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腎病的中醫辨證分型對癥生活
腎氣不固型的對癥生活
腎陽素虧,勞損過度,或久病失養,腎氣虧耗,失其封藏固攝之權而致本證。
【臨床癥狀】
滑精早泄,尿后余瀝,小便頻數而清,甚則不禁;腰背酸軟,面色淡白、聽力減退,舌苔白膩,脈細弱。
【發病原因】
腎氣虛,而精關不固,滑精、早泄。膀胱與腎相表里,腎氣虛,膀胱不利,氣化失約、而見小便頻數而清、甚則失禁,尿后余瀝;腰為腎之府,腎虛則腰膝酸軟;腎開竅于耳,故腎氣虛則聽力減退;腎陽虛,氣血運行無力,不能上充于面,故面色蒼白,皆屬腎氣虛衰之證。
【辨證確診】
面色慘白,腰膝酸軟,聽力減退,小便頻數而清,或尿后余瀝不盡,甚則小便失禁,或夜尿頻多,男子滑精早泄,女子帶下清稀,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中醫治法】
[治法]固攝腎氣。
[用藥]益智仁、桑螵蛸、芡實、復盆子、五味子、山芋肉,金櫻子、蓮子須、龍骨、牡蠣。
[主方]金鎖固精丸加減:熟地、山藥、芡實、蓮子須、龍骨、牡蠣、潼蒺藜、五味子。
[加減]小便頻數者,可用縮泉丸加味:益智仁、烏藥、黃芪、山芋肉、桑螵蛸、潼蒺藜;尿濁加萆薢、瞿麥、茯苓;腰膝酸軟加復盆子,桑寄生;小便失禁加芡實、金櫻子。
【中藥處方】
(1)益氣補腎固攝精湯
[主治]可益氣補腎,固攝精微。適用于慢性腎炎顏面及周身浮腫,腰以下尤甚,少尿或無尿,納差惡心,或伴嘔吐,畏寒肢冷,體倦乏力,大便溏,腰冷痛者。
[處方]黨參12克,白術12克,升麻9克,益智仁9克,補骨脂9克,菟絲子9克,枸杞子9克,熟地9克,山萸肉9克,金櫻子9克,潼蒺藜9克,龍骨15克(先煎)。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分2次服。
(2)固腎調經湯
[主治]腎氣不固。固精補腎,養血止血。
[處方]黃芪15克,巴戟天(或仙茅)10克,川斷(或補骨脂) 12克,當歸10克,白芍10克,熟地15克,側柏葉炭15克,炒艾葉炭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3)八珍合六味加減方
[主治]沖任損傷,胞脈失養,血枯經閉。補腎固沖,調養氣血。
[處方]黨參12克,山藥9克,茯苓9克,甘草9克,杭芍9克,川芎6克,熟地9克,枸杞子1.5克,麥冬9克,山萸肉9克,菟絲子12克,淡大云9克,粉丹皮9克,當歸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4)龍膽黃苓梔子湯
[主治]清瀉肝經濕熱。適用于肝經濕熱所致的早泄。
[處方]龍膽草15克,黃芩10克,梔子9克,澤瀉12克,木通10克,車前子9克,當歸10克,生地、甘草各9克。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
(5)附子肉桂熟地湯
[主治]益腎固精。適用于腎氣不因所致的早泄。
[處方]附子、肉桂各6克,熟地、山萸肉各9克,茯苓10克,澤瀉、山藥各12克,丹皮10克。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
(6)補腎固沖湯
[主治]脾腎兩虛。補氣健脾,益腎安胎。
[處方]菟絲子15克,覆盆子15克,杜仲15克,川斷15克,桑寄生15克,熟地15克,白芍15克,阿膠(烊化)12克,黨參12克,陳皮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日服1~2次。
(7)養血舒肝湯
[主治]脾腎不固,肝郁氣滯,腎氣不足。
[處方]當歸身6~9克,熟地9~15克,白芍(酒炒)3克,炙甘草3克,白術4.5克,阿膠(蛤粉炒)4.5克,杜仲(鹽水炒)4.5克,枸杞子6克,炒山藥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大棗為引。
(8)主方金匱腎氣丸加味
[主治]早泄,性欲減退,腰膝酸軟,面色晦暗,小便頻數,甚則不禁。舌質淡紅,苔白,脈細弱。益腎固精。
[處方]熟地黃24克,山茱萸12克,山藥15克,澤瀉9克,茯苓9克,牡丹皮9克,熟附子9克,肉桂3(沖服)克,沙苑子9克,龍骨30(先煎)克,牡蠣30克(先煎)。
[用法]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劑。
(9)益氣化濁湯
[主治]補腎固攝,益氣扶正,活血降濁。治療腎病綜合征。
[處方]黃芪30克,淫羊藿15克,白術30克,茯苓30克,熟地黃20克,山茱萸肉15克,車前子30克,制大黃10克,丹皮10克,益母草30克,生地榆30克,連翹10克,益智仁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連續治療6個月。濕濁甚加半夏、陳皮;血尿甚加小薊、蒲黃;血瘀甚加丹參、莪術;陰虛加二至丸。
(10)蛋白消
[主治]補腎固精,益氣活血,利水消腫。治療慢性腎炎蛋白尿。
[處方]菟絲子15克,女貞子15克,黃芪30克,芡實30克,金櫻子15克,益母草15克,玉米須3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30天為1個療程。脾腎陽虛者加附子、鹿銜草;肝腎陰虛加墨旱蓮、枸杞子;脾虛加黨參、白術;水腫明顯者加萹蓄、石韋;嘔吐者加川黃連、紫蘇葉;腰痛甚者加續斷、狗脊;瘀血明顯者加紅花、丹參。
(11)治濁固本湯
[主治]健脾固腎益精,清熱利濕解毒。治療慢性腎炎蛋白尿。
[處方]甘草(炙)15克,豬苓12克,白茯苓10克,縮砂仁10克,半夏(姜制)10克,黃柏(炒)10克,黃連12克,蓮子心12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4周為1個療程。
【針灸治療】
[治法]腎俞、京門是足少陰腎經的俞募穴(足太陽膀胱經腎俞脾俞大腸俞膀胱俞胃俞三焦俞);俞募相配以固腎氣;氣海為原穴,原穴是臟腑原氣留止之處,與命門配合以補益腎氣,固澀精關;陰谷是腎經之合穴。諸穴配合,補腎氣固精關而止早泄。本法主治虛證的早泄。
[處方]氣海、命門、陰谷、腎俞、京門。(取任脈、背俞、督脈、足少陰腎經穴)。
[做法]針刺用補法或艾灸。
【飲食療法】
(1)宜食食物
山藥、芡實、胡桃仁、白果、蓮子、蓮子心、蓮須、豇豆、柏子仁、金櫻子、涼粉果、荷葉、豬腎、豬肚、豬髓、羊腎、鹿角膠、蠶蛹、海參、冬蟲夏草、肉蓯蓉、何首烏、白茯苓、鎖陽、紫河車、狗肉、羊骨、雞肉、淡菜、魚鰾、林檎、韭菜子,除以上食品外,腎虛之人遺精早泄者還宜食用栗子、櫻桃、哈士蜞油、燕窩、銀耳、蜂乳、枸杞子、韭菜、裙帶菜、雞腸、雞肫皮、泥鰍、烏魚、烏賊魚、龜肉、蛙肉、甲魚、黑豆、紅棗、牛肉、蝦子、雀肉、刺猬皮等。
(2)忌食食物
腎虛之人一般忌吃生冷大涼之物,忌吃辛辣香燥食品;出現腎虛浮腫時,又忌過咸飲食,也忌吃煙酒蔥蒜等刺激性食品。
【食療藥膳】
(1)胡桃仁炒韭菜
[原料]胡桃仁60克,韭菜白250克,麻油15克,食鹽15克。
[做法]先將胡桃仁用沸水焯約2分鐘,撈出后撕去表皮,沖洗干凈,瀝干水氣。韭菜擇洗干凈,切成寸段。炒勺置于火上燒熱后,倒入麻油,待油六成熱時,下入胡桃仁炒至色黃,再下韭菜一同翻炒,撒入食鹽,炒勺裝盤即成。
[功效]本膳可滋補肺腎,溫陽益陰。用于腎氣不固之遺精、帶下、小便頻數有一定療效。
(2)鱉甲鹿角膠粥
[原料]鱉甲10克,鹿角膠15~20克,粳米100克,生姜3片。
[做法]先煎鱉甲,取汁去渣,加入洗凈的粳米做粥,待沸后放入鹿角膠、生姜同煮為稀粥。每日1~2次,3~5日為1療程。
[功效]補腎、益精、止帶。適用于腎氣不足所致帶下量多,淋漓不斷,腰酸脹痛。
(3)核桃燉蠶蛹
[原料]核桃肉150克,蠶蛹100克,食鹽1克,花生油10克。
[做法]先將蠶蛹洗凈。燒油鍋至八成熱,下入蠶蛹,快速翻炒至黃,撈出,瀝去油。將蠶蛹與核桃仁同放入沙鍋內,加水燉煮,待熟時加入食鹽即成。
[功效]本品能溫肺潤腸,補氣養血,澀精固腎,斂氣定喘,為滋養強壯劑。主治老年夜尿頻數、腰膝酸軟、陽痿滑精、小兒疳積、成人消瘦、中氣不足、胃下垂以及肺結核等。作為加餐或輔食均可。
(4)杞鞭壯陽湯
[原料]肉蓯蓉50克,枸杞子15克,黃牛鞭100克,肥母雞250克,花椒6克,植物油30克,精鹽10克,生姜20克紹酒20克。
[做法]將牛鞭用熱水發脹5~6小時,中途換幾次熱水,以保持熱度,然后順尿道剖成兩半,刮洗干凈,用冷水漂30分鐘,母雞肉洗凈待用。枸杞揀去雜質;肉蓯蓉洗凈,用適量酒潤透,蒸2小時后取出漂洗干凈,切片,用紗布包好;生姜洗凈,拍松待用。沙鍋注入清水,放入牛鞭燒開,撇去浮沫,加入生姜、花椒、紹酒、母雞肉,用旺火燒開,改小火燉,每隔1小時翻動1次,以免粘鍋,燉至六成熟時,濾去湯中的姜和花椒,再用旺火燒開,加入紗布袋包好的肉蓯蓉、枸杞子、改小火燉至八成熟時,取出切成條形,放入鍋內,直到熟爛為止,取出藥包,加入精鹽、味精即成。
[功效]補肝腎、益精血。適用于肝腎虛損、精血不足引起的腰膝酸軟、頭昏耳鳴、陽痿遺精患者食用。
(5)清燉牛尾湯
[原料]肉蓯蓉15克,牛尾2根,胡蘿卜250克,青筍200克,雞湯適量,蔥段10克,姜片10克,精鹽3克,味精8克,料酒15克。
[做法]將牛尾用火燎去殘毛,表皮燒至焦黑色,放入涼水內泡軟,用刀刮凈表面黑色,由骨節處取成段。湯鍋倒入清水燒開,加入蔥段、姜片,放入牛尾煮透撈出、洗凈,再把牛尾用雞湯煮一次撈出,放入湯鍋內加料酒、精鹽、蔥段、姜片、注滿清湯,加蓋,上籠屜蒸至熟爛。將胡蘿卜、青筍去皮,切成片,用開水煮透,放入蒸牛尾的湯中,再加味精,繼續蒸20分鐘,撇去浮沫、撈出蔥姜即成。
[功效]溫腎陽、益精血。
(6)肉蓯蓉羊肉粥
[原料]肉蓯蓉15克,精羊肉100克,粳米100克,精鹽少許,蔥白2根,
生姜10克。
[做法]將肉蓯蓉、精羊肉洗凈,切細用沙鍋煎肉蓯蓉取汁,去渣,放入羊肉、粳米同煮,待煮沸后,加入精鹽、生姜、蔥白煮為稀粥即可。
[功效]補腎助陽,健脾養胃,潤暢通便。適用于腎陽虛所致的陽痿、遺精、早泄、女子不孕、腰膝冷痛、小便頻數、夜間多尿、遺尿等患者食用。
(7)肉蓯蓉鹿鞭羹
[原料]肉蓯蓉15克,水發鹿鞭100克,雞蛋清3個,水發玉蘭片10克,油菜10克,火腿10克,料酒10克,姜絲3克,精鹽3克,花椒水10克,素油25克,芡粉10克,上湯適量,味精3克,水發冬菇10克。
[做法]將肉蓯蓉潤透刮去鱗片,洗凈,切薄片;熟鹿鞭從中間剖開,去掉尿道內皮,洗凈,切成薄片,再把鹿鞭片用開水焯透撈出,潷凈水分,玉蘭片、火腿、油菜切成象眼片;冬菇洗凈,切兩半。將雞蛋、上湯攪勻,加入精鹽、味精、料酒攪勻,上屜蒸熟取出,為芙蓉湯,待用。在沙鍋內放入上湯,加入玉蘭片、火腿、冬菇、油菜、鹿鞭片、肉蓯蓉片、精鹽、姜絲、料酒、花椒水燒沸后,撇凈浮沫。
[功效]補腎益精,強筋健骨,潤腸通便。適用于腰膝酸軟,陽痿,不孕,腸燥便秘等患者食用。
(8)白果核桃糕
[原料]白果肉120克,核桃仁120克,蜂蜜250克。
[做法]將白果肉、核桃仁分別揀雜后,用溫開水洗凈,共搗爛成泥糊狀,加入蜂蜜,制成蜜糕。每日2次,每次15克,當茶點食用。
[功效]對腎氣不固型老年性尿失禁者適宜。
(9)蓮須燉魚鰾
[原料]蓮須3克,魚鰾15克。
[做法]先將魚鰾用豆油煎炸,再用清水浸發,裝入碗中;蓮須用沙布袋包裹,放入盛魚鰾的碗內,加雞湯或開水適量,隔水燉至魚鰾爛熟即成。當日吃完。
[功效]對腎氣不固型老年性尿失禁適宜。
腎不納氣型的對癥生活
腎氣虛弱之人,久病咳喘,傷及腎氣。或體胖氣虛,經常出汗,又傷于勞損,均可導致本證。
【臨床癥狀】
呼多吸少,短氣喘促,動則喘甚,腰酸痛,聲低氣乏,咳逆汗出,惡風,四肢不溫,面部虛腫,舌淡,脈虛。
【發病原因】
肺主呼吸,腎主納氣,腎氣虛則攝納失權,下虛上盛,故短氣喘促,呼多吸少;動則氣耗,故動則尤甚。腰為腎之府,腎陽虛則腰酸痛;腎陽虛,衛表不固,故咳逆汗出、惡風、四肢不溫;腎陽虛衰,不能化水御陰故面部浮腫,舌脈乃為腎氣不足之征。
【辨證確診】
短氣喘逆,動則益甚,形瘦神疲,嚴重者喘息加劇,冷汗淋漓,肢冷面青,脈浮無大根。
【中醫治法】
[治法]溫腎納氣。
[用藥]胡桃肉、補故脂、蛤蚧、肉桂。
[主方]人參蛤蚧散或人參胡桃湯加減:人參、蛤蚧、胡桃肉、生姜、川貝母、桑白皮、五味子、肉桂。
[加減]汗多加黃芪、龍骨、牡蠣;神疲加四君子湯;腰膝酸軟加川斷、桑寄生、狗脊;四肢不溫加附子、桂枝。
【中藥處方】
(1)仙茅人參內金飲
[主治]心腎不足、腎不納氣而致的喘咳。
[處方]仙茅12克,人參6克,阿膠10克,雞內金8克,糯米15克。
[用法]仙茅須米泔浸,阿膠應另烊,共水煎服。
(2)益氣利水補腎湯
[主治]溫補脾腎,利水消腫,扶陽益氣。治療慢性腎炎。
[處方]制附片10克(先煎),熟地黃25克,炒白術15克,桂枝8克,山茱萸肉15克,炒山藥10克,生黃芪40克,淫羊藿15克,茯苓25克,豬苓15克,仙茅12克,車前子20克(包煎),當歸13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早晚分服,半個月為1個療程。如浮腫明顯不退,伴高血壓者,加水蛭10克,桑寄生20克,地龍15克;伴血尿者加白茅根25克;尿少加石韋20克,車前子30克(包煎);非蛋白氮及肌酐明顯升高者加大黃8克,牡丹皮12克;短氣乏力者加人參10克;蛋白尿不降者加芡實15克,金櫻子15克;遇新感有表癥者,選加麻黃5克,細辛3克。
(3)健脾溫腎湯
[主治]健脾溫腎,清熱利濕。治療慢性腎炎蛋白尿。
[處方]人參10克,枸杞子30克,菟絲子10克,車前子10克,覆盆子10克,五味子6克,茯苓10克,澤瀉10克,益母草3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至150~300毫升,分2次口服,30天為1個療程。兼濕熱者加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蓮、重樓、雷公藤等;有瘀血者加牛膝、牡丹皮、丹參、澤蘭、桃仁、川芎等;水腫明顯者加豬苓、白茅根等;腎虛明顯者加生地黃、肉桂、制附子等。
(4)溫陽消白湯
[主治]溫補腎陽,益氣健脾,化瘀通脈。治療慢性腎炎蛋白尿。
[處方]菟絲子20克,山茱萸15克,金櫻子15克,芡實10克,肉蓯蓉20克,黃芪30克,白術20克,熟附子10克(先煎),炙甘草10克,白茅根20克,益母草20克,丹參20克,茯苓15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服用。10天為1個療程,重者可重復2~3個療程。
(5)保腎祛濁湯
[主治]溫腎健脾,活血排毒。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
[處方]生黃芪30克,生地黃、生大黃、當歸、紅花、桃仁、牛膝、澤瀉、石韋、半夏各10克,車前子(包)、丹參、茯苓、生薏苡仁各15克,制附子5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8周為1個療程。
(6)溫腎泄濁湯
[主治]溫腎益氣,活血化瘀。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
[處方]淫羊藿15克,黃芪50克,白術20克,陳皮10克,茯苓15克,大黃5~10克,車前子15克,丹參3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若惡心嘔吐明顯者加藿香、佩蘭;水腫明顯加澤瀉、西瓜翠衣;皮膚瘙癢者加地膚子、紫草;食少納呆者加焦三仙、砂仁;畏寒肢冷明顯者加附子;陰虛明顯者加山茱萸肉、女貞子。
(7)濟腎方
[主治]溫腎壯陽,利水消腫。
[處方]炮附片(久煎)、熟地黃、山茱萸、茯苓、肉桂、山藥、澤瀉、丹皮、川牛膝、車前子等。
[用法]每日1劑,早晚分服,連續服30天為1個療程。
(8)柴苓湯合桃紅四物湯
[主治]溫陽化氣利水,活血化瘀。治療腎病綜合征高脂血癥。
[處方]柴胡10克,黃芩10克,黨參10克,茯苓15克,豬苓15克,白術10克,法半夏6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川芎10克,當歸12克,赤芍10克,生甘草10克。
[用法]每日1劑,2周為1個療程。
(9)腎病1號
[主治]益氣溫腎,活血化瘀。治療慢性腎炎。
[處方]冬蟲夏草2件,黃芪30克,淫羊藿15克,水蛭、蜂房各10克,石韋20克,車前子、茯苓各1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至500毫升,分2次溫服。脾腎陽虛型加仙芭、巴戟天各15克,附片6克;氣陰兩虛型加知母15克,女貞子、墨旱蓮各10克,黃柏6克。
【針灸治療】
[治法]腎虛不能納氣。
[處方]風池、合谷、尺澤、肺俞、風門。腎俞、膏肓、天突、定喘。
[做法]每兩天針1次,每次選2~4個穴位,可留針15~20分鐘。
【飲食療法】
(1)宜食食物
宜常吃具有補肺氣、固腎氣、益精氣作用的食品,黑色食品能入腎強腎,冬宜食“黑”,可擇食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黑棗、蘑菇、烏骨雞、海帶、紫菜等食物。不少干果和堅果具有補腎養腎功效,如核桃、板栗、松子、榛子等,冬天食用正合時宜。上述食物還兼具健腦、烏發之功。
(2)忌食食物
腎不納氣者要盡量少活動,禁咸及過甜飲食。忌吃辛散耗氣之物以及性寒涼之品。腎虛之人一般忌吃生冷寒涼之物,忌吃辛辣香燥食品;出現腎虛浮腫時,又忌過咸飲食,也忌吃煙酒蔥蒜等刺激性食品。
【食療藥膳】
(1)核桃酒
[原料]核桃仁50克,白酒500克。
[做法]將核桃仁挑選干凈,除去皮、雜質,放入酒壇中,倒入酒,拌勻,蓋上蓋,封嚴,每2天攪拌1次,浸泡15天即成。每日3次,每次15克。
[功效]補腎納氣,固本化濁。
(2)芝麻姜蜜冰糖
[原料]黑芝麻250克,生姜250克,蜂蜜200克,冰糖200克。
[做法]先將姜汁、冰糖煮溶,將黑芝麻炒香、攤涼,接著拌生姜汁炒干。再同蜂蜜、冰糖漿拌均勻后瓶貯。早、晚服1湯匙,開水送服。
[功效]補腎納氣,固本化濁。
(3)雞蛋煮向日葵花盤
[原料]黑向日葵花盤1個,雞蛋2個。
[做法]黑向日葵花盤加水2碗煎成1碗,沸時打入荷包蛋。食蛋飲湯,隨量服食。
[功效]補腎納氣,固本化濁。
(4)紅棗燉南瓜
[原料]鮮南瓜500克(削去皮),紅棗(去核)15~20枚。
[做法]將鮮南瓜、紅棗洗凈,加適量水,煮爛即可。佐餐服用,每日1次。
[功效]補腎納氣,固本化濁。
(5)核桃豬肺湯
[原料]核桃30克,生姜15克,豬肺150克。
[做法]將豬肺洗凈,加適量水,放入核桃仁、生姜,燉熟即可食用。每日3次,在1天內服完。
[功效]補腎納氣,固本化濁。
(6)核桃鴨子湯
[原料]核桃仁200克,荸薺150克,老鴨1只,雞肉泥100克,雞蛋2個,生姜、玉米粉、味精、米酒、鹽各適量。
[做法]將老鴨肉切成2塊,再將雞肉泥、蛋清、玉米粉、味精、米酒、鹽、碎核桃仁、切碎的荸薺燒成糊,淋在鴨子肉膛上,加生姜、米酒、食鹽少許,文火蒸爛,去骨即成。佐餐食用,隨量服食。
[功效]補腎納氣,固本化濁。
(7)蟲草燉麻雀
[原料]冬蟲夏草3克,麻雀3~5只,生姜50克。
[做法]將麻雀去毛、內臟及爪,洗凈,與冬蟲夏草、生姜一同放入喝湯食渣,每周1~2次,連服10~15次。
[功效]補腎納氣,固本化濁。
(8)紫河車煨松針
[原料]人胎盤(紫河車)1個,青松針120克,冰糖120克,黃酒60克。
[做法]將胎盤洗凈,浸l晝夜,與青松針同入罐內,煨煮至爛,再加冰糖、黃酒,文火煨化,去松針即可。
[功效]補腎納氣,固本化濁。
(9)白糖拌海帶
[原料]海帶200克,白糖適量。
[做法]將海帶浸洗后,切成小段,用開水連續泡3次,每次約30分鐘,去水后,以白糖拌和即成。早、晚各食1盤,連用7天。
[功效]補腎納氣,固本化濁。
(10)人參核桃飲
[原料]人參6克(切片),核桃肉3個。
[做法]將人參、核桃肉洗凈,一并放入鍋內中,加水適量,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熬煮1小時即成,去渣留汁。代茶飲用,可常服。
[功效]補腎納氣,固本化濁。
腎陽不振型的對癥生活
素體陽虛,久病不愈;或由于勞倦過度,下元虧損;或年老體弱,腎陽不足均可導致。
【臨床癥狀】
面色蒼白,形寒肢冷,自汗,頭昏耳鳴,陽痿遺精,早泄不育,帶下清稀,不孕,腰膝酸軟,小便清長,或遺尿,舌苔薄白,脈沉遲弱。
【發病原因】
腎陽虛衰,氣血運化無力,不能上達于面,下通四肢,肢體得不到陽氣的溫暖,故面色恍白,形寒肢冷;衛陽失于固表能力而自汗;腎藏精為生殖之源,腎陽不足,不能鼓動陽事,故男子陽痿不用,女子宮寒不孕;陽氣虛,精氣不充,髓不能榮于腦,腦失所養,故頭昏耳鳴;腰為腎之府,腎又主骨,所以腎陽不足,可導致腰膝酸軟,腎氣虧虛,失其封藏固攝之權,男子則遺精早泄,女子則帶下清冷;腎氣虛,膀胱失約,則小便清長,或遺尿。舌脈乃為腎陽不足之證。
【辨證確診】
面色淡白或黧黑,畏寒肢冷,腰膝酸軟冷痛,精神萎靡,男子陽痿不育,女子宮寒不孕,或大便久泄不止,完谷不化,或五更泄瀉。
【中醫治法】
[治法]溫補腎陽。
[用藥]附子、肉桂、肉蓯蓉、仙茅、淫陽藿、巴戟天、蘆巴子。
[主方]金匱腎氣丸或右歸飲加減:熟地、山茱萸、茯苓、肉桂、附子、鹿角膠。
[加減]腰膝酸軟加補骨脂、續斷、牛膝;性功能減退加:淫陽藿、巴戟天、肉蓯蓉;早泄加芡實、金櫻子;水腫加澤瀉、車前子;便溏加白術、干姜。
【中藥處方】
(1)復腎湯
[主治]健脾活血,祛瘀利水。治療慢性腎炎。
[處方]生黃芪30~60克,白術10~20克,法半夏9~12克,澤瀉20~30克,茯苓30~50克,女貞子、紫花地丁各15~20克,益母草15~30克,冬蟲夏草2~3克(研末沖服),雞內金12~15克,水蛭6~9克(研末沖服)。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用,3周為1個療程。
(2)益氣化瘀補腎湯
[主治]主治慢性腎炎。
[處方]熟地黃、山藥、茯苓各15克,山茱萸、澤瀉、牛膝各10克,車前子30克,(水腫甚者加大至100~150克,此藥量雖大,但利水而不伐氣),肉桂、附子各7克。
[用法]水煎,每日1劑,分2次溫服。腎陰虛型:加女貞子、杜仲炭、炙龜板各10克。腎陽虛型:加巴戟天、枸杞子各10克。脾腎陽虛型:加黨參30克(或人參8克),麥冬10克,焦白術15克,陳皮20克,白果10克。脾肺兩虛型:加黨參30克(虛甚者用人參10克),麥冬10克,焦白術、陳皮各20克,炙甘草5克。肺腎兩虛型:加人參8克,麥冬、五味子各8克,生地黃、地骨皮各15克。
(3)補腎益精湯
[主治]補腎填精。
[處方]熟地黃30克,枸杞子15克,山藥15克,茯苓15克,巴戟天15克,黨參15克,補骨脂15克,仙茅15克,淫羊藿15克,山萸肉15克,露蜂房10克,蛇床子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4)溫腎益氣湯
[主治]脾腎兩虛。補腎健脾,溫陽益氣。
[處方]黨參20克,枸杞子20克,何首烏20克,白術10克,茯苓12克,熟地12克,破故紙12克,山藥30克,菟絲子30克,覆盆子15克,淫羊藿15克,肉蓯蓉15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5)育精湯
[主治]腎陽(氣)不足,補腎育精。
[處方]制首烏15克,韭菜子12克,當歸12克,熟地12克,菟絲子10克,覆盆子12克,仙靈脾12克,川牛膝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1個月為1療程。
(6)腎復康
[主治]益腎填精,活血化瘀,通腑泄濁。治療急性腎功能衰竭。
[處方]生大黃、熟附片、冬蟲夏草、川芎、水蛭、敗醬草(比例為5:1:1:1:0.5:1.5)。
[用法]每日3次,每次5~10粒。
(7)補脾益腎方
[主治]補脾益氣,溫腎利水。治療慢性腎炎。
[處方]黃芪30克,制何首烏15克,丹參10克,山藥20克,黨參15克,杜仲10克,益母草30克,當歸10克,淫羊藿15克,澤瀉15克。
[用法]水煎,分早、中、晚3次于飯前服。每日1劑,1個月為1個療程。脾腎陽虛:癥見浮腫明顯,面色蒼白,畏寒肢冷,腰膝酸痛或脛酸腿軟,足跟痛,神疲乏力,納呆便溏,或遺精、陽痿、早泄,或月經不調,舌淡嫩胖,有齒印,脈沉遲無力。治以益補脾腎、溫陽利水,用基本方加實脾飲加減。肝腎陽虛:癥見目睛干澀或視物模糊,頭暈耳鳴,五心煩熱,口干咽燥,腰膝酸痛,夢遺或月經不調,舌紅少苔,脈弦細或細數。治以養陰滋腎,用基本方加地黃飲子加減。肺腎氣虛:癥見面浮肢腫,面色萎黃,少氣乏力,易感冒,腰膝酸軟,舌淡紅潤,有齒印,脈細弱。治以補肺益腎,用基本方加黃芪補氣湯加減。氣陰兩虛:癥見面色無華,少氣乏力,午后低熱,口干咽燥,咽部暗紅,舌嫩紅,少苔,脈細微數或弱,治以益氣補虛,養陰生津,基本方加生脈散加減。
(8)參白方
[主治]補氣升陽,益氣固表,利水消腫。治療慢性腎炎。
[處方]黃芪6克,白術、茯苓各2份,豆蔻1份。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裝入膠囊。
[用法]每日3次,每次4~6粒,15天為1個療程。
(9)決瀆湯
[主治]益氣升陽,利水消腫,清熱涼血。
[處方]生黃芪50克,川郁金12克,金銀花30克,白茅根30克,車前子30克(另包),焦白術30克,薏苡仁30克,半夏12克,陳皮15克,茯苓皮30克,代赭石30克(打),絲瓜絡15克,生甘草1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頭暈較甚、血壓高者可加夏枯草30克,石決明30克,懷牛膝30克,菊花30克;血尿或尿中紅細胞持續不退者,先加薏苡仁15克,白術20克,山藥15克;嘔吐納差加陳皮15克,代赭石30克;腹脹、腹水明顯者加廣木香12克,枳殼10克,甚者加二丑末10克研末沖服,或甘遂末6克研末沖服,每日2次服用;咳喘兼有外感可加麻黃6克,杏仁12克,桔梗10克;尿中白細胞較多者,金銀花量加至60克。
(10)五子衍宗方
[主治]補腎益精,利水通淋。治療慢性腎炎。
[處方]菟絲子、覆盆子、枸杞子、車前子(包)各15克,五味子10克。
[用法]若有血瘀加丹參15克,川芎10克;氣虛明顯加黃芪20克,黨參15克;腰酸明顯加山茱萸肉、桑寄生、牛膝各10克;水腫明顯加澤瀉、豬苓各10克。
(11)復腎湯
[主治]補氣升陽,利水消腫,活血化瘀。治療慢性腎炎。
[處方]黃芪50克,茯苓30克,澤瀉20克,益母草20克,紅花10克,丹參30克,焦山楂30克,桑寄生30克,地龍20克,續斷15克,生甘草1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療程一般為15~60天。偏陽虛者加制附片、補骨脂;偏陰虛者加熟地黃、白芍。
(12)益腎活血方
[主治]補脾益腎,化濁利水,行氣活血。治療慢性腎炎。
[處方]黃芪30克,黨參20克,白術15克,茯苓20克,澤瀉15克,丹參20克,杜仲15克,紅花6克,桃仁10克,益母草20克,當歸15克。
[用法]水煎,分早、中、晚3次飯前1小時空腹服,每日1劑,1個月為1個療程。兼脾腎陽虛者,加制附片10克(先煎),姜10克,生姜片5克;兼肝腎陰虛者,加石斛15克,麥冬15克,生龜板15克,女貞子15克,杭菊12克;兼肺腎氣虛者,加人參10克,炙甘草6克,龍眼(桂圓)肉15克;兼氣陰兩虛者,加參須10克,麥冬15克,生地黃15克,五味子10克。
【針灸治療】
[治法]中脘腑會,又為胃之募穴,調腸止瀉;天樞大腸募穴,調腸以止瀉;關元溫腎,足三里健胃,地機健脾,三穴共收溫中散寒止瀉之效;脾陽虛加灸脾俞、太白以健脾溫陽,腎虛加腎俞、太溪以溫腎止瀉。
[處方]中脘、天樞、關元、足三里、地機。脾虛:脾俞、太白;腎虛:腎俞、太溪。
[做法]取任脈、及脾胃經穴為主。針用補法及灸法,以溫補脾腎,固腸止瀉。
【飲食療法】
(1)宜食食物
性質溫熱、具有補益腎陽、溫暖脾陽作用的食物,如秈米、狗肉、羊肉、雞肉、豬肚、淡菜、韭菜、辣椒、刀豆、肉桂等。
陽虛便秘者更宜食既溫補又通便的食物,如核桃仁、薤白、海參、海蝦等。
陽虛泄瀉者更宜食既溫補又止瀉的食物,如糯米、鏈魚、河蝦、干姜、花椒等;具有收澀止瀉的食物,如石榴、烏梅、蓮子、芡實等。
(2)忌食食物
性質寒涼、易傷陽氣,或滋膩味厚難以消化的食物,如粳米、蕎麥、莜麥、豆腐、豬肉、鴨肉、松子、花生、黑木耳、苦瓜、茭白、芹菜、冬瓜、茄子、空心菜、菠菜、龍眼、香蕉、蜂蜜等。
陽虛便秘者還需忌食收澀止瀉、可加重便秘的食物,如蓮子、石榴、芡實、烏梅、糯米、河蝦等。
陽虛泄瀉還需忌食具有潤下通便作用的食物,如核桃仁、芝麻、銀耳、海參、海蝦、牛奶、兔肉、龍眼、桃子、蘿卜等。
【食療藥膳】
(1)益智仁燉豬腰
[原料]益智仁20克,豬腰(豬腎)1只。
[做法]先將豬腰子剖開,去除臊腺,洗凈,切片,與擇洗干凈的益智仁同入沙鍋,加水適量,大火煮沸,烹入料酒,加蔥花、姜末,改用小火煨燉至豬腰片爛熟,加精鹽、味精各少許,再燉片刻即成。吃腰片,飲湯,1次服完。
[功效]對腎陽虛弱型老年性尿失禁尤為適宜。
(2)補骨脂芡實粉
[原料]補骨脂200克,芡實300克。
[做法]將補骨脂、芡實分別洗凈,曬干或烘干,共研為細粉,防潮,備用。每日2次,每次10克,以淡鹽溫開水送服。2個月為1療程。
[功效]對腎陽虛弱型老年性尿失禁適宜。
(3)五香羊肉羹
[原料]瘦羊肉(熟)80克,羊肉湯60毫升,鮮姜汁、蒜泥、料酒、味精、鹽、淀粉等各適量
[做法]取瘦羊肉(熟)80克。用刀背砍成泥狀,置碗中,注入60毫升羊肉湯,放少許鮮姜汁、蒜泥、料酒、味精、鹽、淀粉,拌勻后置籠上蒸45分鐘,熱食。
[功效]祛寒壯陽,溫腎補脾。
(4)尖椒雞肉丁
[原料]尖辣椒100克,雞胸脯肉60克,料酒、鹽、鮮姜汁、蒜泥、食用油、鹽、味精各適量。
[做法]辣椒掰成拇指甲大小;雞胸脯肉切成丁塊,以料酒、鹽、鮮姜汁、蒜泥煨好后,入油鍋過至九成熟撈起,然后以油鍋旺火爆炒尖椒至七成熟,放入雞丁,炒熟后置盤中,以雞湯加入適量鹽、味精勾欠,澆汁于雞丁、尖椒上即可,熱食。
[功效]可溫中補虛,健脾利濕,適用于中陽不振,陽痿遺精等。
(5)核桃仁米粥
[原料]燦米50克,核桃仁30克。
[做法]取秈米50克,核桃仁30克。核桃仁研成膏狀,注入50毫升熱水拌勻濾汁與秈米同煮粥,米熟爛后將核桃汁加入再煮,待無核桃生油氣后即可,熱食。
[功效]溫陽補腎。
(6)人參蒸雞
[原料]母雞1只(約750克),人參15克,水發玉蘭片10克,水發香菇15克,火腿肉10克,鹽、黃酒、味精、蔥、姜、雞湯適量。
[做法]將母雞宰殺后,清理干凈放入沸水鍋中汆一下,取出雞用涼水洗凈,雞湯留用。香菇、火腿、玉蘭片、蔥、姜等切片待用。人參用開水泡開,放入碗內上籠蒸30分鐘備用。將雞、參、菇、火腿、玉蘭片、蔥、姜放入盆里,加食鹽、黃酒、味精、雞湯(沒過雞),上籠用武火蒸至雞爛,將雞取出,入在大碗里,將人參、火腿、香菇、玉蘭片擺在雞身上(不要蔥姜),將雞湯倒入炒鍋內,燒沸后,去浮沫,調好口味,澆在雞身上即成。
[功效]可大補元氣,固脫生津,安神定志。適用于男子性事過度,心悸,失眠,肢軟乏力等。
(7)爆人參山雞片
[原料]鮮人參15克,山雞脯200克,冬筍25克,黃瓜25克,蛋清1只,凋味品適量。
[做法]先將雞肉洗凈,切為4厘米長、1厘米寬的片;人參洗凈,斜切成片;蔥、姜切絲;芫荽切段;將雞肉用鹽、味精略腌,再放蛋清、生粉勾芡;鍋內放植物油燒至五成熱時,放雞片,用炒勺滑散、撈出,瀝去油;用雞湯、鹽、味精、黃酒兌成汁水;鍋內放豬油燒至六成熟時,放蔥、姜、筍片、人參煸炒,再下黃瓜片、雞片、芫荽烹上兌成的汁水,顛翻幾下,澆上麻油即成。
[功效]可大補元氣,補腎養陰,適用于男子遺精,早泄,精液量少,心悸氣短,手足心熱等。
(8)人參燉烏雞
[原料]人參10克,烏雞1只,五花豬肉250克,調味品適量。
[做法]先將人參切片,烏雞去毛雜,剔去全部骨頭,洗凈,切塊;再將雞骨,同五花肉和雞肉放鍋內加清水、姜,文火煨3小時,至湯清味濃時,過籮;過籮后再倒入砂鍋內,下雞塊和人參,加精鹽、胡椒粉、味精和少量的上等白酒,燒沸,去浮沫,轉文火慢慢煨燉,待雞肉嫩爛,人參松軟即可。
[功效]可補益氣血,安神定魂。適用于男子夢遺滑精,精關不固,早泄,失眠多夢等。
(9)黨參公雞湯
[原料]公雞1只,黨參30克,草果3克,陳皮、桂枝各5克,干姜10克,胡椒10粒,調味品適量。
[做法]先將公雞去毛雜,洗凈,余藥布包,加清水適量煮沸后,調味,文火燉至雞熟,去藥渣,食肉飲湯。
[功效]可溫補脾胃,益氣養血。適用于脾腎陽虛所致的陽痿陰縮、遺精,胃脘冷痛等。
(10)烏雞黨參湯
[原料]烏雞1只,黨參50克,白術、茯苓各30克,砂仁5克,蔻仁、生姜各15克。
[做法]先將烏雞去毛雜,洗凈,余藥納入雞腹中,加清水適量,文火燉熟,去藥渣,食雞飲湯。
[功效]可溫中補虛,健脾利濕。適用于中陽不振,陽痿遺精等。
(11)黃芪雞汁粥
[原料]母雞1只(約1000~1500克),黃芪15克,大米100克。
[做法]先將母雞去毛雜,洗凈,濃煎雞汁,黃芪亦另煎取汁,每次以二汁加大米煮粥,待熟后服食,每日早晚各服1次。雞肉可取出佐餐服食。
[功效]可健脾益氣。適用于男子性事過頻所致的陰莖萎軟,勃起無力,頭目暈眩、心悸氣短、肢軟乏力等。
(12)蟲芪汽鍋雞
[原料]蟲草2克,黃芪20克,母雞1只,調料適量。
[做法]先將母雞去毛雜,洗凈,切塊,放入沸水鍋中汆2~3分鐘,裝入汽鍋中,去湯雞塊的浮沫后,將湯汁倒入汽鍋內,調入蟲草、黃芪、蔥、姜、椒、鹽、味精、黃酒等,蓋嚴,放籠內蒸2~3小時,去黃芪服食。
[功效]可健脾益氣,補腎填精,適用于陽痿,遺精,早泄,精液量少,不射精等。
腎虛水泛型的對癥生活
由于素體虛弱,久病失調,腎陽虧虛,腎陽不能溫煦脾陽化氣行水,使水邪泛濫上逆,或外溢肌膚,導致本證。
【臨床癥狀】
周身浮腫,下肢尤甚,按之凹陷沒指,腰酸痛,腹脹滿,尿少,兼有呼吸不利,咳嗽,痰鳴,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
【發病原因】
腎陽虛衰,不能制水,氣化失常,不能蒸動腎關,水液排泄障礙,故尿量減少;水液溢于肌膚則周身浮腫,腫甚則按之沒指,水停于腹則腹脹滿;水泛為痰,則喘咳痰鳴;痰阻氣機,肺失宣降,則呼吸氣短,水氣凌心則心悸,舌脈乃為腎陽虛衰之見證。
【辨證確診】
周身浮腫,腰以下為甚,小便短少,或咳逆上氣,痰多而稀,動則喘甚,舌淡苔白,脈沉細或沉弦。
【中醫治法】
[治法]溫陽利水。
[用藥]溫補腎陽藥:附子、肉桂、肉蓯蓉、仙茅、淫陽藿、巴戟天、蘆巴子。利水藥物:茯苓、豬苓、澤瀉、車前子、抽葫蘆、冬瓜皮、玉米須。
[主方]真武湯加減:附子、肉桂、茯苓、豬苓、白術、澤瀉、生姜。
[加減]重度浮腫加冬瓜皮、抽葫蘆;腹脹加大腹皮、黑丑;心悸加遠志、柏子仁;咳喘痰鳴加杏仁、細辛、五味子。
【中藥處方】
(1)真武湯化裁
[主治]紫斑消失,但面色萎黃,畏寒怕冷,手足不溫,納差,神疲,大便稀溏,面目浮腫或下肢腫甚,甚則全身水腫,按之凹陷沒指,腰膝酸軟,心悸,氣短因倦乏力,舌質淡,脈沉緩,尿蛋白不消。溫腎壯陽,化氣行水,佐以活血化瘀。
[處方]附子(先煎)9克,茯苓15克,白術9克,黃芪15克,白芍12克,桑寄生15克,鹿銜草20克,車前子9克,生益母草20克,丹參18克,牡丹皮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兩次服。
(2)參芪八皮湯
[主治]健脾益氣,利水消腫,理氣行痰。治療急性腎炎。
[處方]黨參、黃芪、桑皮、生姜皮、茯苓皮、大腹皮、陳皮、冬瓜皮、五加皮、西瓜皮。參芪用量為15~50克,八皮用量為5~15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服,每次200毫升。風水型加連翹、麻黃、杏仁;水濕浸漬型加防己、豬苓;脾腎陽虛型加桂枝、附子、干姜;肝腎陰虛型加黃柏、女貞子、枸杞子。
(3)參芪五草湯
[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利尿消腫,活血祛瘀。治療小兒急性腎炎。
[處方]丹參6~15克,黃芪9~20克,白花蛇舌草6~20克,益母草8~15克,夏枯草8~15克,魚腥草9~12克,紫草5~12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并給予西醫對證治療。
(4)活血化瘀方
[主治]養血活血,行滯消瘀,利尿消腫。治療急性腎炎。
[處方]當歸20克,桃仁9克,紅花9克,赤芍12克,牛膝12克,益母草15克,陳皮9克,丹參20克。
[用法]水煎,每日1劑,早晚服。兼脾虛型、癥見脘腹脹滿、食少便溏加山藥15克,焦白術12克,茯苓12克,草豆蔻12克;兼腎陰虛型,癥見咽干口燥、五心煩熱、口渴不欲飲加生地黃15克,丹皮9克,麥冬12克;兼腎陽虛型,癥見腰膝疲軟、形寒肢冷、小便頻數加附子5克(先煎),肉桂9克,淫羊藿12克,菟絲子15克;兼氣虛型,癥見皓白、少氣懶言、動則氣喘加人參6克,黃芪20克,白術12克;兼陰虛陽亢型加夏枯草12克,龍骨9克,鉤藤15克,珍珠母9克;浮腫甚,加大黃5克,芒硝6克,豬苓9克,桑皮12克;血尿者加大小薊各12克,三七粉6克;急性期加金銀花15克,連翹9克,蒲公英12克。
(5)活血利水方
[主治]活血化瘀,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治療急性腎炎。
[處方]益母草45克,丹參15克,赤芍15克,澤蘭20克,蒲公英30克,魚腥草30克,半枝蓮30克,車前子30克,白茅根30克,蟬蛻10克,甘草3克(兒童用量酌減)。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10天為1個療程。水腫較重者加豬苓;血尿明顯者加水薊、墨旱蓮;蛋白尿加芡實、赤小豆;氣虛加黨參、黃芪;血壓高者加鉤藤、菊花;咽喉紅腫疼痛者加板藍根;熱重傷陰加生地黃、玄參;伴皮膚瘡毒者加金銀花、紫花地丁;兼表證者加荊芥。
(6)腎炎1號方
[主治]健脾益腎,利水消腫。治療慢性腎炎。
[處方]黃芪20~30克,黨參20~30克,白術15~20克,茯苓20~30克,巴戟天10~20克,仙茅10~15克,菟絲子10~15克,姜黃10~15克,水蛭6~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有水腫者加用車前子(包)20~30克,豬苓20~30克,冬瓜皮20~30克;無水腫而見蛋白尿者加用金櫻子20~30克;有血尿者加小薊20~30克,藕節20~30克,琥珀粉(沖服)1~3克;有高血壓并發癥者用相應西藥對癥處理。
(7)腎愈2號
[主治]健脾補腎,利水消腫。治療慢性腎炎。
[處方]生地黃15克,黃芪30克,山藥15克,澤瀉15克,益母草15克,云苓15克,金櫻子15克,芡實30克。按生藥與成藥比例為21:1制成濃縮顆粒劑。
[用法]每次10克,每日3次,溫開水沖服,2個月為1個療程。
(8)健脾益腎化濁湯
[主治]健脾益腎,利水滲濕。治療慢性腎炎。
[處方]黃芪30克,白術15克,茯苓15克,杜仲30克,蓮子肉15克,地骨皮15克,澤瀉12克,山茱萸肉12克,玉米須30克,益母草30克,黃柏10克,白茅根30克等。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早晚分服。兼見心慌氣短、咳喘、面色蒼白、舌淡、脈細弱等肺氣虛癥狀者,重用黃芪至60克,加黨參30克;兼見形寒肢冷、腰膝酸軟、水腫明顯、舌淡胖、苔白、脈沉細無力等腎陽虛癥狀者,加制附子10克,肉桂6克,補骨脂15克;嚴重水腫持續不退者,加赤小豆30克,胡蘆巴30克,鹿茸2克,研粉分2次吞服。
(9)健脾補氣方
[主治]健脾益腎,補氣固澀,利水消腫。治療慢性腎炎脾腎氣虛證。
[處方]黨參15克(或太子參30克),生黃芪30克,炒白術12克,懷山藥15克,生薏苡仁20克,芡實15克,金櫻子15克,菟絲子15克,桑寄生15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口服,30天為1個療程。
(10)大黃附子湯合黃連溫膽湯化裁
[主治]面色萎黃不華,精神疲憊,少尿或尿多清長,或見浮腫,惡心嘔吐,食欲不振,舌體淡胖,苔白膩或黃膩,脈弱。
[處方]附(先煎)9克,大黃9克,黃連6克,半夏9克,蘇葉9克,竹茹12克,陳皮9克,茯苓15克,人參6克,黃芪15克,桃仁12克,益母草20克,白芍12克。浮腫尿少者,可加車前子12克,豬苓12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分早、晚兩次服。
(11)金匱腎氣丸化裁
[主治]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神疲乏力,畏寒肢冷,小便澀痛淋瀝不暢,舌淡苔白膩,脈沉細無力。
[處方]熟地12克,山茱萸9克,山藥15克,茯苓15克,澤瀉9克,牡丹皮9克,桂枝9克,附子(先煎)9克,黃芪15克,菟絲子15克,懷牛膝12克,白術9克,益母草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兩次服。
【針灸治療】
(1)陽水為病針灸治法
[治法]陽水為病,系肺氣失宣,水濕內停所致,腰以上腫宜發汗,故取列缺、合谷發汗解肌,通利肺氣;腰以下腫宜利小便,故取偏歷、陰陵泉利小便以消水腫;委陽為三焦下合穴,功可調三焦氣化功能以消水腫。
[處方]列缺、合谷、偏歷、陰陵泉、委陽。
[做法]取肺、脾經穴為主。針用平補平瀉法,以宣肺、解表、利水;表邪退后,宜參用陰水治法。
(2)陰水為病針灸治法
[治法]陰水病因脾腎陽虛,針灸脾俞、腎俞、復溜可溫脾腎元陽,促三焦氣化;灸水分利水以消水腫;灸關元培補元氣以溫下焦;補三陰交健脾利濕,通利小便。
[處方]脾俞、腎俞、水分、復溜、關元、三陰交。
[做法]取足太陰、少陰經穴為主。針刺用補法,并用灸法,以溫補脾腎,利水消腫。
【飲食療法】
(1)宜食食物
可選食冬瓜、赤豆、薏米、鯽魚等利尿消腫食物,也可選食牛、羊、狗肉、蝦子、海參等溫補腎陽之品;腎陰虛者,可選食甲魚、龜、胎盤、豬、牛、羊的脊髓及筋類等以補腎填精。
(2)忌食食物
腎虛水泛者忌鹽,鈉過多,也忌吃煙酒蔥蒜等刺激性食品。
【食療藥膳】
(1)赤小豆粥
[原料]赤小豆100克,大米100克。
[做法]將上料用水適量熬成粥,每日1餐。
[功效]清熱利水消腫。
(2)西瓜翠衣茶
[原料]西瓜青皮10克,綠茶適量。
[做法]倒開水適量沏茶飲用。
[功效]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用于急性腎炎或慢性腎炎水腫,伴有上呼吸道感染,且表現為咽喉紅腫疼痛、發熱者。
(3)薏苡粥
[原料]薏苡仁30克,大米100克。
[做法]加水適量熬成粥,每日1餐。
[功效]健脾利水消腫。用于腎臟病水腫而表現為脾氣不足,納呆食少,大便軟者。
(4)蔥白紫蘇粥
[原料]蔥白3~5段,紫蘇葉10克,粳米100克。
[做法]先將粳米熬粥,將成之時加入蔥白及紫蘇葉,蓋緊蓋悶一會即可,宜趁熱食用,每日1餐。
[功效]濕陽利水消腫。用于脾腎陽虛而見水腫者。
(5)千金鯉魚湯
[原料]活鯉魚1尾(約500克),砂仁5克。
[做法]收拾好鯉魚后,將砂仁,亦可加用生姜、蔥白少許,放于魚腹中,不宜加鹽,采用清蒸,熟后食肉喝鮮湯,亦可作為每日之副食。
[功效]健脾消腫。可用于腎病綜合癥低蛋白血癥,而表現為脾虛者。
(6)鮮燜冬瓜
[原料]冬瓜(含青皮)200克,白糖1匙。
[做法]將洗凈的冬瓜切塊,合白糖放入鍋中加水少量,小火燜熟。
[功效]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用于腎炎水腫而偏熱者。
(7)補腎鯉魚湯
[原料]杜仲、枸杞各30克,干姜10克,鯉魚500克(1尾)
[做法]前三味洗凈,裝入紗布袋,扎口;魚去鱗、鰓及內臟,洗凈,與藥同煮1小時,去藥袋。飲前食魚飲湯。
[功效]溫陽利水、補腎安胎。適用于腎虛妊娠水腫。
(8)姜桂茯苓餅
[原料]干姜、肉桂各3克,茯苓(去皮)30克,面粉、白糖各適量。
[做法]干姜、肉桂、茯苓分別為末,和勻,加面粉、白糖,與水調和后做餅,入籠蒸熟。每服15~20克。
[功效]溫陽利水。適用于腎虛妊娠水腫。
(9)黃豆芽蘑菇湯
[原料]黃豆芽250克,鮮蘑菇50克,調料適量。
[做法]黃豆芽去根,洗凈,加水煮20分鐘,下蘑菇片,入精鹽、味精,再煮3分鐘。佐餐食。
[功效]健脾、益腎。適用于妊娠水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