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12評論

第1章 開啟經濟學之旅(1)

——18歲以后不可不知的經濟學常識

經濟學前提:經濟人假設

有一位美國婦人在紐約市的多家報紙上刊登了一美元賣寶馬轎車的廣告。人們并不以為然,因為一美元是不可能買到寶馬車的。一周過去了,沒有人購買。剛畢業的小伙子約翰看到這則廣告,滿懷希望地拿著一美元按報紙上的地址找上門去。約翰問:“為什么這輛車只賣一美元呢?”婦人說:“因為我的丈夫去世了,他的遺產全都是我的,只有這一輛寶馬車屬于他的情人。根據他的遺囑,得把這輛車賣掉,所得的款項全部歸他的情婦。所以,一美元即可。”于是約翰高高興興地開著寶馬車回家了。

經濟人假設,也叫“理性經濟人”,是經濟學中最根本的一個假設,整個經濟學大廈就是建立在這個假設基礎上的。

經濟人假設認為,因為資源的稀缺性,每個人都受到資源稀缺的約束(如收入的限制、時間的限制、價格的限制等),人的思考和行為都是在既定的約束下追求自己利益的極大化。如同上文中的約翰,他很樂意用一美元就能購買一輛寶馬車。所謂經濟人假設是指作為個體,無論處于什么地位,人的本質是一致的,即以追求個人利益,滿足個人利益最大化為基本動機,都希望以盡可能少的付出,獲得最大限度的收獲,并為此可不擇手段。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的一段話對理性經濟人有較為清晰的闡述:“我們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家和面包師的恩惠,而是出于他們自利的打算。我們不說喚起他們利他心的話,而說喚起他們利己心的話,我們不說我們自己的需要,而說對他們有好處。”亞當·斯密的這段論述向我們表明:人和人之間是一種交換的關系,能獲得食物和飲料,是因為商家們要獲取一定的乃至最大的利益。

大衛·李嘉圖提出經濟人的“流氓假設”:社會是由一群群無組織的個人組成的,每個人以一種計算利弊的方式為個人的利益行動;每個人為達到這個目的,盡可能地合乎邏輯地思考和行動。

在經濟學家的眼里,千差萬別的活生生的人都是理性經濟人——不懈地追求自身最大限度滿足的理性的人。顯然,經濟人都是自利的,以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作為自己的追求。當一個人在經濟活動中面臨著若干不同的選擇機會時,他總是傾向于選擇能給自己帶來更大利益的那種機會,即總是追求最大的利益。

因此,理性經濟人是自利的,但自利并不完全等于自私。舉個例子說:一個虔誠的教徒受到了感化,充滿了行善的愿望,他人得到幸福的時候,他會覺得自己也很幸福——他是自利的,但并不自私。

無論個體的行為是成功地為個體帶來正的經濟利益的流入,還是帶來負的經濟利益的損耗,在做出決策時,個體都是理性的經濟人。在社會以及經濟活動中,人人都是理性經濟人。比如說買一件商品,都希望買到的是“物美價廉”的商品,絕不會希望買到“物次價高”的商品,因為在經濟活動中,人會保持最大的自利,也許在結果上買了“物次價高”的商品,但這個不會改變個體是理性經濟人這一事實。

可以說,理性經濟人是經濟學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貨幣:狗牙也可以買東西

世界上除了我們所認識的常用貨幣外,還有一些新奇的不為我們所熟悉的貨幣形式。在太平洋某些島嶼和若干非洲民族中,以一種貝殼貨幣來交稅。再如美拉尼西亞群島的居民普遍養狗,所以就以狗牙作為貨幣,一顆狗牙大概可以買到一百個椰子,而娶一位新娘,必須給她幾百顆狗牙作為禮金!曾有一些貪婪的騙子向美拉尼西亞運入大量的狗牙,以騙取土著居民的各種有用物資,一度造成了“通貨膨脹”。

按照經濟學理論的解釋,任何一種能執行交換媒介、價值尺度、延期支付標準和具有完全流動的財富儲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都可被看做貨幣。

有人不禁要質疑上述的論斷:人民幣、美元、歐元才是貨幣,肥皂、洗衣粉之類的商品也能算是貨幣嗎?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肥皂、洗衣粉當然不能算做貨幣。要了解貨幣,就必須從貨幣的起源來看。

貨幣的前身就是普普通通的商品,它是在交換的過程中逐漸演變成一般等價物。貨幣就是商品,但又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特殊的商品。貨幣出現后,整個商品世界就分裂成兩極,一極是特殊商品——貨幣,另一極是所有的普通商品。

人們使用貨幣的歷史產生于物物交換的時代。在原始社會,人們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換自己所需要的物資,比如一只羊換一把石斧。有時候受到用于交換的物資種類的限制,不得不尋找一種能夠被交換雙方都接受的物品,比如一只羊換一把石斧,一把石斧換一堆鹽,這里石斧就具備了貨幣的功能。

在人類的早期歷史上,貝殼因為難獲得,因而充當了一般等價物,成為最原始的貨幣之一。今天的漢字如“賺”、“賠”、“財”等,都有“貝”字旁,就是當初貝殼作為貨幣流通的印跡。

經過長年的自然淘汰,在絕大多數社會里,作為貨幣使用的物品逐漸被金屬取代。使用金屬貨幣的好處在于,它的制作需要人工,無法從自然界大量地獲得,同時還易于儲存。數量稀少的金、銀逐漸成為主要的貨幣金屬。古代希臘、羅馬和波斯的人們把金銀切割成大小不同的薄片,在上面刻制印標,準確標出每一片的重量。在交易中,人們只要看一下這片貴重金屬上面的標志,就可得知它的價值。

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金屬貨幣的重量和體積都令人感到煩惱。它不易攜帶,而且在使用過程中還會出現磨損的問題。據不完全統計,自從人類使用黃金作為貨幣以來,已經有超過兩萬噸的黃金在鑄幣廠里,或者在人們的手里、錢袋中磨損掉。于是,作為金屬貨幣的象征符號——紙幣出現了。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紙幣,是中國北宋時期四川成都的“交子”。目前世界上共有200多種紙幣。

由于貨幣是價值和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誰占有了貨幣,就等于占有了價值和財富;誰占有的貨幣越多,即表明所擁有的商品越多。在貨幣的幫助下,人們不僅可以進行交易,而且也可以比過去更容易富裕起來。貨幣的權勢并不像刀劍和長矛那樣鋒芒畢露,但其效果卻更為持久和長遠。

商品:有什么物品不能買賣

太平洋上的瑙魯,是一個由珊瑚礁形成的島國,礦產十分豐富,但島上沒有供農作物生長的土地。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瑙魯一方面出口礦石,另一方面進口泥土,以便種植農作物。

世界上最奇特的商品,莫過于丹麥格陵蘭島出口的“萬年冰”了。這是10萬年前的冰,被認為是最純凈的,沒有污染,雜質很少。

日本商人將田野、山谷和草地上的清新空氣,用現代技術儲制成“空氣罐頭”,然后向久居鬧市、飽受空氣污染的市民出售,購買者打開空氣罐頭,靠近鼻孔,頓時香氣撲鼻,沁人肺腑。

商品對于我們來說,再熟悉不過了。我們每天吃、喝、穿、住、用、行,樣樣離不開商品,只要兜里有錢,我們隨時可以買到想要的各種商品。但是,究竟什么才是商品?

作為商品,首先必須是勞動產品。換句話說,如果不是勞動產品,就不能成為商品。比如,自然界中的空氣、陽光,雖然是人類生活所必需的,但這些都不是勞動產品,所以它們不能叫做商品。

作為商品,還必須要用于交換。商品總是與交換分不開。也就是說,如果不是用于交換的,即使是勞動產品,也不能叫商品。例如,在古時候,傳統的男耕女織的家庭生產,種出來的糧食和織出來的布,盡管都是勞動產品,但是只供家庭成員自己使用,并沒有用來和他人交換,因而也不是商品。

因此,商品可以簡單概述為: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

商品并不是從人類出現之時就有的,是人類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它的產生,必須具備以下兩個條件:

第一是社會分工。它是商品產生的基礎。因為社會分工,才提出了交換的要求,也就有了進行交換的可能。社會分工的特征,表現為每一個勞動者只從事某些局部的、單方面的勞動,只生產某些甚至某種單一的產品,而人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為了滿足多方面的需求,生產者必然要相互用自己生產的產品去交換自己不生產而又需要的產品。這種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就是商品經濟。

第二是所有權不同。它是商品得以生產的前提。因為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屬于不同的所有者,才會發生交換行為。在私有制條件下,產品交換的雙方成為獨立的利益主體,成為經濟利益的對立面。這就決定了雙方的交換不能是不等式的,而只能是等式的,即商品經濟中的等價交換原則。勞動產品的交換既然是等價的商品交換,那么,生產者的生產過程就成為以直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過程。

可見,商品既是社會分工的產物,也是私有制的產物。

成本:有收獲就有放棄

皮洛士生于亞歷山大大帝死后分裂的古希臘,是小國伊庇魯斯的王子。皮洛士一向醉心于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的“偉業”,企圖在地中海建立一個大國。

公元前280年,皮洛士率領大批軍隊進攻羅馬。在阿普利亞境內的奧斯庫倫城附近,雙方展開了激戰。在這次戰斗中,皮洛士的損失極其慘重。他雖然贏得了勝利,但損失了大批有生力量。戰斗結束后,將士們向他表示慶祝,皮洛士看著硝煙還沒散盡的戰場,嘆息道:“要是再來一次這樣的勝利,我也就徹底垮了。”

這就是著名的典故“皮洛士的勝利”,在經濟上引申為成本太高而收益太少。

成本是商品經濟的價值范疇,是商品價值的組成部分。人們要進行生產經營活動或達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須耗費一定的資源(人力、物力和財力),其所費資源的貨幣表現及其對象化稱之為成本。也就是企業把商品提供給市場所支出的全部費用。

并且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成本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都處于不斷地變化發展之中。它有以下幾方面的含義:

1.成本是生產和銷售一定種類與數量產品以耗費資源用貨幣計量的經濟價值。企業進行產品生產需要消耗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這些消耗在成本中用貨幣計量,就表現為材料費用、折舊費用、工資費用等。企業的經營活動不僅包括生產,也包括銷售活動,因此在銷售活動中所發生的費用,也應該計入成本。同時,為了管理生產所發生的費用,也應該計入成本。同時,為了管理生產經營活動所發生的費用也具有形成成本的性質。

2.成本是為了取得物質資源所需付出的經濟價值。企業為進行生產經營活動,購置各種生產資料或采購商品而支付的價款和費用,就是購置成本或采購成本。隨著生產經營活動的不斷進行,這些成本就轉化為生產成本和銷售成本。

3.成本本質上是一種價值犧牲。它作為實現一定的目的而付出資源的價值犧牲,可以是多種資源的價值犧牲,也可以是某些方面的資源價值犧牲。它可以用貨幣單位加以計量。

4.成本是為達到一種目的而放棄另一種目的所犧牲的經濟價值。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你的姐姐準備開一家服裝店,在計算成本的時候,她可能會考慮到店面的房租、進貨的費用、借款的利息、付給雇員的工資、水電費、稅金等。在扣除這些費用之后,她認為自己還會賺到錢。但是,你需要提醒她的是,這樣的計算是不完全的:她漏掉了自己的工資,自己墊付資金的利息,還有開服裝店的機會成本等。只有把這些成本也考慮在內,才能決定開服裝店是否合適。

稀缺性:兩個桃子也殺人

春秋時期,齊景公手下有三員猛將,公孫接、田開疆與古冶子,他們都為齊景公立下過汗馬功勞。這三個人自恃勇猛,對齊景公也不放在眼里。晏子建議齊景公把這三個人剪除,以免將來留下禍患。景公也覺得應及早剪除,但是三人戰功赫赫,又勇猛無比,齊景公對此很無奈。晏子說,應當用巧。他向景公建議,賜給他們三人兩個桃子,說是賞賜給最有功勞的人,讓他們分吃。三個大臣開始爭奪,競相陳述自己對國家的功勞。最后兩個人得到桃子,另外一個羞愧自殺。得到桃子的兩個人見同伴因自己而死,也便羞愧自殺。

這是《晏子春秋》里的記載,三員大將被兩個桃子殺死——歷史上有名的二桃殺三士的故事。可能有人覺得,同伴自殺,自己也就自殺嗎?太不劃算了吧,別忘了當時春秋時代的人都是很講義氣的,所以見到同伴自殺,自己也自殺是沒什么奇怪的。晏子利用的就是經濟學上的稀缺性,只給兩個桃子,三個人無論如何也分不好,殺死三個勇士的不是兩個桃子,而是稀缺性,因為稀缺才產生互相之間的競爭和爭奪,最后在爭奪中死亡。

我們常常會聽說某個手機號或汽車牌照賣出了天價,這正是資源稀缺性的體現。因為這種手機號或汽車牌照的數字非常獨特,而且是唯一的,不會再有第二個。物以稀為貴,這樣的商品人人都想購買,也就會賣出很高的價格。

“稀缺”二字,代表著兩種不同的含義:一個是稀有的,另一個是緊缺的。在經濟學里,稀缺被用來描述資源的有限可獲得性,是相對于人們無窮的欲望而言的。人的欲望是無限的,但資源是有限的,相對于欲望的無限性,資源的有限性引起了競爭與合作。競爭就是爭奪對稀缺資源的控制,競爭是社會配置資源,即決定誰得到多少稀缺資源的方式。所謂合作就是與其他人共同利用稀缺資源、共同工作,以達到一個共同的目的。通過合作的形式是為了以有限的資源生產出更多的產品,合作是解決資源稀缺性的一種途徑。

品牌:金石海納
上架時間:2014-01-23 16:05:41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金石海納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公主岭市| 新绛县| 九寨沟县| 宁河县| 满城县| 运城市| 昂仁县| 梨树县| 昌平区| 香港 | 哈巴河县| 阳山县| 丰台区| 富阳市| 北流市| 临西县| 崇礼县| 嘉善县| 西充县| 保亭| 治县。| 临朐县| 喜德县| 横峰县| 油尖旺区| 砀山县| 云霄县| 馆陶县| 宁安市| 永清县| 鄢陵县| 澄城县| 马鞍山市| 翁牛特旗| 辽阳县| 都匀市| 建始县| 贺州市| 西青区| 汉寿县| 勐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