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京
“明全師傅,不知這盞茶與宋地的茶相較是否有同樣的甘香?在我幼年居住的木幡,農夫會將野漿果曬干泡在水里,在夏天拿來喝,這茶讓我憶起了那時候的愜意。”
“應該是一樣的吧,道元。”
明全補充道:“這茶是自明州帶回的種子,據說宇治[1]和明州[2]的風貌很像所以茶也相當好吃。”
“真是憧憬啊,大宋明州的水和山,還有佛法。”道元接著說:“榮西法師[3]能去宋土取回那樣多的經典,還能遍訪名山河川真是幸運啊。我們如果也能有這樣的機會去見一見就好了。”
“道元,你早年在比叡山[4]修習了那么多密法,在我們那么多人當中,已經是早享了殊勝,乃至于高野山能修習那么多的人也沒幾個。”明全捧起盞飲完了茶:“一味禪[5]圓滿。”
“啊,可多少還是想去見見宋的妙法呢,廓然無圣。”道元也將盞中的茶吃盡。
兩人坐在回廊,望向庭院布滿苔蘚石洲上的佛幢,不語。
明全和道元亦友亦師,兩人均師從日本臨濟宗的開山祖師明庵榮西修習律宗,自從七年前榮西遷化后,明全就成了道元實際上的導師。這位道元和尚出身公家,十三歲在日本三大靈場之一的比叡山出家修持天臺宗兼修臺密。比叡山離京不遠,在現京都東北方,位于京都和琵琶湖之間,是自平安時代以來就一直作為守護京城和皇室并鎮守東北鬼門的所在。比叡山遵東土天臺山為本山,初祖最澄曾為遣唐僧,自天臺修得禪宗密法開創了比叡山延歷寺。因為出身公家的緣故,道元除了日常的修行,經常往來京城和比叡山。十四歲時,道元第一次到建仁寺謁榮西,之后就經常至建仁寺[6]學法,直到榮西禪師圓寂后,道元便正式拜明全為法兄正式入了臨濟宗。明全較道元長十六歲,在古時這已可以作為父輩,然而不知是出于對于這位二十多歲小師傅的期許還是照顧,明全經常是以一種待友的方式在和這位小師弟一同修行,完全沒有當時日本佛教盛行的公門架子,這也為道元在建仁寺的生活平添了許多趣味。
夏日的午后,艷陽如炎炙烤著庭院里的松樹,曬得樹上的蟬在不斷地發出鳴叫。
“明全師傅,這天可真是太熱了,我聽說街市上最近新酒賣得很好而且大有流行鄉野之勢。”
“酒可是昂貴的東西呢,道元,你知不知道我年輕的時候曾經去釀酒的地方勞作過?”
“哦?愿聞其詳。”
“因為酒是很多地方用來奉納神祇權現之物,年輕時候我便曾去釀酒的地方幫過忙。”
“哦,這確也是侍奉的勞作呢。”
“但你知道嗎?道元,每當有這樣機會的時候我總會很開心,因為有這樣的機會,說明今年黎民們不用餓肚子了,有多出的糧食可以釀酒了。”
“確也是件好事呢。”
“但千光榮西大師卻堅持不要飲酒,要戒酒,我們持戒的自然不飲酒,但對于俗世的人究竟飲不飲酒,我著實沒有想明白。”
“明全師傅,你是在為飲酒或許對于修行不是好事,但俗世能飲酒了卻也說明了正當豐收時的情形所困擾吧?”
“是的。”
“正如因和果看似無關,但卻是表里的顯現,這時候我們當勸誡人們該不該飲酒?”
“啊,道元你說得很明白。”
“我覺得究其根本,并非論酒是污物還是凈食,而是人心,酒的存在不是不好,但每個人對酒的表現卻不一樣,你可知大唐的李太白每每飲酒便能詩出佳句,但這樣的謫仙一般的人物卻是少有的。勸誡只是種具象的修習,我在比叡山修行時,曾經看到最澄大師向天臺本山決疑的抄錄,將那些不甚明了的儀軌和公案自天臺取得唐決。”
“啊,你這樣一說,我也有些想到東土佛國去看看呢,世人均言在這個末法時代,天竺已無法脈,只有宋土可求得正法。”
兩位僧人所居留的建仁寺位于京五條坊門小路東,鴨川東岸,從平安時代起鴨川就時常泛濫肆虐,兩岸芒草叢生,日暮后便很少有人渡川到京城外,因有傳言京都每月夜間常會有百鬼夜行,即便是在宮內夜里也會遇到妖異的事,盜匪也在太陽落山后出來作惡,兇險異常,故建仁寺雖是京禪宗大寺為公家所欣賞,但平日里頻繁來去走動的人卻不多。
“道元,你有否想過成為殿上人[7]?”
“你是在說我那位即將成為正二位大納言的通具[8]叔父吧?你的消息很靈通啊。”
“你若不出家,想必現在也已經是殿上人了呢。”
“我不是那樣的人。”
“不是什么樣的人?”
“不是那種為了仙籍[9]圍繞在豐樂院[10]的人。”
“但你是皇族的近人,出身公家,這點無法改變。”
“現在真正決定一切的是武家,京已經開始凋敗,位列仙班的大納言們卻仍舊只知道詠俳爭執,庶民也還在動蕩中惶惶度日。”
“是啊,人世間的無常真是叫人無可奈何啊。”
“明全師傅,我一直想習得可以讓庶民也得以解脫的妙法,這是我修行各宗法的原因。”
“道元啊,我比你長十多年歲,你以事師待我,我很欣然。”明全接著說道:“我幼年時正逢源平之爭,清盛入道[11]生時造業太多,平家一門滅絕。大將軍賴朝[12]過世后,現下源氏又有傾折的樣子,執權北條氏日見壯大。未來如何,尚無定數。”
“是吶!先將軍實朝[13]厚待佛法,還在鐮倉建了壽佛寺,有傳言他聽了平城京大華嚴寺宋匠人陳和卿[14]的話已預備赴宋,可惜世事無常,遭刺無后,將軍之位也空懸至今。”
明全抬眼望著院外:“世人皆知現下右京權大夫[15]是一國之主,幾位被囚禁的上皇不知將來如何。退位的仲恭天皇和今上后堀河都尚且年幼,行助入道親王卻還常不知世事般在御前和公卿有所爭執。”
“在這亂世能幸存就已是好事了,還記得我剛和你說的新酒流行鄉野嗎?六波羅[16]現在全是北條的人,倒已是亂后暫且的安定了。洛[17]中今后如何,也非吾等能料想的了。”
“這也便如我等修行,常參話頭卻不常念佛號一樣。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庶民的根本,是生存下來。”
道元嘆惋道:“嗯,謝明全師傅的指點,似有悟大智慧。”道元說:“出世入世,曾到過明州的宋相王安石嘗有言有取總災危,我等于末法亂世,度人即度已,度己即度世啊。”
“村村桑拓綠浮空,春日鶯啼谷幾風,二十里松林欲盡,青山捧出梵王宮。”明全雙手合十:“是為樂土。善哉,善哉!”
道元合上手中的書箋,“明全師傅,是時候到京中走一走了。”道元喃喃道:“昨日東寺托人送來信,請求我們到東寺走一趟,說是有急事要商議。”
“千光大師曾在東寺營建修理過,但之后和我們并無太多來往,東寺有什么事要商議?”
“信里沒說,但這位師傅是我母親的遠親,信里說事情緊急,我們姑且走一次吧。”
“好的,我準備下,明日我們一同前往。”
說罷,兩僧繼續緘口打坐。
彼時四條鴨川上橋梁已經為源平合戰所焚毀,在淺水時人們往往淌水過河,公卿貴族則能雇請民夫背負過川。此外,河岸兩側還有幾條捕魚兼作擺渡的小舟,以供平民和女眷過川,日間的光景倒也熱鬧。鴨川是平日人們來去左京和比叡山的必經之處,因有了安排,次日一早,明全和道元這一老一壯年便腿上綁起了繃帶,出寺門朝被稱為東寺的教王護國寺行去。等過了鴨川,經過五條通折向油小路,人漸漸多了起來,道路上民夫背著貨物喊著:“嘿嗦,嘿嗦。”快速跑過。
“你想過東寺這次邀我們前往,是何用意嗎?”明全問。
“東寺是弘法大師空海營建的,常修真言、密二宗,但除了這一層關系,并無其他關聯,而且作為鎮護皇族的寺院,應該不會想在佛法上與我們研習吧,我也有耳聞近來京中常有異象,巨椋池、山科一帶的惡黨時有下山侵擾,東寺因有僧兵守護無大礙,但也不堪其擾,不知是否與此有關。”
道元不言是否,領著明全一路快步行進。待至路上已能看見四五坊遠的路人了,不知不覺兩位僧人已走了一個時辰,路旁熟悉的東寺界樁上的“護國寺界”字樣也變得清晰可見起來。
走近山門,已有一個小僧人在門柱旁等候。
“兩位師傅請跟我來,師傅正在等你們。”小僧人恭敬地將兩位訪客接進寺內。
“看來還真不是小事呢。”道元抿嘴一笑。
三人穿過大門和中門,經過金堂周旋繞過鐘樓和經藏,轉過一個回廊,來到一個不大的院落,只見一位身形瘦小的老和尚已站在那,似已等候多時。
“公慶師傅,已有許多年未見了。”道元問候老和尚。
“道元,你已經是個正正堂堂的僧人了呢。”交談間,老和尚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這位是明全師傅,是我在建仁寺的事師,也是千光大師的弟子。”明全伸出雙手施禮向公慶引薦。
“南無阿彌陀佛,明全師傅您好。”
公慶將明全、道元迎請進院內小齋,在榻上坐下。奉上飲水,寒暄了幾句,坐定開始說道:“這次請兩位過來,是因一樁疑案。東寺有一尊御賜供奉的不動明王法像,是寺內的密寶,一直沒有示過人。此尊法像不知是何年由宮內自大唐請回,宮內每隔幾月都會有內侍前來護摩[18]。”老僧人攥著手,“大內十分看重對這尊不動明王的供奉,因為據稱這尊法相曾由惠果法師[19]親自開光,祈愿極為靈驗,幾位上皇還在京都時,若患病只消向不動明王奉納沒有多久就痊愈了。”
公慶壓低了聲音:“然而就在三天前,三天前是我值夜,原本天空月凈,突然間就起了大風,塵土飛揚,我急著去把大殿周圍的簾子拉起來,但等我收拾停當,法座上的明王像卻不見了,就這么不見了!”公慶顯得有些忿然旋即臉上又露出了不解的表情,“卻多了一尊足踏米袋的三面大黑天像,并留下一張字條上面寫著,‘想找回佛像嗎?詢東山試試吧’。我們遍尋寺內,毫無蹤跡,連院墻和守護的僧兵也未見任何異常。”
明全低語問:“這事主持怎么看?”
“當日我即呈告主持,但因這事有蹊蹺,主持怕外傳有損本寺聲譽,而且……”公慶頓了頓,“主持怕是有內賊,因此當看到字條,既然盜拓留字建仁寺山號東山,就讓我悄悄聯絡你,想問問有什么端倪。”
“如此。”
“這尊法相,據言未善奉就會召致災禍,前幾日剛舉辦過法會,宮里還不知道,但到下月,宮里若遣使來謁發現法相被盜必會怪罪下來。”公慶說,“這可如何是好?”
道元打斷公慶想繼續抱怨的話頭:“你知道京西的野宮神社嗎,供奉著著名的野宮大黑天,是掌管財富的財神呢。但在天竺,大黑天的樣貌可不是我們常見的和藹樣,而是眥目護法戰神,而且大黑天有時又是大黑天、毗沙門天、辯才天三面相的結合。”
公慶問:“這!這與本案有關聯?”
“公慶師傅,這關系可不小,且聽我分辨與爾。”道元繼續介紹道,“野宮神社是齋宮[20]的暫居地,供奉三面大黑天,或許也是有守護皇女的意思。我曾聽說昔日大宋天童景德禪寺除了供奉阿羅漢外,還會供奉布袋和尚,因被認為是彌勒佛之應化身,類似的道理,嵯峨野的野宮大黑天會被供奉,是因大黑天同時也是大國主命,是大黑天的應化,是日本這片國度的開創者。東山與野宮頗有源流,東寺侍奉的神祇與野宮神佛相通,我料想,這大黑天或許與此有關。”
“至于為什么會留下詢山號東山的字條,我還沒想明白。”道元托袖一比劃,“我想到野宮去看看,但首先我想先順道去同在嵐山的弘法大師[21]的化野念佛寺走一趟,或許能給我們點線索。”
道元接著說:“公慶師傅,我們今日借宿一晚,明日一早便赴野宮探究一下,你也留在東寺內幫忙繼續調查,如何?”
“好,道元,明全師傅,今天就請住下吧,我也先領你們看看寺內供奉不動明王的地方,看看會不會有什么的新發現。”
當日晚些,三位師傅一同用完齋飯便入了僧坊坐禪。約莫過了兩個時辰,月亮已經升到天空正中,幾絲薄云飄浮在月亮和星星之間,鳴蟲和似為貓頭鷹或是其他鳥的咕咕叫聲間接響起,此起彼伏。公慶提著燈盞在前引路,經過金堂,穿過僧坊和一片小池塘,從五重塔旁向北繞過一條回廊,將道元和明全引到右側的庭院,來到一座有池水環繞的古殿前。道元左右觀察了一番,只見殿旁一只石靈龜背馱尊勝咒輪,碑礎滿滿刻著梵文的佛頂尊勝陀羅尼咒,另一側矗立著一座寶篋印塔。
“明全師傅,道元。”公慶指了下靈龜,“這咒法,倆位應該很熟悉吧?”
明全答道:“誠然,公慶師傅,這佛頂尊勝陀羅尼咒據傳是天竺高僧佛陀波利于震旦[22]五臺文殊菩薩親授,又返天竺取了真經咒言上奏唐土高宗皇帝,是禪修的妙咒。”
“說得好,雖然我們東寺是兼修多宗的,但密宗最為有名,這陀羅尼咒結手印有助于大圓滿,弘法大師空海在東寺時也曾致力推廣,能拔除一切罪業。不動明王護持眾生驅離邪魔,這咒文供奉在這殿旁雖不知是先有這靈龜還是先有這殿宇,但總的來說,此處當為本寺法力最為凈滌所在,卻還是遭了盜賊了,實在可惜。”
京夏日的夜間不如早間炎熱,因寒氣自鞍馬山[23]陰下降,竟還會讓人感到有一絲涼意,道元將雙手對插入袖子,說道:“公慶師傅,我一直在考慮,賊人盜取不動明王像究竟有何用意?”
見公慶未答,道元側轉身子又問道:“明全師傅,你怎么看?”夜間寺院內不夠明亮,但借著庭院內似自觀音凈瓶向下灑著熒熒甘露般的月光,不難看出道元臉上露出的疑惑表情。
“我也是很奇怪,要是為了錢財,這不動明王雖為古物,但并不能隨意買賣。要說是為了獨享不動明王的尊像,這不動明王原為護法神,遇不法則忿怒異常,是普通人眾無法承受的,應沒有這個膽量。”明全如是回答。
“兩位師傅,我們先進去看看吧。”公慶一低頭,將明全、道元帶往佛殿。
拾級而上,木屐踩在木板上發出咔哧咔哧的聲音,公慶引著兩位師傅來到殿前的屋檐下,脫了屐子整理袖口輕輕推開殿門,嫻熟地抬起著足袋的腳跨進大殿在前引路。道元看到,殿內還燃著燭火,隨著大殿木門的打開,燭火晃動了幾下,令殿中央站立著的三面黑天映在殿檐的影子也扭動了起來。大殿的中央是個護摩壇,周圍則按曼陀羅儀軌供奉著各類法器。
三位僧人仔細瞧看,這尊三面黑天面露慈祥,衣袖柔順足踏米袋,著實也非輕易可見的雕像。道元揣著手仔細端詳著突然發出:“哦!?”的一聲。
“道元你看出什么端倪了?”明全問。
“公慶、明全師傅,你們看。”道元手心向上指向三面黑天像,“你們覺得有什么不太一樣嗎?”
“恕我眼拙并無特別啊!”明全說。
“我雖修禪但對三面黑天亦有知解,的確沒什么特殊的,道元有什么你就說吧。”公慶也回答。
“你們看這三面黑天,踩著米袋,但他的左手拿的卻不是什么米袋,而是顆珠子。這樣子的三面黑天我只在三個地方看到和聽說過。我在延歷寺時曾見有供奉此樣的大黑天,據說是傳燈法師最澄依大唐原樣所作,其手中所持的是如意寶珠又稱摩尼寶珠,這樣的大黑天只有在秘法供奉的地方才有,延歷寺是一處,一處是浪速[24]的四天王寺,還有一處便是京西嵯峨野野宮了。”
道元頓了頓對公慶說:“其實我早有所察覺,那張字條讓你來找東山,實則就是為了引我們去嵯峨野,因為留這張字條的人知道建仁寺兼修禪密,真識得這依唐土式樣大黑天的人不多,只有曾在延歷寺、四天王寺或野宮修習過的僧人或神官才識得,若要引東寺的諸人去延歷寺,那只管留言詢比叡山即可,四天王寺亦是。”道元雙手合十對著公慶一鞠躬,“野宮神社,歷來受嵯峨院大覺寺的照護,大覺寺為真言大本山,本尊不動明王,我隱隱覺得似乎是與我有所淵源。看來不知是吉是兇,這野宮必要走一趟了。”
“事實便如五十嶺川般的清澈,但若你不跨過便得不到通曉的機會,我愿隨你走一趟。”明全回答。
公慶微微點頭:“那就有勞二位了。”
[1]宇治,位于京都東南部,以盛產茶葉聞名。
[2]明州,即今浙江寧波。
[3]榮西,日本臨濟宗創始人,建仁寺開山主持。
[4]比叡山,位于京都東北方即艮位,山上建有延歷寺,自古即被視為鎮護京都的圣山。
[5]一味禪,佛學術語,即頓悟禪。
[6]建仁寺,位于京都東側城外,臨濟宗建仁寺派大本山。
[7]殿上人,指準許登殿朝謁天皇的大臣,通常官職為從五位上。
[8]通具,源通具(1171~1227),鐮倉時代公卿,《新古今和歌集》編撰者之一。
[9]仙籍,可入殿朝見天皇者需登記在冊,故稱為仙籍。
[10]豐樂院,位于平安宮(大內里)太極殿西側,是天皇宴請賓客和舉辦活動的所在。
[11]清盛入道,亦稱入道相國,平清盛(1118~1181),平氏首領,日本武家政權的開創者。
[12]賴朝,即源賴朝(1147~1199),日本鐮倉幕府首任征夷大將軍,因在源平合戰中擊敗平氏奪得天下。
[13]實朝,即源實朝(1192~1219),鐮倉幕府第三代將軍,初代將軍源賴朝和北條政子的次子。
[14]陳和卿,南宋時中國佛像雕塑家,赴日后專司雕鑄佛像和建筑修筑,曾參與東大寺的復建。
[15]右京權大夫,即北條義時(1163~1224),鐮倉幕府二代執權。
[16]六波羅,指京都六波羅寺地區。
[17]洛,即京都。
[18]護摩,即火供,佛教修行儀式。
[19]惠果(743~805),唐朝密宗高僧,曾傳法空海。
[20]齋宮,指在伊勢神宮等皇家神宮擔任主祭的未婚皇女,通常齋宮特指伊勢神宮的主祭皇女。
[21]弘法大師,即空海。
[22]震旦,古代印度佛經中對中國的稱呼。
[23]鞍馬山,位于京都正北。
[24]浪速,即今大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