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3評論

第1章 你們對我總不敢放手!--孩子依賴父母的根本所在(1)

看著孩子,我們會忍不住想,這么小的孩子,他自己能做什么?不管他他肯定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所以我們舍不得放手,不忍心放手,我們甚至提醒自己:不能放手。可以說,是我們自己親手將孩子的雙手雙腳綁住了,他不依賴我們又能怎么辦呢?

1. 從小就有人替我做事!--對孩子的事,媽媽不要包辦代替

孩子依賴的最突出表現之一,就是他什么都不會做,所有事都得我們來動手。而問及孩子為什么不會自己做時,他多半都會非常理直氣壯地回答:“從小就有人替我做事!我不用動手。”

一位媽媽曾經講過這樣一件讓她哭笑不得的事情:

我什么都替女兒做好了,就希望她能出人頭地。女兒也爭氣,考上了外地的大學。一次中秋節前我收到了女兒寄回來的很大一包快遞。我還滿心歡喜,想著女兒長大了,知道心疼我們了,還給寄禮物回來。我開心地打開了包裹,結果卻一下子傻了眼,原來包裹里是一堆臟衣服,隨包裹還有一張紙條--媽媽,給我洗了。

一個已經上了大學的孩子,竟然連衣服都不會洗,甚至打包郵寄回家讓媽媽給洗。遇到這樣的事情,相信我們也應該感到無奈了吧!

看看現在的孩子,吃飯得要我們一口一口地喂,絕對不肯自己吃;睡覺也要有人陪,否則就鬧脾氣不肯上床;早上起床不疊被子,吃完飯也不懂得幫忙洗碗,就連書包文具也必須我們幫他收拾好,他自己絕對不會動一根手指頭……

我們希望孩子照這個樣子發展下去嗎?未來孩子終歸是要走出家門的,他得自己面對各種各樣的問題。也許現在幫他穿個衣服、喂個飯不算什么,對我們來說也是舉手之勞。可未來他要工作了,要自己去處理人際關系了,我們能幫得了嗎?我們能代替得了嗎?

我們都知道這句俗語“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如果我們現在不替孩子的未來多多考慮,那么隨著他一天天長大,未來他不能解決的問題會越來越多。這就像是一個因果循環,我們不能自作自受,更不能讓孩子也自作自受。

所以,少一些包辦代替吧!放開我們的手,也放開對孩子手腳的束縛,讓他學會用自己的雙手做事,學會用自己的雙腳走路,這樣孩子的成長才不會被禁錮啊!

l引導孩子從依賴向主動做事過渡

我們首先應該正確來理解孩子的依賴。孩子成長過程中會有依戀期,如果此時我們反而和孩子過分疏遠,甚至“逼”著他要他自己獨立的話,這會讓他感覺很沒有安全感。所以,我們要允許孩子在最開始時對我們適度依賴。

不過,我們要有一個培養孩子獨立的意識。比如,孩子小時候會拿著餅干盒希望我們幫他打開,前幾次我們要教給他看怎么打開,過后就要鼓勵他自己去動手。我們要注意話語的引導,我們可以溫和地說:“你不想自己試試嗎?自己打開了你就可以自己拿餅干吃了。”我們要注意說話的口氣,別生硬地說:“真笨,連個盒子都打不開!”否則孩子會認為自己很笨,而更加不愿意自己動手。我們應該吸引孩子的興趣,讓他產生一種想要自己動手的欲望,逐漸地讓他從對我們的依賴變成有意識地去主動做事。

l把做事的主動權交還給孩子

雖然孩子有了主動做事的意識,可我們如果不放手,他還是學不會自己主動做事。所以,我們要能將做事的主動權交還給孩子。

當孩子產生想要動手做什么的欲望時,我們先要看看那件事是不是在孩子的能力范圍之內,如果他完全可以做到,我們就要放手讓他自己去嘗試;如果這件事并非他能力所及,比如修理家具等等,我們可以讓孩子在一旁看著我們做,或者建議他去做別的事情,但不要粗暴地拒絕他。不過,我們要注意到孩子的成長,要隨著他年齡的增加逐漸讓他做更多的事。

l提高孩子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讓孩子做事,我們可以先從提高他的生活自理能力開始入手。從最簡單的自己吃飯、穿衣、睡覺、洗臉刷牙,再到稍微復雜的整理自己的書包文具、起床后整理床鋪,然后再到清掃房間衛生、整理雜亂的各種物品,等等。

我們最開始要給孩子做一個好的示范,不要對他要求太高,只要他能有始有終地將事情做完就好。當看到孩子做得不太好時,我們也別急著上去幫忙,可以提個醒,讓他自己去尋找最合適的解決辦法。當孩子逐漸具備了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之后,他就有“資本”再去發展其他的能力了。

2. 反正你們會保護我!--教孩子自我保護,而不是過度保護他

我們總覺得孩子很容易就會受到傷害,比如他會不小心被開水燙傷,會不小心走路跌傷,會受到壞人的欺騙,會被不良事物引誘……如果沒有我們保護著,他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危險。于是,我們“不得不”去做孩子的盾牌,幫他擋下各種各樣的傷害,讓他能在“純凈”的空間中向“正確”的方向成長。

可我們的保護能持續多久呢?當孩子最終不得不從我們的保護圈中走出來時,他豈不是還要面對重重困難?

在《西游記》中,孫悟空為了保護唐僧不被妖怪抓去,就在地上畫了個圈,讓唐僧不要走出圈子,否則性命不保。我們對孩子的保護就像那個圈子,但很顯然,我們不是孫悟空,我們沒有那么神通廣大的本事,所以保不了孩子一輩子。既然這樣,與其讓孩子總躲在圈子里受保護,倒不如教他學會自己保護自己。孩子對自己的保護才是他的“貼身防護服”,要遠好過我們這種隔空設下的安全網。

有位老師講過這樣一件事:

有一次春游,中午吃飯時我看見班上的小威對著雞蛋發愣。我問他是不是需要幫助,他皺著眉頭為難地說:“老師,在家吃雞蛋都是媽媽給我剝好皮的,她不讓我自己剝皮,說是怕扎了我的手。現在媽媽不在,我不敢自己剝呀!”我不禁覺得驚訝,小威已經是4年級的小學生了,剝雞蛋皮還能扎著手嗎?媽媽的保護有些太過了吧!

也許我們之前看見孩子有一次剝雞蛋皮不小心扎到了手,于是我們就此推斷孩子以后剝雞蛋皮就肯定會扎手。我們所謂的“保護”,卻讓孩子形成了不正常的依賴。

而且,依賴之下,有的孩子還可能會反其道而行之,反而“迎難直上”。因為在他心中已經有了這樣的認知“反正你們會保護我”,他可能就會魯莽地去冒險。

所以,我們該好好反思一下了,為了讓孩子不再依賴我們,還是教他學會自我保護吧。

l別用打罵來“保護”孩子

曾經有位媽媽向心理專家咨詢過這樣的一個問題:

我還是能放開手讓女兒自己玩的,只是一看見她有危險動作,我就直接說她。如果下次再犯,我就打她手心來懲罰她,直到她不敢再犯為止。我想知道我這樣做對嗎?

我們也來想想這個問題吧,我們之所以會去打罵孩子,就是因為他做了讓自己陷入危險的事情。我們將自己的心情歸結為擔心,便忍不住訓斥他,希望他能記住。可孩子對世界有一種強烈的探索欲望,而我們的恐嚇卻會傷害他的欲望,反而讓他的膽子變小了。我們想保護他,但最后實際卻傷害了他。顯然,這位媽媽的做法是錯誤的。

如果我們要保護孩子,就要丟掉這種以擔心為借口的“打罵”,少說類似于“讓你別做,你非去做,活該”這樣的話,多提高孩子的危險意識,讓他自己主動不去做危險的事情。

l適當地允許孩子冒點“小險”

我們不希望孩子遭遇危險,可我們怎樣才能讓孩子自己躲開危險呢?

有一個很普遍的例子:我們告訴孩子開水杯很燙,可還是有很多孩子被開水燙著。這就是因為,孩子沒有明白“燙”是什么意思。正確的做法是,我們讓他輕輕地碰一碰裝了開水的杯子,讓他體會到被燙的感覺,這樣下次他再看見開水時,自己就會躲開。

同樣的,我們要適當地允許孩子冒一些“小險”,故意在家里亂堆東西,教他如何繞開或跨過行走;走路時故意擠一擠他,讓他知道如果遇到過道狹窄時他該怎么走;等等。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陪在他的左右,雖然我們不能過度保護,但最基本的保護還是要有的。而且,當孩子犯了錯時,我們別去訓斥他,而是告訴他應該怎么做,讓要他體會正確的做法。

l教孩子逐漸熟練掌握應對危險的能力

我們不愿意讓孩子碰菜刀,因為怕他拿不穩而切到手,但為什么我們切不到自己的手呢?因為我們熟練了。所以,我們也可以多給孩子一些鍛煉的機會,讓他能熟練處理各種危險,讓他也能積累一些處理危險的經驗。

我們可以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逐漸讓孩子接觸更多類似于做飯這樣的事情,讓他多動動手,在做之前我們要將工作的要領完整地教給他,最好還要示范給他看,然后就要放手讓他去做。當孩子從不會到學會,再到熟練之后,我們還用擔心他遭遇危險嗎?

3. 你們不信我能做“財政大臣”--放手,讓孩子試著持一次家

一說到讓孩子參與家庭中的“財政大事”,很多媽媽都會使勁搖頭。有的媽媽說:“孩子懂什么?讓他參與進來,還不全順著他的意思來?那錢還不亂花?”有的媽媽又說:“可不能讓孩子管錢,丟了怎么辦?”更有的媽媽說:“平時說他他還不聽話呢,這要是讓他管了錢,他還不把所有事都辦糟糕了?”

我們想得是不是有些太多了?孩子連試都沒試過,我們從來都沒信任過他,又怎么知道他做不了這個“財政大臣”呢?

一位媽媽曾講過這樣一件事:

讓兒子管一天錢是我臨時決定的,我想讓他體會一下管理家庭財政的感覺。星期天早上,我給了兒子150元錢,告訴他這是一天全家人的伙食費和其他方面的小額消費,然后我便撒手不管了。

讓我很意外的是,兒子居然將這些錢分配得很好,一部分用來買三餐的食材,一部分用來去超市買家庭生活用品。我以為兒子沒注意到家里已經沒有衛生紙了,原來他早記在心里了。一天下來,兒子不但沒將所有錢都花光,還給我剩回來35元。

晚上全家開總結會時,兒子說:“媽媽,看來這家還是不好當。之前您沒讓我管過家,所以我不覺得花錢有什么。可真讓我管錢的時候,我才知道每一分錢都挺緊張,管錢還真是大學問啊!”

讓孩子管一次家,就是要讓他有一次親身實踐。我們之前是不是也和這位媽媽一樣,感覺孩子對錢沒什么概念呢?可實際上,這位媽媽卻在兒子身上看到了他的另一面。我們的孩子也許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只要放一次手,我們就能發現孩子正在慢慢長大。

即便孩子真的不會花錢,這樣的一次親身經歷,也會讓他清楚家庭一天的正常開銷都是什么,同時也讓他明白怎樣使用錢財才是最佳消費模式。孩子就會學會換位思考,在未來的生活中,他也許就不會再盲目地提出不合理的消費需求,也許他還能學會更合理地支配自己的零花錢。

放手,讓孩子持一次家吧!我們具體該怎么做呢?

l將家中的財政狀況告訴給孩子

知曉家中財政狀況是持家的前提,我們要適當地將“家底”告訴給孩子,讓他了解我們每月大概掙多少錢,有多少會被用于日常開支,又有多少用于臨時事務,還要留下多少以備不時之需,等等。

當孩子知道我們家中的基本財政狀況后,再讓他持家時,他就能按照家中的基本經濟狀況去做,也許他也會自動克制自己高消費的欲望,并自覺地為家庭理財出謀劃策。

l允許孩子參與家中的理財大事的討論

從躍超上小學開始,媽媽就有意識地讓他參加家庭中的重要財務決策,一家三口每人都有一票表決權。每當家中需要購置大宗的電器、家具時,或者買汽車、搬家時,又或者是爸爸媽媽要變動工作時,全家都會坐在一起商討。媽媽對于躍超的意見很尊重,有一次家里換電腦,還是參考了熟悉電腦的躍超的意見,才買到了既稱心又不貴的好電腦。

讓孩子參與家庭理財討論,也是對他的一種訓練,我們要允許他發表自己的想法,并認真聽取他的觀點和意見。也許他也能像故事中的躍超那樣,給我們提出正確的理財觀點。

當然,有時候孩子說出來的想法也許很幼稚,我們也要認真對待,可以明白地告訴他他的想法為什么不可行,要讓他通過家庭理財討論獲得學習。

l找個機會讓孩子做家庭的“財政大臣”

了解了“家底”,對家中理財也有了自己的見解,我們就可以找一個合適的時間讓孩子做一次家庭財政大臣了。

我們可以選擇假期或休息日,讓孩子能安心去“持家”,我們也能在一旁給予相應的指導。既然已經決定讓孩子持家一段時間,那么我們就不要總在一旁指手畫腳了,要“聽從”孩子的安排,可以給予建議,但不要強硬地讓孩子做這做那,要能真正放開手。

當孩子得到體驗之后,我們也要像開頭故事中的家庭一樣,及時進行總結會,讓孩子說說他的感受,我們要表揚他做得好的地方,同時幫他分析哪里做得不算好,使他明白持家不易、掙錢不易,從而力行消費,早日學會理財。

4. 我的人生,你們給規劃了!--放手,鼓勵孩子規劃自己的未來

曾經有記者通過電話調查過一些孩子的父母,了解他們對孩子未來的“設計”。

“我希望他長大能出國讀博士,這個目標不高,不過現在就要準備。所以我要求兒子每天放學回來都必須要再學習兩三個小時。”

“我想讓孩子將來找一個穩定的、‘坐科室’的工作,最好是公務員。要達到這個目標,他就得上好的大學。”

“我希望她將來能掙大錢,最好自己開大公司,或者找一個收入高的職業。不能像我這樣,沒知識下崗。要實現這個夢想,現在他就得好好學習。我要求他特嚴,因為他不好好學習,我沒少打他。”

“我要讓孩子上個好大學,除了讓她學習知識,還要讓她多參加各種社會活動,讓她學習各種技能。她現在首先就得把學習搞好,為了學習,我給她花多少錢都愿意。”

“我孩子手巧,我覺得讓他將來當一個高級技工也不錯,沒準兒比那些大學生賺得還多呢!”

……

這些都是我們的想法,而且仔細看看,我們有沒有發現,很多父母給孩子的“規劃”,大多都帶有強烈的“個人感情色彩”,無論是讀博士還是當技工,這些全都是我們的一廂情愿,孩子怎么想的?孩子有怎樣的夢想我們知道嗎?

更何況,看看這些父母們的設計,無一例外地是要讓孩子在未來能掙大錢,或者有一個讓人羨慕的職業。孩子的未來被限制住了,他的實際能力與個人興趣也被我們拋到了一邊,他未來的路能順利走好嗎?

我們也該聽聽孩子的心聲了,有多少孩子在喊著:“我的人生,被你們規劃完了!為什么不讓我自己規劃?”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喜好,每個人又有每個人的夢想,孩子也是個獨立的個體,我們沒有權利替孩子決定,更沒有權利幫他劃好未來的道路。隨著年齡的成長,孩子越來越具有自主意識,我們也該是時候放手了,將孩子的未來交給他自己,讓他能順著自己的意愿與夢想去設計規劃,讓他也對自己的未來負起責任來。

l別將我們的夢強加給孩子

品牌:謎鹿文化
上架時間:2014-03-03 16:30:51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謎鹿文化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海县| 维西| 南澳县| 马公市| 大名县| 竹溪县| 阳泉市| 武定县| 色达县| 龙口市| 增城市| 酒泉市| 青神县| 商南县| 花莲县| 荆州市| 禹州市| 武邑县| 山丹县| 内黄县| 陇南市| 灵璧县| 五峰| 邹平县| 贡山| 健康| 黄陵县| 时尚| 芒康县| 海伦市| 泸州市| 太仆寺旗| 南充市| 平邑县| 瓦房店市| 辽宁省| 桑日县| 乌拉特后旗| 本溪| 勐海县| 安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