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九地篇(3)
- 孫子兵法(第十卷)
- 孫武
- 4864字
- 2021-05-24 11:23:13
當惡劣氣候來到時,那些在澳、新軍洞穴和地下坑道里的士兵們還有個安身之處,而在蘇夫拉灣露營的部隊則是備受煎熬。據估計,風雨雪過后,雙方淹死凍死的達上千人,僅蘇夫拉灣一地,凍傷者就逾五千人。
長時間的征戰和惡劣的自然條件已經使很多士兵產生了厭戰情緒,巴不得盡快結束這場戰爭。基奇納爵士恰巧此時視察了加利波利地區的部隊,耳聞目睹的一切促使他最終定下決心:早日結束這場曠日持久而毫無意義的戰斗的唯一辦法就是撤退。
12月19日,協約國軍隊開始分階段撤退。開始撤退時曾遇到敵人在海上的小規模抗擊,但這并沒有妨礙協約國軍隊在1916年1月8日至9日順利完成撤退任務。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英國人進行的這次撤退,比戰役的任何其它階段都更為出色。
達達尼爾海峽戰役對于英國人是一場大災難。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在任何一次戰役中都沒有遭到過這樣大的損失且一無所獲。在協約國參戰的四十八萬九千人中,傷亡達二十五萬兩千人,其中英國參戰的四十一萬人中傷亡二十一萬四千人,法國參戰的七萬九千人中傷亡四萬七千人。
土耳其參戰的約有五十萬人,傷亡達二十五萬一千人。但是土耳其保住了海峽,他們是勝利者。土耳其人和德國人分別在君士坦丁堡和伯林舉行了盛大的慶祝活動,贊德爾斯被稱為“東線的興登堡”,基馬爾被歡呼為“加利波利的救星”。
【原文】
快速乘虛戰法
所謂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后不相及,眾寡不相持,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敢問:“敵眾整而將來,待之若何?”曰:“先奪其所愛,則聽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簡評】
以絕對優勢兵力迅猛有力地乘敵之虛,是孫武主張的基本戰法。只有用快速乘虛戰法才能在戰場上打破敵人的協同、支援、互助,使其部隊出現“不相及”、“不相持”、“不相救”、“不相收”的混亂局面。欲取得上述效果,還有賴于“全爭”戰略思想及“伐謀”、“伐交”斗爭,以及展開分化瓦解工作。
【戰例】
李朔奇襲蔡州
唐朝在安史之亂后,國家開始從鼎盛走向衰弱,各地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各地節度使割據一方,獨攬軍政財政大權,營造自己的獨立王國,并在實力雄厚之時抗拒朝廷。藩鎮割據勢力的發展,進一步削弱了唐王朝的統治。唐王朝為了維護統一的局面,恢復中央集權,便在國家財力比較豐厚和邊疆形勢逐漸緩和的情況下,開始致力于削平藩鎮割據。公元807年,唐憲宗順利地平定了西川、夏綏、鎮海三鎮的叛亂,開始向淮西、成德的割據勢力討伐。李朔奇襲蔡州就是唐朝廷軍隊平定淮西節度使吳元濟割據勢力的戰例。在這場奇襲戰中,李朔針對士兵因屢戰屢敗而產生的厭戰心理,制定了利用險峻的地形,惡劣的天氣襲擊敵人的策略,以此穩定士兵的情緒,堅定他們殊死作戰的決心。最后,他的軍隊在雪夜攻下了蔡州城,活捉了吳元濟。這場戰斗的勝利,對平定淮西、成德的藩鎮割據勢力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元和九年(公元814年),淮西節度使吳少陽病死,其子吳元濟自己承襲了吳少陽之職,拒納唐朝吊祭使者,并且發兵在今河南舞陽、葉縣、魯山一帶四處燒殺擄掠。唐憲宗決定對他用兵討伐。朝廷調集軍隊從四面進攻淮西,其中南、北方向的軍隊曾稍有些進展;東、西路軍則被淮西軍擊敗。公元815~816年間,唐廷曾多次調整淮西的東、西路軍的統帥。朝廷派唐鄧節度使高霞寓接任原西路軍將領嚴綬,而高霞寓在朗山的一次戰斗中擊敗了淮西軍后,不久就在文城柵(今河南遂平西南)大敗。其后,再換袁滋接替高霞寓,在仍沒有什么進展的情況下,李朔作為唐、鄧、隨節度使代替袁滋,繼續擔負從西面進攻淮西的任務。可以說,李朔是在四路軍屢戰屢敗的情況下上任的。
公元817年正月,李朔到達蔡州。當時,唐軍在連敗之后,士氣低落,士兵都十分懼怕作戰。李朔上任后對士兵說:“天子知道我李朔柔懦,能忍受戰敗之恥,所以派我來安撫你們。至于攻城進取,那不是我的事。”士卒們聽了李朔的這些話,才稍稍安下心來。
李朔針對官兵們的這種心理狀態,首先做了許多安定軍心的工作。他親自慰問士卒,撫恤傷病者。當地由于戰亂頻繁,大批老百姓逃往他鄉。李朔派人安撫當地百姓,以他的軍隊保護他們。在軍中,李朔也不講究長官的威嚴,不強調軍政的嚴整。他的這些行動,一方面安撫了士兵,另一方面也是向敵人佯示無所作為。他的行動果然麻痹了吳元濟,吳元濟對這位上任前名位不高,也沒有什么名氣的唐軍將領放松了戒備。
在將士情緒稍穩定一些后,李朔開始著手修理器械,訓練軍隊,以提高軍隊的戰斗力。他制訂并實行了優待俘虜及降軍家屬的政策,在先后俘獲了吳元濟手下的官員、將領丁士良、陳光洽、吳秀琳、李佑等人后,對他們給予信任,并且委以官職,并通過他們逐漸摸清了淮西軍的險易虛實。
同年五月,李朔奪占了蔡州的一些外圍要點并占領了蔡州以南的白狗、汶港、楚城等地,切斷了蔡州與附近申州、光州的聯系。五月二十六日,李朔派兵攻打朗山,淮西軍隊前來救援,唐軍遭到內外夾擊而失利。他手下諸將都懊喪不已,但李朔并不氣餒,他說:“我如連戰皆勝,敵心戒備。此次敗北,正可麻痹敵軍,為以后攻其不備奠定基礎。”他在戰后招募了敢死的士兵三千人,早晚親自訓練,以增加軍隊的突擊力,為襲擊蔡州作準備。
九月二十八日,李朔經周密準備,率軍出其不意地攻占了關房(今河南遂平)外城,淮西軍千余人被殲,其余人退到內城堅守。李朔命令軍隊佯退誘敵,淮西軍以騎兵五百追擊官軍,官兵受驚欲退,李朔下令道:“敢后退者斬。”于是官軍又回軍力戰,擊退敵軍。將士們要乘勝追擊攻取其城,李朔不同意,他認為,如不取此城,敵人必分兵守之,而敵人兵力分散,正好利于奪取蔡州,因此他下令還營。這時,降將李佑向李朔建議:“蔡州的精兵都在洄曲及周圍據守,蔡州城內都是些老弱兵卒,可以乘虛直抵蔡州城,等外邊的叛軍聽到消息,吳元濟就已經被擒了。”李的意見,正好與李朔的想法不謀而合。
十月,李朔見襲擊蔡州的條件已經成熟,便開始部署襲擊蔡州計劃:李朔命隨州刺史史文鎮守文城柵命降將李佑、李忠義(即李憲)率三千士兵為前驅,自己率三千人為中軍,李進城率三千人為后軍,奇襲蔡州。為嚴守行動秘密,軍隊從文城柵出發時,李朔不告訴他們行動的目的地,只命令說:往東前進。這一天,天氣陰晦,風雪交加,軍隊東行六十里后到達張柴村。李朔率軍迅速襲破了這個村子,全殲淮西軍布置在這里的守軍及通報緊急情況的烽火兵,搶占了這一要地。李朔命令士兵稍俟休息,吃點干糧,并布置留下五百人截斷橋梁,以防洄曲方面的淮西軍回救蔡州,另留五百人以警戒朗山方向的救兵。布置完畢后,李朔親自帶領部隊乘夜冒雪繼續向東急進。將領們請示去哪里,李朔告訴他們:去蔡州城捉拿吳元濟!將士們聽了都大驚失色,以為此去必死無疑。這夜的天氣異常寒冷,大風夾送著大雪,旌旗也被風撕裂,沿路都可看見凍死的兵士和馬匹,軍隊所經的道路非常險峻,盡是官軍從未走過的。因為李朔宣布了嚴格的軍紀,因而沒有人敢違抗。軍隊繼續行進了七十里,趕到蔡州時,天還沒亮。近城處有個鵝鴨池,李朔命令驚打鵝鴨以掩蓋軍隊行進的聲音,分散淮西軍的注意力。
自從吳少陽抗拒朝廷以來,官軍不到蔡州城下已有三十多年了,因此蔡州城的戒備松弛,淮西軍未作防范。李朔的軍隊很快進入了蔡州城并占領了戰略要地。天明雪止之時,有人告訴吳元濟說,唐軍已至并占領了蔡州。這時,吳元濟根本不相信唐軍會來得如此迅速,后來聽到李朔的號令,才倉促率親兵登上牙城(內城)抗拒。蔡州民眾幫助唐軍火燒內城南門,唐軍破門擒獲吳元濟。當時,吳元濟的部將董重質擁有的精兵數萬據守洄曲,李朔派人厚撫董重質的家屬,叫董重質之子前往召降董軍,使這部分淮西軍歸降朝廷。唐廷北路軍此時也占據洄曲。申光二州的守兵見蔡州已破,也先后投降,淮西平定吳元濟之戰至此宣告結束。
淮西藩鎮平定后,成德方面的割據勢力懾于唐軍的壓力,也先后上表歸順朝廷。淮西、成德為唐代藩鎮據勢力中的強鎮,這兩個方面割據勢力的削平與歸順,使唐王朝又獲得了暫時的統一。
從李朔奇襲蔡州而取勝的過程可以看出,李朔不僅通曉孫子所說的一些重要的用兵原則,如示弱惑敵、速戰速決、避實擊虛等等,而且他還善于根據士兵的心理狀態,利用地形、氣候等作戰條件對士兵心理的影響,確保軍隊戰斗力的充分發揮。這就是“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李朔很清楚他所率領的是一支多次戰敗、士氣受到影響的軍隊,要想讓這支軍隊有戰斗力,就必須將士兵置于惡劣的環境中,那時,“士兵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而斗。”因此,他選擇了風雪嚴寒之夜,讓士兵“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最后一舉成功。
朱棣被討伐轉而勝
征虜大將軍耿炳文奉建文帝之命率左右副將軍李堅、寧忠等三十萬之師討伐燕王軍隊。耿炳文屯兵真定城,命徐凱率兵駐河間,潘忠在莫州扎寨,楊松領兵屯雄縣。
朱棣派張玉前去探聽虛實。張玉偵察回來報告:“耿炳文乃宿將之才且年老,潘忠、楊松有勇無謀,觀其軍隊行軍安營,紀律渙散,是必敗之兵。應先打敗潘忠、楊松,才可打通其扼住我們的南路。”朱棣聽罷心中大喜,隨即移軍涿州。燕軍乘夜色渡過白溝河,直逼雄縣城下。時值中秋佳節,秋高氣爽,守將楊松毫無戒備,宰牛飲酒,醉飽酣睡。朱棣對諸將說:“今天是中秋,對方沒有防備,可以一舉殲滅他們。”子夜時分,燕軍順著城墻攀緣而上,大刀闊斧殺入城中。楊松和部下毫無準備,倉促應戰,不支潰敗,楊松竟死于敵軍之中。朱棣得了雄縣,估計潘忠駐扎在莫州,還不知雄縣已失,必然會帶兵前來援救,便對諸將說:“我一定要活捉潘忠!”當下命令千戶譚淵率兵千余人偷渡月漾橋,伏兵于水中,待潘忠過了月漾橋,占據橋頭,截斷他的歸路。不出朱棣所料,潘忠接到報警,不一會兒,即率軍前來增援,越過月漾橋后,直奔雄縣沖來。朱棣麾師出城,列陣迎敵,一時陣前金鼓大震,路旁火炮齊放,潘忠軍未及交鋒,已是膽戰心驚。這時,前面的燕軍生龍活虎,勇不可當;后面有伏兵占據橋頭,堅不可摧,潘忠腹背受敵,料知不是敵手,只好且戰且退,退至橋邊,被譚淵生擒活捉,潘軍士兵紛紛溺水,降者不計其數。
朱棣在敵人大兵壓境的態勢下,臨危不懼,避其鋒芒,攻其薄弱環節。趁雄縣一役中秋敵疏于防范之時攻其不備;趁莫州之役敵人不明自己虛實時,誘敵深入。由于時機選擇得好,用謀得當,朱棣取得了這兩次戰役的勝利。
朱棣揮師東下
建文元年(1399年)秋七月,朱棣從北平起兵后,揮師東下,占通州,陷薊州,星夜襲擊遵化,又遣精兵擊奪居庸關。都督宋忠聞此消息率兵三萬殺氣騰騰奔殺而來,擁兵占據懷來,想要復奪居庸關要塞。朱棣召集諸將商議退敵之汁。眾將紛紛說:“敵強我弱,很難與之爭個勝負高低,應當堅守城池,等其攻城時,再尋機打敗他們不遲,主動出擊未必能占便宜。”朱棣說:“應以智謀取勝,不可力取。宋忠辦事獨斷專行,剛愎自用,性情輕浮暴躁,缺少謀略。況且他們的兵馬是剛剛集攏起來的,軍心渙散,人心不一,乘他沒有穩定下來,大兵未到之時攻擊一定能夠取勝。”
宋忠的兵將多是北平人,下令攻打居庸關前,宋忠欺騙士兵們說:“你們各位家眷老小都在北平,聽說都被燕王的士兵斬盡殺絕了,暴尸街頭,你們隨我前去報仇雪恨。”士兵們被宋忠的謊言所蒙蔽,各個咬牙切齒,人人怒目圓睜,摩拳擦掌,準備拼殺。朱棣聞聽此消息后,即吩咐士兵集合宋忠士兵的家屬打著旗幟,列于陣前,宋忠的士兵在陣前,遙見燕王軍隊里打著旗號的,不是自己的父兄,就是子弟,遂彼此呼喚著親人的名字相互問候。宋忠的謊言被揭穿了,宋忠軍隊人心渙散,都說宋督軍欺騙了他們。有領頭的一聲鼓噪,士兵們都相繼倒戈,陣前嘩變。宋忠不防士兵陣前起義,自相殘殺,陣腳大亂。朱棣麾師乘勢殺來,鼓聲動天,士兵們奮勇爭先,眼見得宋忠軍隊人仰馬翻,一敗涂地,潰不成軍。宋忠部下孫泰英勇無敵,左右沖殺,但終不能扭轉敗局,最后又被流矢所中,戰死陣前。宋忠率親兵倉皇逃入懷來城,城門還未及關閉,就被追殺而來的燕軍一擁而入。宋忠被擒遭殺,守城將士見失去了主帥,遂紛紛繳械投降。
此次戰役,朱棣即巧妙用計,使宋忠軍“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人心大亂。從而大勝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