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第1章 華東名城(1)
1. 上海
名城概覽
上海,簡稱滬,別稱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之一。它位于中國大陸海岸線的中端,坐落在長江三角洲的最東部,北部為長江,東部面向東海,南瀕杭州灣,西面與江蘇、浙江兩省相鄰。它是中國重要的科技、貿易、金融和信息中心,更是世界文化薈萃之地。
早在宋代,就有了“上海鎮”,1271年,被設置為上海縣。1843年鴉片戰爭后,上海成為對外開放的商埠與租界,上海也因此成為東西方貿易交流的中心。20世紀30年代,上海成為跨國公司開展貿易和商務的樞紐,逐漸成為亞太地區最繁華的商業中心,被譽為“東方巴黎”。
不僅如此,很多歷史名人都在上海留下了足跡,現在的市區內還保留有徐光啟、孫中山、宋慶齡、魯迅等人的故居或紀念地。而中國近現代史上許多重大的事件均與上海有關。而上海的外灘、黃浦江、城隍廟、東方電視塔等風景和建筑都見證著上海的滄桑巨變。
1989年,上海以它獨特的文化底蘊,被評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尋幽探秘:
1. 上海簡稱“滬”的由來是什么?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上海曾經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所以,上海別稱為“申”。晉朝時,松江(蘇州河)和濱海一帶的居民多以捕魚為生,他們創造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叫“扈”,又因為當時江流入海處稱“瀆”,因此,松江下游一帶被稱為“扈瀆”,以后又改“扈”為“滬”。
奇境珍藏
【外灘】
外灘又名中山東一路,是為了紀念中國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而命名的。它位于上海市中心區的黃浦江畔,全長1500米,南起延安東路,北至蘇州河上的外白渡橋,東臨黃浦江,西面為哥特式、羅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璧式等52幢風格各異的大樓,被譽為“萬國建筑博覽群”。
自從1842年,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之后,上海成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外灘也逐漸成為英國和法國的租借地,從此,異國式建筑拔地而起,外國銀行、商行、旅館不斷進駐外灘,外灘逐漸成為對外貿易中心,也成為上海的“金融街”。近百年來,它一直作為上海的象征,出現在世人面前。
⊙尋幽探秘:
2.為什么把外灘稱為“萬國建筑博覽群”?
外灘的建筑大多經過3次或3次以上的重建。而各國建筑師在這里大顯身手,使面積不算大的外灘集中了50多幢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不同風格的建筑,故外灘又有“萬國建筑博覽”之稱。
【東方明珠塔】
東方明珠塔位于上海黃浦江畔,塔高468米,是亞洲第二,世界第四高塔。它由11個大小不一、高低錯落的球體組成,其中,兩顆紅寶石般晶瑩奪目的巨大球體被高高托起,創造了“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意境。
它與外灘的“萬國建筑博覽群”隔江相望,與左側的南浦大橋和右邊的楊浦大橋一起,形成“雙龍戲珠”之勢,與后方新聳立而起的金茂大廈和環球金融中心交相輝映,展現了國際大都市的壯觀景色。
東方明珠塔是集觀光、餐飲、購物、娛樂、游船、會展、歷史陳列、廣播電視發射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景點,它已成為上海的標志性建筑,榮列上海十大新景觀之一。
【南京路商業街】
南京路商業街,是上海市一條世界知名的商業街。它東起外灘中山東一路,西至河南中路,總長1200多米,路面最寬處達28米,是上海乃至全國最繁華的商業街和規模最大的商貿中心。它沿路不僅有上海老字號的商行,更有體現異國特色的商城,使南京路成為萬國商品博覽街,讓人們足不出“國”,便能購買到世界各地商品。
自20 世紀30 年代起,南京路就聞名遐邇,素有“中華商業第一街”的美譽,是上海城市標志之一,正如人們所說,“沒有到過南京路,不算到過大上海”。
【中共一大會址】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位于上海市盧灣區興業路76號(原望志路106號),原是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發起人之一李漢俊與哥哥李書城的住宅,人稱“李公館”。
1921年7 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此召開,大會確定了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宣告了中國共產黨誕生,制定并通過了第一個黨綱。新中國建立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恢復了會址原貌,建立了會址紀念館。紀念館的陳列室中,展出了中國共產黨創建時期文獻資料。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豫園及城隍廟】
豫園座落于上海黃浦區,始建于16世紀,占地40畝,是明朝時期的私人花園。園內有48處景點,構成大假山、萬花樓、點春堂、會景樓、玉玲瓏、得月樓、內園等景區,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典園林的建筑與設計風格,素有“城市山林”之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老城隍廟又稱城隍廟,坐落于上海市最為繁華的城隍廟旅游區,是上海地區重要的道教宮觀,始建于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它包括霍光殿、甲子殿、財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父母殿、關圣殿、文昌殿九個殿堂,總面積約2000余平方米。它與其后面的豫園一同成為上海的游覽名勝。
⊙尋幽探秘:
3.“豫園”因什么而得名?
豫園原是明代四川布政使上海人潘允端為了侍奉他的父親--明嘉靖年間的尚書潘恩而建造的,取“豫悅老親”之意,故名為“豫園”。
【上海宋慶齡故居】
上海宋慶齡故居位于淮海中路1843號,占地面積 4333 平方米,是宋慶齡長期生活的地方和從事國務活動的重要場所。主樓建于20世紀20年代初期,1948年,國民政府將此宅院撥歸宋慶齡居住。1949年,宋慶齡作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曾在這里進行各種國務活動,經常會晤和宴請來訪的各國貴賓。她所創建的新中國婦幼文化福利事業和對外宣傳刊物也是在這里醞釀和籌劃的。1981年,宋慶齡在北京去世后,這里作為她在上海的故居對外開放,供后人瞻仰。2001年,經國務院批準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典故傳說
【“黃浦江”名稱的傳說】
很久以前,上海曾是一片荒涼的沼澤地,其中央蜿蜒流淌著一條淺河。雨水多了,這里就泛濫成災,雨水少了,河底就朝天,人們深受其害,咒之為“斷頭河”。
戰國時的楚令尹黃歇來到這“斷頭河”河畔,不辭辛勞地弄清旱澇的來龍去脈,帶領百姓疏浚治理,使河流向北直接入長江口,一瀉而入東海。從此,大江兩岸的人民不再害怕旱澇,安居樂業地過著幸福的生活。
人們為了感激黃歇的恩德,便將這條大江稱作“黃歇江”,簡稱“黃浦”。后來,黃歇被封為春申君,便又名“春申江”。
知識百科
【宋慶齡】
宋慶齡(1893-1981),著名革命家和政治家,誕生在上海一個牧師兼實業家的家庭。高中畢業后,14歲的她赴美國留學,1913年回國。1915年,在日本,她與孫中山結婚,跟隨孫中山走上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宋慶齡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并被推選為中華全國民主婦女聯合會名譽主席。但她在政治方面并不活躍,而活躍于婦幼衛生和文化教育領域。早在1938年,她就開始辦基金會,為世界各地婦女和兒童的福利籌集資金。1951年,宋慶齡獲得“斯大林和平獎”,她把獎金全部捐出,在上海建立了婦幼保健院。1981年5月29日,宋慶齡在北京去世,骨灰安葬于上海萬國公墓的宋氏墓園。
2.濟南
名城概覽
濟南,山東省省會,全省政治、文化、經濟、金融、教育中心,也是黃河中下游和環渤海經濟帶南翼的重要戰略城市。
濟南位于山東省中西部,南依泰山,北臨黃河,因地處古濟水(俗稱大清河)之南而得名。它具有4000多年的歷史,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是聞名世界的史前文化--龍山文化的發祥地。
濟南是一座以泉水眾多、風光明秀而著稱于世的美麗城市,所以被譽為“泉城”。而自然景觀與歷史文化相融合,營造了濃郁的泉城特色,盡展“禮義之邦”的優秀傳統。1986年,濟南被國家評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09年,濟南成功地舉辦了第十一屆全國運動會。
奇境珍藏
【泉城廣場】
泉城廣場是濟南的中心廣場,它南屏千佛山,北依大明湖,西鄰趵突泉,東眺解放閣,就好像一顆璀璨的明珠,裝點著美麗的泉城。該廣場始建于1998年7月,是濟南市城建史上的最大工程。其設計構思突出了“山、泉、湖、城、河”的泉城特色。
站在廣場上,近看可以看到廣場四周繁華的商業區和現代化的建筑,遠眺可以看到濟南東部、南部高樓林立的的現代化城市面貌,在千佛山背景的襯托下寧靜而神秘。
⊙尋幽探秘:
1.泉城廣場的設計主要強調了“泉文化”,它是怎么突出這一文化的呢?
廣場東部是以荷花為造型的音樂噴泉,以40種不同造型的交叉變換向人們展示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廣場西部的泉標下有4組噴泉,寓意濟南的“四大名泉”,72個小涌泉,寓意“七十二名泉”,并釘有濟南“七十二名泉”的名牌。
而矗立在廣場中心位置38米高的主體雕塑《泉》是整個廣場的主體,它采用天藍色為主調,中間的明珠鑲嵌其中,構成了一個隸書的“泉”字,就像三股清泉自“城”中磅礴而出,象征著泉城奔向更為輝煌燦爛的明天。
【趵突泉】
趵突泉,位于濟南市中心區,位居濟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譽為“天下第一泉”, 它是泉城濟南的象征與標志,與千佛山、大明湖并稱為濟南三大名勝。
趵突泉水分三股,晝夜噴涌,水盛時高達數尺。所謂“趵突”,即跳躍奔突之意,反映了趵突泉三窟迸發,噴涌不息的特點。“趵突”字面古雅,而且音義兼顧。“趵突”不僅突出了泉水“跳躍”之狀、噴騰不息之勢,還形象地模擬出泉水噴涌時“卜嘟”、“卜嘟”的聲音,可謂絕妙絕佳。
【大明湖公園】
大明湖位于濟南城北部,于1958年被辟為公園。整座公園以湖水為中心,水陸各半。而大明湖構成了公園的主要景觀,被譽為“泉城明珠”。
大明湖湖面寬闊,作為一處天然湖泊,由眾泉匯流而成,夏日湖上荷花映日,綠柳成蔭,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正是大明湖風景的最好寫照。大明湖名勝眾多,主要景點及名勝有歷下亭、鐵公祠、北極閣、遐園、匯泉寺、百花洲等。
⊙尋幽探秘:
2.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大明湖石碑上的“明”字多一橫,而趵突泉的“突”字少一點,這是怎么回事呢?難道是立碑的人寫錯了嗎?
相傳,古時候的趵突泉涌泉水勢非常猛烈,泉嘯時可達好幾丈高,很多書法家書寫立碑都被沖走。于是百姓希望請一個有一定官職又是書法家的人書寫立碑,以壓住洶涌不息的趵突泉水,進而標明趵突泉的身份。最后,他們選擇了來自甘肅天水任職的山東巡撫胡纘宗。
胡纘宗擅于寫大楷,是當時有名的書法家。他連寫了幾幅,最后選擇碑上這幅,然后由濟南有名的石匠選上等石料刻成。端午節這天,咸寧司馬帶領知府內的官吏把趵突泉石碑豎立在趵突泉源頭。可是不久卻發現趵突泉石碑上象征著蓋住趵突泉蓋子的“突”上的一“點”已被騰空的泉水沖到了大明湖里。后來,人們把這一點放在了大明湖的“明”字上,于是就有了現在的情形,“明”字多了一“橫”,而“突”字多了一“點”。
【五龍潭】
五龍潭,又叫凈池、烏龍潭、龍居泉,位于濟南舊城西門外,濼源橋北,古時曾是大明湖的一部分。此潭群山環抱,深深溪谷,清涼幽靜,仿佛世外仙境,世稱“蒼生霖雨”。
五龍潭分為五座潭。第一井龍潭,稱青龍潭,為“福”潭;第二井龍潭,稱黑龍潭,為“祿”潭;第三井龍潭,稱黃龍潭,為“壽”潭;第四井龍潭,稱白龍潭,為“財”潭;第五井龍潭,稱赤龍潭,為“喜”潭。古時相傳五龍潭頗有靈性,每逢大旱,在潭邊祈雨必能靈驗。
【千佛山】
千佛山為佛教名山古稱靡笄山、歷山,隋代于此開鑿佛像后,改稱千佛山,沿襲至今。它位于濟南市區南部,海拔258米,占地166公頃,為濟南三大名勝之一。
佛像是千佛山主要的特色之一,大多佛像石雕集中在興國寺后千佛崖上,最早造像是隋代的60多尊石佛。千佛崖下有極樂洞、黔婁洞和龍泉洞,其中極樂洞中16尊佛像最高達3米。
萬佛洞坐落在千佛山北麓,是千佛山另外一大特色,它集我國“莫高”、“龍門”、“麥積”、“云崗”著名四大石窟之精華,有佛主、菩薩、弟子、天王、力士等造像近三萬尊,當游人游覽到這里時,可一攬北魏、唐、宋造像的風采。
典故傳說
【五龍潭由來】
相傳,五龍潭的形成與隋末唐初的英雄秦瓊(唐開國名將,祖籍濟南)的有關。在唐朝玄宗李隆基時期,這里原本是秦瓊的府邸。在他去世后,他的兒子一直居住于此。
到了唐玄宗末期,由于玄宗寵愛楊貴妃,荒淫無度,從而朝政荒廢,政體腐敗,奸臣當道,民不聊生。而秦瓊的兒子剛正不阿,看不慣玄宗的行為,于是與一些仁人志士聚集在府里痛斥朝廷的腐敗與奸臣的惡毒。
可是這些話被奸臣傳到玄宗的耳朵里,于是玄宗大怒,派人來濟南緝拿秦瓊的兒子,并將秦府抄家。結果當朝廷官兵剛來濟南,快到秦府時候,突然電閃雷鳴,只見五條金龍閃現空中,隨即秦府塌陷,塌陷處形成滲坑,大量水冒出,于是便形成了今天的五龍潭。秦府自此便消失,被一池潭水取代。
傳說曾有水性好的人游入潭中,并發現一處府院,上寫“秦瓊府”,而且里面用具齊全,像是有人居住。而且,相傳明代也曾有人在潭邊見秦瓊顯靈。
知識百科
【濟南泉文化】
濟南分布著久負盛名的趵突泉、黑虎泉、五龍潭、珍珠泉四大泉群,有美泉100多處,其中,著名的美泉有72處,所以有“七十二名泉”之美稱。歷代文人如李白、杜甫、曾鞏、蘇軾、元好問、蒲松齡等都曾徜徉于此,并留下了著名的詩篇。
泉是濟南的魂,元代地理學家于欽贊美濟南的泉:“濟南山水甲齊魯,泉甲天下。”著名文學家老舍先生也曾這樣描繪:“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藍天底下,很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喚醒。”正是這一汪汪千姿百態的清泉和這些美麗的詩詞把個古城濟南裝扮得萬般風情,充滿靈動。
3.青島
名城概覽
青島位于山東半島南端、黃海之濱。這里依山傍海,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是一座獨具特色的海濱城市。這里7月到9月間的氣溫在20℃-28℃,是著名的避暑勝地。“紅瓦綠樹,碧海藍天”是這座城市最大的特點。
眾多的名人故居濃縮了青島市的近代歷史文化,大量具有典型歐式風格的眾國建筑,又形成了青島中西合璧的獨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因此素有“東方瑞士”之美譽。
北京2008年第29屆奧運會和第13屆殘奧會的帆船比賽在青島國際帆船中心位于浮山灣外的5片水域中進行,這更加增加了青島的體育文化底蘊和國際知名度。另外,青島有豐富的海產,各類風味小吃也讓人欲罷不能。
1994年,青島被評選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尋幽探秘:
1.青島,字面上看似乎是一個用顏色來命名的城市,那它為什么要叫“青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