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湖州的絲綢文化

1

2015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上,以“絲綢之路”為主題編排演繹的多民族風情舞蹈《絲綢霓裳》和那英演唱的歌曲《絲路》,傳遞出這么一個強烈的信號:在國家提出的“一帶(絲綢之路經濟帶)一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大戰略下,古老的絲綢產業正在迎來新的發展契機。

2015年1月,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在談及2015年重點工作時提到,要在全省建設一批聚焦七大產業、兼顧絲綢、黃酒等歷史經典產業、有獨特文化內涵和旅游功能的特色小鎮。當月下旬,省長李強在湖州調研特色小鎮建設時,還特地考察了湖州絲綢之路文化小鎮。

眾所周知,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飼養家蠶和繅絲織綢的國家。而湖州,是中國著名的蠶鄉,自古以來素有“絲綢之府”的美譽。1958年,考古工作者在該市吳興區八里店鎮路村的錢山漾遺址中發現了有4750年歷史的絹片。2005年,那里又出土了3500年前的絲帶。這些絹片和絲帶,使湖州成為世界絲綢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農耕文化,是指農民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一種風俗文化。追溯漢族的農耕文化起源,有“男耕女織”之說,它不僅是指早期的勞動分工,也是農耕文化形成的基礎。觀照湖州的“男耕女織”,最典型的自然就是“湖?!薄昂z”了。

2

桑樹,是中國的“國樹”,中國人幾千年來將其敬為“生命樹”。戰國時代,蠶桑業已有了較大的發展。越王勾踐的兩位大臣文種和范蠡都熟悉蠶桑生產,知道其重要性。《述異記》說:“勾踐得范蠡之謀,乃示民以耕桑。”所以,當時吳越之地桑林遍野。

自宋代以來,湖州當地蠶農通過對引進的魯桑、荊桑進行嫁接改進,培育出優良的桑樹品種,名“湖桑”,并被各地蠶農廣泛引種。據說,到了宋嘉定初,整個太湖地區都采用撈水藻、挖塘泥培植桑樹的辦法,既疏通了河道,又發展了蠶桑,可謂一舉兩得。

2015年3月中旬,記者赴湖州實地采訪,來到南潯區和孚鎮荻港村。這里河港縱橫、土地肥沃、氣候濕潤,桑、蠶、魚養殖歷史悠久,古詩曾如此描繪:“舍南舍北皆栽桑,千枝萬枝繞屋旁?!碑數氐娜藗兝脻竦赝谔?、填埂,埂上種桑,桑葉養蠶,蠶蛹喂魚,塘底污泥肥桑。這樣年復一年,形成了桑、魚、泥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的原生態產業模式——桑基魚塘。

據了解,這種?;~塘系統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它避免了洼地水澇之弊,營造了十分理想的生態環境,收到了理想的經濟效益。這種經濟模式在明清之世達到了鼎盛,真正奠定了湖州“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富庶地位。

3

一流的湖桑資源、頭等的育蠶技術,是湖州絲綢“衣被天下”的兩大基石。春秋戰國至南北朝時期,湖州綾絹出口十多個國家;三國、唐代時期,先后有永安絲、烏眼綾等入貢。1292年,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湖州,在游歷中寫道:“這里居民溫文爾雅,衣綾羅綢緞,恃工商為活?!笨梢姾萁z織業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

北宋太平興國元年(976)以前,湖州設有專門的絲綢管理機構“織綾務”,所織綾羅、緞等產品上貢朝廷,今天仍存有務前河的地名;宋室南渡后,浙西湖州一帶漸成蠶織中心,紡織品種多,花樣巧,出現了不少名特產品,如吳興的樗蒲綾、花綢,武康的“天鵝脂”絲綿,都享譽京都。

到了元代,湖州“桑麻如云,郁郁紛紛”,養蠶、繅絲、絲織、印染以及絲綢買賣開始出現專業性分工,出現了機戶、染坊、絹莊、絹市,元代畫家唐棣曾寫詩道:“吳蠶繅出絲如銀,蓬頭垢面怎苦辛;苕溪矮桑絲更好,歲歲輸官供織造?!敝猎腥~,湖絲異軍突起,超過了黃河流域,成為中國最為優良的產品。

等到明清時期,湖州絲綢更是名揚天下,清皇帝康熙在《桑賦序》中云:“朕巡省浙西,桑樹被野,天下絲綢之供,皆在東南,而蠶桑之盛,惟此一區?!?851年,湖絲參加倫敦首屆世界博覽會獲大獎; 1910年,參加南洋勸業會獲特等獎; 1915年,在巴拿馬博覽會獲獎; 1929年,參加全國首屆西湖博覽會獲特等獎。當時西洋貴族均以穿湖州絲綢為榮,英女王身上所穿的就是湖絲長裙。

據傳,清光緒中葉,慈禧太后在北京頤和園中辟桑園,下令到湖州選招一批精于蠶織的婦女進宮,教授宮女飼蠶、繅絲、織綢技藝。湖州蠶婦在京頗得慈禧優待,年余給假使歸省親,期滿上京續職。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慈禧倉促出逃時,尚有一名湖州蠶婦隨扈到西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27年,湖州絲商蔡聲白在上海舉行了中國首次絲綢模特時裝表演,并將之前深入鄉間桑林、村戶蠶房和市鎮的絲綢企業拍攝的種桑、養蠶、繅絲、織綢等流程的鏡頭合成了一部名為《中華之絲綢》的紀錄片,次年遠赴越南、馬來西亞等地巡回展覽和放映,使中國絲綢的魅力廣為人知。

4

湖州絲綢以具有“細、圓、勻、堅”和“白、凈、柔、韌”等特點,“冠于全國,聞名天下”,“湖絲”一度成為絲綢的代名詞。而湖州絲綢中以南潯輯里村命名的“輯里湖絲”更是世界絲綢史中的最杰出者。當然,除了輯里湖絲,雙林綾絹和湖縐同樣是中國絲綢的奇葩。

隨著湖州以絲綢為主的對外貿易的發展,西方的文化也滲透到湖州人的生活之中。所以,在湖州不僅能感受到吳越文化的強大氣息、中原文化的脈絡,而且能感受到希伯來文明的痕跡。與此同時,湖州絲綢柔順華美、經緯交融、變化萬千,為湖州人包容、和諧的處世精神提供了養分,孕育了湖州人博大的人文情懷。

從古至今,種桑、養蠶、繅絲、織綢都是湖州人生產、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聽湖州的老者說,以前當地的孕婦臨產,娘家送的“催生禮”中的嬰兒彩衣,大多是繡花的絲織品。男方向女方送的聘禮中也有絲綢服裝,嫁女兒更要陪嫁絲綢繡花枕之類。

伴隨著這些生產活動而產生的蠶事風俗,在湖州當地也是異常豐富多彩,如祭蠶神、清明踏青、軋蠶花等。特別是清明節含山踏青、軋蠶花,千年相承,久盛綿延,成為湖州城鄉眾多蠶事民俗活動中最為生動、參加人數最多、場面最為壯觀、影響最大的一項活動。

縱觀湖州絲綢發展的歷史之路,可以這么說,在湖州的城市發展歷史上,它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湖州這個舞臺上,湖州絲綢將自己的文化風韻、經濟魅力、政治品格詮釋得淋漓盡致。毫不諱言,湖州絲綢堪稱湖州這座城市的CIS (形象識別系統),也是湖州的自信之源。

5

然而,隨著傳統工業的日漸式微,加上用工成本持續高升,國際國內市場需求依然不旺,絲綢行業整體景氣指數偏低等,曾經的“無不桑之地,無不蠶之家”的湖州,前些年卻陷入了“滿村繅車今不見,繭倉庫里空悠悠”的尷尬境地。怎么讓湖州絲綢重新崛起,也就成了亟待湖州人們解決的問題。

令人欣喜的是,國家“一帶一路”大戰略的提出,國務院八部委發布的關于促進我國繭絲綢產業健康發展的十二條意見,以及浙江省政府加快規劃建設特色小鎮的政策,對于湖州絲綢轉型升級、重振雄風都是很好的契機。而且,湖州市政府當前也正醞釀出臺相關政策,將重新振興絲綢等四大傳統產業。

就在記者赴湖州采訪的前一天,據《湖州晚報》報道:湖州市南潯區菱湖鎮絲綢之路集團生產車間,工人正在生產一款富含傳統文化創意的絲綢。這無疑是湖州的傳統絲綢企業為應對市場環境的不斷變化,打造國內時尚絲綢的精品工廠而做出的努力。

采訪結束,記者通過相關渠道獲悉,湖州生絲產量大幅減少以后,絲織業卻逆勢發展,是全世界耗用生絲最多的城市,形成了最大規模的絲綢織造產業集群。相信湖州絲綢業在不久的將來,必定會找到新的發展機會,讓“湖絲”這個文化瑰寶不斷煥發青春,再鑄輝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泸定县| 靖江市| 临猗县| 遵义市| 墨玉县| 永吉县| 邮箱| 黎城县| 阿拉善右旗| 应城市| 桃江县| 东山县| 郯城县| 滕州市| 永顺县| 东丰县| 九江县| 高陵县| 巴林左旗| 云安县| 栾城县| 沂水县| 日喀则市| 通许县| 宁陕县| 周至县| 保亭| 涿鹿县| 勃利县| 晋州市| 博野县| 金山区| 新民市| 成安县| 福建省| 微博| 延安市| 鸡东县| 乐亭县| 阳原县| 简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