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編 在中西新舊之間

曾國藩:中國式的入世禁欲

在整個19世紀下半葉、20世紀上半葉,曾國藩一直是經久不衰的人格偶像。梁啟超、蔡鍔、青年毛澤東、蔣介石都曾經對其崇拜之至。不僅帶兵的、為官的、有政治抱負的服膺他,連一般讀書人也對他敬佩不已,視之為儒家內圣外王理想人格的完美體現。

內圣外王的各方面成就實在要求太高,雖然其為各代儒家所心儀,但每一代儒者都不免抱殘守缺,“三不朽”之偉業,令一般儒林士子無法三全,終身抱憾。偏偏到了中華帝國的末世,在儒家文化大江東去的前夕,卻回光返照似的出了一個曾國藩。從他完成的業績來看,確乎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作為晚清名臣,統帥湘軍,平定叛亂,中興王朝;又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識大勢,順潮流,辦洋務,開中國現代化之濫觴,此為事功之業。作為最后一個理學家,一宗宋儒,又不廢漢學,以經世致用之精神,不拘一家一說之定規,博采群學,淹貫眾流,義理、訓詁、辭章、經濟均不偏廢,各有所得;尤其是得桐城姚鼐之遺風,在“古文”寫作上達到了開宗立派的成就,此為學問之業。作為一代人師,身居一品高位,仍然勤廉為本,慎獨、主敬、求仁、習勞,以一己之道德形象凝聚千軍萬馬、百官同僚,成為儒家倫理的人格楷模,此為德性之業。事業、學業和德業,能在一個方面有所成就,就足以流芳百世,何況三業并舉,自然令后人仰慕不已了。

我覺得,曾國藩在許多方面頗類似亭林先生。曾本人對明末清初的那批名耆也是推崇備至。他說:“國藩嘗采輯國朝諸儒言行本末,若孫夏峰、顧亭林、黃梨洲、王而農、梅勿庵之徒,皆碩德貞隱,年登耄耋,而皆秉剛直之性。寸衷之所執,萬夫非之而不可動;三光晦、五岳震而不可奪。故常全其至健之質,躋之大壽而神不衰。不似世俗孱懦豎子,依違濡忍,偷為一切,不可久長者也?!?a href="../Text/V03-chapter1_0004.xhtml#jz_1_2" id="jzyy_1_2">(1)亭林先生在明末清初是斥理氣性命之玄談、開經世致用風氣之人,他留心經世之學,廣抄經史子書。他在山河破碎、士風敗壞之世,又高風亮節,以浩然正氣撐起一片天地。正所謂“博學于文、行己有恥”也。顧亭林的學業、德業成就之高,是曾國藩難以望其項背的,倘若生逢其時,完全有可能取得彪炳萬世的非凡事功。因為他并非冬烘先生,從潛質上說完全是不可多得的治世之才。可惜歷史不曾給他這樣的機遇。

相形之下,曾國藩是幸運的。他處于王朝末年的亂世之中,太平軍的造反、滿族貴族的無能,為他提供了在朝廷體制之外充分施展才能的歷史空間。亂世出英雄,曾國藩遂得以一舉成名。一代晚清重臣為拯救時世所召,重新拾起前朝耆儒的經世致用傳統,義理實學并重,以知進德,以德致用,終于成就立功立德立言之偉業。

不過,如此招人眼紅的“三不朽”之業,實在說來也多少是后人的溢美之詞。旁的不說,即使以儒家內圣外王的自家標準,在理想人格一層當然還算說得過去,但儒者的終極關懷并非止于個人的成圣成王,而是堯舜之世的再現。內圣外王在社會政治層面的意思是說理想的社會乃是合乎倫理原則的人際秩序,這一理想的實現有賴政治精英個人的道德素質,因此由圣人執政是解決社會政治問題的有效途徑。亭林先生在世之時,一直期盼著“正人心,厚風俗”的名教之治,他自己的一舉一動無不具有為天下立身的用世之意。曾國藩亦作如是觀:“風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此一二人者之心向義,則眾人與之赴義;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則眾人與之赴利。眾人所趨,勢之所歸,雖有大力,莫之敢逆……今之君子之在勢者,輒曰:‘天下無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向,轉移習俗,而陶鑄一世之人。而翻謝曰:‘無才’,謂之不誣可乎?……然則轉移習俗而陶鑄一世之人,非特處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以上,皆與有責焉者也?!?a href="../Text/V03-chapter1_0004.xhtml#jz_1_3" id="jzyy_1_3">(2)

曾國藩之所以一生慎獨,嚴于律己,不也是希望以此“轉移習俗,陶鑄人才”么?在他的周圍、幕中曾聚集了一批晚清王朝最出色的人物:胡林翼、左宗棠、郭嵩燾、李鴻章、沈葆楨、薛福成、容閎,等等。曾國藩能夠吸引一時之英豪,除了他標舉的事業有號召力和識才擅用之外,還與他的人格魅力有關。曾國藩是一個補天型的治世英雄,而非拆天型的亂世豪杰,并非像他的對手洪秀全那樣扮做半神半人般的先知,其魅力從來不訴諸“奇里斯瑪”(charisma)的宗教迷狂。曾國藩的人格魅力是儒家圣賢型的,以個人蹌蹌的道德表率和清明的理性涵養成為眾人的行為楷模。這樣的人格缺乏思想的魅力和改朝換代、稱帝為王的氣魄,卻被志為“帝王師”的士大夫所景仰。因此晚清帝國士大夫階層中有心補天的才俊紛紛云集曾的麾下,希望再現遠古道德清明的堯舜之世。

然而,曾國藩的精忠報國盡管取得了所謂的“同治中興”的成就,但僅是曇花一現而已,內憂外患始終伴隨著他。更令人沮喪的是,“中興”之后反而世風日下,不說紫禁城里的顢頇迂腐,即使親手培植的湘軍,攻下南京之后也是腐敗叢生,千夫指罵。一生心儀禮教之治的曾國藩臨終前肯定是萬般無奈,心情惆悵,縱然功成名就,但比較起儒家的終極關懷來說,那些東西只不過區區小事,連長治久安也談不上!從這一點上說,生于末世的曾國藩又是不幸的,個人的成就并未帶來世道的清明,這樣的“不朽”又有多大的意義呢?

再進一步究之,說是立功立德立言,真正在歷史中排得上號的恐怕還是立德。所謂立功立言,僅是差強人意而已。以事功來說,平定洪楊之亂屬見仁見智之事,假如不是清政府,而是漢人當政——即使這個漢人信的不是孔夫子,而是上帝——中國是否會走明治維新式的道路,也尚未可知。在推進政制變革方面,曾國藩也遠不及秦朝的李斯、唐朝的魏征、宋朝的王安石和明朝的張居正。當然,曾國藩開洋務運動之先河功不可沒,但論功行賞,洋務的最大功臣不是曾,而是他的弟子李鴻章。再說立言,曾國藩除了在“古文”上別樹一幟,于義理、訓詁并無原創性的建樹。中國歷史上向有經師、人師之分,曾國藩應該屬于人師一列。他之所以贏得同時代和后人的崇敬,說到底是因為他“德、功、言”全面發展,而且成就皆不俗,實乃儒林中一大景觀。更難得的是,他身居一朝重臣之顯位,依然不忮不求,以德自重,倘若純粹以德性論,即使在曾國藩的同代人中亦不乏蓋過他之佼佼者。作為一介寒士、在野鄉紳或清流黨人,要顯示君子之德并不算難,因為人性尚未經受功名利祿的逼人誘惑。我們已經見得太多的權力對道德的腐蝕和對名士的戕害,而曾國藩雖然權傾朝野,名蓋天下,卻仍能恪守儒道,真不失為一個德性中人。

以我個人的感覺,曾國藩德性的先天條件并不算好。天性淳樸的人往往比較單純,總是天真地相信人性的普遍之善,相信世道應該如希望的那樣純潔美好。而曾國藩過于精明敏感,他太懂人情世故,太擅長洞察人性的陰暗和陷溺,以至于自己的心思無法不周密。一般來說,這樣的人最好的也就是應對有度,無從進入圣人的境界。偏偏曾國藩以圣人之道自任,所以活得格外心累。要成為有德之人,他比之一般天性淳樸之人要付出十倍乃至幾十倍的修煉功夫,他不僅要與外界種種無法避免的功名利祿周旋,而且還要與內心過于洞察世態炎涼、人情世故的魔鬼做斗爭,明知善心不一定有善報,也堅持“不問收獲,但問耕耘”,追求“仰不愧而俯不怍”的良知和自得自樂的境界。

曾國藩畢竟不是性情中人,縱然有真性情,處于那樣錯綜復雜的位置,也不敢拿出來隨意表露。為了事情的圓妥,他不得不虛與委蛇,以術取勝。曾國藩不是一個書生氣十足的誤入官場的儒生,他懂權術,而且日見老到。剛出山時曾國藩還一味迷信“亂世用重典”,得了個“曾剃頭”的惡名,以后經過若干挫折,又受黃老之學的啟發,他的權術磨煉到爐火純青的地步。自稱“含剛強于柔弱之中,寓申韓于黃老之內。斯為人為官之佳境”。在曾國藩看來,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德和術兩者是不可偏廢的,為了在其中保持張力,游刃有余,他費盡了腦筋。比如,他總結與人周旋既要有真意又要有文飾:“若無真意,則不足以感人;然徒有真意而無文飾以將之,則真意亦無所托之以出?!?a href="../Text/V03-chapter1_0004.xhtml#jz_1_4" id="jzyy_1_4">(3)不過,如此行事,常常會給外人落下一個城府極深的印象。他的內心除非極親近之人,一般人無法揣摩悟透。盡管他以“誠”自命,但周旋得太藝術,反而造成了“虛偽”的嫌疑。老友左宗棠就一度做如此誤解。這令曾國藩耿耿于懷多時,說別的也罷了,偏偏“虛偽”二字足使他這位以德自律的儒者抱冤終身!當后來左宗棠終于冰釋前嫌,重歸于好時,曾國藩的興奮是可以想象的,沒有什么比朋友的諒解更重要的了。相比之下,其珍貴甚至超越了浩蕩的皇恩!

他的確比一般人更需要別人的諒解?!熬又?,莫大乎以忠誠為天下倡”(4),這實際上是說,一旦置身于官場,往往身不由己,不是以“德”只能用“術”來處理棘手問題,以調和義與利的尖銳沖突。這里就涉及一個儒家義理的缺陷問題。儒家的政治學是一種道德理想主義,那種以“義”為唯一訴求的王道哲學所體現的只是信念倫理,而缺乏實際政治操作所必不可少的責任倫理,用牟宗三先生的話說,是只有“政道”,而無“治道”。更確切地說,儒家在中國文化中僅提供了一種高高上懸的、道德化的政治哲學,而可以付諸實踐的政治學(包括制度設置、法律規范、權力的操作技術等)卻是由法家、兵家和道家提供的。這就意味著,如果不在其位,僅僅是書生議政,儒家的那套“為帝王師”之高論自然足矣;一旦身居要職,就有一個如何將“為帝王師”之哲學轉化為“帝王之學”,既然孔老夫子、孟老夫子不屑言之,就只好到申韓、黃老那里去討智慧了。但后者是價值中立的技術之學,只講利害、不論道德的,當一個人權術把玩到登峰造極的臻境,難免要與德性磕磕碰碰,發生沖撞。自然,人們不能以純粹的倫理標準衡量政治家的行為選擇,但行為違背道義畢竟有損于政治家的清望,在曾國藩的從政史中,不是沒有留下這樣的道德污點,比如殺韋俊、包庇九弟曾國荃等皆是出自湘軍一己之私利,于公德、私德都有大愧。即使像曾國藩這樣看重道德的政治家在官場也不能免俗,常常要做違心之事,以至于“外慚清議,內疚神明”,又遑論一般功利之徒!從絕對的意義上說,官場無疑是良知的失樂園。

精明的曾國藩在政治利害關系上當然從來不曾迂腐到“以義害利”,但其難能可貴之處卻是只要不涉及“公”的利益(比如王朝和湘軍的利害關系),而只是一己私利,便毫不含糊地“舍利取義”。能夠握有近乎“絕對的權力”而拒斥哪怕是相對的“腐敗”,在中國歷史上委實罕見,尤其是到了帝國的末世,更屬不易。曾氏晚年,功蓋天下,權傾朝野,不少人處于這樣的地位早已是利令智昏,剛愎自用,但曾國藩卻異常冷靜,常作退隱之想。在家書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流露出不能久做官,還是告老還鄉,以耕讀為本的意愿。對于子孫,也全無培植之意。他對兒子說:“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余不愿為大官,但愿為讀書明理之君子?!?a href="../Text/V03-chapter1_0004.xhtml#jz_1_6" id="jzyy_1_6">(5)曾國藩盡管做了幾十年的大官,但內心深處仍然沒有改變儒者的本色,仍以儒家的讀書明理為自己的生命關懷。他擅權而不貪權,在位而不戀位,除了得益于先儒的教誨之外,還與老莊思想有關。在黃老之學里面,曾國藩吸取的不僅是用權的藝術,還有人生的真諦,因而在德性上大有長進,這正是他比起一般功利之徒來得不同凡響之處。許多士大夫接受老莊往往是人生失意的時刻,而曾國藩在仕途炙手可熱時能夠體悟人生,并化為內在德性,頗為難得。

當曾國藩步入晚年,他似乎參透了生命的意義。在他看來,仕途不過是過眼煙云,最要緊的還是做一個圣賢。富貴功名,皆由命定,唯做圣賢,全憑自己。因此晚年的曾國藩幾乎以入圣為賢為生命的終極追求。以他個人的經驗,明白對于像自己這樣功成名就之人,德性的最大敵人莫過于“忮”(嫉賢害能)和“求”(貪利貪名)。他說:“忮不常見,每發露于命業相侔、勢位相埒之人;求不常見,每發露于貨財相接、仕進相仿之際……忮不去,滿懷皆是荊棘;求不去,滿腔日即卑污。余于此二者常加治,恨尚未能掃除凈盡?!?a href="../Text/V03-chapter1_0004.xhtml#jz_1_7" id="jzyy_1_7">(6)為了自警,曾國藩特作詩二首,告誡自己“善莫大于恕,德莫兇于妒”“知足天地寬,貪得宇宙隘”。他在為人待物上的確值得稱道,左宗棠對他的成見一度如此之深,又幾次不顧情面讓曾難堪,按照常理,朋友一旦疏遠往往易成心理上的仇敵,但曾國藩仍然能夠以恕道待之,甚至稱贊左為“當今天下第一人”。如此虛懷若谷的氣度在大政治家里恐怕真是太稀罕了。

馬克斯·韋伯說過,一個真正的政治家必須擁有三方面的稟賦:一是對自己認定的價值目標的生命關切和獻身熱忱,二是基于上述關切而產生的現實使命感并具有實現這一使命所必需的責任倫理,三是對現實超越感情的冷靜判斷和深刻理智的洞察能力。韋伯理想中的政治家是既在世俗又不為世俗,擁有權力又不迷戀權力,在工具理性的行動過程中實現價值理性的神圣目標。顯然,這是西方清教徒的形象。曾國藩自然不是清教徒,但在他的身上多少也體現出了中國式的“入世禁欲”精神。與一般清談義利之辨的儒家官員不同,他具有十分出色的經世致用才能和行政領導能力;與許多追名逐利的官僚政客比起來,又始終不失終極性的價值追求和清廉正直的個人私德。晚清畢竟是一個從傳統跨入現代、從封閉走向開放的“三千年未有”之大時代,在這樣的時代里,最有可能出現既有傳統獻身精神和道德關懷又具現實應變能力和責任意識的非凡人物。曾國藩就是這樣承命而來,應運而生,在“入世禁欲”精神的導引下,成為“三不朽”的傳統典范??上У氖沁@樣的精神不能維持良久,在社會日趨世俗、時務日趨復雜的情形下,個人的道德和僅剩的一點書卷氣大概都顯得過于迂腐了,于是后人變得更加機謀權變、精明練達,而在道德上卻無所顧忌了。曾國藩門下的第一高徒李鴻章在才干上比起他的恩師有過之而無不及,但私德上卻差之千里。從“入世禁欲”到“入世縱欲”,難道這是歷史不可違抗的法則么?

相隔一個半世紀以后,當又一個大時代來臨之際,曾國藩的再度走紅是可以理解的。不過,以我書生之愚見,當人們津津有味地讀著曾國藩,吸取的多是些技術性的“領導藝術”一類,而獨獨忽略了他難得的德性,忽略了他經世才略背后體現出的精神關懷。倘若真是這樣,曾公地下有知,是否也會發出這樣的感慨:我播下的是龍種,收獲的卻是跳蚤?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乡县| 甘泉县| 贺兰县| 茂名市| 丰原市| 资溪县| 府谷县| 乌鲁木齐县| 天门市| 临沂市| 哈巴河县| 安新县| 临朐县| 巫山县| 乐至县| 苏尼特左旗| 高唐县| 长汀县| 太谷县| 东港市| 凤台县| 枣庄市| 孙吴县| 丹东市| 海安县| 同仁县| 宝兴县| 津市市| 津市市| 新昌县| 兴隆县| 响水县| 兴化市| 木兰县| 米脂县| 邢台市| 昆山市| 新疆| 赣榆县| 外汇| 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