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序言(我不知道)
《道德經》很難。
翻譯《道德經》的人,自《道德經》這本書出版以來便不計其數。即使被翻譯了那么多次,依然有很多人無法完全理解這本書,甚至是翻譯過這本書的人。這其中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道德經》被認為是漢文學的最高境界,需要有文學素養,或者要有歷史背景知識,是為“學者中的學者”而作的書吧。
《道德經》第二十章,老子說:“絕學無憂”,即與文化學問斷絕,才能免于憂患。
《道德經》第十九章,老子又說:“絕圣棄智”,即需拋棄聰明智巧。
《道德經》第十章又說:“明白四達,能無知乎?”即無所不知,實則無知才是真知。
《道德經》并不是一本為文學而作的書,就如它第一章所說,這并不是一本僅靠其文字就能理解的書。
《道德經》是“詩”。
它既不是論文,也不是小說,也不是學術性的書,也不是對“道”進行說明的書。說它不是說明書的意思是,它是傳授經驗的書。是因為不懂的東西雖然可以說明,但必須主觀經歷才能真正懂。因此,作者所作之意,只是根據老子的意思,按照老子的風格,將老子想說的話換成符合人類現在意識水平的現代語言而已。因為是“詩”,所以便轉換成“詩”,若是“白話”,那就應該轉換成“白話”。
老人所說,我想讓讀者原原本本地聽到。老人單純、簡單、爽快而機智,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并且將所要說的話很有趣地傳達給讀者。
當然本書中的“老人”指的是有智慧的、有豐富經驗的一種集體純粹意思的象征,也包含了“老子”的智慧,而不是指的真實人物。
產生科學文明的西方語言具體而直白,而與之相比的東方語言則是抽象而模糊。我想將老子的東方語言,借用符合當今時代的具體而直白的西方語言傳達給讀者們。
因為東方人是從小聽著“道”長大的,他們在自以為知道“道”是什么的錯覺中讀的《道德經》。
而西方人因為從來沒聽過“道”,他們在根本不知道“道”是什么的情況下讀的《道德經》。所以東方學者解釋的《道德經》往往都脫離了靶心,是因為“在我已經知道的錯覺中反而產生了誤解”。
另外,讀者們之所以想讀《道德經》,是因為它的內容,也就是老子所說話的內容。這應該不是因為想通過《道德經》來炫耀自己博學多識而去讀,也應該不是為了熟悉學習漢字而去讀。而是想通讀《道德經》的全部內容,領略其智慧的精髓,使自己的內心與其產生碰撞。
我大學的專業是漢語言文學教育。大學四年后,我以為入了文學的門,但其實并沒有。帶著對文學的饑渴我又學習了現代漢語,同時也修了日語。但是,即便我這樣學,這樣鉆研,文學的門還是沒有對我打開。我在中國已經生活了10年,可以像中國人一樣說中國話了,但這并不是說我就可以完全理解《道德經》了。
即便我已經全譯了《道德經》,但恐怕也沒有人能夠完全理解《道德經》吧。我不理解,讀者也不理解,可能連老子他自己都不理解?;蛘?,雖然我不理解,但是讀者或者老子可能是理解的。
盡管如此,還是希望能與讀者朋友們在老子《道德經》這條陌生的道路上偶遇,一起踏上這段輝煌的旅程。
最后,我要向所有為這本書的出版而努力的人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