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第1章 我不是三姓家奴
故事的開始,讓我們猜一個歷史人物,給出以下幾個條件:
出身微賤;從濠州一帶發跡,并依附大軍閥;歷經千辛萬苦解決了大軍閥的兩個親生兒子并逐步掌握大權;曾是一字王,但稱帝后不久才改國號,并沒有沿用之前的一字王作為國號;定都南京;孫子丟掉了國家;自己只用過一個年號;自己謚號是高皇帝。
熟悉歷史的朋友可能立馬會想到我們的大明太祖朱元璋,很遺憾,我們的主角并不是他,而是另一個人物,即南唐開國皇帝李昪(徐知誥)。在以上條件中,他倆的相似點很多,唯一有區別的是國號那個,朱元璋曾是吳王,稱帝后立刻改國號大明;但李昪曾是齊王,建國稱帝國號為齊,兩年后認為自己是唐朝皇室后裔,才改國號為唐,因此兩者是有區別的。
那我們的李昪究竟有什么不一樣的人生履歷呢?
唐光啟四年(公元888年),這個數字很吉利哈,這一年的農歷十二月二日,李昪在徐州彭城(今江蘇徐州)出生了。值得說明一下的是,換算成公歷,當時也是公元888年12月28號。但當時我們的李昪是不叫這個名的,就稱呼他的小字彭奴吧。古有南宋劉寄奴,今有南唐李彭奴,巧得是兩人都是徐州的,老鄉。
彭奴后來自稱是大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玄孫,這點如今已是真假難辨,留在后文再說。畢竟能傍上個帝王后代,名人后裔,確實能為自己添光加彩。
但實際情況是,彭奴家當時肯定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再加上自己有個不靠譜的老爸,據說每天呆在寺廟念經,成了半個和尚,所以年幼的彭奴指定過得不幸福。就在他六歲,這個老爸也去世了,只留下他與他母親劉氏,成了孤兒寡母。
而當時已經是大唐王朝末期,這個昔日不可一世的強大帝國如一臺使用多年的機器一般逐漸老化并終將被人們棄用。在那個年代,朝中烏煙瘴氣,地方藩鎮割據,戰火連綿。為了躲避戰亂,伯父帶著這對母子東奔西逃,一路南下,來到了安徽一帶,最終流寓在濠州。
在這里,他遇到了自己人生當中的第一位大貴人——淮南節度使楊行密。楊行密是后來五代十國不可多得的能有成就并被大多數人稱贊的君主,當時他正好攻下濠州,指不定正是在軍隊進城的時候遇到了夾道觀看的彭奴這個小朋友。
我們可以想象,楊行密一眼就看到了彭奴,暗暗驚奇這個小男孩面對軍隊的無畏與好奇,并被他的相貌所驚訝,于是,他決定收養下這個孩子。想必他的母親是支持的,畢竟如此亂世,只有一番作為才能扎下根,于是忍痛割愛,將自己的孩子叮囑幾句就送走了。可以說,這次相遇,是兩位開國君主的偶然相遇,仿佛命中注定一般,不過兩人都不知而已,一個已歷經生死,一個卻未諳世事。
養子在五代十國時期最為盛行,明明自己已有孩子,卻還要收養別家孩子。或許是為了籠絡人心,或許是為了增加自己安全感,或許是為了讓自己事業后繼有人,總之當時的軍閥很喜歡以別人為養子。
但正如普通家庭一般,楊行密的親生兒子們很是不喜歡這個外來的弟弟,尤其是他的大兒子,對彭奴十分厭惡,這可確實可憐了這個孩子。楊行密也很頭疼,這可怎么辦?總不能把他退回去吧,做事半途而廢可是會遭恥笑的。
思前想后,他想到了自己的老朋友兼同事——徐溫,他決定把彭奴給徐溫收養。托付給徐溫的時候,他說:“我猜以后我大兒子終究不能容得下這個苦命的孩子,但我看他相貌非凡,只能將他交給你了。”一個是上司,一個是部下,這也不好推脫,再加上自己可能有這個想法,于是收下了彭奴,并決定讓他跟著自己姓,姓徐,名知誥。
誥字可不同尋常啊,當時統治者對下屬的訓誡才能用誥,冥冥之中或許是名字取得好,上天也在幫他,讓他以后還真的成了統治者,當然,這一切是沒人能預料到的也是彭奴從未想象過的。于是,我們的李彭奴遇上了人生第二個貴人,并有了一個嶄新的名字。
有人可能會說,哎呀,這不就是“三姓家奴”嘛,但歷史終將證明,未來李昪也終將證明,自己是大唐后裔,有名有姓的開國皇帝。而不是所謂的三姓家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