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新生兒期

科學哺育

正確進行母乳喂養的方法

掌握嬰兒需要的乳量

從解剖學上來看,所有母親都適合喂養她們的嬰兒,母親的乳汁最適合嬰兒。乳房產生的乳汁是嬰兒的天然食物,嬰兒不會拒絕食用。就身體而言,母親是完全能夠喂養她的嬰兒的:乳房的大小和可產生的乳量無關。乳量乃取決于嬰兒的攝食量多少,因此,供給和要求也是如此。嬰兒攝食的乳量越多,母親乳房產生的乳量也越多。

新生兒需要的乳量為:每450克體重每日需要50~80毫升。所以,一個3千克的嬰兒每日需要400~625毫升。你的乳房可在每次哺乳3小時后產生乳汁40~50毫升,因此,每日產奶720~950毫升是足夠的。

掌握開始喂奶的時間

母親第1次給寶寶喂奶叫“開奶”。

在過去很長時間里,人們大多強調母親產后非常疲勞,需要一段時間休息,所以一般應在嬰兒出生后6~12小時才開始喂奶,好像這樣才有利于母親。

其實早開奶有利于母子的健康,產后應盡早讓孩子吮吸母親乳頭,新生兒強有力的吸吮是對乳房最好的刺激,喂奶越早越勤,乳汁分泌得越多。新生兒出生后第1個小時是敏感期,而且生后20~30分鐘內,嬰兒的吸吮反射最強,因此母乳喂養的新觀點提倡產后1小時內即開奶,最晚也不要超過6小時。早開奶存在許多好處:

1.母親產后泌乳必須依靠嬰兒對乳頭的吸吮刺激。寶寶盡早吮吸乳頭,能促使早下奶,下奶快。

2.加快母親子宮復位,早止出血。嬰兒吸吮引起催產素的分泌,可使產后子宮收縮,加快復位,有助于產后出血盡早停止。

3.使嬰兒早獲免疫能力。早喂奶,寶寶可以獲得初乳中大量的免疫物質,加強嬰兒抵抗疾病的能力。

4.早日密切母子感情。新生兒敏感期正是建立母子間感情聯系的最佳時期,母子接觸的時間越早、母子間感情越深,孩子的身心發育就越好。

5.能夠及時補充嬰兒從母腹到人間的生理斷層,能夠盡快獲得生理需要,特別是水分、營養的及時補充,有利于嬰兒成長的連續性。

做好母乳喂養的準備

在分娩前就應該決定是否采用母乳喂養嬰兒,這樣就可為母乳喂養做準備和計劃。過去有人建議婦女可用2個指尖搓動,或用其他物品碾壓乳頭,甚至用指甲刷擦洗乳頭,使之變硬。使乳頭變硬的這種方法現在已不重要了。如果有的乳頭凹陷的話,必須采取特別措施,如遇乳頭完全扁平的情況,嬰兒就不能啜住乳頭,這種情況是十分罕見的。但是如果確實是乳頭凹陷的話,可以穿著胸罩使乳頭稍為凸起。

如果孕婦在醫院分娩,入院時就應告訴看護人員,說明自己打算用母乳喂養嬰兒,一定要求醫護人員幫助。必要時可要求看護人員或護士長,請他們坐下來和你詳談有關嬰兒喂養方法,以及當場提出一些有關該做什么與不該做什么的詳細意見,多聽取醫生的建議。

母嬰初次接觸

嬰兒一出世,就試著給嬰兒吸吮乳房,這對母親和嬰兒都有好處。如果在醫院的產房里,可以要求把嬰兒放在自己的胸部上。上述做法有2個重要因素:自然地吸啜會刺激荷爾蒙(即“催產素”)的產生。一旦嬰兒誕生后,這種激素可使子宮收縮并在嬰兒分娩后不久排出胎盤。另外,出生后不久,讓嬰兒吸啜也有助于形成一個很強烈的結合感情。嬰兒偶然會有阻塞現象,不必擔憂,吸啜的自然反射是很強烈的,嬰兒出生后即有吞咽的能力。

正確進行初乳喂養

嬰兒分娩后72小時,乳房不產生乳汁,而產生一種稀薄的、黃色的液體,名為“初乳”。初乳的成分是由水、蛋白質和礦物質組成。當嬰兒出生后頭幾天母親還沒有乳汁分泌之前,初乳可滿足嬰兒所有的營養需要。初乳也含有非常寶貴的抗體,能幫助嬰兒抵御諸如脊髓灰質炎、流行性感冒和腸道感染等疾病。初乳還附帶有一種輕瀉的作用,有助促進排出胎糞,所以一定要給嬰兒喂初乳。頭幾天應規則地把嬰兒抱在胸部前,一是喂哺初乳,二是使嬰兒習慣伏在胸上。如果在一間設有“母嬰房”(即把嬰兒交給母親照看)的醫院里,并且醫務人員確實鼓勵按要求用母乳喂養嬰兒,這樣就更好了。每當嬰兒啼哭時,可把他抱起靠近乳房,開始時每側乳房僅吸幾分鐘,這樣,乳頭不會酸痛。如果嬰兒是放在醫院嬰兒室的,應該告訴醫務人員,請他們把嬰兒抱來喂養,不要用奶粉喂養,一定要喂養初乳。

做好排乳反射準備

嬰兒吸吮乳房時,母親的腦垂體腺受刺激而激發“排乳反射”,母親能夠感到這種反射。事實上,每當母親看見嬰兒或聽到嬰兒聲音的時候都可能促使泌乳,乳汁可從乳頭射出,為喂奶做好準備。

正確抱持嬰兒

母親正確抱持嬰兒是用手臂懷抱嬰兒,將他的頭放在自己肘彎部,用手托住他的背部和臀部,切勿向前俯身把乳頭塞到嬰兒嘴里。如果手臂抱住嬰兒時他仍離乳頭太遠,可嘗試在自己膝上放一個枕頭使他躺在上面,但嬰兒的頭部仍要用臂彎托持。另一個方法是交叉雙腿(俗稱“二郎腿”),用膝部支持著自己抱持嬰兒的手臂,讓嬰兒的手臂能隨意觸摸到乳房,嬰兒對這種親密感是非常愉快的。

掌握嬰兒覓食反射

母親頭幾次抱著嬰兒靠近乳房的時候,應該幫助和鼓勵嬰兒尋找乳頭。用雙手懷抱嬰兒并在靠近乳房處輕輕撫摩他的臉頰。這樣做會誘發嬰兒的“覓食反射”。嬰兒將會立刻轉向乳頭,張開口準備覓食。此時如把乳頭放入嬰兒嘴里,嬰兒便會用雙唇含住乳暈并安靜地吸吮。許多嬰兒都先用嘴唇舐乳頭,然后再把乳頭含入口中。有時,這種舐乳頭的動作是一種刺激,往往有助于擠出一些初乳。

過幾天,嬰兒就無須人工刺激了,嬰兒一被抱起靠近母親身體,他就會高興地轉向乳頭并含在口里。

母親不要用手指扶持嬰兒的雙頰把他的頭引向乳頭。他會因雙頰被觸摸受到不一致的引導而弄得不知所措,并拚命地把頭從這一側轉到另一側去尋找乳頭,這就是嬰兒跟著感覺走。

正確哺乳嬰兒的必要性

每次喂哺嬰兒時,應力圖將乳頭正確地放入他的口內,只有嬰兒將大部分乳暈含在口內,才能順利地從你的乳房吸啜出乳汁。嬰兒以吸和啜2種活動方式從你的乳暈周圍形成一個密封環,當吸食時,嬰兒的舌將乳頭推向口腔頂部(上腭),乳汁是在有節奏地一吸一擠的情況下被吸出來的。只有當嬰兒對乳暈后方的輸乳管施加壓力時,乳汁才能順利地流出來。

如果乳頭能正確地放入嬰兒的口腔內,那么,乳頭酸痛或皸裂就可以減少至最低限度。嬰兒有很強的吸啜能力,如果他沒有含著乳暈而只有乳頭在嬰兒的口內,他能有效地切斷輸乳管的通道,這時就幾乎沒有乳汁流出了。這樣乳頭就變得酸痛異常,結果乳汁的供應就由于乳汁沒有被吸出而減少。這樣,嬰兒將會很自然地吸不到乳汁,并由于饑餓而發脾氣。

做好母嬰哺乳配合

一旦嬰兒在愉快地吸乳時,母親就應安靜下來看著他。如果他的眼睛張開,母親應和他相對而視。當嬰兒吸乳時,母親應對他微笑和輕輕地細語閑談,這樣,他就會把看到母親的臉、聽到母親的聲音和聞到母親皮膚的氣味聯系起來而高高興興地吃奶。母親和嬰兒的協調配合,非常有利于母嬰情感的培養。

兩側乳房輪換哺乳

嬰兒吸啜在起初5分鐘內是最強烈的,此時,他已吸食了80%。一般地說,每一側乳房哺乳時間的長短視嬰兒吸啜的興趣而定。但是,通常不超過10分鐘。大概到達上述時間,乳房已被排空,雖然嬰兒可能還對吸啜感到津津有味,但你會發現嬰兒對繼續吃乳已不感興趣:他也許開始玩弄你的乳房,將乳頭在口內一會兒含入、一會兒吐出;他也許轉過臉去,也許入睡。當嬰兒顯露出在一側乳房已吃飽時,應把他輕輕地從乳頭移開,把他放在另一側乳房上,如果他吸啜兩側乳房之后睡著的話,他可能已經吃飽了。母親要想知道他睡著是否是由于吃飽的緣故,只要看他是否在約10分鐘后醒來又再次吃奶就知道了。同樣地,如果嬰兒看來只從一側乳房中吸食已能滿足他的需要量的話,那么,下次喂奶時,一開始就應換用另一側乳房哺乳。

哺乳不要移動乳房

切勿將吸食中的嬰兒從乳房拉扯開——這樣做只會弄傷乳頭。為了把吃奶中的嬰兒移開,可穩定地輕壓他的頦部使他松開口。另一辦法是用手指滑入乳暈和嬰兒頰部之間,將小手指放入嬰兒的口角內。上述這兩種方法都會使他的口張開,并且使乳房容易滑脫,而不必使用其他方法把乳頭弄出來。在頭幾天里,這些做法十分重要,因為乳頭需要變硬以利哺乳。

掌握母乳喂養姿勢

母親可以按自己選擇的姿勢喂哺嬰兒,只要他能夠含住乳頭同時自己覺得舒服、輕松自如。可以實踐各種方法并采用感覺最自然的一種。在1天以內要改換各種授乳姿勢——這樣做將會保證嬰兒不會僅向乳暈的一個部位施加壓力,并且盡量減少輸乳管受阻塞的危險。

如果坐著授乳,一定要位置舒服。

必要時,可用軟墊或枕頭支持雙臂和背部。

躺在床上喂乳也很好。特別是在頭幾周和晚上,沒有理由不這樣做。母親應采取側睡姿勢,如希望更舒服,則可墊上枕頭。輕輕地懷抱嬰兒的頭和身體緊靠你的身旁。可能需要把嬰兒放在枕頭上,使他的位置高一點以便吸吮乳頭,但是較大的嬰兒應該躺在床上并靠在母親身邊,保證母親臀部下側的肌肉不受扭曲或拉得太緊,因為這樣會使奶流減慢。另一種辦法就是在母親手臂下墊個枕頭,把嬰兒放在枕頭上,讓他的雙腿放在母親后方。嬰兒面向母親的乳房,而手可以托住他的頭部。

開始時,母親所選擇的授乳姿勢可能會受到分娩影響,例如,若做過會陰切開術的話,就會覺得坐起來非常不舒服,因此,側臥授乳更為適合。同樣的,如果做過剖腹產手術,腹部就太柔嫩以致不適宜讓嬰兒躺在上面,因此要把嬰兒的腳放在臂下的位置,或把他放在床上靠在自己身旁的位置授乳。

把握母乳喂食次數

嬰兒因為身體幼小需要多次喂食。母乳喂養的嬰兒可能比奶粉喂養的嬰兒喂食次數更多,這是由于前者吸收乳汁更快。

嬰兒應按要求喂食。父母親很快就學會辨別嬰兒饑餓時的啼哭聲。新生嬰兒每2小時需要喂奶1次,一天喂的次數多達8~10次;嬰兒長大至1個月左右,通常每3小時進食1次;約2~3個月左右,則每4小時喂食1次。

大多數3個月大的嬰兒在晚上喂食后都睡一整夜,但不應考慮放棄晚間哺乳,除非嬰兒一直熟睡不醒。

掌握夜間哺乳知識

要滿足嬰兒對食物的要求,就應增加哺乳時間,每次最少哺乳要用30分鐘,這樣,24小時就花去了3個小時。由于夜間哺乳比其他事情更為重要,因此,母親往往為照料嬰兒而弄得疲倦不堪和精神緊張,一天睡不上幾個小時,母親的睡眠方式在很長時期內會被破壞。所以,母親應在白天和晚間爭取充分的休息,作為丈夫應該協助妻子,并且幫助妻子做一些家務事。在撫育孩子方面,妻子和丈夫應該是平等的,當妻子進行大部分授乳工作時,丈夫就應該為嬰兒做些其他的服務才對。

實際上,雖然母乳喂養在夜間哺乳不應完全是丈夫的責任。但如果嬰兒睡在另一間房里,就可請丈夫把他抱來喂,并且在喂完奶后把他抱回嬰兒睡房和換尿布。

適當減少夜間喂食

嬰兒在體重達到4.5千克的時候,他才能一次睡眠5個小時以上,不會因饑餓而醒來。嬰兒的體重一旦達到上述標準,就可嘗試把兩次授乳之間的時間延長,以便能獲得6小時安靜的睡眠,并能順利地停止凌晨給嬰兒喂乳,嬰兒有他自己的吃奶規律,但一般地說,巧妙地省去嬰兒最后一次喂乳是合理的,以便自己能按規定的時間睡覺。但是要靈活處理,也許嬰兒不想停止凌晨的哺乳,無論怎么樣力圖改變哺乳程序,他還是醒來就饑餓了。

母乳喂養須知嬰兒在吸乳時一定要能自由呼吸。如果乳房很大,有可能使嬰兒出現窒息的危險,可輕輕地把乳頭拉開一點。

由于母親的排出反射相當有效,以至一旦嬰兒吸乳時,乳汁流出太快并嗆著他。母親可事先擠出一些乳汁使乳量減慢。如果乳量很多,可在乳暈上、下部位施壓以減少乳量。

如果不是在哺乳期間而乳汁大量涌出時,可用手掌心或手跟部壓住乳暈,這種方法可止住奶流。

判斷母乳不足的方法

嬰兒的生長發育是需要有充足乳汁的,母親的乳汁是否充足是很難辨別的。一般的辨別方法有以下幾種:

觀察孩子體重,這是判斷母乳是否充足的最簡單辦法。孩子出生后1周至10天為止的時間里,體重減少屬生理性體重減少階段。這以后,體重會不斷增加。因此,第10天以后要每周稱1次,將增長的體重除7而得到的值如在20克以下,則表明母乳不足。體重增長不快,必然是母乳不足所致。盡管如此,在滿月以前,尚不必過分神經質地憂慮重重,應該繼續觀察。如果過了1個月,體重增長情況依然不佳,再采取混合喂養的措施也還是時機,但再也不能拖延了。

可以用哺乳時間的長短來判斷。正常的哺乳時間約為20分鐘。如果超過30分鐘,孩子吃奶時總是吃吃停停,而且吃到最后還不肯放開乳頭,那么就可以判斷母乳不足。

如果出生2周后,授乳間隔依然很短,嬰兒隔2小時或個把小時就哭泣要奶吃。這種情況可在喂完奶后馬上喂牛奶試試,如果嬰兒一個勁兒地喝,而且精神很好的話,或者大便量少,有時則為綠色泡沫便,小便次數不足6次,就可以肯定是母乳不足。

如果嬰兒總是沒精神,睡不好覺,連續好幾天便秘或腹瀉,那么說明母乳不足。

媽媽經驗判斷法:乳房是否發脹,脹得是否厲害?一般在產后2周左右就可知道。如果乳房總顯得干癟,那么說明缺乏奶水。

如果奶水充足,那么當孩子吃奶時,可以聽到“咕嘟、咕嘟”的咽奶聲音。吃奶嬰兒表現愉快、舒暢、很少哭鬧、睡覺踏實、安穩、大便性狀是黃色的軟便,很少發生消化不良、嬰兒體重按規律增長,這說明乳母的乳汁充足。

若奶水不足,則孩子吃奶時聽不到連續的咽奶聲音,即使能聽見,咽奶的聲音也很小;吮奶時總是吃吃停停,或吃奶中突然放掉奶頭哭啼,或吃到最后還不肯放開乳頭,或剛喂奶不久,孩子就哭鬧起來,喂奶前母親也沒有奶脹的表現,在吸吮時也沒有噴奶的感覺,那么說明母乳不足。

補充嬰兒水分

水的喂養

人體的重量大部分是水分,年齡越小,體內水分比例越高。滿一個月嬰兒體內水分約占體重的75%,早產兒占80%左右,成人占60%。由于新生兒體表面積較大,每分鐘呼吸次數多,使水分蒸發量較多,而他們的腎臟為排泄代謝產物所需的液量也較多。因此,嬰兒按每千克體重計算,所需液體較多,在第1周以后,新生兒每天需要液體量為每千克120~150毫升。

人工喂養大多數是用牛奶,從牛奶的成分來說,牛奶中的礦物質即鈣、磷、鉀、氯等物質要比母乳中大3倍之多,這些礦物質吸收到體內后,多余的礦物質就需要通過腎臟由尿中排泄。為了保證體內礦物質的供需平衡,就要求腎臟排泄多余的礦物質。從嬰兒的腎臟功能來看,嬰兒的腎臟功能還沒有發育成熟,換句話說,要讓腎臟排出多余礦物質,就需要一定量的水分才能保證完成任務。水分不足,腎臟就完不成任務,如果勉強完成,就會使腎臟受損。

所以,除了喂奶,千萬不要忘記喂水。用牛奶喂養者或炎熱夏季出生的新生兒,尤其要注意喂水。但喂水也不要過量,以免使嬰兒心臟、腎臟增加負擔。一般來說,母乳喂養的小兒,在4個月以內只需少量喂一些水或果汁,而人工喂養的小兒則應在2次喂奶之間喂1次水。到了炎熱的夏季,小兒最容易渴,除了喂奶外,還應多給一些水喝,使得寶寶獲得充足的水分。

喂養果汁

寶寶天生喜歡吃果汁,喜歡果汁的那種甜酸味,多吃果汁可以補充維生素C。還可以習慣各種味道,習慣用匙子吃東西。

開始時可用溫開水將果汁稀釋1倍,第1天每次只喂1湯匙,第2天每次喂2湯匙,第3天每次喂3湯匙……,這樣一天天逐漸增加,滿10湯匙時,也就是第10天開始,就可以用奶瓶喂,等寶寶習慣以后就可以不用溫開水稀釋了。

1天可喂3次,每次喂30~50毫升。喂奶前后不要喂,最好在洗澡、日光浴、散步以后喂。

喂養注意事項

寶寶不愿吃或吃了就吐的,不要勉強喂,可以改變一下果汁種類和稀釋辦法,或稍加些糖再試試看。

腹瀉時可暫時中止喂果汁,等身體恢復以后再喂。

只要孩子情緒正常,即使拉綠色大便也無妨,可以繼續喂果汁。

在水果中,蘋果和西紅柿有使大便變硬的作用,柑、桔、西瓜、桃子有使大便變軟的功能,因此,孩子有些腹瀉時,可喂蘋果汁和西紅柿汁,便秘可喂柑、桔、西瓜、桃子等果汁,很有效。因為果汁都能使大便變成酸性,所以吃了果汁后大便會變綠,或吃了蘋果汁后大便會發黑。這些都不是病,請勿擔心。

開始喂奶的正確時間

嬰兒喂奶最好是在出生后30分鐘,這樣做的好處:1防止新生兒低血糖癥的發生。2防止新生兒出生后生理性體重下降過多。3減輕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防止黃疸過深或發生核黃疸。4及早使新生兒獲得初乳中的抗體、免疫細胞、溶菌酶、乳鐵蛋白。

媽媽尚未開奶的喂養

有些媽媽生下小寶寶后沒有馬上開奶,或者奶水稀少,這個時候如果寶寶餓了該怎么辦呢?在很多愛嬰醫院里禁止喂除母乳之外的任何東西給寶寶,哪怕是水。這是為什么呢?會不會餓壞了寶寶?

一般情況下,在寶寶出生后1~2周后媽媽才會真正下奶。但在寶寶出生的第1周必須讓他多吸吮、多刺激媽媽的乳房,使之產生“泌乳反射”,才能使媽媽盡快盡早下奶,直至足夠寶寶享用。如果此時用奶瓶喂寶寶吃其他乳類或水,一方面容易使寶寶產生“乳頭錯覺”,不愿再費力去吸媽媽的奶,另一方面因為多數沖制的奶比媽媽的奶甜,也會使寶寶不再愛吃媽媽的奶。這樣本來完全可能母乳喂養的媽媽會因寶寶吸吮不足,而造成奶水分泌不足,甚至停止泌乳。

那么,寶寶一時吃不飽,會不會餓壞呢?不會的。因為寶寶在出生前,體內已貯存了足夠的營養和水分,可以維持到媽媽泌奶,而且只要盡早給寶寶喂奶并堅持不懈,那么在寶寶吮吸的刺激下,母乳足可以夠其享用,而且會越來越多,不要輕易失去信心。

開奶前不要喂牛奶

許多產婦在分娩前,便預先買好奶粉、奶瓶、奶頭,待嬰兒出生后,就先喂點牛奶。其實,這種方式喂養是錯誤的,害處很多。首先由于喂哺了牛奶,嬰兒就不愿再吸吮母親的乳頭,從而減少對母親乳頭周圍神經的刺激,降低催乳素、泌乳素的分泌,導致母乳量減少。其次牛奶喂養細菌污染的機會多,尤其是用奶瓶喂養,奶瓶及奶頭易被細菌污染,使用不當時,易使嬰兒發生腹瀉。另一方面,從營養學方面看牛奶的營養價值要遠低于母奶。因此,新生兒出生后,開奶前不要預先喂牛奶。

新生兒不宜采取定時喂養

過去一直認為,初生到7天內的新生兒應定時喂哺,要求每3小時喂哺1次。有的乳母為了規定時間哺乳,寧可讓小兒饑餓著拼命哭鬧,非到3小時后才哺乳。其實這樣定時喂養的缺點很多,嬰兒饑餓時吃不到乳汁,饑餓感過了再喂就會影響食欲。另外,乳母乳房脹得厲害時不哺乳,會反射性地使泌乳量減少,所以不主張這樣的方法。應當按嬰兒需要哺乳,只要嬰兒饑餓或母親感到乳房中有乳汁就可以進行喂哺,隨時需要隨時喂哺,叫做按需喂哺,且要做到勤喂哺。一般來說,出生后第1~2天的早期新生兒,哺乳時間為每1~3小時1次,每天可哺乳8~12次。

新生兒不宜用奶瓶喂養

用奶瓶喂乳或喂水有兩個害處:一方面是用奶瓶可造成“乳頭錯覺”。所謂“乳頭錯覺”是指新生兒吸過了橡皮奶嘴后,不愿意再吸吮母親的乳頭了。因為橡皮奶嘴軟,孔大,不需要花很大力氣就可以吸到乳汁,而吸吮母親的乳頭要費較大的力氣才能吸出乳汁。乳母的乳頭不經常吸吮,減少了對乳頭周圍神經的刺激,影響泌乳反射、噴乳反射,使乳汁分泌量減少,造成母乳不足。另一方面,奶瓶、橡皮奶嘴不易洗干凈,易被細菌污染,使用后易引起腸道感染。如果實在必須要喂時,也應用小匙、小杯喂,因為小杯、小匙容易洗干凈。正確方法是在嬰兒0~4個月內(母乳量充足在6個月內)用母乳喂。

日常護理

嬰兒臍帶與臍疝的護理

嬰兒的臍帶是連結胎兒和母親的生命線,曾經輸送著母親與胎兒的血液,在胎兒生命形成過程中可以說是功不可沒,胎兒在出生后1~2分鐘內就結扎剪斷了臍帶,與母親完全脫離,開始自己獨立生存。臍帶結扎剪斷后,會留有一小段臍帶殘端,是一個創面,要很好保護,否則細菌在此繁殖,引起臍部發炎,甚至引起敗血癥,危及生命。因此做好臍部護理,避免感染對新生兒是非常重要的。

結扎剪斷臍帶時,必須要消毒。居住邊遠地區的產婦如果來不及赴醫院分娩或發生急產,寶寶臍帶結扎未來得及消毒的,應該在24小時內請醫生重新消毒結扎臍帶,并給寶寶注射抗生素與破傷風抗毒素,以預防新生兒破傷風和臍炎。臍帶結扎后一般3~7天就會干燥脫落。在臍帶尚未脫落之前,必須保持臍部干燥、清潔。避免被洗澡水及尿液弄濕;隨時注意包扎臍帶的紗布有無滲血、潮濕,如果包扎臍帶的紗布弄濕了,要及時用消毒紗布更換。臍帶脫落后,局部仍為創面,尚未結疤,仍需保護臍帶的清潔和干凈,可用75%的酒精擦拭,再覆蓋消毒紗布,一般需持續半個月左右,直到結疤形成肚臍窩。

臍帶布要經常換洗,臍帶布可用1塊長形的布條,兩端縫上2根帶子。這樣的臍帶布使用方便,應準備數根,便于經常換洗。如果臍帶護理不好,可使臍帶周圍皮膚發紅,臍部有粘液,甚至有膿性分泌物,帶有臭味,這就是臍炎或臍帶感染。臍炎可伴隨發熱、不吃奶,嚴重時可致黃疸加深,引起敗血癥、腹膜炎。因此,如果發現臍部有問題要及早處理,并及時送往醫院治療。

臍帶脫落后,有的嬰兒會發生臍疝,臍孔處的肌肉鞘未能很好合攏,而形成一個薄弱的部位,當孩子哭鬧時,腹腔壓力增高,腹腔內的腸子便從臍部薄弱地方突出來,形成臍疝。臍疝直徑可大可小,小的只有0.5~1厘米,大的可有2~3厘米,觸摸臍疝可以有囊性感覺,稍用力可把臍疝回納到腹腔中,并有“咕嚕、咕嚕”的聲音。臍疝一般不會引起什么不舒服,如果臍疝很大可以有消化功能不良的表現。

小的臍疝一般隨年齡增長而自愈。只要少讓寶寶啼哭,腹腔壓力不高,臍疝可以慢慢消失。如果臍疝超過1厘米,臍疝自愈的可能性較小,可以用“蝶形膏布”粘貼法來矯治。具體的做法是:用6×9厘米左右的2塊膠布,一塊中間剪個長方形的孔,另一塊在兩邊各剪2個小口后折疊,形成一個工字,然后兩塊相串疊成“蝶形”,在嬰兒安靜狀態下,暴露臍部,將蝶形膏布放在臍疝部位,這時的“工”型膠布和“口”型膠布分別有一面靠近皮膚,另有一面在上,將2塊靠皮膚的一面先貼在皮膚上,然后把臍疝推入腹腔內,再將蝶形膏布的另2塊向兩側拉,讓膠布下的皮膚皺褶,將膠布貼牢,注意膠布要貼平,不起皺。小臍疝持續粘貼1~2個月可愈合,大的需2~3個月。膠布如有脫落應及時重新剪膏片粘貼,不能中斷。有些家長用錢幣壓在臍孔中包扎,這樣效果不好。有些大臍疝經粘貼后仍不消失,就要去診治了。

預防疝氣的措施

小兒疝氣男孩多見。它屬于先天性腹股溝斜疝,是由于腹股溝管內腹膜鞘狀突未閉所造成,表現為腹股溝區出現隆起,可延伸至陰囊內,往往平臥后消失,站立、活動或哭鬧時出現,如發生嵌頓,可在腹股溝區捫及腫塊,并有壓痛。6個月以內的嬰兒出現疝氣,部分病兒可自愈,但超過1歲未愈或1歲以后出現者,一般需要手術治療。目前醫學上對小兒斜疝的治療態度是年齡超過1歲者就應及早手術。由于小兒疝氣手術簡便、快捷、有效,且手術創傷較小,術后痛苦也很輕,目前已不主張采用非手術療法。

小兒疝氣的手術方法不同于成年人,只要將疝囊高位結扎就能達到治療目的。手術時皮膚切口只有1.5~2.0厘米,不必剪開腹股溝管,只要將疝囊外牽作高位結扎就可。一般約20分鐘左右完成手術,住院時間2~3天即可,傷口可不用縫線縫合。目前有許多醫師,對小兒疝氣仍采用成人剪開腹溝管的方法治療,這是不太科學的。因為破壞了腹股溝管,則加大了手術創傷,術后恢復時間也延長。因此,當決定給患兒做手術時,家長應向做手術的醫師作相關咨詢。另外,提請病家在擇醫時注意一點,由于目前的醫療市場尚欠規范,最好選擇比較正規醫院的小兒外科進行治療,以使療效得到保障。

不要相信所謂的“胎毒”

在一些科學文化落后和人的素質低下的地方,還存在一種傳統的習俗,認為寶寶出生時身上帶有胎毒,要給剛出生的寶寶吃些清熱解毒的排毒藥,如黃連、黃柏之類的中藥,以去掉寶寶身上的“胎毒”。其實胎毒是不存在的,硬給剛出生的寶寶灌什么“開口連”、“四磨湯”,實在作賤小寶寶。寶寶在母親子宮內的生活是舒適、安詳、無菌的,一切營養都是由母親的血液通過胎盤提供的,分娩過程也是無菌操作,所以,根本不存在什么胎毒。主要是有人看到剛出生不久的新生兒有些特殊表現的緣故,而實際上這些表現在新生兒身上是正常現象,不是什么“胎毒”,純粹是誤會。

胎兒出生后,由于光、空氣、衣服、包布、尿布以及溫度等刺激,在皮膚上會出現鮮紅色斑塊,以臉部、軀干、肢體上多見,這叫做“新生兒紅斑”,一般3~4天會逐漸消退。在紅斑消退時伴有皮膚少量脫屑或脫皮,這不是胎毒,是新生兒的正常現象,不需要任何處理。

新生兒皮膚易脫屑,是因為在宮內時,胎兒是浸在羊水中的,出生后,胎兒生活環境由濕潤一下子變成干燥,濕潤的皮膚也就會變得較干燥,薄薄的一層表皮就很容易脫落了。嬰兒一般在出生后2~3天開始出現脫屑,以軀干、四肢末端多見,而臉部一般沒有脫屑。對干燥的皮膚可適當用消毒的食用植物油敷擦。新生兒脫屑也不是胎毒。

在新生兒出生后2~3天,皮膚開始出現黃疸,一般持續7~10天,再慢慢消退。這個過程叫生理性黃疸。大多數新生兒均會出現,屬正常現象。生理性黃疸的出現,是由于胎兒在宮內時,身體需較多的紅細胞去攜帶氧氣,出生后新生兒自己開始呼吸,吸入大量氧氣,那么就不需要如此多的紅細胞攜帶氧氣了,所以一部分的紅細胞被破壞,分解成膽紅素,加上新生兒肝臟功能發育差,不能很快分解膽紅素,血液中膽紅素高于正常,就出現了一時性的黃疸。

新生兒身上出現的這些情況,是正常的,不是胎毒,不需要服任何藥物和做任何治療,這些現象都會自行好轉的,用不著擔心。

新生兒頭上包塊的處理方法

剛剛出生的寶寶被接回家后,有時父母會發現其頭上有包塊,這是怎么回事?該怎么辦呢?

新生兒頭部包塊一般由2種情況引起,即產瘤和頭顱血腫。產瘤又稱為先鋒頭,是由于孩子在娩出過程中,頭部受陰道擠壓而發生頭皮下局部水腫所致。多在剛出生時最明顯,以后逐漸變小,36小時內可完全消失。而頭顱血腫則為顱骨骨膜下血管破裂,出血被骨膜局限在局部所致。這是由于孩子在娩出時顱部和母親骨盆間相互摩擦、擠壓或因生產困難而采用了產鉗或胎吸助產所致。孩子在剛出生時往往頭部包塊不明顯,數小時后或1~2天后頭部包塊逐漸增大,以后緩慢地縮小。一般在生后2周至3個月自然吸收。大多數孩子在上述2種情況下均無明顯的不適之感,亦不會出現發熱、嘔吐、抽搐等異常情況。

孩子出現頭部包塊后,不論是哪一種情況,均不必特殊處理。產瘤最遲在5天內自行消退。頭部血腫自然吸收時間較長,在此期間只須注意保護皮膚,不使其受感染即可。在給孩子洗澡時動作要輕柔,不要用手使勁地搓揉,還應避免碰撞。更應注意的是不要穿刺抽血。因頭顱血腫內的血液處于半凝固狀態,既不易抽出,又極易引起細菌在其內繁殖而造成感染,而頭部細菌感染的后果是極其嚴重的。如在此期間孩子伴有只睡覺不吃奶、少哭、反應差、面色蒼白、尖叫等情況,則應警惕顱內出血的可能,及時帶孩子去醫院進行頭顱B超或頭顱CT等檢查。如確實存在顱內出血,則醫生將酌情給予手術等治療。此外,如頭顱血腫較大,孩子可有貧血、黃疸加深等繼發現象,亦應去醫院由醫生進行診治。

加強新生兒眼睛的保健

初生嬰兒視力很差。在外界環境,特別是光線的刺激作用下,到2歲時孩子的視力發育到0.5左右,3~5歲時發育到1.0。這個階段的視力發育如何,對孩子一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對一切孩子視力發育的環境條件、身體疾病、全身營養狀況不良等,都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

防止光線過強。初生嬰兒的環境光線不能過強,而目前一般醫院嬰兒室的燈光都越來越強,其實只有在暗光下才有利于孩子視網膜發育。

出生后接生人員應該給嬰兒滴一次眼藥水,以預防眼部感染。同時要對嬰兒進行一次較為全面的身體檢查。如發現孩子眼部異常,應盡量早做矯正和治療。

經常注意孩子眼睛及視力情況,如發現孩子眼斜、發紅、單眼或雙眼運動障礙、不對稱、流淚或分泌物過多、眼角膜發霉、瞳孔變黃、發紅、發白等,或視力發育水平明顯低于同年齡其他孩子時,都應及時檢查,以便確診,及早采取措施。

買玩具要買色彩鮮艷的,但不能有尖角。這樣,玩具不容易刺傷眼睛。

許多傳染病,特別是引起急性高燒、驚厥的傳染病,如中毒性痢疾、肺炎、麻疹等,很容易引起一些眼病,如引起夜盲、視皮質盲、視神經萎縮等,對此,我們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

注意營養。不要養成孩子偏食、挑食的習慣;要補充充足的蛋白質和維生素,多吃些瘦肉、魚、蛋、青菜和水果。

嬰兒的抱法

嬰兒在走路之前,很多時間是在父母的懷抱里度過的,父母也非常樂意摟抱孩子。那么,怎樣抱嬰兒才合適呢?抱嬰兒的常用方法有以下2種:

手托法

用左手托住嬰兒的背、脖子、頭,用右手托住孩子的臀部和腰部。

腕抱法

輕輕地將嬰兒的頭放在左胳膊彎中,左小臂護住嬰兒的頭,左腕和左手護住嬰兒的背和腰部,右手護住嬰兒的臀部和腰部。由于新生兒脖子軟,挺不起來,用這種方法抱,可使手和手腕牢牢地支撐住孩子的腦袋,使頭不至于前傾后仰。

正確包裹嬰兒

為了新生兒的保溫,必須給嬰兒進行包裹。包裹是非常講究的。在北方普遍用棉被包裹嬰兒,有時為防止孩子蹬脫被蓋而受涼,父母還常常將包被捆上2~3道繩帶,認為這樣既保暖,孩子睡得又安穩,其實卻沒想到包裹過緊會妨礙嬰兒四肢運動,孩子被捆綁后,手指不能碰觸周圍物體,不利于新生兒觸覺發展。所以過緊包裹嬰兒,不利新生兒生長發育。同時,由于捆得緊,不易透氣,出汗容易使皺褶處皮膚糜爛,給孩子造成許多痛苦和束縛。

在民間有一個習俗:在孩子出生后,習慣用布或小被子將嬰兒的腿包直,用帶子把整個嬰兒身體捆成一個結結實實的小包裹,俗稱:“蠟燭包”,認為“蠟燭包”能預防小兒長大后變成“羅圈腿”。這種觀念是缺乏科學道理的,“羅圈腿”就是醫學上稱的“O”型腿,一般見佝僂病及其后遺癥。這種病是由于維生素D缺乏造成的。值得注意的是“蠟燭包”會給嬰兒帶來很多不利影響。新生兒離開母體后,四肢仍處于外展屈曲狀態,“蠟燭包”強行將小兒下肢拉直,不僅妨礙嬰兒的活動,而且包裹過緊也影響皮膚散熱,汗液及糞便的污染易引起皮膚感染;嚴重時,造成髖關節脫位。因此,要提倡嬰兒盡早穿上小衣褲,讓四肢處于自然放松的體位,任其自由活動與發展,讓嬰兒輕輕松松地自由發育。

嬰兒需要包裹,應以保暖、舒適、寬松、不松包為原則。用嬰兒睡袋來替代包裹,這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可以避免對嬰兒造成束縛,影響嬰兒生長發育。

嬰兒穿衣的禁忌

服裝樣式應按小兒不同月齡、性別和季節特點來選擇。由于嬰兒生長發育迅速和好動,所穿服裝不應束縛其活動;不得有礙自由呼吸、血液循環和消化;不應對皮膚有刺激和損害;不能使用腰帶,以防約束胸腹部。因此新生兒服裝樣式要簡單、寬松,且要易穿、易脫。上衣最好是無領小和服,掩襟略寬過中線,大襟在腹前線處系布帶,以使腹部保暖好。后襟較前要短1/3,以免尿便污染和浸濕。這種上衣適于新生兒和2~3個月的嬰兒。新生兒下身可穿連腿褲套,用松緊搭扣與上衣相聯。一方面可防止松緊腰帶對胸腹部的束縛,也便于更換尿布,還對下肢有較好的保暖作用,可避免換尿布時下肢受涼。

4~6個月的嬰兒開始會翻身、爬行,活動量增大,這時可穿寬松帶背心的連腳開襠褲,這種衣褲具有保暖好、便于運動、又不束縛胸腹呼吸活動等優點。這時嬰兒正處于乳牙萌出期,唾液腺發育較好,常常流口水浸濕頸、胸部。為保持這些部位的清潔、干燥,可給嬰兒戴上圍嘴,最好用吸水性好的純棉布、毛巾或多層棉紗布制作。

隨著月齡的增長,10~12個月的嬰兒活動能力大大增強,活動范圍、活動量也隨之增大,開始扶站、扶走。這時衣服的大小、長短特別要注意合體,以便于活動,上衣袖不宜過長,褲子長短也需合適,仍以背帶褲或連衣褲最好。

這時父母抱嬰兒去戶外玩耍時,在嬰兒褲子的褲腳上最好縫一松緊套,套在孩子襪底上或鞋底下,以防止家長抱嬰兒時將褲腿拉起,使孩子小腿外露受涼。

嬰兒衣服不要用洗衣粉洗

洗衣粉的主要成分是烷基苯磺酸鈉。這種物質進入人體以后,對人體中的淀粉酶、胃蛋白酶的活性有著很強的抑制作用,容易引起人體中毒。如洗滌不凈,衣物上殘留的烷基苯磺酸鈉會給嬰兒造成危害。因此,嬰兒衣服忌用洗衣粉洗。

注意給嬰兒隨時保暖

新生兒的體溫調節機制還不健全,因而給嬰兒保暖十分重要。如何觀察是冷還是熱呢?一般可以摸露著的部位,如面額、手等,以不涼無汗為合適。若四肢發涼,說明溫度不夠,要想辦法加熱水袋保暖(熱水袋的溫度應在50℃左右)。要將熱水袋放在嬰兒棉被下,不要直接接觸皮膚,以免引起燙傷。

保護男嬰生殖器的措施

男嬰的生殖器官與成年男子是有所不同的,不僅外形不一樣,其內部結構和生理功能也有所不同。因此不能忽視對男嬰生殖器的保護。

男嬰的生殖器官也有大小差異,個頭兒小不一定是病態,更不能給以雄性激素治療。因為男嬰體內雄性激素水平很低,到青春期才會增高,無故給以雄性激素刺激,無疑是“拔苗助長”,嚴重的會造成畸形發育。

男嬰睪丸內產生精子和雄性激素的組織結構尚未發育完全,抗病能力也較弱,一旦遭受損傷,會影響成年后的生育能力。所以父母不要抱孩子到有物理輻射、放射線及有害化學物質等污染的地區去,并應預防各種微生物(如細菌)感染。

男嬰陰莖包皮長而且外口較狹小,包皮內層的分泌物和尿液容易存在包皮內,使細菌在此處繁殖,發生感染。父母應經常為孩子清洗,將男嬰包皮上翻,用清水沖洗龜頭,以保持外陰衛生。排尿后若殘留尿液,應捺干或洗凈,并用專門的洗具,如盆、毛巾等。

一旦發現孩子患有睪丸炎、包皮龜頭炎等生殖器疾病癥狀,應及時就醫,以免延誤診治。

身心培育

訓練新生兒的條件反射

人的智能的培養應該從出生之后就開始。此時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對于新生兒來說都是新鮮的,大腦接受著許多復雜事物的刺激,形成條件反射。原來空白的大腦中,逐漸增添了各種各樣的聲音、圖像等感覺知識。當然接觸的種類越多,對大腦的刺激也相對越多。

新生兒的條件反射功能有主動、被動之分,主動的條件反射是通過耳、眼、鼻、口及皮膚等器官感覺而形成的。被動的生理條件反射功能是一種純本能。例如,當用手指去觸碰孩子的口角、面頰時,他就會認為有吃的東西,會順著被觸摸的方向張開小嘴,做吸吮的動作。這是一種本能,尋找食物,用以維持生命。又如,孩子具有抓握反射功能。用一個孩子能握住的玩具去觸及孩子的小手時,他就會把手握得更緊。如果他拿住了這個玩具,就會牢牢地抓住,當用力拉玩具時,會連同孩子的身體一起拉動。這2種條件反射隨著神經系統的正常發育,到了3個月的時候將會消失。

訓練新生兒的視覺

新生兒半個月后,可以對視覺進行訓練。例如用一些色彩明快的圖案讓孩子看。應當注意的是,強烈的光線對孩子視覺發育不利。因此,新生兒的室內光線要柔和,而且不能直接照射孩子的眼睛。電視機距離孩子的床要遠,不要讓孩子看電視。在孩子睡醒后,母親可以用和藹親切的語音對他講話,進行聽覺訓練;給孩子唱一些歌;也可以聽一些柔和悅耳的音樂,但聲音要小,以免過強的聲音刺激孩子,使孩子受到驚嚇。孩子在睡覺時,要保持室內安靜。

訓練新生兒的良好習慣

別看新生兒來世沒多長時間,但他會很快養成一些習慣,如吃慣了母乳再換牛乳,他就會感到不習慣,并拒絕吃。如果每次都給孩子喂甜水,再給他喝白開水,他會堅決不喝。所以要從新生兒時期,就訓練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不能總是喝甜水,喂奶的糖也不能加得太多,一般加糖5%,甜味不要太重,這樣既可滿足孩子的營養需求,又有利于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疾病防治

新生兒異常現象的處理

雞胸或漏斗胸

胎內胎兒肢體壓迫二側胸廓,導致雞胸;若四肢集中壓迫劍突下則造成漏斗胸,出生后能逐步自行糾正。

“角弓反張”

常由面先露的胎位所致,出生后能逐漸自行糾正。

“螳螂嘴”

為兩側肥厚的頰脂墊,系正常現象,勿需處理。

“馬牙”及“板牙”

在牙齦部位可見散在的、淡黃色微隆起的米粒大小的顆粒,此系上皮細胞堆積所致,俗稱“馬牙”。有時見白色的斑塊,隱約見于齒齦粘膜下,此為粘液腺潴留腫脹所致,通常稱為“板牙”,均不必處理。

口唇及牙床青紫

可能由高血紅蛋白血癥引起。

乳腺腫大及泌乳

男女足月新生兒皆可發生,多在出生后3~5天出現,如蠶豆到鴿蛋大小。這是孕母雌激素對胎兒的影響以及出生后雌激素中斷所致。一般于出生后2~3周消退,不必處理。若強力擠出乳汁,反而可能造成繼發感染。

假月經

女嬰出生后第5~7天有時可見陰道少量出血。持續1~2天自行停止,亦為孕母雌激素中斷所致,一般不必處理;若與新生兒出血癥同時存在,則出血量可以增多,應按新生兒出血癥處理。

生理性體重下降

初生幾天內小兒進食較少,由于排出胎糞、小便,加之有水分自皮膚和呼吸道喪失,所以出生后4~5天內體重可略下降。但此階段體重下降不超過出生體重的1/10,在生后7~10天內體重可恢復到出生水平,以后逐日上升。

脫水熱

出生后第2~3天,若進食及喂水量不足或環境溫度太高均可引起脫水,導致發熱。體溫可達39℃以上,有煩躁、口渴、尿少、前囟稍凹等癥狀,但一般情況尚佳。經補充液體后,體溫可逐漸恢復正常。

新生兒感染的預防

新生兒抵抗力較弱,口腔、黏膜、皮膚以及臍帶都是細菌侵入的門戶,要注意預防感染,新生兒的住室、衣著、尿布都要保持清潔,加強新生兒的護理和合理喂養,盡量減少親友的探望和親抱。特別是患有感冒、肝炎、皮膚病、肺病的人,不要接觸新生兒。如果母親患了感冒,喂奶時要戴上口罩,以免傳染給新生兒。母親沒有良好的衛生習慣,新生兒就容易發生感染,對產婦來說,更要勤換內衣,勤剪指甲,經常保持雙手的清潔,大小便后要用肥皂把手洗干凈。給新生兒沐浴、配奶及喂奶前都要把手洗干凈。在每次喂奶前,要用煮沸過的紗布或小毛巾把奶頭揩干凈,然后才給嬰兒喂奶。

新生兒的居室要經常打掃,減少灰塵等于減少室內的細菌數。室內通風可以大幅度降低空氣中的細菌密度。

新生兒患化膿性腦膜炎的預防

新生兒化膿性腦膜炎與敗血癥密切相關,多由于同類致病菌引起,也可以說是敗血癥的一個合并癥。由于新生兒血腦屏障功能不健全,在敗血癥血行感染的情況下,病菌很容易通過血腦屏障,發生化膿性腦膜炎。此病死亡率高,后遺癥多。

新生兒患化膿性腦膜炎,早期常出現哭聲改變、尖叫,易激怒,易驚,隨即哭聲變弱,甚至不哭轉為嗜睡,嘔吐(為噴射性嘔吐),頭后背發直,兩眼凝視或斜視,全身伴有抽搐等癥狀。有經驗的大夫一觸摸囟門,感覺飽滿,張力增高,就要考慮做腰椎穿刺,進行腦水檢查。

此病預防較差,病死率高達50%左右,可并發腦積水、硬腦下積液、肢體癱瘓、智力障礙等癥。

新生兒肺炎的預防

肺炎是新生兒時期常見病之一。早產兒更容易得此病。新生兒肺部感染可發生在產前、產時或產后。產前,如果胎兒在宮內缺氧,吸入羊水,一般生后1~2天內發病。產時,如果早期破水,產程延長,或在分娩過程中,嬰兒吸入污染的羊水或產道分泌物,亦可使胎兒染肺炎。孩子出生后,如果孩子接觸的人中有帶菌者,很容易受到傳染。另外,也可能由敗血癥或臍炎、腸炎通過血液循環感染肺部。

新生兒肺炎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夏天略少,新生兒肺炎與大孩子肺炎在癥狀上不完全一樣,新生兒患肺炎一般不咳嗽,肺部濕羅音不明顯,體溫可不升高。主要癥狀是口周邊發紫、呼吸困難、精神萎靡、少哭、拒乳、嗆奶、口吐泡沫。輕度的肺炎在門診可以治療,吃點抗生素或打幾針青毒素就好了。重癥肺炎必須住院治療。孩子在患病期間,一般食欲較差,吃得很少,可以靜脈點滴輸液來補充熱量。

預防新生兒肺炎要治療孕婦的感染性疾病;臨產時嚴密消毒避免接生時污染;孩子出院接回家后,應盡量謝絕客人,尤其是患有呼吸道感染的人,一定避免進入小兒房內,產婦如患有呼吸道感染必須戴口罩接近孩子。

新生兒低血糖的預防

低血糖在新生兒期較為常見。原因是新生兒出生后頭幾天內,能量的主要來源是糖,而在胎兒期肝內儲藏糖源較少,特別是低體重兒、早產兒、雙胎兒,出生后如不提早進食就很容易發生低血糖。另外,如患有顱內出血、窒息、缺氧、新生兒硬腫癥、嚴重感染敗血癥等疾病的患兒,以及母親患糖尿病或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所生的新生兒都易發生低血糖。

低血糖可在嬰兒生后數小時至1周內出現。開始癥狀表現為手足震顫、陣發性發紺,嗜睡,對外界反應差,吸吮差,另外,哭聲小,繼而面色蒼白、心動過速、驚厥、昏迷,若經靜脈注射葡萄糖后癥狀迅速消失,即可考慮本病。

對低血糖的患兒,輕癥可給予白糖水或葡萄糖水口服,重者可給予靜脈點滴葡萄糖注射液。

新生兒要注射卡介苗

孩子在出生后第2天即可接種卡介苗。接種后,可獲得對結核菌的一定免疫能力。卡介苗接種一般在左上臂三角肌處皮內注射,也有在皮膚上進行劃痕接種,做“艸”或“井”字形,長1厘米。劃痕接種法雖方便,但因接種量不準,有效免疫力不如皮內注射法。故目前一般不采用劃痕法。

新生兒接種卡介苗后,無特殊情況一般不會引起發熱等全身性反應。在接種后2~8周,局部會出現紅腫硬結,逐漸形成小膿瘡,以后自行消退;有的膿瘡穿破,形成淺表潰瘍,直徑不超過0.5厘米,然后結痂,痂皮脫落后,局部可留下永久性疤痕,俗稱卡疤。為了判斷卡介苗接種是否成功,一般在接種后8~14周,應到所屬區結核病防治所再作結核菌素(OT)試驗,局部出現紅腫0.5~1.0厘米為正常,如果超過1.5厘米,需排除結核菌自然感染。一般新生兒接種卡介苗后,2~3月就可以產生有效免疫力,大約2~5年后,在小學一年級時,再進行OT試驗,如呈陰性,可再種卡介苗一次。

早產兒、難產兒以及有明顯先天畸形、皮膚病等的小兒,禁忌接種。

新生兒要注射乙肝疫苗

目前在世界各國,乙型肝炎的患病率均高得令人吃驚。為此,我國有關部門研究出乙型肝炎疫苗,這種疫苗沒有傳染性,對乙肝病毒具有很好的免疫性能,現已在新生兒中廣泛應用。

整個免疫注射要打3針,第1針(一般由產科嬰兒室醫務人員注射)于孩子出生后24小時之內在上臂三角肌處注射,劑量為10微克。第2針在出生后1個月注射,劑量為15微克。第3針在出生后6個月注射,劑量為5微克。全部免疫療程結束后,有效率可達90%~95%。嬰幼兒接種疫苗后,可獲得免疫力達3~5年之久。

免疫疫苗接種過程簡單,一般沒什么反應,個別孩子可能出現低熱,有的在接種后部分出現小的紅暈和硬結,一般不用處理,1~2天可自行消失。

品牌:中版集團
上架時間:2021-05-27 16:42:24
出版社:青島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中版集團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库尔勒市| 通州区| 沂源县| 龙游县| 元江| 会昌县| 台湾省| 吉隆县| 锡林浩特市| 格尔木市| 渑池县| 巴彦淖尔市| 新巴尔虎左旗| 吴川市| 尉氏县| 绥化市| 奈曼旗| 铜陵市| 西安市| 普格县| 濮阳市| 拉孜县| 公主岭市| 永新县| 昂仁县| 白玉县| 余干县| 库伦旗| 方城县| 北流市| 安福县| 怀宁县| 专栏| 达尔| 盈江县| 和林格尔县| 南京市| 古蔺县| 宝兴县| 佳木斯市| 江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