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不管是痛苦還是快樂都要好好成長》:誕生
- 爸爸說——寫在孩子入學前
- 許珂
- 1803字
- 2022-08-29 18:30:26
四月的風踩著
新生的音符
搖曳在春的光波里
一切都如夢初醒地
醞釀著春的氣息
光的暖是為你
為你驅(qū)散全部的黑暗
是你驚著了光亮
光亮卻與你融在了一起
你醒了
世界卻像夢一般
幻化在虛實的云巔
裝點成了童話的境界
四月
整個的四月
吹動了輕柔的鼻息
我感受到了
笑了
整個四月動情的微笑
我看見了
這一刻
我都記下了
4月28日晌午,我從單位一路狂奔,越過水泥場,開車徑直趕往醫(yī)院。我知道,有一個陌生的小生命在那里等著我,為了這次毫無準備但又似乎準備了很久的會面,我感受到了喜悅與緊張同時沖擊心靈的悸動。這一路上我是怎么上的車,車速是多少,有沒有闖紅燈已經(jīng)全然不在心上。我還為此迫不及待,一口氣爬上11樓,頓時汗如雨下,頭昏眼花。
可惜等我來到產(chǎn)房門口的時候,門已經(jīng)關上,門外等待的人似乎都難掩內(nèi)心的焦慮。看著這扇冷冰冰的門,不知里面在經(jīng)歷怎樣的掙扎顛沛,怎樣的茹痛含辛。我在產(chǎn)房門外來回踱步,其實明明已經(jīng)兩腿酸軟,但是看著旁邊的空座位就是坐不下來,此時才切身體會到什么叫坐立不安。時間大概過了半小時,產(chǎn)房門開了?!凹覍倌??家屬呢?”醫(yī)生手里抱著一個肉坨坨,我遠遠地看著,一時沒反應過來,還沉浸在等待的焦慮中。真有那么一瞬間的恍惚,是在叫我嗎?是在叫我嗎?那就是我的孩子嗎……等我反應過來,醫(yī)生翻了個白眼:“怎么回事?叫了半天都沒聽見。男孩,五斤六兩。”我就像一個差生一樣,忐忑地站在我期盼已久的小生命旁邊。停留了幾十秒,醫(yī)生就把他抱進了產(chǎn)房。我們的第一次見面,沒想到就是這么慫慫地、急匆匆地結(jié)束了,但是這一面相見,就定下了一世的緣。他白白的皮膚像我,苗條的身材像他媽,眼神像我,鼻子、嘴巴像他媽。那一刻他不哭不鬧,像是在聽什么,抑或是在感受什么。醫(yī)生進去后,我在門邊回味了許久。
等我走進房間,小寶貝和他媽媽都已躺在床上,呼嚕呼嚕地睡著,就像兩員大將經(jīng)過了一場激烈的爭斗,終于得勝回朝,此時的他們軟弱而又壯烈。一場大戰(zhàn)終于平息,內(nèi)心的焦灼漸漸平靜。我透過窗,看見清透的天空下掛著幾縷白云,微風輕撫著還未強壯的枝葉,樹間偶爾穿梭過一兩只麻雀,似乎在告訴我:天氣真好!
晚上,樓道里不時傳來孩子哭鬧的聲音,還有人們匆忙的腳步聲。我走出房間,聽見孩子那撕心裂肺的哭鬧聲從隔壁房間傳來。兩個老人神色不安,在門口竊竊私語,我隱約聽到她們在說隔壁房間的一個孩子長了六個手指頭,正考慮手術,我的心猛地被擊了一下——才剛剛來到世上的孩子,就要受到如此的苦難,真是可憐!轉(zhuǎn)念間,我急急忙忙走到我兒子的床邊,悄悄地掀開襁褓,擦了擦眼,仔仔細細地檢查了一番:手指十個,腳趾十個,五官端正,天庭飽滿,身體健康,一切正常。哦!終于放心了。
累了一天,入夢吧!也許夢已成真,就不再有夢,但我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
爸爸說
當一個孩子從我們的生命里隨緣而來,我們的生命就將進行一次新的生長。生命之緣,不是簡單的兩者相遇,而是成全了彼此在現(xiàn)世里的歸宿與成長。
我認為,一個人真正的成熟一定是從見到自己的骨肉開始的,一定是從耐心地哼著咿咿呀呀的歌謠哄孩子睡覺開始的,一定是從見了與自己血脈相連的可愛生命后,內(nèi)心突然產(chǎn)生的那一份深深的責任開始的。那一晚,我用了很大的力氣說服我自己,告訴我已經(jīng)身為人父。這樣的稱呼給了我一種神秘的責任感,這種責任感不是外界賦予的,是生長自內(nèi)心深處的。就像當年我走上講臺的時候,其實我還是個學生,但是坐在下面的孩子稱呼我為老師,我花了很長的時間去適應這樣一個稱呼。一個稱呼就代表一種身份,一種身份就蘊含著一份責任。當一個男人成了爸爸,就意味著養(yǎng)育的重大責任將伴隨我們剩余的人生,直至死亡。這一份事業(yè)是人生在世別無取代的,它的含金量不是單用時間的長度能衡量的,還需要用生命的厚度去涵養(yǎng)和歷練。
每一個人都不是天生的父母,父母也絕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稱呼,真正的父母是具有深厚學問的個人身份和事業(yè)身份。這樣的身份既具有私人性,又具有社會性。清代的林紓在《閩中新樂府》中說:“強國之基在養(yǎng)蒙,兒童智慧須開爽,方能凌駕于人上?!弊鳛楦改葛B(yǎng)育自己的孩子,為開啟孩子人生的智慧和技能,同時也為強國之基,這就是做父母的責任。有一句話說得很經(jīng)典:“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焙⒆右蛭覀兌鴣恚瑓s不曾屬于我們,他們有他們自己的人生,有他們自己的個性,有他們自己的權(quán)利……而父母的職責是護孩子健康,引孩子發(fā)展。
所以,當孩子來到我們身邊的時候,我們必須去適應,去學習,去陪伴,去引領,去成為他們最好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