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華東名城(2)
- 孩子一定要知道的50座歷史文化名城(中國篇)
- 張振鵬
- 5696字
- 2014-03-03 15:56:23
“青島”這個名稱,原來指的就是小青島,因為當時島上“山巖聳秀,林木蓊郁”而得名。“青島”這個名字的出現,最早有明確記載的是在明代中期,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在太平路天后宮(青島市區現存最古老的明清磚木結構建筑群)內有一塊刻于清同治年間(1862-1875)的《募建戲樓碑記》的石碑,碑文中就曾使用 “青島”一詞,那便是青島地區的總稱。直到1929年全區域才被稱為“青島市”。
奇境珍藏
【五四廣場】
五四廣場建于1997年,位于青島東部新區,是東海路11處雕塑園區中最重要的一處,占地面積約10萬平方米。
廣場主體雕塑“五月的風”是我國目前最大的鋼質城市雕塑。它的造型是螺旋狀騰空上升的“勁風”的形象,顏色則是最為耀眼的火紅色,這些都充分體現了“五四運動”的愛國主義基調和奔騰向上的民族精神。
五四廣場分為南北兩部分,北依市政府辦公大樓,南臨浮山灣,廣場上有四季常綠的草坪和各式各樣的花木,與主體雕塑和海天自然環境有機地融為一體,景色讓人難以忘卻。另外,這里還有我國第一座海上百米噴泉,其粗大的水柱噴涌而出,蔚為壯觀。
⊙尋幽探秘:
2.五四廣場為什么要用“五”、“四”這兩個數字來命名?
五四廣場因為中國近代史上偉大的“五四運動”而聞名。而之所以在青島建立這樣的一個具有紀念意義的廣場,也是因為,青島正是當年這場偉大運動的導火索。因此,這個廣場的建立就是要弘揚五四愛國精神,激勵人們更加奮發圖強。
【棧橋】
青島前海棧橋是青島的象征,它位于青島灣中,與市內最繁華的中山路連成一條直線,由海岸前伸入海,素有“長虹遠引”的美譽。在橋的南端建有民族風格的雙層飛檐八角亭閣--回瀾閣,因此,被譽為青島十景之一的“飛閣回瀾”便是指的這里。
青島的前海棧橋始建于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是青島最早的軍事專用人工碼頭建筑。后來,經過多次的修整與擴建,現在的棧橋已擴展到440米。
站在棧橋上,遠處就是小青島白塔綠樹的美景,而在海灣西側又是頗具現代化風格的高層建筑群,自然與人文景觀相得益彰,令人流連忘返。
【嶗山】
嶗山位于黃海之濱,是山東半島的主要山脈,最高峰嶗頂海拔1133米,是我國海岸線第一高峰,有著“海上第一名山”之稱。嶗山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名山,現今保存下來的道觀以太清宮的規模最大,歷史也最悠久。
嶗山山海相連,風景秀麗,著名的嶗山十二景--巨峰旭照、龍潭噴雨、明霞散綺、太清水月、海嶠仙墩、那羅佛窟、云洞蟠松、獅嶺橫云、華樓疊石、九水明漪、巖瀑潮音、蔚竹鳴泉,是最為吸引人的。
1982年,嶗山以青島嶗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天主教堂】
.青島天主教堂本名圣彌厄爾教堂,是由德國設計師畢婁哈依據哥特式和羅馬式建筑風格而設計的。這里可以容納上千的教徒,是青島地區最大的哥特式建筑,同時也是中國唯一的祝圣教堂,更是基督教建筑藝術的杰作。1981年4月,因文革而被破壞關閉的教堂重新恢復使用,并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老人】
在青島嶗山腳下臨海斷崖南側,距離海岸百米的地方有一座17米高的石柱,看起來就好像是一位老人坐在碧波之中,人稱“石老人”。 石老人是我國基巖海岸(由堅硬巖石組成的海岸)典型的海蝕柱(海岸受海浪侵蝕、崩坍而形成的與岸分離的巖柱)景觀。1992年,經國務院批準,青島市成立了石老人國家旅游度假區,此地也成為了青島著名的觀光景點。
典故傳說
【石老人的傳說】
相傳,古代嶗山腳下住著一位勤勞善良的漁民,他的女兒聰明美麗,兩人相依為命。不料,女兒被龍太子搶進龍宮,可憐的老漁民日夜執著地在海邊呼喚。
可是有一天,霸道的龍王卻趁老人坐在水中休息的時候施展魔法,將老人的身體變成了石頭。老漁民的女兒得知父親的遭遇后,拼死沖出龍宮向父親奔去。當姑娘剛走近嶗山,龍王又施魔法,把姑娘變成了一塊礁石,孤零零地定在海上。
從此父女倆只能隔海相望,永難相聚。后來人們把變成石頭的老人成為“石老人”,而那塊巨礁則被稱為“女兒島”。
知識百科
【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發的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1897年德國占領了青島,1914年日本取代德國繼續占領青島。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的1919年1月,在法國巴黎“和平會議”上,作為戰勝國的中國提出要收回青島主權,但是卻遭到了英、法、美、日等國的拒絕,不但如此他們還強行將德國對青島的主權轉讓給了日本。消息傳來,全國震驚,北京學生于1919年5月4日舉行游行示威,強烈要求拒絕簽約。學生們的愛國行為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支持,在舉國的反對聲中,中國北洋政府被迫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字,從而粉碎了日本企圖永久侵占青島的陰謀。在中國人民的英勇斗爭下,終于在1922年12月12日收回了青島的主權。
4.泰安
名城概覽
泰安依泰山而建,山城一體,是一座隨著歷代帝王的封禪、祭祀而興起的古城。北以泰山與濟南為界,南與濟寧市相連,東與萊蕪和臨沂毗鄰,西隔黃河與聊城相望,是山東省中部一座著名的文化旅游城市。
泰安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5000多年前形成了繁榮的大汶口文化。改革開放以來,中心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城市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古老的泰安煥發出勃勃生機。市區內既有古樸蒼然的歷史遺跡,也有金碧輝煌的宮殿建筑,主要的旅游名勝有東岳神府岱廟、碧霞祠、清真西大寺、通天街、紅門路等。
在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由于歷代帝王封禪和宗教文化的發展,給泰山遺留下極為豐富的人文景觀,使泰山成為“華夏文化”的縮影。2007年,泰安被評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尋幽探秘:
1.泰安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它名字的由來和含義是什么呢?
泰安因泰山而得名,從古語“泰山安則四海皆安”中來,寓意“國泰民安”。
奇境珍藏
【岱廟】
岱廟又稱東岳廟或泰山廟,位于泰安市區北,泰山南麓,是泰山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為道教神府,是歷代帝王舉行封禪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地方。
岱廟創建于漢代,歷史悠久,有“秦即作疇”、“漢亦起宮”之載。其建筑風格采用帝王宮城的式樣,周環1500余米,廟內各類古建筑有150余間。岱廟是山下泰安城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筑,前連通天街,后接盤道,形成山城一體。從此處步步登高,漸入佳境,仿佛由“人間”進入“天庭仙界”。
【五岳獨尊】
五岳獨尊景觀石群位于泰山極頂,海拔1545米。摩崖高210厘米,寬65厘米,大字徑55×42厘米,歷經百年滄桑的“五岳獨尊”四個字是正楷書體,于清光緒丁未年間(1907年)由泰安府宗室(王室的子孫,皇帝的親戚)題書。在其左側有楷書“昂頭天外”題刻。
⊙尋幽探秘:
2.泰山實際海拔高度并不太高,在五岳中僅占第三位。但它為什么成為顯赫于古今,以“五岳之長”、“五岳獨尊”而獨享盛名呢?
這要從泰山的地理環境和原始宗教談起。泰山崛起于華北平原之東,凌駕于齊魯平原之上,東臨煙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遠流長的黃河,南有汶水、泗水、淮水,與平原、丘陵相對高差1300米,形成強烈的對比,因而在視覺上顯得格外高大。其次,它形體龐大而集中則產生厚重感,所以有“穩如泰山”、“重如泰山”的說法。
古人認為東方就是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征,而且古代先民往往把地處東方的泰山視為神靈,把山神作為祈求風調雨順的對象來崇拜。后代的皇帝更把泰山看成是國家統一,權力的象征,泰山也就成為歷代帝王封禪祭天的神山。
【十八盤】
從松山谷底至岱頂南天門的一段盤路,叫摩天云梯,俗稱“十八盤”, 為泰山的主要標志之一。遠遠望去,恰似天門云梯。泰山之雄偉,盡在十八盤。
泰山有3個十八盤的說法。自開山至龍門為“慢十八”,再至升仙坊為“不緊不慢又十八”,又至南天門為“緊十八”。全程不足1千米,石階共計1600多級,垂直高度400米。可見,十八盤之陡峭程度,可謂“崖壁如削”,所以有“泰山最險處,首推十八盤”的說法。
【碧霞祠】
碧霞祠位于泰山山頂,是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的祠宇,始建于宋代(1008年),總面積3900平方米。正殿內供奉女神碧霞元君銅像,左右配殿供送生、服光二神像,殿前有香亭,兩側分立兩座明代銅碑。“碧霞寶光”又稱“碧霞佛光”,是泰山的一大奇景,多出現在碧霞祠東、西、南神門外。
4.碧霞元君是誰?
碧霞元君,俗稱泰山奶奶、泰山圣母、泰山娘娘,傳說是東岳大帝的女兒,宋真宗時封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道經中說,碧霞元君是西天斗母的化身,在泰山修道成仙,后奉玉帝之命,統領岳府神兵,查看人間善惡。
至今民間仍有傳說,碧霞元君能福佑眾生,有求必應。每年有幾百萬的香客游人登上泰山朝拜碧霞元君,祈求神仙福佑。
【天街】
進了南天門再上兩層臺階就是天街,天街意為天上的市街,這里不僅風景優美,而且買賣興隆,是國內十大特色市場之一。在長約千米的天街上布滿了賓館、飯店、商鋪。走進天街無論購物還是觀景,都是十分愜意。
天街石坊向東路北,為乾隆行宮及唐代文學家蘇源明讀書處舊址。街北側均為以后改建的仿古建筑,街南面筑起了一條長長的石欄,倚靠石欄可遠眺中天勝景,泰城夜色。
【日觀峰】
日觀峰位于玉皇頂東南,古稱介丘巖,因可觀日出而名。相傳在峰巔西可望秦,南可望越,故又稱秦觀峰、越觀峰。登上日觀峰可盡賞旭日東升的壯麗場面,可晴覽山色、陰觀云海。其中旭日東升、晚霞夕照、泰山佛光、云海玉盤是泰山著名四大奇景。
典故傳說
【泰山石敢當除妖避邪】
古時候,泰山腳下有一個人叫石敢當,此人非常勇敢,武功高強,好打抱不平,在泰山周圍名氣很大。
在泰安南邊有個大汶口鎮,有戶張姓人家的女兒28歲,長得脫俗漂亮。可是近來每到太陽下山后,就從東南方向刮來一股妖氣,刮開她的門,吹到她的屋里。時間久了,女孩面黃肌瘦,很虛弱,找了許多醫生看,仍治不好。所以,人們傳言,張家女兒是中了邪,吃藥也不能治愈。
張家老人聽說泰山下有個石敢當很勇敢,就請他去為女兒降妖除魔。最后,石敢當憑借智慧和勇氣,把妖怪趕跑了。可是妖怪逃出泰安后,跑到在別的地方繼續興風作浪。于是,他想了一個好辦法,取來泰山上的石頭,請石匠在石頭上刻上家鄉的和自己的名字:“泰山石敢當”。當誰家鬧妖氣時,就把它放在誰家的墻上,妖怪就跑了。
后來流傳妖怪怕泰山石敢當,只要人們找塊石頭或磚頭,刻上“泰山石敢當”,妖怪就不敢來了。至今,泰山腳下的有些居民家里還能看到刻有“泰山石敢當”幾個字的石頭,作為避邪之用。
知識百科
【皇帝封禪】
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封禪是古代帝王為祭拜天地而舉行的最為盛大的活動。中國古代帝王秉承“神權天授”的理論,受天命而為帝王的“天子”把泰山看成是國家統一,權力的象征。為答謝天帝的“授命”之恩,必到泰山封神祭祀。
自堯舜至秦漢,直至明清,延綿幾千年,泰山成為歷代帝王封禪祭天的神山。隨著帝王封禪,泰山被神化,佛道兩家、文人名士紛至沓來,給泰山與泰安留下了眾多名勝古跡。
5.曲阜
名城概覽
曲阜市,位于山東省的西南部,隸屬于山東濟寧市。以其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東方文化而聞名中外,被譽為“東方圣城”。1982年,曲阜被評為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早在五六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曲阜繁衍生息,創造了人類的早期文明。上古時期炎帝、黃帝和少昊都曾定都于此。商朝時曲阜為奄國國都。到了周朝,曲阜被定為魯國的都城,并以“禮義之邦”而著稱,這里也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故鄉。據有關記載,孔子生于尼山,葬于曲阜市北面,即現在孔林的所在地。
曲阜的孔廟、孔府和孔林被世人合稱為“三孔”,并于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曲阜除了著名的三孔,還有少昊陵、石門寺、周公廟、春秋書院、西夏后遺址等多個文物古跡。
曲阜是儒文化的發源地,每年的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期間,這里都會舉行眾多的活動,來紀念孔子。
⊙尋幽探秘:
1.曲阜的尼山本叫尼丘山,后來為什么更改了名字呢?
古代時的魯國,原是個多山之地。尼山,就位于曲阜東南的30千米處,是孔子的誕生之地。尼山本來叫做尼丘山,但因孔子名丘,世人出于對圣人的尊崇,為避圣諱,遂將尼丘山改名為尼山。
奇境珍藏
【孔廟】
孔廟坐落于曲阜城的南門內,初建于478年,是第一座祭祀孔子的廟。孔廟的建筑貫穿在一條中軸線上,其左右對稱,布局嚴謹,前后分為九進院落。沿著中軸線,有奎文閣、十三碑亭、杏壇、大成殿及歷代碑刻等。孔廟院內盡植蒼檜古柏濃蔭蔽日,創造出使人清心滌念的環境。幽深的甬道,既使人感到孔廟的悠久歷史,又烘托了孔子的思想之深奧。圣跡殿、十三碑亭和大成殿等處,陳列有大量的碑碣石刻,其碑刻之多僅次于西安碑林,有我國第二碑林之稱。孔廟以皇宮的規格而建,其建筑規模宏大、雄偉壯麗,是我國三大古建筑群之一。
【杏壇】
杏壇,相傳為孔子在世時的講學之處。它位于大成殿前的甬道正中,黃色琉璃瓦朱紅色柱子,上面有彩繪的金色盤龍,其中還有清朝乾隆皇帝的“杏壇贊”御碑。壇前有一形制古樸的石香爐,其高約1米,為金代的遺物。壇旁有一株樹冠如蓋狀的古檜樹,人們稱之為“先師手植檜”,相傳原為孔子親手所植,但幾經榮枯毀于火難,現存的檜樹是雍正年間古樹樁下復生的新枝長成的。
【大成殿】
從杏壇向北望去,在雙層玉色欄桿的簇擁的臺基之上,是一座金黃色的大殿。大殿正中高高懸掛的海藍色豎匾上,木刻貼金的群龍緊緊團護著三個金色大字“大成殿”。字徑約1米,是清朝雍正皇帝的手書。
大成殿是孔廟的主殿與核心。它和故宮的太和殿、岱廟宋天貺殿并稱東方三大殿。大成殿高達24.8米,寬45.78米,縱深24.89米。大殿黃瓦覆頂,雕梁畫棟,結構簡潔而整齊,四周廊下環立著28根整石雕龍的石柱。柱上龍姿造型優美,栩栩如生,其刀法剛勁有力,雕刻玲瓏剔透。大成殿的建筑藝術,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們的智慧和才華。
【孔府】
孔府坐落于曲阜城的中心孔廟的東側,是孔子世代的嫡系子孫居住的地方,又稱“衍圣公府”,有“天下第一家”之稱。
孔廟占地達7.4公頃,有廳、堂、樓、軒等各式建筑約480間,分為中、東、西三路布局,分前后九進院落。中路為主體建筑,前為官衙,后為內宅,最后為孔府花園。孔府是我國僅次于明、清皇宮的最大府第,也是中國封建社會官衙與內宅合一典型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