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華東名城(6)
- 孩子一定要知道的50座歷史文化名城(中國篇)
- 張振鵬
- 2753字
- 2014-03-03 15:56:23
景德鎮陶瓷館,位于景德鎮市區蓮社路,是中國第一家陶瓷專題藝術博物館,也是景德鎮陶瓷文化的一個重要展示區。
該館建于建國初期,后規模不斷擴大,展出內容分為“歷史之部”、“新中國之部”和專題展覽廳。其中“歷史之部”以朝代為序,展出古瓷1000余件;其余按類別陳列,展出建國以后收藏的陶瓷珍品1500余件。這些珍貴的陶瓷真實地反映了景德鎮歷史發展的全過程,展示了歷代景德鎮陶瓷工人的聰明智慧和偉大創造。
典故傳說
【高嶺土傳說】
高嶺山下的村莊里,住著一對高氏夫婦,靠租種別人的田地養家糊口。盡管自己生活已經很辛苦,但他們心地善良,常常省下糧食救濟別人。
一年冬天,北風呼嘯,滴水成冰,一個衣衫破舊的白發老人被凍僵,倒臥在高家屋檐下。高氏夫婦發現后,將其扶進屋,為他暖身,并用所剩不多的米熬粥給他喝,使老人恢復神智。而老人為答謝高氏夫婦的救命之恩,贈送給夫婦兩人一粒潔白晶瑩的小玉珠,并說道:“你們將此珠種在村后高山上的一棵大槐樹下,21天后,那里面會有挖不盡的白玉土。這種土是制瓷的上等料,你們可以將它運到景德鎮去賣。”
高氏夫婦按照老人說的做了。21天后,他們來到高嶺山,揮著鋤頭深挖一丈多深,只見又白又嫩的玉土越來越多,高氏夫婦為使鄉親們能分享到這一喜悅,便跑進村將這個喜訊告訴了眾鄉親。隨后,大家都興高采烈地跟高老漢采挖玉土,運到景德鎮,果然賣了好價錢。從此,高嶺土便聲名遠揚,身價百倍。
知識百科
【景德鎮陶瓷文化】
景德鎮素有“瓷都”之稱,其瓷器制作工藝最早可追溯到1700 多年前,可謂始于漢,名于宋,興于元,成于明,盛于清。
青花、玲瓏、粉彩、色釉,合稱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景德鎮瓷器瓷質“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以造型優美、品種繁多、裝飾豐富的獨特風格蜚聲海內外,為古代的景德鎮打開了國際貿易之路。所以,景德鎮陶瓷貿易堪稱“海上絲綢之路”。
13.福州
名城概覽
福州別稱榕城,是福建省的省會,位于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福州環山襟水,風景秀麗,山城相依、山水環抱是其城市特色。1986年12月8日,福州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福州歷史悠久,唐玄宗(685-762)時,這里設立了福州都督府,從那時候起,這片土地被正式命名為“福州”。
這里宗教文化豐富,有“佛國”之稱,重點佛教寺院就有6座,為全國城市之最。
福州背山依江面海,氣候宜人,地理環境優越,有“江南勝地”之美譽。它地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9℃左右,最佳的旅游季節為每年的4月到11月。除了風景優美,福州還有大量的特產令人稱奇,而且,這里也是林則徐、嚴復、冰心等許多名人的故鄉。
可見,福州是座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城市,是個值得一看的好去處。
⊙尋幽探秘:
1.福州素有“榕城”的美譽,它的這個名字又是如何得來的呢?
福州人種植榕樹,從古時候起就已經成為當地的一種風氣。特別是到北宋時期,英宗治平二年(1065),張伯玉(1003-約1070)被任命為福州太守。福州因為地處南方,每到入夏時節,都會酷熱難當,當時中暑生病的人很多。張伯玉到任后,經過幾番調查,于是下令登記過戶口的人家都要種植榕樹,以對抗酷熱與干旱。等到了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福州已經是“綠陰滿城,暑不張蓋”,無論是當地的百姓還是過路的行人,都紛紛稱贊張伯玉太守這一功德。
據說,福州市區到現在已經有16萬株榕樹,而位于福州國家森林公園內的一株千年古榕更是被譽為“福州第一大榕”。相傳,這棵榕樹是北宋治平年間(1064-1067),三位武官在此練武時種下的。
正是因為福州有著如此之多的榕樹,才被冠以“榕城”的雅稱。
奇境珍藏
【五一廣場】
五一廣場,位于福州市最中心的于山南麓,占地7萬平方米,是福州人民心目中神圣的英雄的廣場。因其在“五一”路西側,所以稱“五一廣場”。
唐宋五代的時候,就曾有人在此修建城池,城池挨著于山,于山腳下的城門稱為“南門”。 現在在于山南麓還遺留著一段明代的古城墻,以作為歷史的見證。南門的城外一片空闊地便是現在的五一廣場。早在“五四”運動期間,福州愛國學生就常在被當作體育場的廣場上集會,宣傳愛國思想,甚至還曾在南門外豎立過“請用國貨”的牌子。1968年11月,廣場被重新整修成可供10萬人集會的場所。
【西禪寺】
西禪寺坐落在福州市西郊怡山鳳尾村。盡管這座寺的大殿坐北朝南,但寺的頭門(建筑物的正門)卻坐西朝東。整個寺廟占地100多畝,規模宏偉,居福州五大叢林之首。
這座寺廟修建于唐代,因為過去的福州東西南北四郊均有禪寺,而這座寺又在西郊,故俗稱“西禪寺”。寺中有一座報恩塔,是國內最高的石塔。西禪寺還因為每年被許多國外高僧信徒登臨參遏,而成為福州與東南亞一帶文化交流的窗口
【福建博物院】
福建博物院,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區西湖與左海公園之間。它的前身是1933年設立的“福建省立科學館”。
福建博物院集文物保護、文物考古、歷史、自然標本、藝術研究為一體,由陳列館、自然館、綜合樓、文博培訓中心四座建筑組成館區。整體建筑除了具有海洋文化的特色外,同時還融合了閩南石文化和福建古代建筑風格。
福建博物院擁有館藏文物和自然標本近17萬余件,其中珍貴文物3萬余件。一系列獨具特色的展廳全面、系統地展示了福建特有的歷史文化風貌。
【鼓山】
鼓山位于福州市東郊、閩江北岸,距離市中心區約8千米,是福州市最著名的風景區。鼓山最高峰海拔925米,盡管山不很高,但是山上名勝古跡眾多,景色引人入勝。
在鼓山大頂峰西南側的山間盆地中,有保存了1000多年的涌泉寺。這座寺有“進山不見寺,入寺不見山”的奇妙景觀,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精華。除了這座寺廟,鼓山還有喝水巖、白云洞、鼓嶺、磨溪以及瀑布等景觀。
文物價值很高的摩崖題刻也是鼓山的一大特點,其中不少是歷代名人的題刻。據統計,鼓山的摩崖題刻有300余處。這里的石刻是福建古代石刻最多最集中的地點,堪稱福州碑林。
⊙尋幽探秘:
2.摩崖題刻究竟是什么?
摩崖題刻,也叫摩崖石刻。所謂摩崖石刻,就是利用天然的石壁以刻文記事的石刻。古代先人們對于摩崖石刻的論述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摩崖石刻是專指石刻文字;一種認為包括石刻文字和造像。摩崖石刻有著豐富的歷史內涵和史料價值,它為秀美的自然風景增加了深厚的人文內涵。
典故傳說
【鼓山喝水巖的傳說】
相傳900多年前,涌泉寺祖師神晏法師在鼓山誦經。然而時間久了,他嫌誦經所在的洞下的澗水喧嘩,便大喝一聲把流水止住。從此,這里的澗水便改了水道,轉而從東側半山觀音閣的石壁涌出,而原來的那條溪澗也就干涸了。
宋代詩人徐錫之曾經給喝水巖題過一首詩:“重巒復嶺鎖松關,只欠泉聲入座間;我若當年侍師側,不教喝水過他山”。很顯然他認為這里重巒疊嶂,是不可以沒有水的。想想當年要是他在,恐怕就會去勸法師不要讓溪水改道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