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10章 做溝通的高手,享快意的人生
- 第9章 面對危機:消弭沖突的溝通術
- 第8章 升職加薪:玩轉工作的溝通術
- 第7章 業績飆漲:搞定客戶的溝通術
- 第6章 駕馭下屬:讓人追隨的溝通術
- 第5章 肢體語言:輔助表達的溝通術
第1章 做事效果差,皆因溝通不到位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做事、協調等,無處不在進行著溝通。很多情況下,我們做事、協調效果不好,并不是我們能力差,很可能是由于我們溝通不到位所致。無論在生活、工作還是學習中,那些做事或協調能力超強的人,其實都是溝通高手。
沒有明確目標,溝通就不會有效果
溝通,只有良性互動,才能叫真正的溝通。只有擁有明確目標的溝通,才可能效果顯著。如果在交流的過程中,只顧自己說個不停,不顧及對方的感受,這樣必然會惹人討厭。如果總是在漫無目的地說話,無主次,無重點,即使交流再長的時間,也是在浪費時間。可見,溝通有明確的目標,才能讓溝通更有效率。
沒有目的的溝通,將可能導致這樣可怕的結局:
·浪費更多的時間;
·花費更多的精力;
·耽誤重要的事情。
我們日常看到的很多溝通,都是為了實現最終的目標,比如夫妻吵架,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矛盾的解決;銷售人員與客戶的溝通,最終目的是為了買賣交易的成功;老師與學生的溝通,最終目的是讓所教的知識被學生吸收;領導與下屬的溝通,最終目的是讓下屬理解領導的要求,從而高效地完成任務……
在溝通的過程中,如果沒有明確的目的,就很容易造成對方的不理解或排斥,這樣不僅達不到溝通的效果,其實就連真正的溝通都算不上。溝通不僅是語言上的交流,更是心靈的交匯。如果在溝通的過程中一方喋喋不休,另外一方沉默不語,那溝通的效果,十有八九會大打折扣。
要想達到有效溝通,不僅要會說話,還得顧及別人的感受,試想一下,一個人一直說個不停,而且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自說自聽,你是聽眾的話,你能夠接受嗎?有時即使對方想表達一下自己的觀點,可連插話的機會都沒有,這樣的聊天不僅破壞了氣氛,最終也只能將天聊死,雖有可能對方不說話,但他肯定會帶著一肚子的郁悶離開。當然,說話的人可能覺得自己說得挺好,可對方并不買賬。甚至,身邊受不了你這點的人越來越多,離開你的人也越來越多,最終你會將自己搞成孤家寡人。
在社交中,每個人的地位都是對等的,如果你總想用話語壓死人,滔滔不絕,不給對方表達的機會,那這場溝通注定是失敗的。溝通一定是有目的的,除非拉家常,只有雙方的目標是一致的,彼此你一言我一語,這樣才能實現聊天的目的。如果一方目的性特別強烈,壓制了另一方的發言,那他不可能實現其最終的目的。
就像我們去市場買東西,客戶與銷售人員可以說目標是相同的,銷售人員想將自己的產品賣給客戶,客戶想從銷售人員手中買到自己想要的產品。可如果銷售人員一直滔滔不絕,將自己的產品功能等吹個不停,客戶沒有一句說話的機會,你想這場交易會成功嗎?因為每一款產品有不同的型號和功能,銷售人員說得再好,也不一定能說到客戶的心坎上,而且說得越多,客戶可能越懷疑產品的質量與功能。反過來,如果銷售人員給客戶說話的機會,讓其告訴自己他所需產品的功能、型號等,銷售人員只需按照客戶的需求,找到相應的產品便可,這樣交易是不是就容易多了呢?
為了提高溝通的有效性,在溝通之前,首先要明確溝通的目的。如果沒有目標,話是說了很多,時間是浪費了很多,聊完回了家,卻不知道聊了什么,不知道對方對自己所聊的話題感不感興趣,只知道自己將該說的話一句不落地說了出來,具體對方有何反應一概不知——這便是一次無效溝通,于是不得不再次花時間和精力,預約對方進行溝通,對方何時有時間又是一個未知數……
可見,帶著目的的溝通,有利于提高溝通效率,有利于建立積極健康的人際關系。
著名科學家法拉第進入英國皇家科學院工作,是由戴維爵士推薦的,他們之間有一段經典的對話廣為流傳。
戴維:“很抱歉,我們的談話可能被打斷,不過你很幸運,此時此刻儀器沒有爆炸。法拉第先生,信和筆記我都看了,你在信中好像并沒說明你在哪里上的大學。”
法拉第:“我沒有上過大學,先生。”
戴維:“噢?但你做的筆記,說明你顯然是理解這一切的,這又怎么解釋呢?”
法拉第:“我盡可能去學習一切知識,還在自己房間里建立了小實驗室。”
戴維:“年輕人,我很感動。不過,可能因為你沒到實驗室干過,所以才愿意到這里來。科學太艱苦,要求付出極大的勞動,但只有微薄的報酬。”
法拉第:“只要能做這份工作,這本身就是一種報酬啊。”
戴維:“哈哈哈,你在看我眼邊的傷疤,這是氫和氮實驗引起的一次爆炸留下的。我想,你裝訂的那些書籍,總不曾將你打痛、讓你出血或把你打昏吧。”
法拉第:“是的,不曾有過,可每當我翻開裝訂的科學書籍,它的目錄常常使我目瞪口呆、神魂顛倒。”
在戴維與法拉第的對話中,既有主次,且風趣幽默。談話的目的是戴維如何為法拉第安排一份合適的工作。在聊天過程中,戴維告訴法拉第,搞科學研究不是一件很輕松的事,需要付出艱辛的勞動,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意思是法拉第要想從事科學研究,就必須要做好心理上的準備。而法拉第則強調了他對知識的渴望,對科學的執著追求超過了自己的生命。法拉第的決心,使戴維決定讓他做自己的助手。后來,有人要戴維填表列舉自己的貢獻時,他在表的最后寫道:“最大的貢獻——發現法拉第。”
如果兩個人在溝通的過程中目的不同,一個談學歷,一個談金錢,那就不可能達成最終的合作。
所以,真正有效的溝通,必須要有明確的目標。如果沒有目標,信口開河東拉西扯,讓人不知所云,那這注定是一場失敗的溝通。當溝通的目標明確以后,雙方才能在溝通中克服各種困難,積極配合,最終達成合作,這才是真正有效的溝通。
好的溝通,要情感和思想同頻
我們在與別人溝通時,之所以出現矛盾,是因為在溝通的過程中,沒有做到情感和思想的同頻,說白了就是沒有換位思考,你說你的話,我理解我的意思,最終得到的結果是驢唇不對馬嘴,因而產生了矛盾。
如果我們能夠在溝通的過程中用心溝通,每句話都能夠傾注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我們就能夠理解對方所表達的意思,然后在極短的時間內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不僅有利于提高效率,還有利于建立廣闊的人脈。
高效溝通的最佳效果就是: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要達到這一點,就需要做到情感與思想的真正同頻。
情感與思想同頻的最高境界:
·你說什么我都懂;
·我說什么你也懂;
·我不說的你也懂;
·你不說的我也懂。
有一對新婚夫婦,因房子裝修的事吵得不可開交,女方甚至懷疑自己與這男人結婚就是個錯誤,而男方每次與愛人產生矛盾后,寧愿躲在辦公室加班,也不愿回家。時間久了雙方都受不了,就像兩只受傷的刺猬,靠近彼此都會受到傷害,遠離又都覺得棄之可惜。
后來有位經驗豐富的長者,看到這位男子整天悶悶不樂,便問其原因,男子將自己與愛人吵架的事一一訴說,且強調道:“我自己酷愛藝術,對色彩搭配有深刻的研究,這些方面我的妻子肯定不如我,可我的妻子非要將房子顏色按照她自己喜歡的進行裝飾,這點我受不了,她也不愿讓步,我們已經爭吵兩三個月了!”
“如果你愛人覺得你辦公室的顏色裝修得特別不好,把它重新裝修一遍,你愿意嗎?”長者問。
男子說:“絕對不可以!”
長者說:“辦公室是你的權力范圍,而家庭則是你愛人的權力范圍,如果按照你的想法去裝修她的權力范圍,她能夠愿意嗎?反過來,你的權力范圍也不允許按照她的意思裝修,對吧?所以,在裝修房子這件事上,如果雙方的意見不統一沒有關系,可以商量解決,如果用太苛刻的標準去要求另一方,這樣只會讓矛盾升級,本來快樂的日子也會蕩然無存。與其這樣,還不如用心與你愛人好好溝通一下,換位思考一下,否則永無寧日,你愿意這樣嗎?”
男子頓時恍然大悟,回到家趕緊向妻子道歉:“親愛的,我終于想通了,之前是我太自私了,我只考慮自己的感受,沒有考慮你的感受,我不該將我的意愿強加到你身上。我現在想通了,你喜歡怎么裝修房子就按照你喜歡的風格裝修吧,這是你的權力,我支持你!”
男子的愛人被他的真誠所打動,兩人重歸于好。
每次溝通都應該用心溝通,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思想上的同頻。用心溝通不僅應該用心傾聽,用心體會,還應該換位思考,用對方心中所希望的、能夠接受的方式,解決共同面對的問題。如果我們在聽對方訴求時心不在焉,左耳朵進右耳朵出,不能理解對方的感受,這樣只能導致雙方意見和分歧更加嚴重,此刻要想真正解決問題,就應該用心溝通,讓彼此的情感和思想達到同頻,這樣你才能讀懂對方的心,并能感同身受,真正起到溝通所需的最終效果。
情感與思想的同頻,是溝通的最高境界。無論在家庭中還是在工作中,都顯得尤為重要。如果沒有真正地用心溝通,就不可能達到真正的情感與思想的同頻;如果沒有真正地用心溝通,就只能讓聊天的結果南轅北轍,驢唇不對馬嘴,只能耽誤彼此的時間,更嚴重的是將事情辦砸。
有銷售人員向自己的經理抱怨道:“我們生產的鏡子根本沒人買,與其這樣白白浪費時間,還不如早點退掉攤位,還能節省一些費用。”
經理問:“你了解咱們的鏡子主要功能是干什么的嗎?”
銷售人員說:“給商店和辦公室安保系統使用的啊!”
經理說:“那如何才能讓鏡子發揮它的作用呢?”
銷售人員:“只要將鏡子安裝到天花板上,它就可以開始工作。”
經理:“那你是否給客戶演示鏡子的功能了?”
銷售人員:“我演示了。我在會場搭建了一個高臺,登上去,然后故意跌下來,狠狠摔在那些不會碎的鏡子上,以展示鏡子的質量,雖然摔得鼻青臉腫,可客戶卻似乎不買賬!”
經理:“那有多少客戶會跳到天花板撞你的鏡子?你完全可以這樣展示:展臺周圍藏了一些精美的小禮物,邀請大家試試看,看誰能逃過鏡子的窺視,把小禮物偷走。”
銷售人員:“可我們鏡子的最大優點是質量好,不會碎的啊!”
銷售人員的產品演示,沒有做到與客戶很好的溝通。他并沒領會產品的演示與客戶之間,是一個用心溝通的過程。通過產品演示,使客戶明白產品的真正用途,而客戶的反饋,則反映了溝通的結果。銷售人員只從產品這方面出發,沒弄懂客戶的思想與需求,當然不會受到客戶的歡迎,產品自然也賣不出去。
我們每個人每時每刻都在溝通,但很多時候我們溝通得不到位,這并不是我們沒有熱情或沒有利用方法和技巧,而是我們沒有很好地利用自己的情感,沒有換位思考,沒有走進對方的心中,沒有設身處地的思考,所以看似在不斷溝通,但只停留在溝通的表面,沒有深入進去進行真正的交流,因此造成了對他人的理解很單一,沒能看到情況的特殊性。比如,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環境中會有不同的心理反應,這樣便沒有達到有效溝通,把復雜的、多樣化的心理活動簡單化、片面化了,用同一種方式去應對不同的情況和不同的人,不懂得根據對方的心理變化來調整自己的語言和行動。由于不懂得順應對方的心理,爭取對方的好感,所以就不能利用對方的心理,獲得對方的認可,這樣的溝通失敗是難免的。
真正的溝通,不僅是口頭上的,更是心靈和思想上的。認真傾聽、客觀分析、專注思考,在和諧的氣氛中溝通,只說不聽或只聽不說,都是達不到有效溝通的。
影響溝通的四種心理障礙
在我們與之溝通的人群中,每個人的性格、脾氣都不同,造成最終的溝通效果也不可能相同。每個人的氣質、能力、氣場、興趣、愛好不同,也會造成人們對同一信息的理解不同,為有效溝通帶來巨大的阻力。甚至,有些人個性上的缺陷,也會造成溝通的極不順暢。
其實,歸結到一點,影響我們有效溝通的罪魁禍首,就是心理。如果我們沒有勇氣去與別人溝通,或遇到陌生人就膽怯、緊張,那怎么可能會有良好的溝通效果呢?
在人們的溝通過程中,有哪些心理會阻礙有效溝通?
·心理認知不當,必然導致溝通障礙。
我們都知道,在與陌生人見面溝通的過程中,第一印象很關鍵。如果第一印象很好,那接下來這個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你的印象都是好的;如果第一印象不是很好,那有可能這個人一輩子在你的印象中都不是一個好人。可是,我們似乎忘記了一個事實,真正了解一個人,并非完全能夠通過第一印象來了解,而是要通過很長一段時間的交往,才能有更深刻的了解。有的人第一印象很好,但在交往的過程中發現被第一印象騙了,此人就是一個謊話連篇的騙子;而有的人第一印象并不是很好,但通過交往你發現此人優點很多,你甚至心里有點后悔當初那么誤解人家。
其實,我們對一個人的認知是多方面的,一旦這些受到影響,同樣也會讓你對這個人的認知有缺陷。就像當你看到某個人的簡歷時,會有初步印象,當該人到你眼前時,又會有種印象,雖然兩種印象交織在一起,但我們往往通過眼前人給自己的印象去溝通,或通過交流辨別哪種印象才是最真實的。在這種甄別中,我們的認知肯定有這樣那樣的錯覺,在溝通上必然會造成誤解。
當我們對一個人的某種好品質形成深刻印象時,那這個人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對的,一旦這個人犯了錯,我們也會極力為其辯解,這就是好印象模糊了我們對他另一方面的認知。
在我們印象中,北方人豪放,南方人細膩,那我們在與北方人交流的時候,為了拉近距離也盡量豪爽一些,大碗喝酒,大塊吃肉;與南方人交流時盡量輕聲細語一些,盡量細心一些。這就是認知上的偏差,其實北方也有細膩的人,南方也有豪放的人。只有我們消除認知上的偏差,才能做到有效溝通。
·情感失控,也會導致溝通障礙。
人是情感動物,在溝通的過程中,無時無刻不帶著自己的情感去判斷一切。可外界的環境,卻是極為復雜的,它會反饋給你各種信息,包括錯誤的和正確的信息。一旦受到外界錯誤信息的影響,尤其是先入為主的錯誤信息的影響,其他正確的信息便很難再接受。如同一個女孩失戀了,她會將自己的前男友在思想上塑造成一個十惡不赦的壞人,包括他的父母親,他的親戚朋友都是幫兇,當每次談到與男友有關的東西,她總是控制不住情感去謾罵,或內心翻江倒海,這嚴重影響到她與其他人的交往,比如新男友,或其他人。不能掌控自己的情緒,這種人往往心情會壓抑,也不愿與其他人交往,對任何事物都不感興趣,也不愿表達自己的觀點,甚至嚴重者神經極為敏感,稍有不滿便會暴跳如雷,面對別人好的建議或意見,也不愿接受。這種人如果不能掌控自己的情感,就很難與人溝通,很難會有良好的溝通效果。
·態度不好,必然導致溝通障礙。
態度嚴重影響著溝通的效果。有正確的認知、健康的情感支配行為的心理傾向,就是科學的態度,反之則是不科學、不正確的態度。
態度不正確,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溝通效果。就如迷信權威會帶來溝通上的錯誤判斷;愛面子也會造成判斷失誤。
同時,我們經常也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兩個人曾經有某些誤解,產生過矛盾,當接下來不得不面臨著某種溝通或合作時,如果一方或雙方都是那種斤斤計較的人,彼此都會設法為難對方,讓對方犯錯或出丑,那這兩個人就不可能會有理想的溝通效果。
·不良心理,同樣也會導致溝通障礙。
我們經常遇到一些人很靦腆,不愛說話,即使說話的時候聲音也很小,表情緊張,面紅耳赤,好像干了什么見不得人的事兒。這種人初次與人交往時,目光游離,總覺得不好意思盯著別人,說話結結巴巴,很容易造成別人誤解。
有的人無論干什么事情都抱著消極的心理,包括與人溝通,時常將一些消極的話語掛在嘴邊,比如“活好一天算一天,明天死了啥也享受不到了”“這個世界上壞人太多啦”“不要相信任何人”,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尤其當我們與人溝通時,出現這些話語會嚇到對方,每個人都愿意與充滿正能量的人交往,如果你經常這樣與你身邊的朋友溝通,那你肯定沒有幾個朋友。
還有一些人內心壓抑,甚至封閉自己的內心,當面對別人的時候時刻抱著警惕心理,進而造成神情、語言、動作等對他人的冷漠或敵意,使別人不敢與其靠近,與之溝通更是無從談起。面對這種人要求有效溝通,比如學會不要壓抑自己的情感,要敢于表達,多鍛煉多溝通,不要懼怕失敗,才有可能走出困境。
還有一種人,自己本身交往的圈子很小,又不善言談,當讓他進入別人的圈子,他就覺得不知所措,不知道該說什么,更不知道怎么才能與大家融為一體,為了杜絕這種尷尬,他們拒絕一切圈子活動。越是這樣圈子越小,內心越孤獨便越膽怯,久而久之對自己就失去了信心。這正是社交恐懼癥的主要表現。
一個人如果在心理上對與人溝通有抵觸,便很難有有效的溝通。因為他排除一切,逃避現實,產生交流恐懼癥,只能是自己將自己推向處境更難的境地。其實,每個人并非是天生的交際高手,只要內心對溝通有正確的認識,敢于嘗試,經過鍛煉與磨礪,肯定能夠左右逢源,成為溝通達人的。
溝通中易犯的五大錯誤觀念
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溝通,有些人通過溝通達到了很好的效果,可還有很多人溝通不但沒有達到效果,反而得罪了人,影響了正常的工作與學習。
實際上,這并非是某一個人的錯誤,而是在溝通的過程中,我們頭腦中固有的錯誤溝通觀念,最終導致了我們溝通的效果不是很理想。那么,我們在溝通中經常出現的錯誤觀念有哪幾種呢?
·“溝通是件很簡單的事,只要是個人就會!”
在很多人的觀念中,每個人每天都需要與人溝通,這就像呼吸空氣、沐浴陽光一般自然,因此溝通從表面上看似是一件很簡單的事,只要是個人就會溝通。
其實,并非如此,越是簡單的事,我們越是忽略了它的難度。我們頻繁地進行溝通,讓溝通成為一種習慣。可正是這種習慣,讓我們每個人在溝通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形成了這樣那樣不好的習慣,這種不良的習慣,又成了溝通的障礙。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經常看到,與一些人溝通起來很順暢,與一些人溝通起來卻很困難的原因。也正是我們的經常溝通,讓我們忽視了溝通的復雜性,也不愿去承認自己缺乏溝通的基本能力。
要想成為一個成功的溝通高手,與更多的人能夠高效地溝通,那你就必須承認這么一個事實:溝通并非看起來的那么簡單,要想形成真正有效的溝通,就必須克服溝通過程中的各種困難。
·“每個人都知道溝通是什么。”
當提到“溝通”二字的時候,很多人就會想:溝通不就是說話嗎?溝通不就是聊天嗎?其實,溝通并非只是說話聊天,那么溝通究竟是什么呢?
當大清早你遇到一個讓你討厭的人,他對你緊皺眉頭瞥了一眼,這算不算是一種溝通呢?這當然算是一種溝通,一種借助肢體語言進行的溝通,雖然皺眉并不一定是一種有意圖的信號,可這畢竟也向你傳達了一個信息。“溝通”并非只是聊天,也并不僅是郵件的發送、資料的傳遞。溝通與人們的情感、態度、動機等有密切關系。
溝通至少應該從兩方面來說:其一是說者,也就是消息的發送方,這方面包括說和寫;其二是聽者,消息的接收方,這方面包括聽和讀。另外,還有非語言的溝通,比如肢體語言,舉手投足之間都可以傳遞某種信息。
·“我該告訴的都告訴你了,這就算是溝通了!”
我們在溝通中經常出現的問題是什么呢?消息傳遞這一方的確是將消息傳遞出去了,可消息接收方是否完全接收到了消息呢?在消息的傳遞方看來,這不是自己的責任,反正我將該告訴的都告訴了,對方沒有接收到是他們智商有問題。
如果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很多時候我們溝通的效率很低,就是拜這種觀念所賜。要想高效溝通,不僅傳遞方要準確無誤地將消息傳遞出來,還需要與消息的接收方進行互動,聽取反饋,看對方是否接收到了自己的消息、接收的效果怎么樣、還需要補充說明些什么,而不能簡單地認為我只是傳達了,其他的不屬于自己考慮的范疇。如果真是這樣,那這只能算是一次低效的溝通,一次失敗的溝通。
·“只要我有需求的時候,我就會溝通。”
我們經常看到有一些演講者,當走上演講臺的時候,緊張得身體幾乎僵硬,說話的聲音瑟瑟發抖。甚至連走路的姿勢都軟綿綿的,有氣無力,整個人的身體仿佛被抽取了骨頭。雖然他會拼命挺直腰桿,抬高聲音,睜大雙眼,以掩飾自己的緊張,可他的語言、表情、肢體動作等透露出了他的緊張。
這種人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很多時候是因為在此之前沒上過講臺,或沒有與人真正地溝通過,尤其陌生人。在他們看來溝通就是說話,只要到那個場合了,自然就會說了。其實并非如此,甚至他們不清楚自己緊張的時候,語調是多么的錯亂無章,肢體語言是多么的僵硬和不協調。如果有攝像機將他的演講錄下來給他看,估計他恨不得鉆到地縫中去。
溝通無時不有、無處不在。我們要與陌生人溝通,甚至還要自己與自己溝通。清醒的時候我們思考,或做白日夢,就是一種自我溝通的方式;晚上睡眠的時候做夢,也是自我溝通的一種方式。
無論是與別人還是與自己溝通,一定要認真對待自己的每一次溝通,在溝通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從形象來說,得體的衣著能夠讓自己更自信,從內容來說,制作一份設計優美的PPT或正確的數據分析,不僅能夠讓自己順暢不卡殼地講完整,還能凸顯自己的專業素養。千萬不要認為什么都記在自己的大腦里了,只要開口一切都會“倒出來”,你要想想,出現了萬一的情況,該怎么辦呢?
·“溝通能力是天生的,不是鍛煉出來的!”
如果你相信這種話,那你永遠不可能成為一位溝通高手。溝通是一種通過學習就可以提高的行為,任何人都可以改變這種行為。高效的溝通能力,并不是上天賜予少數人的禮物,也不是祖輩遺傳給我們的。每個人都有溝通的潛能,只不過有一部分人通過不斷的鍛煉激發,變成了溝通的高手;而另外一部分人則沒有激發出自己的潛能,造成了自己的溝通能力低下。
我們經常看到國內外很多人,在成為有效溝通的高手之前,要么沉默寡言,要么結巴不能說話,但他們都通過后天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難,最終變成了有影響力的演講者、有效溝通的高手。所以,溝通能力不是天生的,后天努力肯定可以鍛煉出來。
溝通渠道不暢通或被扭曲
我們在溝通的過程中,還會遇到一些其他因素,嚴重地影響著我們的溝通效果。比如溝通渠道不暢通,信息被扭曲,消息在傳遞過程中變質成傳言,或消息在傳遞過程中失真。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種情況的出現,這種情況又該如何解決呢?
·由于溝通渠道不暢通,消息被扭曲。
如果我們處在山溝、地下室等地方,手機就會出現打不通的情況。同樣,接聽手機的人也一樣,如果他在上述幾個地方接電話,你這邊使勁“喂”了半天,他那邊也是聽不到的,也就是信號不好。從溝通的角度來說,這就叫“渠道受到干擾”。
所以,講話者再會講話,聽話者再怎么用心聽,如果渠道受到干擾不暢通,就像手機沒有信號一樣,是聽不到對方在講什么的。
當你的講話習慣和對方不一樣時,當有人幫你傳話給對方結果傳錯了時,或你的這種講話方式在對方那里不能被接受時,就會形成一種渠道干擾。渠道一旦被干擾,溝通內容就會被曲解,造成話一出口意思就大變的尷尬處境,就會產生不必要的矛盾和誤解,甚至形成某些不必要的偏見。
因此,我們在溝通的過程中,一定要檢查好彼此的溝通渠道是否暢通,免得出現不必要的麻煩。相信每一個人溝通的初衷都是好的,但由于溝通渠道受到了某些干擾,其本質就發生了變化。
·消息在傳遞的過程中變質成傳言。
很多時候我們明明要向大家傳達一個消息,可消息在層層向外傳遞的過程中,逐漸變質,當消息最后傳遞到聽眾耳邊里時,已經與最初的意思相差十萬八千里。
人們為什么喜歡在傳遞消息的過程中添油加醋,讓原本的意思大變呢?
其一,減輕自己的憂慮。消息在逐漸變質之前,消息的本源已經存在,但這個消息讓大家憂心忡忡,為了減輕心理負擔,于是當這種消息出現時,大家以最快的速度傳遞,蔓延開來。
其二,碎片化消息重新組合。面對同一件事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于是你一句我一句,這些消息都是碎片化的,如果將這些碎片組合起來,消息就會變得完整。于是,組合消息的人,就將此當成自己的“作品”,有很大的成就感,迫不及待地傳遞給下一個人。
其三,將傳言作為一種聯合的手段。通過傳言將大家聯合在一起,好似大家一起上了一條船的感覺,彼此利益相同,形成一個聯合體,溝通對抗即將降臨的危機。
其四,標榜自己的權力和地位。有一些人,尤其獲得了某些消息的一手資料,而其他人沒有渠道獲得該信息,他們通過向外傳遞這些消息,以顯示自己的權力與地位的特殊性。意思很明白:看我厲害吧!這消息只有我有,你們沒有吧!
既然知道了傳言為什么傳播的原因,那么該怎么應對呢?
第一種方法,快速公開說明,澄清事實。只有開誠布公,才能阻止傳言,如果面對傳言想盡一切辦法進行逃避,大家不知道真相,越逃避大家的好奇心越強烈,越想知道真相,就會將事情復雜化。
第二種方法,迅速提出對策。針對傳言第一個發起者是誰,他為什么要這么做,對此進行追查,讓其給大家一個合理的解釋。這個解釋,會讓傳言中止。
第三種方法,迅速采取行動。如果傳言并非真實的事情,那傳言就會不攻自破;如果傳言是真的,就要立刻采取措施,對傳言反映的問題進行整改,爭取將損失降到最低。
·消息在傳遞的過程中失真。
除了傳言可以讓消息失真,實際上在面對面溝通的時候,也會出現消息失真的現象。發布命令者無論內心想得多么完美,如果執行者沒有聽清楚你傳達的意思就直接去執行,結果只能是差之千里。這就是很多領導苦惱的原因所在。那么,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
首先,從說話者這里來找原因。雖然說話者在腦袋中想得很完美,想表達100%的東西,可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的時候,只有80%的東西。那么,怎么才能讓自己的表達更完美一些呢?在與他人溝通之前,將自己所要表達的內容列一個提綱,防止自己在說的過程中有遺漏。還有一些人不善于溝通,當面對面的時候就不知道該怎么表達了,如果這樣,我們可以借助第三方,讓其將你的意思傳達給對方,這樣就省事不少。
其次,聽話者接收到的信息與執行的過程更是打折扣。比如,說者想表達100%,但從嘴里說出來的時候只表達了80%,聽者可能只接收到了60%。那么,怎么提高接收到的信息量呢?只能在別人給你講話的過程中,避免周圍的干擾;另外,在聽的過程中要專心,不要心中還想著其他事情,也不要頻繁接電話,記得要與對方互動;最后,在聽的過程中針對重點問題簡單做一些記錄,對于沒有聽明白的一定要進行詢問,以弄清楚為最終目標。如果聽話者只接收到了60%的信息,那在執行過程中可能就只執行了40%,為什么出現這種情況?一是對命令發布者的話語理解有限,對其真實意圖不是很明白;二是執行過程中執行力不夠,使得執行難以落實。要想真正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向命令發布者進行咨詢,搞懂其真實意圖,在執行過程中嚴格貫徹執行。
如果接收信息的人不直接去執行,而是要傳達給下一層人(即為第二層人)去執行,那執行力可能就只剩下20%了。因為第一層接收命令的人只接收了60%,傳達給第二層,第二層吸收了40%,第二層在執行的過程中衰減成了20%。要想提高執行力,那就需要在消息的傳遞過程中,力爭表達清楚,接收消息的各層級理解到位。同時,還要制定嚴格的監督機制,以確保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不至于大打折扣。
總之,在交流的時候,為了提高溝通效率,必須克服一切溝通上的障礙,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溝通順暢、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