 1.《時與文》的負責人
- 二、《時與文》群體
- 3.想象的共同體
- 2.儲安平與《觀察》群體
- 1.儲安平與《觀察》
- 一、儲安平與《觀察》群體
- 第八章 重建社會重心:戰后知識分子的同人群體
- 3.參政的嘗試
- 2.知識分子的公共議政
- 1.學術上的探究
- 二、聯大知識分子的公共交往與自我認同
- 7.金雞巷沙龍
- 6.樹勛巷五號
- 5.文林堂
- 4.茶館
- 3.民主廣場
- 2.同人報刊
- 1.社團
- 一、聯大的公共空間
- 第七章 地緣、學緣與慣習:抗戰時期西南聯大的知識分子共同體
- 2.《大公報·文藝副刊》與文學公共領域
- 1.《星期論文》知識群體與《大公報》的文化權力網絡
- 三、《大公報》與北平知識群體的媒介網絡
- 2.林徽因與“太太的客廳”網絡
- 1.苦雨齋的周作人與“十字街頭的塔”
- 二、傳統、現代交往的雙重面相與京派文人的交游網絡
- 2.北大、清華與學院性公共網絡的形成
- 1.《獨立評論》社與議政性公共空間的建構
- 一、胡適派學人群與北平自由知識分子的交往網絡
- 第六章 十字街頭的象牙塔:1930年代北平知識分子的交往世界
- 3.地方社會的精英
- 2.活動舞臺和表達空間
- 1.學緣和地緣
- 三、上海地方名流:躋身城市精英的另類知識分子
- 2.占有資源、輿論空間和受眾
- 1.“開明書店派”知識分子的匯聚
- 二、“開明書店派”知識分子:植根上海社會的文化移民
- 3.地下狀態的活動空間
- 2.夾縫中生存的批判聲音
- 1.“左聯”知識分子的匯聚
- 一、“左聯”知識分子:居無定所的漂泊者
- 第五章 疏離與融合:1930年代的知識分子與上海地方社會
- 4.創造社和太陽社的交往網絡
- 3.魯迅的交往網絡
- 2.胡適的交往網絡
- 1.知識分子的“內戰”
- 二、1920年代后期上海知識分子的交往網絡
- 3.上海、廈門、廣州知識分子的交往網絡
- 2.北京知識分子的交往網絡
- 1.“新青年”的分化
- 一、1920年代前中期知識分子的交往網絡
- 第四章 分歧與底線:1920年代知識分子的交往網絡
- 4.介入五四:文化空間的營造
- 3.交往網絡與知識群體的重構
- 2.《改造》雜志的作者群
- 1.“懺悔中的新生”:研究系和《改造》雜志的創刊
- 二、從政團到社團:《改造》派知識群體的凝聚與介入
- 4.代際合作:《新青年》知識群體與新潮社
- 3.《新青年》知識群體的交往世界
- 2.一校一刊的結合
- 1.陳獨秀與《新青年》的作者們
- 一、從上海到北京:《新青年》知識群體與北京大學
- 第三章 豈有文章驚天下:五四時期京滬知識分子的公共生活
- 3.印刷媒介中的交往:以梁啟超為例
- 2.上海的傳播網絡
- 1.清末上海的印刷媒介
- 四、印刷與權力:清末知識分子交往的傳播網絡
- 3.集會的影響
- 2.集會的發動、組織
- 1.清末上海的集會
- 三、政治變遷與權力:清末知識分子交往的集會網絡
- 2.借助公共空間——會社之活動
- 1.三種聯結方式——會社之形成
- 二、認同與權力:清末知識分子交往的會社網絡
- 2.居上海——多重的日常生活世界
- 1.入上海——初到滬的士人們
- 一、日常生活與權力:清末知識分子交往的私誼網絡
- 第二章 士人、城市與權力:清末滬上知識分子的交往網絡
- 三、為何重建社會重心失敗?
- 二、“知識人社會”的公共網絡:學校、社團與傳媒
- 一、從“士紳社會”到“知識人社會”
- 第一章 近代中國的“知識人社會”
- 四、知識分子共同體與公共交往
- 三、都市知識分子的特征
- 二、管理型公共領域與批判型公共領域
- 一、都市空間網絡
- 初版序言(2008)
- 版權信息
- 有為有守:近代中國的知識人社會
- 后記
- 參考文獻
- 五、東亞命運共同體如何可能
- 四、天下的外部秩序:超越民族國家主權觀念
- 三、天下的內部秩序:多元一體的國家治理
- 二、去中心、去等級化的新普遍性
- 一、“天下主義”的普世性價值
- 第十五章 新天下主義與中國的內外秩序
- 三、五四時期國家認同背后的世界主義理想
- 二、民初的“世界主義的國家”
- 一、晚清的“世界的國家”
- 第十四章 五四:世界主義情懷的愛國運動
- 四、亂世之中的“土豪”與“游士”
- 三、辛亥之后,中央完敗于地方
- 二、晚清的朝廷與地方士紳
- 一、歷史上的地方、國家與士大夫
- 第十三章 國家建構中的地方認同
- 四、大我是如何解體的?
- 三、大我與小我
- 二、五四時期的個人主義
- 一、古代中國個人的思想傳統
- 第十二章 現代中國的個人認同
- 下編 個人、地方與天下認同
- 三、一種殘缺的禮治型憲政
- 二、歷史上的士大夫與君主共治
- 一、新儒家思潮的浮現與內部分野
- 第十一章 新儒家的治國方案
- 五、正當性基礎:民主抑或立憲?
- 四、從公理、良知到公意
- 三、從公共善到個人的自由與權利
- 二、從天德正當性到歷史正當性
- 一、正當性的三種歷史類型
- 第十章 國家建構的正當性來源
- 四、五四時代之大轉變
- 三、浮士德精神與能者生存
- 二、力本論中的競爭與強權
- 一、從禮的秩序到力的秩序
- 第九章 國家富強背后的進化論
- 三、五四時代的文明自覺
- 二、國本與國性問題的提出
- 一、文明主義與國家主義之間的緊張
- 第八章 國家建構的基礎:富強還是文明?
- 四、人民直接呈現公意?
- 三、國家能夠代表公意?
- 二、私意無法聚合為公意?
- 一、如何實現公意?
- 第七章 “魏瑪時期”的國家建構與代表性危機
- 四、民初為何立憲失敗?
- 三、民初以權力為重心的國家建構
- 二、一場由新政誘發的革命
- 一、新國家的未來根基:晚清革命派與立憲派的分歧
- 第六章 民國初年的國家建構:權力還是權威?
- 中編 現代中國的國家建構
- 四、政治認同,抑或文化認同?
- 三、民族文化本位的民族主義
- 二、什么是民族國家的文化本位?
- 一、“去民族性”的民族主義
- 第五章 兩種國家認同:共和愛國主義與文化民族主義
- 四、國民/國家一體化的民族主義
- 三、自由主義內部的分野
- 二、晚清的民族主義建構
- 一、民族國家的兩種共同體
- 第四章 近代民族主義思潮中的國家認同
- 三、文明論:逆向的天下主義
- 二、夷夏之辨向種族論的蛻變
- 一、古代中國的天下主義與夷夏之辨
- 第三章 現代中國的天下與夷夏之變異
- 三、近代“國族”的重新發現
- 二、漢民族認同不等同于中華民族認同
- 一、族群、民族與國族
- 第二章 作為國族的中華民族
- 四、天下體系與列國體制
- 三、邊疆民族帝國的治理智慧
- 二、沒有國族認同,只有王朝認同
- 一、天下與夷夏
- 第一章 多元脈絡中的“中國”
- 上編 從古代“中國”到現代國家認同
- 導論 家國天下與自我認同
- 版權信息
- 家國天下:現代中國的個人、國家與世界認同
- 后記
- 在刺猬與狐貍之間 ——我的知識分子研究之路
- 附錄
- 20世紀中國六代知識分子
- 帝都與魔都:現代中國的城市知識分子(1900—1937年)
- 都市空間視野中的知識分子
- 重建社會重心 ——現代中國的知識分子社會
- 第二編 知識分子與中國社會
- “少數人的責任” ——知識分子的士大夫意識
- 超然與介入 ——東西方知識分子比較與其他
- 外圓與內方 ——現代知識分子的雙重人格
- 入世與出世 ——進退維谷的兩難困境
- 中國知識分子群體人格的歷史考察
- 第一編 知識分子的宏觀圖景
- 下篇 群像
- 王元化:“我是十九世紀之子”
- 王小波:他思故他在
- 史鐵生:另一種理想主義
- 顧城:在詩意與殘忍之間
- 張中曉:思想史上的又一位先知
- 第六編 世紀末的知識分子
- 吳晗:可憐一覺開封夢
- 聞一多:激情的歸途
- 朱自清:從象牙塔到十字街頭
- 金岳霖:走出閣樓之后
- 第五編 思想的自我改造
- 汪精衛:虛無主義的任性犧牲
- 傅斯年:一代豪杰傅大炮
- 巴金:永遠的安那其主義者
- 沈從文:做志士還是紳士?
- 第四編 激情、豪氣與虛無
- 葉公超:誤入宦途侯門深
- 蔣廷黻:瓷器店中的猛牛
- 翁文灝:一個科學家的錯位
- 丁文江:出山不比在山清
- 陳布雷:“道”與“勢”之間的掙扎
- 第三編 知識分子與權力體制
- 林同濟:緊張而豐富的心靈
- 林語堂:戰士、名士與隱士
- 周作人:現代隱士的一幕悲劇
- 胡適:好政府主義與自由主義的烏托邦
- 第二編 知識與心靈的世界
- 梁漱溟:最后一個儒家
- 杜亞泉:“舊派中的新派”在五四前后的命運
- 黃遠生:懺悔中的精神升華
- 張之洞:生于末世的一代儒臣
- 曾國藩:中國式的入世禁欲
- 第一編 在中西新舊之間
- 上篇 特寫
- 知識分子的文化慣習
- 知識分子的階級與出身
- 知識分子的世代交替
- 自序
- 版權信息
- 安身立命:大時代中的知識人
- 封面
- 封面
- 安身立命:大時代中的知識人
- 版權信息
- 自序
- 知識分子的世代交替
- 知識分子的階級與出身
- 知識分子的文化慣習
- 上篇 特寫
- 第一編 在中西新舊之間
- 曾國藩:中國式的入世禁欲
- 張之洞:生于末世的一代儒臣
- 黃遠生:懺悔中的精神升華
- 杜亞泉:“舊派中的新派”在五四前后的命運
- 梁漱溟:最后一個儒家
- 第二編 知識與心靈的世界
- 胡適:好政府主義與自由主義的烏托邦
- 周作人:現代隱士的一幕悲劇
- 林語堂:戰士、名士與隱士
- 林同濟:緊張而豐富的心靈
- 第三編 知識分子與權力體制
- 陳布雷:“道”與“勢”之間的掙扎
- 丁文江:出山不比在山清
- 翁文灝:一個科學家的錯位
- 蔣廷黻:瓷器店中的猛牛
- 葉公超:誤入宦途侯門深
- 第四編 激情、豪氣與虛無
- 沈從文:做志士還是紳士?
- 巴金:永遠的安那其主義者
- 傅斯年:一代豪杰傅大炮
- 汪精衛:虛無主義的任性犧牲
- 第五編 思想的自我改造
- 金岳霖:走出閣樓之后
- 朱自清:從象牙塔到十字街頭
- 聞一多:激情的歸途
- 吳晗:可憐一覺開封夢
- 第六編 世紀末的知識分子
- 張中曉:思想史上的又一位先知
- 顧城:在詩意與殘忍之間
- 史鐵生:另一種理想主義
- 王小波:他思故他在
- 王元化:“我是十九世紀之子”
- 下篇 群像
- 第一編 知識分子的宏觀圖景
- 中國知識分子群體人格的歷史考察
- 入世與出世 ——進退維谷的兩難困境
- 外圓與內方 ——現代知識分子的雙重人格
- 超然與介入 ——東西方知識分子比較與其他
- “少數人的責任” ——知識分子的士大夫意識
- 第二編 知識分子與中國社會
- 重建社會重心 ——現代中國的知識分子社會
- 都市空間視野中的知識分子
- 帝都與魔都:現代中國的城市知識分子(1900—1937年)
- 20世紀中國六代知識分子
- 附錄
- 在刺猬與狐貍之間 ——我的知識分子研究之路
- 后記
- 家國天下:現代中國的個人、國家與世界認同
- 版權信息
- 導論 家國天下與自我認同
- 上編 從古代“中國”到現代國家認同
- 第一章 多元脈絡中的“中國”
- 一、天下與夷夏
- 二、沒有國族認同,只有王朝認同
- 三、邊疆民族帝國的治理智慧
- 四、天下體系與列國體制
- 第二章 作為國族的中華民族
- 一、族群、民族與國族
- 二、漢民族認同不等同于中華民族認同
- 三、近代“國族”的重新發現
- 第三章 現代中國的天下與夷夏之變異
- 一、古代中國的天下主義與夷夏之辨
- 二、夷夏之辨向種族論的蛻變
- 三、文明論:逆向的天下主義
- 第四章 近代民族主義思潮中的國家認同
- 一、民族國家的兩種共同體
- 二、晚清的民族主義建構
- 三、自由主義內部的分野
- 四、國民/國家一體化的民族主義
- 第五章 兩種國家認同:共和愛國主義與文化民族主義
- 一、“去民族性”的民族主義
- 二、什么是民族國家的文化本位?
- 三、民族文化本位的民族主義
- 四、政治認同,抑或文化認同?
- 中編 現代中國的國家建構
- 第六章 民國初年的國家建構:權力還是權威?
- 一、新國家的未來根基:晚清革命派與立憲派的分歧
- 二、一場由新政誘發的革命
- 三、民初以權力為重心的國家建構
- 四、民初為何立憲失敗?
- 第七章 “魏瑪時期”的國家建構與代表性危機
- 一、如何實現公意?
- 二、私意無法聚合為公意?
- 三、國家能夠代表公意?
- 四、人民直接呈現公意?
- 第八章 國家建構的基礎:富強還是文明?
- 一、文明主義與國家主義之間的緊張
- 二、國本與國性問題的提出
- 三、五四時代的文明自覺
- 第九章 國家富強背后的進化論
- 一、從禮的秩序到力的秩序
- 二、力本論中的競爭與強權
- 三、浮士德精神與能者生存
- 四、五四時代之大轉變
- 第十章 國家建構的正當性來源
- 一、正當性的三種歷史類型
- 二、從天德正當性到歷史正當性
- 三、從公共善到個人的自由與權利
- 四、從公理、良知到公意
- 五、正當性基礎:民主抑或立憲?
- 第十一章 新儒家的治國方案
- 一、新儒家思潮的浮現與內部分野
- 二、歷史上的士大夫與君主共治
- 三、一種殘缺的禮治型憲政
- 下編 個人、地方與天下認同
- 第十二章 現代中國的個人認同
- 一、古代中國個人的思想傳統
- 二、五四時期的個人主義
- 三、大我與小我
- 四、大我是如何解體的?
- 第十三章 國家建構中的地方認同
- 一、歷史上的地方、國家與士大夫
- 二、晚清的朝廷與地方士紳
- 三、辛亥之后,中央完敗于地方
- 四、亂世之中的“土豪”與“游士”
- 第十四章 五四:世界主義情懷的愛國運動
- 一、晚清的“世界的國家”
- 二、民初的“世界主義的國家”
- 三、五四時期國家認同背后的世界主義理想
- 第十五章 新天下主義與中國的內外秩序
- 一、“天下主義”的普世性價值
- 二、去中心、去等級化的新普遍性
- 三、天下的內部秩序:多元一體的國家治理
- 四、天下的外部秩序:超越民族國家主權觀念
- 五、東亞命運共同體如何可能
- 參考文獻
- 后記
- 有為有守:近代中國的知識人社會
- 版權信息
- 初版序言(2008)
- 一、都市空間網絡
- 二、管理型公共領域與批判型公共領域
- 三、都市知識分子的特征
- 四、知識分子共同體與公共交往
- 第一章 近代中國的“知識人社會”
- 一、從“士紳社會”到“知識人社會”
- 二、“知識人社會”的公共網絡:學校、社團與傳媒
- 三、為何重建社會重心失敗?
- 第二章 士人、城市與權力:清末滬上知識分子的交往網絡
- 一、日常生活與權力:清末知識分子交往的私誼網絡
- 1.入上海——初到滬的士人們
- 2.居上海——多重的日常生活世界
- 二、認同與權力:清末知識分子交往的會社網絡
- 1.三種聯結方式——會社之形成
- 2.借助公共空間——會社之活動
- 三、政治變遷與權力:清末知識分子交往的集會網絡
- 1.清末上海的集會
- 2.集會的發動、組織
- 3.集會的影響
- 四、印刷與權力:清末知識分子交往的傳播網絡
- 1.清末上海的印刷媒介
- 2.上海的傳播網絡
- 3.印刷媒介中的交往:以梁啟超為例
- 第三章 豈有文章驚天下:五四時期京滬知識分子的公共生活
- 一、從上海到北京:《新青年》知識群體與北京大學
- 1.陳獨秀與《新青年》的作者們
- 2.一校一刊的結合
- 3.《新青年》知識群體的交往世界
- 4.代際合作:《新青年》知識群體與新潮社
- 二、從政團到社團:《改造》派知識群體的凝聚與介入
- 1.“懺悔中的新生”:研究系和《改造》雜志的創刊
- 2.《改造》雜志的作者群
- 3.交往網絡與知識群體的重構
- 4.介入五四:文化空間的營造
- 第四章 分歧與底線:1920年代知識分子的交往網絡
- 一、1920年代前中期知識分子的交往網絡
- 1.“新青年”的分化
- 2.北京知識分子的交往網絡
- 3.上海、廈門、廣州知識分子的交往網絡
- 二、1920年代后期上海知識分子的交往網絡
- 1.知識分子的“內戰”
- 2.胡適的交往網絡
- 3.魯迅的交往網絡
- 4.創造社和太陽社的交往網絡
- 第五章 疏離與融合:1930年代的知識分子與上海地方社會
- 一、“左聯”知識分子:居無定所的漂泊者
- 1.“左聯”知識分子的匯聚
- 2.夾縫中生存的批判聲音
- 3.地下狀態的活動空間
- 二、“開明書店派”知識分子:植根上海社會的文化移民
- 1.“開明書店派”知識分子的匯聚
- 2.占有資源、輿論空間和受眾
- 三、上海地方名流:躋身城市精英的另類知識分子
- 1.學緣和地緣
- 2.活動舞臺和表達空間
- 3.地方社會的精英
- 第六章 十字街頭的象牙塔:1930年代北平知識分子的交往世界
- 一、胡適派學人群與北平自由知識分子的交往網絡
- 1.《獨立評論》社與議政性公共空間的建構
- 2.北大、清華與學院性公共網絡的形成
- 二、傳統、現代交往的雙重面相與京派文人的交游網絡
- 1.苦雨齋的周作人與“十字街頭的塔”
- 2.林徽因與“太太的客廳”網絡
- 三、《大公報》與北平知識群體的媒介網絡
- 1.《星期論文》知識群體與《大公報》的文化權力網絡
- 2.《大公報·文藝副刊》與文學公共領域
- 第七章 地緣、學緣與慣習:抗戰時期西南聯大的知識分子共同體
- 一、聯大的公共空間
- 1.社團
- 2.同人報刊
- 3.民主廣場
- 4.茶館
- 5.文林堂
- 6.樹勛巷五號
- 7.金雞巷沙龍
- 二、聯大知識分子的公共交往與自我認同
- 1.學術上的探究
- 2.知識分子的公共議政
- 3.參政的嘗試
- 第八章 重建社會重心:戰后知識分子的同人群體
- 一、儲安平與《觀察》群體
- 1.儲安平與《觀察》
- 2.儲安平與《觀察》群體
- 3.想象的共同體
- 二、《時與文》群體
- 1.《時與文》的負責人
- 2.“社務委員會”與《時與文》群體
- 3.《時與文》群體與“上海大學教授聯誼會”
- 4.《時與文》群體與上海社會各界
- 5.《時與文》群體與《觀察》群體
- 三、胡適與《獨立時論》群體
- 1.胡適與“獨立時論社”的成立
- 2.胡適與《獨立時論》群體
- 3.《獨立時論》群體與北京大學
- 四、吳景超與《新路》群體
- 1.吳景超與《新路》創刊
- 2.吳景超與《新路》群體
- 3.《新路》群體與清華大學
- 4.《新路》與“中國社會經濟研究會”
- 5.《新路》群體與《獨立時論》群體
- 附表1
- 附表2
- 附表3
- 附表4
- 附表5
- 附表6
- 附表7
- 附表8
- 附表9
- 附表10
- 參考文獻
- 一、專著
- 二、編著
- 三、譯著
- 四、外文著作
- 五、報刊/館藏資料
- 六、論文/文章
- 再版后記 更新時間:2024-07-30 11: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