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通鼻淚管
- 爸爸說——寫在孩子入學前
- 許珂
- 2298字
- 2022-08-29 18:30:26
聞聞出生的那天,我就一直在產房門口祈禱:母子平安,孩子健康,這是我的底線。當然長得漂亮些,聰明些,我覺得這是上天給我們的額外恩賜了,也是上天給孩子的福祉。總算天恩浩蕩,聞聞健康健全,長得眉清目秀,眼神里還透著掩蓋不住的機靈氣。
但是幾個月后,聞聞的左眼總是腫腫的,尤其是睡覺過后,會有擦不完的眼屎。開始以為是上火的表征,聽人家說有的孩子吃了奶粉會不適應而上火,于是也沒放心上。但是過了一段時間還不見好,最終不得不去看醫生了。其實,我從心底里很排斥孩子進醫院,可能是自己小時候常進醫院進怕了,不想再讓下一代遭各種或大或小的罪。只有萬不得已,方去求醫。醫生用棉簽用力一擠,一下擠出好多濃濃的眼屎,醫生馬上下結論:鼻淚管堵了,必須通鼻淚管。說實話,我還真是第一次聽說“鼻淚管”這回事,沒敢多問,自己回家上網查閱與鼻淚管相關的信息,也查了通鼻淚管的方法。盡管就像打針一樣刺一下,但畢竟是要受些苦的,心里總有些隱隱作痛。
幻想敵不過現實,最終只能直面現實。作為父親,我此時能做的就是選一家信得過的醫院,選一個信得過的醫生。最終在蘇州兒童醫院掛了專家號,仔仔細細地咨詢了一番后準備進行手術,這些事情在那些專業的醫生眼里都不是事,但是在面對病痛無能為力的父母面前,就成了天大的事。
眼前一個年輕的女醫生,不免讓我心中忐忑,但細細想來,人家專做這一項活,俗話說“術業有專攻”,醫術和年齡也不能畫等號,幾番自我思辨,終于說服了自己。我抱著聞聞進了診室,醫生讓我把聞聞放手術床上,我突然感覺到本來和我緊緊相依的孩子突然離我好遠,我好想替他承受這一切苦痛。但是在醫生面前似乎技術比感情更現實。女醫生手腳麻利,用一塊綠色手術布把聞聞包裹起來,綁好手腳,這樣自然是為了手術的安全。但是想到這么小的孩子即將遭受這么大的苦痛,我渾身上下就如同過了電一般,骨骼似乎早已沒了力氣,就靠外面的肌肉在強撐著。還沒等我回過神,女醫生提出要求:“家長把孩子的頭扶住,千萬不能動!”此刻我已經沒了主見,醫生的命令就是真理,必須也只能遵照執行。我抱著聞聞的頭,聞聞似乎已經感受到了恐懼,哇哇大哭起來。醫生拿出針筒,吸了半管藥水,把聞聞的眼皮一翻,露出一個極小的淚管眼。然后將帶著寒光的針尖慢慢刺了下去,動作麻利,手法精準,說實話我是挺佩服這年輕女醫生的,只是我兩臂早已無知覺,兩腿發顫。就好像這針戳在了我的心尖上一樣,這種痛不是切膚之痛,而是由內而外的心疼。在無助的時候,老一輩的人總會念起“阿彌陀佛”。我常笑他們迂,但剛剛的一分鐘里,我卻不自覺地念起了這句“萬能咒”,不知道是受到上輩人的影響,還是剛剛的情景暴露了我內心的極度脆弱。但不管怎樣,我似乎改變了以往的看法,其實上輩人善意的迂腐都是為了克服內心的絕望,為了尋找美好的愿景。我剛才的默念不就是為了在無助中尋找一點心靈的慰藉嗎?這一刻我又切身懂得了什么叫“可憐天下父母心”。
聞聞哭累了便睡著了,我卻久久不能平靜,人這一生,不易啊!
爸爸說
有時候一個人靜下心來的時候會想一些傻問題,比如人自從來到這個世界,將會遇到多少坎坷挫折、多少天災人禍、多少病痛折磨、多少離情別恨……一個生命能在這么廣袤的天地間存活幾十年,真是不容易!既然如此,那么還有什么教育內容比生命教育更重要的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要為孩子系好第一粒扣子,就應該首先教會孩子珍惜生命、珍愛生活。
生命教育是一種極為抽象的教育,不是字面的,是心靈的;不是口述的,是行為的。生命教育的內容是沒有邊界的,因為人生活在世界上,任何一樣東西都有可能與生命發生關系。但是我想,有三點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教給孩子獨立而不是被護佑。孩子在三歲左右就有了自我的意識,三歲左右的叛逆就開始為自我獨立而戰,我們沒有必要擔心孩子因太小而不能獨立行走。恰恰相反,孩子需要獨立自主的發展空間,這個空間需要安全的邊界以及和善而堅定的指導,而不是父母時時處處的護佑。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必須直面挫折:孩子第一次行走必然會跌倒,父母要堅定地鼓勵孩子自己站起來;孩子第一次與同伴交往可能會受委屈,父母要耐心地等待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和解;孩子第一次為自己的努力得不到理想的成績而傷心落淚,父母要給予最溫暖的的安慰,然后讓他勇敢地繼續前行……太多的第一次,太多的挫折與磨難,父母無法事事護佑,唯有教給孩子獨立、堅強。
第二,給予孩子鼓勵而不是贊美。鼓勵和贊美是有本質區別的:鼓勵是鼓起對方的勇氣,是激勵、促進。而贊美是表達一種令人滿意的評價,是美化、認可。鼓勵關注的是這件事,而贊揚關注的是這個人。鼓勵會讓孩子繼續勇敢地挑戰自己,贊美會讓孩子依賴別人的評價。孩子需要鼓勵,因為他們需要明確的認同感,以及需要失敗之后的自信力。父母不要評價你的孩子“聰明”,而要鼓勵他從錯誤中學習,樂于接受挑戰并喜愛學習的過程。父母的鼓勵能為孩子更好地定位和尋找發展的方向,因此鼓勵必須是具體的、明確的,在言語中帶著認同感,同時也帶著方向感。
第三,帶給孩子歸屬感而不是壓迫感。我們的教育是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價值以及知道自己要什么,而不是強迫孩子要什么。歸屬感就是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并且知道自己的貢獻是受到重視的,是有價值的,它是建立自我價值感的前提。擁有歸屬感的孩子自信樂觀,積極陽光,它能給予孩子在生活中承擔風險并樂于接受新體驗的勇氣;不相信自己有歸屬的孩子會變得很沮喪,而沮喪的孩子常常會做出不良行為。父母在生活中要給孩子足夠的空間、積極的鼓勵、自主的選擇,幫助孩子建立歸屬感,這是父母給孩子留下的最寶貴的財富。
給孩子最好的生命教育,讓孩子健康、精彩地生活在世界上,這是一項偉大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