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jié)
書友吧第1章 俱六守捉城
李莫已經(jīng)忘了自己在沙漠中走了多久,一天、兩天...或許更久,腦海里只剩下一個念頭...不能停...
穿過屋頂破洞的月光幽冷清寂,夜風帶著寒意渾身酸痛無力,李莫咧嘴一笑又昏了過去,這次他嘴角帶著笑意,活著真好。
一個穿著皮甲的中年漢子出現(xiàn)在門口擋住了暖陽,漢子放下手里的陶罐道:“活過來了?”
聽著漢子的一口關中腔,李莫壓下心中的疑惑道:“你救了我?”
漢子從陶罐里倒出一碗稀粥遞給李莫道:“也是你小子命大,遇著我了,不然也是沙漠里骨頭架子的命。”
李莫喝完稀粥開口道:“大恩不言謝,只是不知此地是何處?”
“俱六守捉城。”
聽到這個名字李莫心中一頓試探道:“大唐北庭都護府治下俱六守捉城?”
“嗯。”
...
大唐是個好時代,這里有李白杜甫顏筋柳骨,有房謀杜斷有封狼居胥,有隋唐演義里那一位位活生生的英雄人物,如果可以穿越很多人都會選擇大唐。
貞觀年間看頡力跳舞,開元盛世看李白戲耍高力士看一騎紅塵妃子笑,或者去見識一番女帝的無雙風采。
奈何這里是唐德宗貞元四年的西域,上演了‘白發(fā)龜茲英雄血,長槍獨守大唐魂’的西域,那位說出‘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的鐵血郡王郭昕劃上人生句號的西域。
以前看到這樣的故事只覺得很悲壯很熱血,現(xiàn)在只有徹骨的寒意,活著是個大問題。
一身的粗布破衣無奈一聲長嘆,原來那身用劉三手的說法是拿去當了,錢用來請了郎中,還給淘換了這間占地頗大的破院子和勉強裝了小半缸的糧食。
在硬床板上輾轉了半夜,早上醒來的有些晚,熬了碗拉嗓子的稀粥墊吧了肚子,缸里的糧食快見底了,要是再找不到食物來源就會成為第一個被餓死的穿越者,該找些事做了。
守捉城外有不少荒地灌溉也算便利,劉三手建議李莫開幾畝地這樣就算在守捉城安了家,千年之后的世界李莫是農(nóng)家出身,可現(xiàn)在要他侍弄莊稼還真做不來,時間上也來不及。
還有一條路就是當兵吃糧,見識了劉三手的身手之后李莫覺的自己上了戰(zhàn)場應該活不過三秒,唯一的作用便是降低刀劍的耐久,或者消耗幾支羽箭。
在這千年之前的時空留下一聲慘嚎,血灑疆場,馬革裹尸的待遇估計沒有,尸體便宜了禿鷲或者野狼,此路不通。
這幾天在城里溜達的時候見到不少孩子,年紀稍大的會幫大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無所事事到處野的小屁孩仍有不少。
城里沒有發(fā)現(xiàn)有學堂的存在,這個時代雖然有了科舉,學問依舊金貴,如果開家啟蒙的私塾想來能混個溫飽。
做為流水線教育下培養(yǎng)出來的萬金油,在這個時代吟詩作對那就是找虐,教個三百千還是沒問題的,曾經(jīng)暗戀過一個臺灣姑娘為此專門研究過繁體字,和這個年代的差別不大。
守捉城中央就是守捉將軍的府衙,是這座城里的最高行政機構,李莫從墻角摳了快白灰,在府衙門前的告示欄上寫起自己的招生告示。
“這不是劉三手撿回來的那小子嗎?”
“都寫得什么呀?”
“這告示不都是將軍府的劉書吏寫好貼上去的嗎?難道將軍府窮的連紙都買不起了?”
“讓讓,劉書吏來了...”
已經(jīng)胡子花白的劉書吏沒有打擾李莫,靜靜的等他寫完。
李莫寫的很慢,習慣了簡筆字突然改用繁體多少有些不適應,寫完最后一筆又仔細檢查了一遍,很好通俗易懂沒有錯別字,其實是寫不來文縐縐的古文干脆就用了大白話。
“小友為何是從左至右橫著寫,這樣的寫法老夫還是第一次見。”
李莫這才注意到身邊圍了不少人,說話的劉書吏李莫也見過,他醒來之后在床上躺了兩天,能下地活動之后就在老書吏那里登記造冊有了守捉城的合法身份。
劉書吏用一口關中腔和李莫閑聊幾句便給他落了戶,對于李莫的過往跟腳一句沒問,還很大方的免了今年的稅務。
看著笑瞇瞇的劉書吏暗道大意,心念一轉笑道:“兒時貪玩,家母便讓晚輩效仿先賢‘頭懸梁’,這腦袋一上一下的時間久了眉毛都被拽的有點變形了,所以晚輩便改用從左至右橫著寫。”
“哈哈哈...”
“小友說話倒是風趣,只是不知這句子中間的符號又是何物?”
李莫不好意思的撓了撓頭道:“晚輩愚鈍斷句總是斷錯,家母就想了這個斷句的法子,時間久了也就習慣了。”
“哦,不知小友斷錯過什么句子竟然讓令堂想出這樣的法子?”
“又一次元正(春節(jié))家母寫了副對聯(lián),‘明日逢春好不晦氣,終年倒運少有余財’讓晚輩讀成了‘明日逢春,好不晦氣,終年倒運,少有余財’”
劉書吏捋著胡須笑道:“令堂就沒有揍你?”
“當時沒揍。”
“這個斷句之法對于初學孩童確實不錯,不知小友這蒙學準備教些什么?”
“三百千,笠翁對韻,基礎算學,農(nóng)事雜學也會略有提及。”
劉書吏疑惑道:“這三百千和《笠翁對韻》是何物,為何老夫從未聽過。”
“三百千乃《三字經(jīng)》、《千字文》、《百家姓》,《笠翁對韻》是用來熟悉對仗、用韻、組織詞語的。”
“這《千字文》老夫知道,《百家姓》也好理解,不知這《三字經(jīng)》有何奇妙之處竟然以‘經(jīng)’為名?”
李莫笑了笑道:“老先生若是有意,待晚輩將這幾本書默寫出來之后第一時間通知先生。”
“不知可否先透露些許以解老夫好奇之心?”
“也好,晚輩這就背誦一下《三字經(jīng)》開篇,請老先生指教。”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