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40章 后記
- 第39章 開往春天的列車
- 第38章 鐘曉生:西塘文化的播種者
- 第37章 楊茂成:城市道路的“門診部主任”
- 第36章 王雷杰:安全食品的“守護神”
- 第35章 杉杰:柯橋是我心中的“印度”
第1章 浙里的年味兒
第一輯
祭媽祖、舞漁燈、漁歌對唱,祝福、社戲、水上婚禮,殺年豬、祭天地、看村晚……臨近2015年的春節,記者赴漁鄉寧波市象山縣石浦鎮、水鄉紹興市柯橋區安昌鎮和山鄉金華市磐安縣尖山鎮采訪,發現那里的鄉村正緊鑼密鼓地準備過春節,家家戶戶都貼上紅紅的對聯迎接新春,滿大街掛滿紅燈籠,充滿了喜慶的氣氛,到處彌漫著具有地域特色的“年味兒”。
1
眾所周知,春節俗稱“年”,是我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迄今已有四千多年歷史。從臘月二十三的“小年”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全國各地都會舉行一系列的民俗活動來迎接新一年的到來。這些活動凝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農耕文明的精華,承載了人們對闔家團圓、健康向上、富足美滿的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并集中展示了我們的民族性格特征。
浙江有平原、山區、丘陵、河流等,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之一。大約從八千年前開始,漸漸形成了自己區域的文化特色,經過長期的發展和演變,成為中國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先后出現過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等文明。多樣的地理風貌和豐富的文化傳統,使得其“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每年春節期間,浙江各地會舉行形態各異的民俗活動。歸納起來有如下這些:臘月二十三,大掃除,辦年貨,送灶君菩薩上天;大年三十,貼對聯,放鞭炮、煙火,吃年夜飯,守歲,祭天地菩薩;正月初一,首先是放“開門炮”,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穿新衣,祭祖拜神,祈求全年家人平安,家業興旺;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走親訪友——拜年。這些民俗活動既含有中國傳統的氣息,也有浙江文化獨有的特色。
過年不僅僅是一個地區年度的聚會和娛樂,貼春聯、吃年夜飯、祭祖、守歲、燃放鞭炮、拜年等,這些“年文化”方式的代代延續,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它體現了一個地區的文化心理,也就是團圓、親情、祥和,此中包含著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親和力。
然而,隨著經濟日益全球化,在外來文化的不斷沖擊下,由于我們對自己的文化傳統及其載體缺乏保護,我們傳統的、本土的、主體的精神情感從某種程度上變得無所依傍,并漸漸淡化,甚至經裂緯斷,一度落入空茫之中。于是,如何進一步加強對春節等傳統節日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通過多樣性文化增添各個地區甚至整個國家的魅力,成了值得深思的課題。
2
為了改變這種現狀,當前浙江農村除了民間順應生活方式的變化而進行過節習俗的自動更新外,各地政府部門、學術界及其他社會力量在進行年俗的傳承與保護時,強化了春節習俗的現代性元素:第一,提煉、宣揚了傳統年俗的現代文化內涵;第二,強化、拓展了傳統年俗的娛樂性與公共性。整體而言,從根本上營造了有利于興旺傳統節日的人文環境。
在浙東的象山,無論是石浦舉辦的以“祈福”“過年”“鬧新春”為主題的新春文化廟會,抑或象山推出的“游象山影視城,看鐘馗伏魔”等春節廟會系列活動,還是東門漁村以“游客在中國漁村過一個石浦人的春節”為主題的春節活動,以及各農家樂特色村提供的果蔬采摘、磨豆腐、搗年糕等內容豐富、參與性強的農事體驗活動,均滲透了現代的時尚元素。
嘹亮的歌聲、熱情的舞蹈、令人捧腹的相聲……在浙南麗水這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地上,各鎮各村的農家在寒冬臘月熱鬧非凡。在慶元縣舉水鄉月山村春晚的帶動下,麗水“村晚”遍地開花。目前,“村村有節目,家家有表演”,男女老少齊上陣,鄉賢游子共出謀,魚燈、木偶戲等傳統節目登上舞臺,磨豆腐、熬豆漿、包山粉餃等民俗也紛紛加盟,沸騰了整個麗水山鄉。
在浙中的武義,柳城鎮江下村是為數不多的少數民族——“畬族”村,春節期間,不管是磨豆腐、打年糕等辦年貨活動,還是除夕夜的盤歌會、鍋莊舞、封壓歲包以及正月初一的畬家民族競技賽等活動,都能讓你沉浸在濃郁的畬家年味之中。此外,溫泉之城的冬自然少不了溫泉,那些精彩紛呈且年味十足的節慶活動,能洗去你一年的疲倦,讓你過一個不同尋常的年。
跳竹馬、舞龍、踩高蹺、鬧花燈、看大戲……無疑是小孩子們一年里最開心的時光。而這些漸遠的記憶,在浙西衢州通通可以得到喚醒。在開化池淮、蘇莊、桐村、村頭等地,舞布龍、板凳龍、鬧花燈等傳統民俗在正月接連上演,讓人應接不暇;在柯城區九華鄉妙源村,正月初五迎來立春祭活動;在江山賀村鎮湖前村,一年一度的春節聯歡晚會在正月初一與大伙見面。
臘月二十三開始的祭灶活動,是一項影響很大、流傳極為廣泛的民間年俗活動。在浙北嘉善西塘古鎮的“倪天增祖居”的老宅,游人可以親自體驗并參與該活動。此外,在大年初一至初五,還有“送財神”的隊伍走街串巷,為古鎮百姓以及遠道而來的客人送上祝福。同時,看社戲、耍龍燈、吃年夜飯、接路頭……這一系列節慶活動,排滿了西塘的整個春節。
3
顯然,在中國過春節,雖然總少不了吃餃子、逛廟會、放鞭炮,但各地的百姓總會把“過年”這件最喜慶的事,染上最濃郁的地方色彩。他們辛辛苦苦一整年下來,不管收獲如何,都會趁機瘋玩一把,探尋各地的年味,湊個熱鬧迎新年。記者在浙江農村采訪期間,在各大村落、老街、集市、農家樂和民宿等場合,看到的是紅紅火火的景象,體會到的是熱熱鬧鬧的年味。
隨著創建美麗鄉村的縱深開展,浙江各大鄉村呈現了一幅幅迷人的美景,再加上隨著習近平總書記“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精辟論述的提出,全省各地以“美麗鄉愁”為主題,激活鄉村傳統文化,開發鄉村民俗活動,將濃濃的年味打造成了一道道的靚麗景觀,更使得一撥接一撥的游客于春節期間慕名前往,使浙江的鄉村游迎來了旅游經濟的春天。
采訪期間,記者漫步在柯橋區安昌古鎮長街,濃濃的“年味”撲面而來:小橋上、河岸邊、屋檐上,一卷卷臘簾子、一排排醬鴨兒、一組組魚干,醬香四溢,令人垂涎三尺;扯白糖、凍米糖、土制香糕,傳統的糕點美食,一溜兒排在街邊,紹興幾千年的年俗風情展現得淋漓盡致,使整條長街成了“水鄉文化的長廊、市井習俗的長卷、特色商品的長街、古鎮風韻的長音”。
鎮上一家農家樂老板告訴記者,春節這幾天,每天都要準備四五十桌農家菜,比平時增加了二十多桌。上海、杭州、江蘇的客人都趕過來了,他們基本上都是年前預訂好的,如果年后再到農家樂預定的話,根本訂不上。“土雞、醬鴨、臘腸這些是少不了的,游客點名要的。”他說,荸薺、甘蔗、鮮魚、土雞蛋等年貨,游客除了在農家樂品嘗外,走的時候還要買一些帶回去。
記者在素有“空中鄉村”美譽的磐安縣尖山鎮烏石村看到,為迎接春節的游客,村后的集市上,出售特色農產品的村民已一溜排開——有賣當地香榧子的、賣小花生的、賣高山茶的、賣火腿的,甚至還有賣綠色果蔬的。“過年不僅帶動了村里的農家樂經濟,還為農特產品銷售開拓了渠道,這幾年烏石村人的荷包都鼓了起來。”陪同記者采訪的尖山鎮文化站站長張爐永說。
很顯然,“在鄉村過大年”,已不僅是一場過年的禮儀,也成了帶動當地農民增收的重要文化活動。在春節期間,浙江各地農民自產的農特產品等一系列年貨,受到了廣大游客的熱捧,很多年貨甚至被搶購一空。通過“過年”這一展示平臺,促進浙江更多的鄉村休閑游產品打開銷路,實現了“以春節促旅游,以春節促經濟”的發展理念,極大地帶動了當地村民的物質富裕。
當然,浙江的“年味”,不光是物質的豐盛,還是精神的豐盛。“年近歲末,看這里‘祭灶’,邀我吃‘祭灶果’,特溫馨。”在象山縣石浦鎮東門漁村暫居的上海游客尚女士高興地說。連日來,這里的年味像新釀的米酒,在石浦漁港彌漫開來。“我也是在農村長大的,總忘不了在鄉村過年的樂趣。”年近古稀的杭州游客卓先生深情地說,“這仿佛又讓我回到了童年的時光。”
其實,年,是一種努力生活化的理想,一種努力理想化的生活。當生活和理想混合在一起,就有了“年味”。浙江的歷史,是一幅用八千多年時光在十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書寫的春秋變幻圖,也是全省近五千萬勤勞智慧的人民共同譜寫的如歌的歲月。它的年味,不僅傳承了民俗底蘊、延續了文化脈搏,更體現了生態之美、經濟之富和民生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