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孩子餓了就要吃東西
- 誰在掌控你的人生:破解生命的四大魔咒
- 韋志中
- 2862字
- 2021-05-06 17:00:36
陳逸蕓如約來到了咨詢室,這是她的第二次咨詢。看到她簡潔時尚的裝扮時,李承軒也眼前一亮,微笑著和她打招呼。
坐定之后,李承軒微笑著說:“上次布置的作業你帶來了嗎?”
“帶來了。”陳逸蕓從挎包中拿出一沓紙,放在面前的小茶幾上。
李承軒要求陳逸蕓在每次咨詢結束之后,都要完成家庭作業。好久沒有做過作業的陳逸蕓覺得好新鮮,仿佛又回到了純真的學生年代。面前是一沓“此時此地情緒畫”,她就像小學生那樣,每晚都認真地畫出自己當天的感覺和情緒。雖然她不會畫畫,但李承軒說過,隨便涂鴉也行,只要用心感受自己內心情緒的顏色和形狀,想涂什么就涂什么。
李承軒從茶幾上拿過那些畫,仔細瀏覽著,感受著她畫中的情緒。他一邊看一邊說:“現在,你愿意和我分享一下你作畫時內心的感受嗎?比如整個作畫過程中的思考、情緒上的波動,等等。”
陳逸蕓說:“我在做作業的過程中,不斷地思考‘畫畫真的有用嗎’這個問題。我不知道畫畫是不是真的能夠幫助我解決自己的問題,同時,畫畫的過程中會覺得很傷感。覺得自己活到現在,好像都把時間浪費在自我掙扎上面了。我常常覺得自己就像生活在一堆亂麻里。”
說到這里,陳逸蕓停頓了一下,看了看李承軒認真傾聽的雙眸,接著說道:“有一次,孩子看了我的畫,她說,‘媽媽,為什么你的畫總是黑黑的呢?’當時我一下子愣住了。當我重新拿起自己的畫細看時,感覺自己就像面對著一個又一個旋渦。那些沒有其他顏色的畫,就像是我的內心,一片黑暗和混亂。”
李承軒點點頭,說:“我看到你最后這張畫,已經多了些溫暖的顏色。在你的畫中,我看到了你的改變和突破。”
“是的,我也感覺到了。聽了我女兒的話之后,我畫畫時,能夠感覺到自己的情緒隨著畫筆在紙上流動。過去我對情緒根本感覺不了。”
“你一直都這樣?”
“不是,以前我能夠感覺得到的。但是后來,我變得不輕易表達情緒了。有時候內心明明有感動,或是憤怒,我也壓抑著不去表達。”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有時候可能會不得不掩飾自己內心真實的情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模式。情感來臨時,它就自動地躲在背后了,我們往往很難看到真實的它。”
“是的,但是我發覺近年來我已經壓制不住了。我失控的次數越來越多,在面對一些人的時候,發脾氣已經成了家常便飯。”
“假如把你的內心比作一個容器,情緒比作某種物體。當你不斷地把這個物體裝入那有限的容器的時候,最后容器會怎么樣?”
“裝不下去,會流出來。”
李承軒點點頭。
陳逸蕓說:“我決心來做咨詢,也是希望能夠為自己的情緒找到一個出口。這樣說,我是不應該繼續控制自己的情緒了,是嗎?”
聽到這里,李承軒站起身來在白板上畫了一個圓圈,然后在圓圈的中間畫了一條分界線,他在左邊的半圓里寫上“個性”,在右邊的半圓里寫上“情緒”。寫完之后,他轉身問陳逸蕓:“你覺得,如果我們把人分成理性的自我和感性的自我,哪一邊屬于理性,哪一邊屬于感性?”
陳逸蕓說:“我的理解是,理性的區域是在‘個性’這邊,感性的區域是在‘情緒’一邊。”
李承軒點頭:“沒錯,你說得很對。現在,讓我們來想象一下,如果把其中一個比作大人,另一個比作小孩,你覺得哪一個是大人,哪一個是小孩?”
陳逸蕓說:“我覺得‘情緒’更像一個小孩子,‘個性’更像一個大人。”
李承軒說:“是的。既然情緒是一個小孩子,那么就不要試圖和情緒講道理,小孩子都是重感受的,他們能夠理解的道理是很少的。”說完,他順手在個性一邊寫上“大人”和“講道理,重邏輯”,在情緒一邊寫上“孩子”和“重感受”。
陳逸蕓坐在一旁看著他不斷地寫寫畫畫,內心感觸良多。自己的情緒的確就像一個孩子,一個非常頑皮到處惹是生非的孩子,有時候自己簡直對它無能為力。
寫完之后,李承軒回到對面坐著,輕輕地問陳逸蕓:“當你看到這個圖的時候,內心有什么感受嗎?”
“我感覺,個性就如同一個喜歡講道理的大人,他以自己的經驗來告訴小孩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而情緒不過是一個注重感受的孩子,他無法理解大人的話,不明白為什么有些事情不能做。也就是說,我常常忽略了情緒本身。”
李承軒說:“這還不是最核心的。最核心的是你要怎么樣讓情緒變成一個好孩子、乖孩子。過去,你都用什么方法來‘管教’它?”
陳逸蕓說:“當某種情緒產生的時候,我首先會覺得,有這樣的情緒不應該。比如憤怒的時候,我會要求自己去理解別人;悲傷的時候,我會要求自己不要軟弱;當感覺到溫暖的時候,我會跟自己說,別受了一點點好處就恨不得把心掏出來,這樣做是很幼稚的,人家根本不需要你這樣做。”
李承軒理解地點頭:“我們現在知道了,情緒就像一個孩子,當它有憤怒的時候得不到表達,當它有悲傷的時候不能放聲哭泣,當它覺得溫暖的時候不能被別人知道。于是,它變得越來越憤怒,越來越悲傷,越來越和別人疏離。你知道,孩子長到一定歲數,會進入叛逆期。情緒這個孩子也不例外,它越來越想要實現自己。它會用一種自己的方式去表達出來,你意想不到的方式,你也控制不了的方式。當它這樣做的時候,就開始影響你的生活和人際關系。它總會在不適合的場合出現,讓你陷入困境。是什么原因讓它變成這樣的呢?”
“是因為我把它控制得喘不過氣來。”
“對,是因為用了控制的方法,而不是和它溝通。你想一下,如果一個孩子因為饑餓而哭泣,你卻跟他說,別哭了,沒看見我正在忙嗎?這有用嗎?”
陳逸蕓搖搖頭問:“這樣沒有用嗎?”
“當一個小孩哭著告訴你他肚子餓了,你認為他想要得到什么?”
“食物。”
“對啊,結果你給了他什么?”
“我什么都沒有給他,反而要他理解我。”
“那你應該怎么做?”
“我應該找點東西給他吃。”
“對啊。同樣的道理,當悲傷來臨的時候,你叫它回去,不要出來,你想它真的會心甘情愿地回去嗎?它消退了,其實卻隱藏在你的心里徘徊,看能否找到適當的時機發泄。”
“那么,也就是說,我開始有了悲傷或憤怒情緒的時候,是可以表達的,是嗎?”
“是的。”
“我經常表達憤怒的情緒啊,但是后果很糟糕!”
“表達是有很多方式的,對不對?行為表達是一種表達,語言表達也是一種表達。如果你覺得自己以前的方式不是那么適合,你為何不換一個更溫和一點的方式呢?”
陳逸蕓想了一下,覺得很有道理:“也就是說,如果我覺得很憤怒,我可以跟對方說我覺得很憤怒,而不是對著他破口大罵?”
李承軒說:“對,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對方會更能理解和接受。只要你的情緒被接受,它就會慢慢地平息下來。”
陳逸蕓聽到這里,內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的確,在很多時候,她痛恨自己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阻礙了自己的親密關系發展或者讓其他的人際交往出現困難。越是這樣,她就越避免和別人去交流。但是為了生存,她還是得回歸社會,于是,她開始尋找各種對付情緒的方法,卻發覺收效甚微。而今天,她終于知道,是什么原因讓自己的情緒變得難以控制,以后,自己只要懂得怎么去表達情緒,生活起來,應該就會更加順利一點。
想到這里,她不由得站起身來,對著李承軒鞠了一躬:“謝謝您給我指點了迷津,讓我受益良多。”
李承軒說:“這些收獲,你需要用心地去體會,慢慢地讓它們真正成為自己的一部分。我相信,在你下次做作業的時候,對情緒的感悟,會更深刻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