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龍與普羅米修斯
火,在人類的生活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一百多萬年前的元謀人,到五十萬年前的北京人,都留下了用火的痕跡。我國史前人類對火的認識、使用和掌握,是人類歷史上取得的重要進步。在世界眾多民族的信仰之中,都有火崇拜的內容。以古希臘人為例,他們認為火在世界上的出現,源自普羅米修斯的神話。
于是,盜火英雄普羅米修斯,作為一位造福人類的神祇,在古希臘受到普遍崇拜。傳說為了紀念他,奧林匹亞山的當地人,每隔四年都要舉行一次祭祀儀式。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點燃圣火儀式,也起源于普羅米修斯盜取火種的神話,其中蘊含著和平、光明、團結與友誼等意義。
在人類的生活中,跟火一樣扮演著重要角色的,無疑就是水了。水是地球上最常見的物質之一,是包括人類在內所有生命的重要生存資源,也是生物體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人類的童年時期,人們對水兼有的養育與毀滅的能力及不可捉摸的性情產生了又愛又怕的感情,由此產生了水崇拜——通過賦予水以神的靈性,祈禱水給人類帶來安寧、豐收和幸福。
中國傳統意義上的龍,等同于古希臘的普羅米修斯,如果說后者是人們對火的神格化,那么前者則是人們對水的神格化。因為在中國古代傳說中,龍往往具有降雨的神性。佛教傳入中國之后,佛經中就稱諸位大龍王“動力與云布雨”。自唐宋以來,帝王往往封龍神為王。從此,龍成了興云布雨,為人類消滅炎熱和煩惱的神。龍治水,便成了民間普遍的信仰。
由于中國古代把龍看作能行云布雨、消災降福的神物,中國凡是有水域、水源處皆有龍崇拜,龍王廟、堂遍及全國各地,祭龍王祈雨成了中國傳統的信仰習俗:有的地方久旱不雨時便舞龍祈雨;有的地方插完秧之后舞龍驅蟲。舞龍這種民間娛樂形式也就應運而生,并廣泛流行于中國各地。舞龍的產生,往往又跟龍的傳說相伴。浙江的“斷頭龍”,就是這樣一個典型。
中國版“普羅米修斯盜火”
說起“斷頭龍”,目前列入浙江非遺項目的有三處,一處是在江山,另一處在蘭溪,還有一處在建德。由于所處的地區不同,其歷史緣起也各不相同。
江山版的“斷頭龍”傳說大概是說古時的江山須江上游峽里潭(現峽口水庫)龍洞中住著一條老龍,主管著江南這一片的行云布雨。有一年,江山大旱,田地顆粒無收,百姓到龍潭去求雨。老龍面對百姓的祈求,感到很為難。因為按照天庭規定,江山這三年必須大旱,不能隨便降雨??伤罱K不忍心看著百姓活活餓死,還是偷偷為江山降了一場大雨。玉皇大帝獲悉后大發雷霆,將老龍斬首示眾,把他的身子鎖在了峽里潭的龍洞里,頭拋到了離龍洞一百里的景星山上,為防老龍身首合攏,還在山頂用一頭石虎鎮住龍頭。景星山后來俗稱老虎山。
蘭溪版的是這樣的:相傳唐代貞觀年間,浙江連年大旱,禾苗枯焦,百姓紛紛求告龍王。龍王動了惻隱之心,立即奔赴天庭奏請玉皇大帝準他降雨。玉皇大帝下了一道旨令:城內降雨七分,城外降雨三分。龍王領旨以后心想,城里降雨七分就要鬧水災,城外降雨三分又無濟于事,何不來一個倒三七降雨呢!于是龍王在城里降了三分雨,在城外降了七分雨,城里城外的百姓都得到了好處。玉皇大帝知道以后大發雷霆,怒斥龍王違抗天旨,對龍王處以斬刑。
建德版的跟蘭溪版的前半部分相同,只是龍王變成了涉世未深的青龍,后半部分則增添了現實色彩,說玉帝令人間宰相魏徵對青龍施以斬刑。青龍得知后向唐太宗求救,唐太宗念其解旱有功,答應設計相救。斬龍之日,唐太宗特邀魏徵下棋,想以此延誤斬龍的時辰以救青龍。對弈開始不久,魏徵昏昏入睡,滿頭大汗。唐太宗想讓他多睡一會以錯過施刑時間,便為魏徵打扇取涼,卻不料此時魏徵正在追殺青龍,唐太宗助他三陣清風,反倒讓魏徵追上了青龍,手起劍落將其斬為九段。
這三個版本,盡管內容上有些出入,但結局卻是一致的:龍王(老龍、青龍)終究因拯救黎民百姓被斬首,百姓為了報答他的恩德,各村各莊都扎制了龍頭,供奉在廟堂或廳堂上,時時焚香禮拜。每到春節和元宵節,村民扛著龍頭和龍身,沿村沿莊巡游,對龍王(老龍、青龍)表達哀思。由于龍頭被斬下,所以龍頭、龍身就分開舞動,因而叫作“斷頭龍”。
江山版的“斷頭龍”舞后來還融入一種“毛尚書意義”——傳說在明代嘉靖年間,江山出了個三部尚書毛愷,因剛直不阿,得罪了權貴,被斬首棄市,并不準家人將其身首合葬。毛愷生前多次用俸銀賑災、代饑民完賦,百姓為感謝他,在他下葬時,出動三十六條“斷頭龍”,將其真頭與三十五顆假頭藏于龍頭內,一路游舞,一直送到景星山。閹黨雖派心腹監視,也無法發現真頭在哪。就這樣,江山人偷偷將他身首合葬在了一處。
獨一無二的“斷頭龍”
浙江的這三處“斷頭龍”,雖然所屬地區不同,但道具制作、傳統禮規和表演套路大同小異。
每處“斷頭龍”的整條龍都由龍珠、龍頭及龍身組成。龍頭骨架用竹篾制成,糊以棉紙,涂上彩色顏料,精描細刻,威武勇猛。龍珠用竹篾扎空心彩球,內可安放點燃的蠟燭。不過龍身長短因地而異,蘭溪和建德的龍為七節,加龍頭和龍尾為九節(因相傳青龍被斬成九段);江山的龍可長可短,根據舞者人數多少而定,但一律包糊彩色面底,另彩繪或貼金龍鱗。
“斷頭龍”的表演禮規,三處也差不多。一般在每年正月初即開始挨家逐戶舞龍。出舞前一天由“龍燈會”(參加舞龍的人自發組織)派人發紅帖至各戶以通知。紅帖上寫著“青龍吉慶”“恭賀新年”“五谷豐登”“風調雨順”等吉語。第二天就由發帖人和另一人手擎“某某村青龍吉慶”字樣燈籠,并提著裝有香燭、鞭炮和為接受舞龍戶饋贈品(有香煙、糕點、雞蛋,“利市包”等)而準備的禮籃,率領舞龍隊至各村戶演出。
舞龍隊進村時,鑼鼓樂隊齊鳴,村民都懷著喜悅的心情,放鞭炮相迎。收到紅帖的人家,預先都有準備,堂前點上香燭,虔誠迎候。龍進門時,又燃放鞭炮,以清香迎接,祈求龍王保護一年豐收吉祥。舞龍結束,戶主向舞龍隊敬煙茶、糕餅。如不吃,提籃者只收香煙和利市包,最后留下幾句吉祥話,告別戶主。舞龍隊一般到正月廿四至廿六散燈才結束活動。只是衢州龍游有的村還有散燈習俗,廿四日傍晚,敲鑼打鼓送龍到江邊,洗龍后再背道具回村。所收贈金有的提留,有的分離。還規定三年要調換一次隊員,或停歇一次,時間不定。
“斷頭龍”的動作,每處都在不斷創新中豐富。如“搭生姜棚”這一套路,最初是為避免舞龍時碰壞富豪人家在中堂懸掛的各種彩燈而設計的。但這一套路傳至蘭溪后,藝人王阿璋感到龍頭龍珠受空間限制,動作難以發揮,于是變棚上豎式“五星形”,使龍頭龍珠可在棚外較大的空間進行表演,發揮舞蹈技巧。還有的是吸收了“脫節舞”“泥鰍龍”的表演套路,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使“斷頭龍”日趨完美。
“斷頭龍”的套路,也都由原來有限的幾個,發展成了現在的近二十個。江山的有:貫龍、出水、戲珠、盤腰、靠腰、跳珠、脫殼、破四門、疊塔、疊螺螄等;蘭溪的有:雙元寶、金瓜棚、八仙跌、生姜棚、跳玉兔、交椅跌、一字睡跌、劉海戲金蟾、掛腰、青龍脫殼、青龍上天庭、騎肩、盤龍、搶雙珠、拋珠、龍靠肩等;建德的有:盤龍、戲珠、伸龍爪、跌五梅花、鯉魚跳龍門、鯉魚翻白、龍身穿鎖、龍脫殼、龍翻身等。
所有的“斷頭龍”表演,除一般的龍舞套路外,最大的特點是整條龍頭和龍身分離,龍頭和龍珠可單獨表演帶有技巧性的高難度動作,龍身每換一個陣圖,龍頭和龍珠就舞出一個套路,龍頭龍珠的表演不受龍身的牽制,龍頭、龍珠、龍節中,還可點燃紅燭,夜間起舞時,千姿百態,色彩斑斕,整個龍舞顯得變化多端,敏捷輕快。
隨著社會的發展,近年每處“斷頭龍”的道具和服裝都在不斷改進。初傳入時,龍頭用竹篾扎制,糊以白紙,龍身以稻草捆縛,以一塊一尺寬白布披于稻草上,顯得簡單粗陋?,F在龍頭制作十分精細,色彩艷麗,工藝精湛,龍布上龍鱗熠熠,閃閃發光。舞龍人服飾也由過去的便衣,改成了彩色綢緞對襟衣褲。
“斷頭龍”的“火炬手”
據筆者深入了解,據說古時的蘭溪、江山和建德三地全境各鄉鎮及大一點的村均有龍舞,并且大都為“斷頭龍”或“節節龍”。但根據史料記載,“斷頭龍”在清朝時活動于江西,故又稱“江西龍”。1925年,由江西玉山縣八都的吳寶華等人在龍游縣橫環鄉姚西塘村幫工時傳入。1926年至1940年,龍游、蘭溪、建德等地才有“斷頭龍”的足跡。
“斷頭龍”到底是什么時候傳入浙江的,又是怎么流傳開來的?現在似乎已很難考證。但有一點非常明確,由于歷史的原因,如今許多地方已不大有人會舞龍?,F在“斷頭龍”傳承項目保護良好的只剩下蘭溪水亭鄉、江山上余鎮和建德李家鎮。在充當“火炬手”的也只有寥寥幾個人:江山的鄭土祥,蘭溪的王國龍、王柏成和建德的諸葛春茍、黃開明。
蘭溪“斷頭龍”傳承人王國龍告訴我們:“1950年畬族鄉荷龍里的王阿璋等人,赴龍游縣蘭塘鄉白馬村聘請項章增、鄭啟發二人來荷龍里傳授‘斷頭龍’,隨后在村里聯合了二十多戶村民組成了龍頭會,每年春節期間就在村里舞龍。但現在舞龍人的年紀都是四十來歲,從1984年開始一直舞到現在。因為年輕人都在外面打工,找到繼承人真的不容易?!?
好在,因為他們的堅持,“斷頭龍”最終得以發展。蘭溪水亭畬族鄉施家村村委會主任王柏成,是該村現任龍頭會會長。從他的講述中,我們了解到:1957年蘭溪“斷頭龍”在浙江省文化廳群藝處何惠芳指導下,以“龍飛鳳舞”為節目參加金華地區文藝會演獲一等獎。1965年參加浙江省會演獲演出一等獎。1988年元宵節,參加浙江省“華星杯”舞龍大獎賽,獲演出一等獎。這些年來,多次參加浙江省廣場文化民間文藝演出開幕式表演,均獲優秀演出獎。
無獨有偶,1929年出生的江山上余鎮鄭土祥老人也如此堅守著。他十五歲師從其父學習舞龍技藝,1950年后傳授給王法余等人,1985年又傳授給王孝明等人,并組建了一支新的舞龍隊。1997年,鄭土祥、王孝明師徒倆又共同培養了同村的徐以福、王國軍、江小軍等一批年輕人。2005年,他又將舞龍技藝傳授給他的孫子、外甥、侄孫等青少年。
如今,他雖已進入耄耋之年,但是在傳授龍舞技藝時,依然精神矍鑠、神采飛揚。他曾多次參加江山市組織的各類重大活動:2007年江山撤縣設市二十周年文藝會演、2007年首屆農民藝術節——“希望的田野”文藝晚會、2008年歡樂元宵廣場文藝會演活動等,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浙江省文化廳非遺處的一位負責人這樣對我們說:“龍舞雖然在浙江省是一個大舞種,但像‘斷頭龍’這樣的節目卻實屬罕見,它不僅具有民族歷史積淀和廣泛、突出的代表性,同時它本身所具有的舞蹈價值,也為研究浙江龍舞提供了寶貴的資料。由于鄭土祥、王國龍、王柏成、諸葛春茍、黃開明這些人的努力,目前蘭溪、江山和建德三處‘斷頭龍’均已被列入浙江省非遺保護項目,蘭溪的‘斷頭龍’還被列入國家級非遺重點保護代表作名錄。”
解碼“斷頭龍”精神
眾所周知,古代中國是靠天吃飯的農耕文明,適度的雨水可以說是人們的幸福之源。龍在起源時就和雨水相關,后又成為司理雨水的神靈,禱龍祈雨便成了中國農村常見的“有意義的行動”。其方式多種多樣,舞龍便是其中之一。據董仲舒《春秋繁露》記載,漢代人旱春求雨舞青龍,炎夏求雨舞赤龍或黃龍,秋季求雨舞白龍,冬天求雨舞黑龍。
從董仲舒的記載中我們不難發現,龍舞也就是舞龍在古時所起的作用,如陜西籍民俗專家龐進在《博大精新龍文化》一書中所概括的那樣,“祈雨祈福、娛神娛己、彰力顯威、旺丁興族”。但隨著時代的變遷,一般的龍舞傳承至今,已淡化了原本的意蘊,成了一種純粹的漢族民間舞蹈,其功能自然也就縮減為“豐富當地群眾文化生活”和“在節慶或重大活動時以營造歡快、熱烈、吉慶、祥和的氣氛”。
可是,對于“斷頭龍”而言,似乎并不那么簡單。因為縱觀“斷頭龍”的發展過程——從紀念為老百姓行雨解救旱災而違犯天條、被斬首的須江老龍開始,到后來為紀念明代心系百姓、舍身斗權貴的“青天尚書”毛愷,我們會發現“斷頭龍”既有納福祈祥的民俗意蘊,又有紀念有功于人們的神、人的精神內涵,比起一般龍舞來,其意義已經勝出一籌。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斷頭龍”除了跟一般龍舞相同,全程模仿龍的動作和形態,氣勢磅礴,給人以威懾。還因其身首分離,在道具運用上增添了靈活性,動作設計上具備獨創性,能營造出一種形斷而神不斷的美感。加之融入了兩個“斷頭”的逸聞,在內容上富有戲劇色彩,在主題上加深了厚重感,使整個民間舞蹈由簡單遞進到豐富,足以帶給觀眾視覺和心靈上的雙重震撼。
“斷頭龍”盡管跟希臘的“普羅米修斯盜火”傳說的表現形式不同:一個是民間舞蹈,一個是神話傳說。但講述的內容卻異曲同工:故事主角都是為了解除人類的困苦,不惜觸犯天規給人類帶來利益。最終的結局也是殊途同歸:一個被斷首,一個被啄肝。兩個主角無疑都向世人彰顯了一份撼動山河的悲壯,傳達了一種大無畏的精神力量。
由此,“斷頭龍”所折射出來的,已不僅僅是中國的龍的精神,更是深植于我們血液中的民族精神。也正因為這樣,這種蘊含著中華龍文化,象征著中華民族精神的藝術形式,非常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我們有責任使其穿越千年的時空,在不同歷史時期煥發出絢麗的光彩,從而激勵和鞭策一代又一代龍的傳人,源源不斷地創造出新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