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聯合回紇,克服兩京(2)

兩軍開戰前,安守忠知道自己的兵力比唐軍少,便在戰場東面埋伏了一支精銳,準備趁雙方激戰正酣時,再出其不意,繞到唐軍背后突襲。唐軍斥候偵察到了這支伏兵,立刻稟報中軍主將郭子儀。郭子儀即命左廂兵馬使仆固懷恩帶上一支回紇騎兵,直撲燕軍埋伏之處,迅速將這支伏兵殲滅。

得知伏兵全軍覆沒的消息后,燕軍士氣頓時大挫。李嗣業乘勢與回紇兵團一起迂回到敵軍陣后,阻斷了燕軍的退路,與郭子儀的中軍對燕軍形成了前后夾擊。

至此,燕軍終于全線崩潰。

這一仗,從午時(中午十二時)一直打到了酉時(下午六點),燕軍一共被斬首六萬余級,跌入溝塹被壓死和踩死的也不計其數;唐軍大獲全勝。

安守忠和李歸仁帶著殘部逃回長安后,自知長安必失,于是當天夜里便與燕朝西京留守張通儒、京兆尹田乾真等人棄城而走,一口氣逃到了陜郡(今河南三門峽市)。

至德二載九月二十八日,唐軍浩浩蕩蕩地開入城中,宣布了長安的光復。

自去年六月燕將孫孝哲入據長安,迄今共一年三個月。

廣平王李俶帶著大軍進入長安時,受到了老百姓的夾道歡迎。他看見每個人的臉上都掛滿了淚水,那是劫后余生、悲喜交加的淚水。

長安光復了,而兌現諾言的時刻也到了。

“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

面對夾道歡迎的百姓,廣平王李俶的臉上一直懸掛著一個和煦的笑容,可他心里卻像灌了鉛一樣沉重。從李俶踏入長安的那一刻起,他心里就不停地響起父皇李亨向回紇鄭重作出的這句承諾。

怎么辦?要不要兌現諾言?

當初為了得到回紇之援,當然可以不顧一切地許諾,可眼下,假如真的兌現承諾,長安百姓必然又要遭受一場可怕的浩劫。倘若如此,長安百姓還會擁戴父皇李亨嗎?還會承認這個在靈武自行即位的新皇帝嗎?如果奪回了京城,卻失去了民心,那么李唐朝廷日后還能理直氣壯地號令天下嗎?

可是,倘若違背諾言,唐軍在接下來的平叛戰爭中不但不能得到回紇援手,反而會因此結怨于回紇。眼下洛陽未克,偽燕朝未滅,豈能又在自己背后樹立一個新的強敵?

最后,左右為難的李俶終于想到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雖然這個辦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但至少可以讓李俶暫時擺脫這種兩難困境。

當回紇王子葉護面帶微笑地來到李俶面前,婉轉地要求他兌現承諾的時候,李俶立即翻身下馬,向葉護納頭便拜,說:“現在剛剛克復西京,如果遽然劫掠金帛子女,恐怕東京洛陽的人心都會倒向叛軍,并且替叛軍固守城池,使我們難以攻克。所以,我希望等到克復東京后,再向貴軍兌現承諾。”

葉護一見廣平王向他施以大禮,慌忙下馬回拜,說:“愿從殿下之言。”

聽說廣平王幫長安化解了一場災難,百姓們紛紛簇擁在李俶馬前,頻頻拜謝說:“廣平王真華、夷之主也!”(《資治通鑒》卷二二○)

九月二十九日,克復長安的捷報傳至鳳翔,文武百官當即入朝恭賀,肅宗李亨激動得淚流滿面,忍不住贊嘆:“廣平王的智勇,是朕所不能及的啊!”

當天,肅宗便遣使入蜀,上表奉迎太上皇李隆基回鑾。

隨后,肅宗召見李泌,說:“朕已經呈上一道奏表,請上皇東歸長安,同時朕向上皇請求,一旦鑾駕回京,朕就回東宮當太子,繼續恪盡人子之責。”

李泌一聽,忽然表情大變,急著問:“奏表還追得回來嗎?”

肅宗一臉迷惑:“使者已經走遠了。”

“上皇不會回來了。”李泌斬釘截鐵地說。

肅宗大驚失色,忙問李泌何故。李泌答:“陛下建有大功,卻不欲居皇位,上皇自然也不會回京坐皇位,這是情理之中的事。”

“那該怎么辦?”

李泌沉吟片刻,說:“由百官聯名,再上一道奏表,詳細陳述‘馬嵬請留’、‘靈武勸進’、‘克復長安’之種種情狀,然后表示陛下深切思念上皇,渴望早晚在膝下問安,請上皇盡快回京,以成全陛下孝順奉養之心,這就可以了。”

肅宗聞言,趕緊讓李泌起草奏表,寫完后拿來一看,不禁淚下,說:“朕原本懷著至誠之心,希望將大位還給上皇,現在聽了先生之言,才知道這種想法很不妥當啊。”(《資治通鑒》卷二二○:“朕始以至誠,愿歸萬機,今聞先生之言,乃寤其失。”)

很顯然,李亨是在作秀。

所謂“愿歸萬機”、回東宮當太子云云,都不可能是真心話。

道理很簡單,作為一個亂世即位的中年皇帝,李亨的智商絕對不會低于常人。所以,他不可能不知道第一道奏表是“很不妥當”的。可他又故意要那么寫,然后讓李泌幫他出主意,最后又不厭其煩地再寫一道奏表,目的就是為了向世人表現出他那“愿歸萬機”的“至誠”之心。換言之,李亨是希望給人們造成這樣一種印象——一個如此孝順、如此謙恭、如此真誠的人,怎么可能從他父親手中搶班奪權呢?

李亨總是不遺余力地把自己打扮得很傻很天真。

這正是他的高明之處。

在這個充滿機心、詭詐和權謀的世界上,聰明外露的人八成是笨蛋,而善于裝傻的人往往才是真正的智者。李亨雖然不一定稱得上是智者,但他肯定不是連奏表都寫不好、連太上皇都請不回來的笨蛋。

就在幫肅宗寫完奏表的數日之后,李泌忽然向肅宗提出了辭職請求。他說:“臣已經報答了陛下的恩德,應該回去過閑云野鶴的生活了。”

在李泌看來,長安既然已經光復,他出山的目的便達到了。更重要的是,輔佐肅宗的短短一年多來,李泌已經身不由己地卷入了權力斗爭的漩渦,把肅宗最寵幸的張良娣和李輔國往死里得罪了,如果不及時逃離這個是非之地,他遲早會步建寧王李倓之后塵。

可是,肅宗卻不想放李泌走。他說:“朕與先生共歷憂患,如今正要同享安樂,為何這么快就要走呢?”

“臣有五條不可留的理由,愿陛下準許臣離開,讓臣免于一死。”李泌的態度異常堅決。

“哪五條理由?”

“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寵臣太深,臣功太高,跡太奇。此其所以不可留也。”(《資治通鑒》卷二二○)

李泌的擔憂是有道理的。就在長安光復后的這幾天里,肅宗為了表示對他的感激和信任,便天天拉著他一塊飲酒,每晚還與他“同榻而寢”。天下有哪一個臣子,敢心安理得地享受這樣的恩寵呢?如此絕無僅有的深寵,又豈能不讓宮中的各色人等眼紅?

別人暫且不說,就在幾天前,負責掌管宮禁大權的宦官李輔國就假惺惺地要把宮中的符契鎖鑰交給李泌。當然,李泌說什么也不肯接受,并極力向肅宗聲明——只有李輔國才是執掌宮禁之權的不二人選。后來肅宗發話,李輔國才作出一副勉為其難的樣子,把那些東西收了回去。

李輔國此舉醋意十足。李泌很清楚,無論外朝還是內廷,像李輔國這樣對他又妒又恨的人絕不在少數。倘若不盡早脫身,日后必定死無葬身之地!

面對李泌列舉的五條不可留的理由,肅宗無力反駁,只好悻悻地說:“朕困了,趕緊睡覺,此事改日再議。”

李泌卻不依不饒:“陛下今日在臣的臥榻之上,尚且不同意臣的請求,何況來日在御案之前?陛下不讓臣走,就是殺臣!”

肅宗搖頭苦笑:“沒想到卿會如此懷疑朕,像朕這樣的人,又怎么可能會殺害卿呢?莫非卿把朕當成了昏君?”

“正因陛下尚未殺臣,臣才能提出要求;倘若真到了那一天,臣還有什么話好說!再者,殺臣者并非陛下,而是臣方才列舉的五條理由。一直以來,陛下待臣如此之厚,臣有些事情尚且不敢進諫,何況天下安定之后,臣就更不敢開口了。”

肅宗一臉不悅,沉默良久,才緩緩地說:“卿是怪朕沒有聽從你的北伐之謀吧?”

“非也!”李泌鼓起勇氣說,“臣所不敢言者,乃建寧王也。”

肅宗一怔,隨即俯首長嘆:“建寧,朕之愛子,自小英勇果敢,馬嵬北上時建有大功,朕豈能不知!可正因為他自恃有功,遂被小人所教,欲加害其兄長,圖謀儲君之位,朕為了顧全社稷大業,不得已而除之,卿難道不知朕的苦衷?”

“假如建寧王真有不軌之心,廣平王必然會心生怨恨,可事實并非如此。廣平王每次和臣說起建寧的冤情,無不痛哭流涕,悲不自勝。臣只因決意要走,才敢跟陛下談及此事。”

肅宗聞言,臉色越發難看,可嘴里還堅持說:“你不知道,建寧曾在深夜潛入廣平府邸,企圖行刺。”

李泌冷笑著說:“這種話都是出自讒人之口,像建寧王如此孝順友愛、聰明智慧之人,豈能做出如此卑劣而愚蠢之事!陛下應該還記得,當初您曾想任命建寧王為元帥,是聽了臣的諫言,才改任廣平。如果建寧真有奪嫡之心,一定會因此記恨于臣,可他非但不記恨,反而認為這是出自臣的忠心,待臣愈發友善。僅此一事,陛下便足以鑒察其心。”

聽到這里,肅宗的兩行清淚已經奪眶而出。他無言以對,只好連連擺手說:“先生說得對,可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吧,有道是既往不咎,朕不想再聽了。”

“臣之所以提起此事,非咎既往,而是希望陛下謹慎將來……”李泌看了看肅宗,心里猶豫著要不要說出下面的話,最后還是把心一橫,朗聲說道:“昔日武后有四個兒子,長子是太子弘,當時武后企圖臨朝稱制,對李弘的聰明十分戒懼,遂將其鴆殺,立了次子雍王李賢。李賢擔心步李弘之后塵,常懷憂懼,便寫了一首《黃瓜臺辭》,希望以此感動武后。可武后不為所動,最后還是將李賢賜死于黔中。《黃瓜臺辭》說:‘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猶為可,四摘抱蔓歸!’如今陛下已然一摘,慎勿再摘!”

肅宗大為愕然,說:“怎么會有這種事!你把這首辭抄下來,朕當留在身邊,以便隨時警醒。”

“陛下只要記在心里就行了,何必形之于外!”

李泌知道,今天這一席話,讓身為皇帝的李亨極為難堪,可他如果不在臨走之前把這番逆耳忠言說出來,廣平王李俶就很可能會有性命之憂!因為肅宗寵幸張良娣,而張良娣又是個野心勃勃的女人,她不但自己想正位中宮,而且一心想把她的兒子拱上儲君之位。因此,當她和李輔國聯手除掉建寧王李倓、逼走李泌之后,接下來必然會把矛頭指向廣平王李俶。

其實,早在建寧王李倓剛剛遇害時,廣平王李俶就已經明顯感受到了張良娣對他的威脅,所以他當時就產生了和建寧王一樣的想法——先下手為強,除掉張良娣和李輔國。

但是,李泌阻止了他。

李泌說:“難道王爺還想重蹈建寧之覆轍?”

李俶憂心忡忡地說:“我擔心的不只是自己,也包括先生。”

“我和皇上有約,等到京師光復,我就歸山,自然能消災免禍。”

“先生走了,那我豈不是更加危險?”

對于這個問題,李泌心里也很無奈。他只能安慰李俶說:“王爺但盡人子之孝。至于張良娣,不過是一介婦人,王爺只要委曲順從她,相信她也不能把你怎么樣。”

話雖這么說,可李泌心里跟李俶一樣沒底。

他知道,像張良娣這種女人其實什么事都干得出來!

正因為此,所以在歸山之前,李泌無論如何都要把這些話跟肅宗挑明了——這既是出于對廣平王的關愛,也是為了維護李唐社稷的穩定。

李泌執意歸山,肅宗屢屢挽留,兩個人為此打了半個多月的太極。直到這一年十月,肅宗實在拗不過,才不得不讓李泌歸隱衡山,同時命當地官員在山中給李泌修筑了一座宅子,并賜予他三品官待遇。

李泌來得從容,走得瀟灑,因為他沒有功名利祿的牽絆。在他眼中,人格的獨立與心靈的自由是生命中最可寶貴、最值得珍視的東西,世界上沒有任何事物可與之相提并論。

世人慣于用權力的大小、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低、財富的多寡去看待一個人,可李泌深知,這是很可笑的。因為在這個詭譎無常、變幻莫測的世界上,誰也不敢保證自己會永遠保有權力和富貴。更何況,在追逐并占有這些東西的過程中,你還要不斷付出代價——你必須為之殫精竭慮、牽腸掛肚、如臨如履、患得患失。而就在這樣的過程中,你不僅喪失了獨立的人格和自由的心靈,甚至有可能喪失生命!

唐室再造:漸漸消逝的狼煙

光復長安后,郭子儀乘勝揮師東進,又收復了潼關及華陰(今陜西華縣)、弘農(今河南靈寶市北)二郡。

安慶緒驚聞長安失守,立刻調集洛陽的所有兵力,命嚴莊率領,火速增援陜郡,準備死守這個洛陽門戶。嚴莊抵達陜郡后,與敗逃至此的張通儒等人合兵一處,共計步騎十五萬人。

至德二載十月十五日,廣平王李俶率唐回聯軍進至曲沃(今三門峽市曲沃鎮)。郭子儀親自充當前鋒,率部突進,在新店(今三門峽市西南)與燕軍遭遇。兩軍隨即展開激戰,由于燕軍依山布陣,有居高臨下的優勢,所以唐軍漸漸不支,開始向后退卻。燕軍順著山勢俯沖而下,準備對唐軍施以致命一擊。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燕軍突然發現身后卷起了漫天黃塵。

滾滾塵埃中剛剛射出十幾支箭,燕軍士兵便已相顧駭然。

他們知道,最讓人恐懼的對手來了。

回紇騎兵來了!

原來,回紇兵團趁燕軍從山上往下沖的時候,已經沿著山腳繞了過來,從后背對燕軍發動突襲。腹背受敵的燕軍官兵再也無心戀戰,紛紛潰逃。郭子儀回軍反攻,與回紇兵團前后夾擊,將燕軍殺得尸橫遍野。經此一戰,十五萬燕軍死的死,逃的逃,已經所剩無幾。嚴莊和張通儒等人只好拋棄陜郡,帶著殘部逃回洛陽。

看著從戰場上僥幸撿回一命的嚴莊,安慶緒知道大勢已去,遂于十六日深夜,與嚴莊等人逃出洛陽,亡奔河北。

至德二載十月十八日,東京光復。

廣平王李俶率軍入城后,正在擔心如何兌現承諾,洛陽百姓就獻上了早已準備好的一萬匹羅錦。李俶又驚又喜,趕緊把羅錦送到了回紇人手中,總算避免了一場劫掠。

二十一日,郭子儀分兵攻克了河陽(今河南孟州市)、河內(今河南沁陽市)二郡。同一天,安慶緒的逃亡隊伍中有一個人掉隊了。他帶著一臉棄暗投明、誠惶誠恐的表情,來到郭子儀的軍營中,向唐朝投降了。這個人就是嚴莊。短短一個月后,嚴莊就搖身一變,成了唐朝的司農卿。

什么叫識時務者為俊杰?

嚴莊就是。

該造反的時候就造反,該投降的時候就投降;該弒君的時候就弒君,該背叛的時候就背叛。所以,嚴莊總能逢兇化吉,遇難呈祥。這就是亂世的生存法則。在此后一百五十年的唐朝歷史上,從一而終的人當然不是沒有,但類似嚴莊這種墻頭草似的“俊杰”卻遍地都是。

至德二載十月二十三日,唐肅宗李亨終于回到了闊別一年四個月的長安。

百姓紛紛出城迎駕,從城門一直排出了二十里外,人人手舞足蹈,高呼萬歲。

肅宗李亨的鑾駕進入大明宮后,御史臺立刻將那些曾經投降燕朝的文武官員集中到一起,命他們脫下冠帽鞋襪,赤腳立于含元殿前,捶胸頓首向天子請罪。他們的周圍,環立著一隊隊全副武裝的士兵。同時,跟隨肅宗從鳳翔回到長安的文武百官們,也奉命來到含元殿前圍觀,接受“以危害祖國為恥,以背離人民為恥”的現場教育。

十月二十五日,以陳希烈為首的三百多名變節官員也從洛陽被押回長安。御史臺照舊命他們跟西京的降官們一樣,在含元殿前示眾了一回,然而分別關進大理獄和京兆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晋宁县| 静宁县| 桐城市| 临高县| 五莲县| 尼勒克县| 庄河市| 行唐县| 浦县| 尼勒克县| 皮山县| 云阳县| 衡山县| 临江市| 广州市| 隆昌县| 浏阳市| 宜宾县| 苏尼特左旗| 泗阳县| 北票市| 正安县| 孟州市| 马关县| 玉田县| 龙海市| 永春县| 邵阳县| 黔江区| 达州市| 鹤山市| 原阳县| 满洲里市| 张家界市| 宜春市| 建阳市| 五寨县| 肥东县| 光泽县| 呼和浩特市| 枣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