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腥的盛唐6:藩鎮割據,隱患爆發
最新章節
- 第46章 四落四起,一代良相李泌(4)
- 第45章 四落四起,一代良相李泌(3)
- 第44章 四落四起,一代良相李泌(2)
- 第43章 四落四起,一代良相李泌(1)
- 第42章 瀕臨破產的大唐朝廷(7)
- 第41章 瀕臨破產的大唐朝廷(6)
第1章 聯合回紇,克服兩京(1)
太原保衛戰
至德二載(公元757年)二月,唐肅宗李亨將臨時朝廷遷到鳳翔,正式打響了收復長安的帝國反擊戰。
二月十一日深夜,郭子儀率部進抵河東城下。
此時,駐守該城的是燕軍驍將崔乾祐。他做夢也沒想到唐軍會這么快摸到他的眼皮底下。而更讓他沒料到的是,郭子儀早就在河東城中找好了內應。
唐軍內應名叫韓旻,時任燕朝的河東司戶。他一見唐軍兵至,立刻率眾擊殺了守衛城門的一千名燕軍,并打開城門迎接唐軍。崔乾祐猝然從夢中驚醒,來不及組織防御,只好從北門翻城而逃。隨后,崔乾祐逃進了駐扎在城北的燕軍大營,即刻組織兵力對唐軍發起反撲。郭子儀率部迎戰,大敗燕軍,斬首四千級,俘虜五千人。崔乾祐見大勢已去,只好帶著殘兵逃奔安邑(今山西運城市東北)。
安邑沒有駐軍,當地百姓見燕軍敗逃至此,便打開城門接納他們。
正當崔乾祐慶幸自己命不該絕時,城門突然關閉,燕軍頓時被截為兩段,已進入城門的燕軍全部被百姓活活打死。
崔乾祐走在隊伍后面,尚未進城,僥幸又逃過一劫。他帶著剩下的數百殘兵拼命逃竄,最后從白徑嶺(今運城市西南)方向渡過黃河,一口氣逃回了洛陽。
肅宗抵達鳳翔十日后,隴右、河西、安西、西域的兵馬也先后抵達。與此同時,江淮的錢糧、物資也陸續運抵。長安士民聽說肅宗駐蹕鳳翔,更是絡繹不絕地前來投奔。
一時間,肅宗朝廷群情振奮。
李泌乘勢向肅宗重申了他此前提出的戰略,要求集結重兵,直搗燕軍老巢范陽。
然而,李泌的提議卻遭到了肅宗的否決。
肅宗說:“如今各路大軍云集,錢糧物資也都有了,應該趁士氣高漲之際克復兩京,豈能長途跋涉數千里去取范陽,這不是繞遠了嗎?”
李泌一怔。他清楚地記得,去年冬天肅宗聽到這項戰略時,還連連稱善,為何現在又出爾反爾了呢?
李泌堅持說:“以現在的兵力,克復兩京自然沒有問題。可這么做的話,叛軍勢力遲早會轉弱為強,我們也會再次陷入困境。總之,此非長治久安之策?!?
肅宗淡淡地看了他一眼:“憑什么這么說?”
李泌說:“我軍現在主要依靠的是西北邊塞與諸胡之兵,他們生性耐寒而畏暑,若趁他們士氣正盛時攻擊叛軍,固然可以戰勝。但是,眼下時節已近暮春,克復兩京后,氣候也已轉熱,我軍中的西北將士必定難以適應,到時候歸心一動,恐怕難以挽留。而叛軍逃回范陽之后,必然會厲兵秣馬,等到我西北軍撤離中原,他們必將卷土重來,如此,這場戰爭便永無休止了。臣認為,應把兵力投入燕趙的寒冷之地,掃蕩叛軍巢穴,令其無路可退,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鏟除禍亂。”
肅宗閉目不語。良久,他才緩緩地睜開眼睛,說:“朕急于迎回太上皇,所以不能聽從你的策略?!?
李泌聞言,只好在心里一聲嘆息。
這是深謀遠慮的一聲嘆息,也是歷史性的一聲嘆息。
不久之后,雖然兩京順利光復,但是終肅宗一朝,唐軍一直未能克復河北諸鎮,甚至在此后的一百五十年里,終有唐一代,河北諸鎮始終強藩割據,長期脫離中央,幾成化外之邦……所有這一切,追根溯源,皆肇始于河北諸鎮的首開叛亂與長期割據,也與肅宗李亨拒絕采納李泌之策不無相關。
縱然李泌之策睿智且富于遠見,但天子的決定沒有人可以更改。
數日后,肅宗命關內節度使王思禮率部進駐武功(今陜西武功縣西),兵馬使郭英乂進駐武功東郊,白水軍使王難得進駐西郊,隨時準備對長安發起進攻。
二月十九日,駐守長安的燕將安守忠主動出擊。郭英乂率先迎戰,結果在激戰中被一箭射穿臉頰,兵敗而逃。王難得眼見郭英乂敗退,不敢發兵救援,即刻率部西逃。王思禮見左右翼皆走,只好退守扶風。安守忠乘勝西進,兵鋒直抵太和關(今陜西岐山縣北)。此地距鳳翔僅五十里。肅宗朝廷聞報,大為震恐,即日宣布全城戒嚴。
就在關中唐軍初戰失利、肅宗朝廷人心惶惶的時候,一則捷報從太原傳到了鳳翔,頓時讓肅宗李亨感到了莫大的欣慰。
自從掃平河北后,史思明的目光就死死地盯住了太原。
他之所以盯住太原,其因有三:首先,這里的守將是李光弼,是史思明最恐懼也最憎恨的天敵,所以他無時無刻不想消滅李光弼;其次,河北燕軍連戰連捷、士氣正盛,如果能一舉拿下太原,就能長驅直入朔方、河隴,與關東燕軍遙相呼應,對肅宗朝廷形成南北夾擊之勢;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史思明得到情報,說李光弼麾下的精兵都留在朔方,他帶到太原的士兵不滿萬人,而且大都是團練和義勇,簡直就是一群烏合之眾。
如此天賜良機,史思明豈能錯過?
至德二載正月,史思明自博陵出兵,蔡希德自太行出兵,高秀巖自大同出兵,牛廷介自范陽出兵,共計十萬大軍,以雷霆萬鈞之勢朝太原猛撲了過去。
戰報傳來,太原諸將大驚失色,紛紛提議將城墻加高加厚,以此抵御史思明的十萬大軍。李光弼卻擺了擺手,說:“太原城的周長足足四十里,叛軍轉眼即到,我們現在筑墻不但來不及,而且還沒和敵人交手,就會先把自己累個半死。”
隨后,李光弼率領部眾和百姓在城墻四周深挖壕溝,同時又命人制造了數十萬個土磚。沒有人知道這些土磚是干什么用的。
直到燕軍開始四面圍攻、城墻屢屢坍塌之時,眾人才發現這些土磚的妙用——燕軍每攻破一處,李光弼就命人用土磚把缺口堵上,令燕軍無計可施。
為了加大攻城力度,史思明派了三千人回河北搬運攻城器械。當這支運輸隊帶著器械行至廣陽(今山西平定縣)時,用兵如神的李光弼早就在此設置了一支伏兵。結果,三千燕軍被悉數殲滅,所有攻城器械也都被付之一炬。
史思明的十萬大軍圍著太原日夜猛攻,一直打了一個多月,可太原城卻依舊巋然不動。
這實在大大出乎史思明的預料。
根據戰前得到的情報,太原守軍不但人少,而且沒什么戰斗力,史思明本以為一戰便可拿下太原,沒想到啃了四十多天硬是啃不下來。
隨后,史思明親自挑選了一批精銳,組成了一支游騎兵,叮囑他們說:“我軍主力攻北門,你們就去南門;攻東門,你們就去西門。一旦發現薄弱環節,馬上給我攻進去。”
可是,史思明的如意算盤很快又落空了。因為李光弼的軍令異常嚴明,不管有沒有敵人來進攻,也不管白天還是夜晚,每個守城士兵的神經都繃得緊緊的,每一段城墻上都布滿崗哨,巡邏隊也是到處巡邏,所以史思明的游騎兵根本無機可乘。
史思明無計可施,只好一邊繼續強攻,一邊派人天天到城下叫罵,企圖激怒李光弼,逼他出城決戰。然而,讓史思明十分納悶的是,他派去打口水仗的那些士兵不但沒把李光弼引出來,反而一個個都莫名其妙地失蹤了——活不見人,死不見尸!
史思明帶著滿腹困惑親自到第一線去查看,只見那些罵仗的士兵剛剛還仰著脖子破口大罵,可眨眼間身子一陷,整個人就掉進土里去了。
史思明恍然大悟。
原來李光弼在跟老子玩地道戰!
是的,李光弼就是在打地道戰。
早在燕軍剛剛圍城之時,李光弼就在軍中重金懸賞有特殊技能的人,只要有一技之長,而且對守城有幫助,李光弼立刻予以重用。后來有三個人自告奮勇,說他們會挖地道。李光弼如獲至寶,馬上命令他們開挖,從城內一直挖到了城墻外。每當燕軍士兵前來叫罵,躲藏在地道中的唐兵就突然掀開覆蓋物,把敵兵一下拽進了地道。
來一個,拽一個;來兩個,拽一雙!讓燕軍心驚膽戰,防不勝防。
后來,燕軍士兵攻城的時候,眼睛都不敢朝上看,而是死死盯著自己的腳下,生怕一不留神又做了“土行孫”。隨著地道越挖越多,燕軍的云梯也都靠不上城墻,因為一接近,地面隨即塌陷,云梯上的人也頃刻間全被活埋。
除了地道,李光弼還讓人制作了大型的投石機,每一顆巨石拋出去都可以砸死二三十人,讓燕軍吃盡了苦頭。
最后,史思明只好命大軍退后,直退到投石機的射程之外,才敢安營扎寨。
燕軍雖然減緩了攻城力度,后撤了一段距離,但仍然四面環繞,把太原圍得密不透風,顯然是想把唐軍困住,一直困到糧草耗盡的那天。
讓史思明喜出望外的是,沒過幾天,李光弼果然就撐不住了,派人出城請降,并約定了日期出城繳械。
約定的日子一到,唐軍果然大開城門,列隊進入燕軍營寨,乖乖地繳械投降。燕軍士兵都興高采烈地跑來圍觀。正當他們看得目不轉睛的時候,營地中間轟然發出一聲巨響,大片土地塌陷,當場就有一千多名燕軍官兵被活埋。
史思明登時傻眼。
原來李光弼已經把地道挖到了他的大營下面。
頃刻間,燕軍營寨大亂,李光弼乘勢出擊,斬殺并俘虜了一萬多名燕軍。
史思明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李光弼會以詐降的方式主動出擊。
他此時的心情就跟當初在河北屢戰屢敗的時候一模一樣。
換句話說,他現在心里只剩下一個念頭——既生明,何生弼?
是安慶緒的一紙詔令把史思明從痛徹骨髓的羞憤中拯救了出來。
這一年二月初,燕朝新皇帝安慶緒的詔書送抵太原,命史思明率部回鎮范陽,留下蔡希德等人繼續圍攻太原。
直到這一刻,史思明才知道安祿山死了。
作為一個和安祿山從小玩到大的好友,安胖子之死固然令史思明生出了些許傷感;然而,作為一個擁兵一方的大將,安祿山的暴斃卻讓史思明的內心忽然生出了某種蠢蠢欲動的東西。
說白了,那就是野心——就是圖謀天下、位居九五的野心!
在史思明眼里,那個庸懦無能的安慶緒根本不配做大燕朝的皇帝!
史思明回到范陽不久,安慶緒為了籠絡父親最得力的這個舊部,連忙下詔任命他為范陽節度使,封媯川王。
然而,史思明并不買安慶緒的賬。
因為,他現在已經是范陽的主人,就算沒有安慶緒的任命狀,他也是當之無愧的主人!而且,他手中又握有燕軍最精銳的鐵騎,他憑什么要遵奉安慶緒的號令呢?更何況,自從安祿山起兵后,從長安、洛陽兩京擄掠的所有財富全都運回了范陽,此刻的史思明儼然坐在了一座金山上,儼然成了天下最富有的軍閥,他為什么不能藐視安慶緒呢?
“思明擁強兵,據富資,益驕橫,浸不用慶緒之命;慶緒不能制?!保ā顿Y治通鑒》卷二一九)
安祿山之死,無疑為剛剛建立的燕朝埋下了一個致命的隱患。即便安慶緒憑借“父死子繼”的規則繼承了大位,可這并不等于他就能擁有號令百官的大權。換句話說,純粹依靠權謀和暴力建立起來的政權,是不可能依賴“父死子繼”的宗法制度完成權力更迭的。決定其權力歸屬的最終方式,仍然只能是權謀和暴力。
從這個意義上說,燕朝皇帝的大位注定是史思明的。
安慶緒的敗亡,只是或遲或早的事而已。
史思明撤回范陽后,留在太原的蔡希德等人就更不是李光弼的對手了。這一年二月下旬,燕軍因久攻太原不下,銳氣盡喪,軍心動搖。李光弼瞅準時機,親率敢死隊出城攻擊,大破燕軍,“斬首七萬余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捷。
顯而易見,李光弼這則“斬首七萬余級”的捷報是摻了不少水分的。但不可否認,當這則捷報送到鳳翔的時候,卻起到了強心劑的作用。因為,在肅宗決意大舉反攻長安的前夕,且在唐軍初戰失利的情況下,沒有什么東西能比這則捷報更能振奮人心、鼓舞士氣了。
只要能達到振奮人心的目的,捷報摻水又何妨呢?
就算李光弼不摻,肅宗李亨也會摻。
長安光復,李泌歸山
為了斬斷長安與洛陽的聯系,對長安形成合圍之勢,郭子儀決定先行克復潼關。
至德二載二月下旬,他派遣其子郭旰、兵馬使仆固懷恩、兵馬使李韶光、大將王祚率部從河東渡過黃河,進攻潼關。守關燕軍抵擋不住,扔下五百多具尸首倉皇退卻。
安慶緒聞報,急命安守忠火速援救潼關。
燕軍的反撲非常有力。結果唐軍戰敗,一萬多人陣亡,李韶光和王祚戰死,郭旰和仆固懷恩渡過渭水,退守河東。三月下旬,安守忠趁勝進擊河東。郭子儀親自指揮戰斗,擊退了安守忠,斬獲首級八千、俘虜五千。
§§§第一回合,雙方互有勝負。
四月,求勝心切的肅宗李亨決定集中兵力,一舉克復長安,遂擢升郭子儀為司空、兼天下兵馬副元帥,命其移師鳳翔。四月底,郭子儀部與王思禮部在咸陽西南的西渭橋會合,而后進駐潏水(渭水支流)西岸。燕將安守忠、李歸仁立刻率兵屯駐長安西郊的清渠。兩軍對峙七天七夜,唐軍始終未能前進一步。
五月初六,安守忠佯裝后撤,郭子儀命令全軍出擊。燕軍以九千精銳騎兵組成長蛇陣,待唐軍攻其腹部,首尾瞬間變成兩翼,將唐軍合圍。此戰唐軍大敗,傷亡慘重。將領韓液、監軍宦官孫知古被俘。唐軍拋棄所有軍資器械,退回武功。肅宗的駐蹕之地鳳翔不得不再度戒嚴。
§§§第二回合,唐軍慘敗。
經此一役,郭子儀深感燕軍的戰斗力仍然十分強大,便勸肅宗再次向回紇求援,請他們發精兵相助。這一年九月,回紇的葛勒可汗派遣其子葉護、將軍帝德率四千余名精兵抵達鳳翔。肅宗大喜過望,當即設宴犒勞,并賞賜大量財帛。廣平王李俶還和葉護結成了兄弟。
至德二載九月十二日,肅宗發布了總攻的命令,由天下兵馬元帥、廣平王李俶率朔方、西域、回紇等部共計十五萬人,號稱二十萬,從鳳翔浩浩蕩蕩向東挺進。
九月二十七日,唐軍進抵長安西郊的香積寺,以河西節度副使李嗣業領前軍,郭子儀領中軍,關中節度使王思禮領后軍。同日,燕將安守忠、李歸仁也率十萬大軍在香積寺以北擺開了陣勢。
這是自安史之亂爆發以來,唐、燕兩軍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
這場戰役將決定長安的命運,也將決定帝國的命運。
燕將李歸仁率先出陣挑戰,唐軍的前鋒部隊迎擊,將其擊退,旋即挺進燕軍陣地。燕軍全軍出動,很快逼退了唐軍,并直撲唐軍的輜重部隊。唐軍陣腳大亂,紛紛向后潰退。前鋒主將李嗣業對左右時:“今日若不以身擋賊,我們就全完了!”隨即脫掉鎧甲,赤裸上身,躍馬橫刀立于陣前,厲聲命令士兵們不許撤退。可在燕軍凌厲的攻勢之下,士卒們還是爭先恐后地往后跑。李嗣業大怒,揮舞長刀左砍右劈,將那些逃兵連人帶馬砍得血肉橫飛,一連砍翻了數十人,總算穩住了陣腳。
隨后,李嗣業重新集合前軍部眾,命他們結成長刀陣,橫向排開,如墻而進。而且,李嗣業還帶著前軍的所有將領沖在士卒前面,率先殺進了燕軍軍陣。
在主將身先士卒的激勵之下,唐軍士氣大振,戰場上的形勢隨之逆轉,燕軍開始節節后退。
在這場決定帝國命運的戰役中,不僅是李嗣業這種勇冠三軍的猛將表現出了一貫的英勇,就連半年前在武功不戰而逃的唐將王難得也拿出了難得的勇氣?;鞈鹬?,他為了救一個身陷重圍的副將,被燕軍一箭射中眉骨。王難得狠狠把箭拔掉,結果皮開肉綻,額頭上的一塊皮還垂下來遮住了眼睛。王難得大怒,干脆把皮也撕了,帶著滿臉鮮血,仍舊奮勇拼殺,一直往前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