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藩鎮大裂變(1)
- 血腥的盛唐6:藩鎮割據,隱患爆發
- 王覺仁
- 5572字
- 2018-06-05 21:47:05
史思明復叛
公元758年陰歷二月,唐肅宗李亨將年號改為“乾元”,同時把使用了十多年的“載”改為“年”。
當初,唐玄宗李隆基在天寶三載(公元744年)改年為載,是為了向世人宣告他的盛德大業已可媲美于堯舜(堯舜時代大多用“載”表示紀年),然而后來發生的事實卻給了玄宗無情的嘲諷,也給李唐王朝帶來了幾近覆滅的噩運。
所以,從肅宗李亨靈武即位的那一刻起,他很可能就一直想把紀年名稱改回來,可一則因為他剛剛即位、權力不穩,二則因為他正忙于平定叛亂、收復兩京,所以就把此事暫時擱置了。直到此刻,他才能趁著改元的機會,把這個讓人無比糾結的“載”字改回來。
肅宗啟用的新年號“乾元”,顧名思義,就是重新開局、一切從頭再來的意思。
很顯然,兩京的順利光復給了肅宗很大的信心和希望。在他看來,以安慶緒為首的一小撮叛亂勢力已經窮途末路了,天下很快就會平定,李唐的中興也已指日可待!
這個新年號,無疑就是這種心境的表白。
和肅宗李亨一樣,滿朝文武似乎也對此充滿了樂觀情緒,只有少數人不敢掉以輕心。
比如李光弼。
他有一種很強的預感,預感某個剛剛歸降朝廷的人一定會再叛。
誰?
史思明。
作為戰場上的老對手,李光弼很了解史思明。他知道,史思明的投誠只是迫于時勢而采取的一種權宜之計,一旦形勢有變,他必會再叛!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后,李光弼向肅宗表明了自己的憂慮,并進而獻策,讓肅宗派一個史思明信得過的人,代表朝廷前往范陽宣旨慰問,借機除掉史思明。
李光弼推薦的人選是烏承恩,并建議事成后就任命烏承恩為范陽節度副使。
烏承恩的父親曾是史思明的老上級,對史有提攜之恩。兩年前,時任信都太守的烏承恩舉城投降了史思明。由于有過去的那層關系,所以史思明對烏承恩非常信任。肅宗朝廷收復兩京后,烏承恩便是力勸史思明反正的心腹之一。
要除掉史思明,烏承恩是不二人選。
李亨采納了李光弼之策,即命烏承恩前往范陽。
這一年六月,烏承恩抵達幽州(范陽治所),受到了史思明的熱情款待。烏承恩宣完圣旨后,史思明馬上安排他住到了自己的府上。當時,烏承恩有一個兒子在史思明帳下任職,史思明還特意吩咐他去看望一下父親。
當天夜里,烏承恩父子二人見面。烏承恩當即屏退下人,緊閉門窗,然后激動不已地對兒子說:“我奉朝廷之命除掉這個逆賊,事成之后,我就是這里的節度使!”
可是,還沒等烏承恩的兒子表達出和父親同樣激動的心情,房間的某個地方就傳出了兩聲冷笑。
有兩個人已經在黑乎乎的床底下埋伏了大半夜了,專等著烏承恩露出馬腳。
當然,這兩個人是史思明安排的。
其實烏承恩一來到范陽,史思明就已經起了疑心,可他卻不動聲色,而且表現得極為殷勤,目的就是要麻痹烏承恩。
烏承恩的計劃就此敗露。隨后,史思明從他的行李中搜出了許多東西:有李光弼的牒文,文中讓烏承恩邀同阿史那承慶一起刺殺史思明,同時還有事成后準備賞賜給阿史那承慶的免死鐵券,另外還有一本小冊子,上面列滿了烏承恩準備策反的史思明麾下將士的名字。
史思明指著這些東西問烏承恩:“我哪里對不住你,你要這么干?”
烏承恩早已嚇得面無人色,只好不停磕頭:“我有罪!我該死!這都是李光弼的陰謀。”
翌日,史思明集合了范陽的所有文武官員和幽州百姓,面朝西方,痛哭流涕:“臣以十三萬眾降朝廷,何負陛下,而欲殺臣?”
這一天,史思明當眾打死了烏承恩父子,并連坐處死了跟烏承恩有牽連的二百多個文武官員,然后向肅宗上表鳴冤。肅宗趕緊把責任推得一干二凈,遣使宣慰說:“此非朝廷與光弼之意,皆承恩所為,殺之甚善!”
史思明吞不下這口惡氣,叫幕僚耿仁智再度上表,其中有一句話說:“陛下不為臣誅殺李光弼,臣只好自己帶兵到太原殺了他!”沒想到表文裝函之前,這句話卻被一意歸唐的耿仁智偷偷刪了。等到史思明發覺,表文已送出。史思明一怒之下,殺了這個跟隨他近三十年的心腹,而后再度揭起了反旗。
安慶緒自從逃到鄴城后,雖然地盤和實力都比從前小了許多,但畢竟還據有七郡六十余城,錢糧、兵源等等也還算充足,所以安慶緒便又故態復萌,天天縱情聲色,大肆營建宮室樓船,把政務都交給了心腹大臣高尚和張通儒。
安慶緒不問政務,高、張二人自然都想趁機掌控大權,于是天天明爭暗斗,很快就把這個流亡鄴城的燕朝小朝廷搞得烏煙瘴氣。大將蔡希德為人比較剛直敢言,看不慣二人的所作所為,便屢屢向安慶緒進言,因而得罪了張通儒,不久就被張通儒隨便找個借口殺了。蔡希德一死,他的麾下部眾大為心寒,先后有數千人逃離了鄴城,留下來的那些將領也是滿腹怨恨,漸漸跟朝廷離心離德。隨后,安慶緒把兵權交給了崔乾祐,任他為“天下兵馬使,總內外兵”。崔乾祐為人剛愎自用,殘忍好殺,士卒都對他非常不滿,于是軍心日漸渙散。
偽燕朝上下離心、將相不睦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長安。
肅宗李亨動心了。
本來,他是想把消滅安慶緒的任務交給史思明的,如今史思明既已復叛,那肅宗只能自己動手了。此刻叛軍內部矛盾重重,正是將其徹底殲滅的最佳時機。
乾元元年九月二十一日,肅宗頒布詔令,命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河東節度使李光弼、北庭節度使李嗣業、關內節度使王思禮等九大節度使,共集結步騎兵二十余萬人,即日起從各個方向向鄴城進發,準備一舉殲滅安慶緒。
可令人費解的是,肅宗李亨并沒有為這二十多萬大軍設置一個元帥,而是設置了一個所謂的“觀軍容宣慰處置使”。
這個新鮮的頭銜是肅宗的一項發明。擔任這個職務的人就是天子特使,擁有統轄、調遣九路大軍的最高指揮權,與元帥無異。
榮膺此職的人,是內侍宦官魚朝恩。
之所以把如此重要的職務交給一個宦官,李亨的解釋是:郭子儀和李光弼皆為功臣元勛,誰統御誰也不好,所以干脆不要設置元帥,來個“觀軍容使”就解決問題了。
理由自然是冠冕堂皇的。
而通常我們都知道,冠冕堂皇的理由往往不是真正的理由。
真正的理由是——李亨害怕。
這年頭,想當皇帝的人太多了。隨便一個鄉下出來的阿貓阿狗,吆喝數百號弟兄,扯一面帶字的布,胸中就會油然而生打天下的欲望了,何況是把這二十多萬兵馬交到一個節度使手上!更何況,還會有源源不斷的后續部隊將陸續集結。這是什么概念?這是傾天下之力集于一人之手啊!幾年前的安祿山僅憑河北三鎮就幾乎傾覆整個李唐了,要說今天的某個節度使一夜之間握有天下兵權而不會生出當皇帝的野心,不會突然間掉轉矛頭反戈一擊,李亨還真不敢相信。
所以,李亨只能把這個可怕的力量交給宦官。這種以伺候人為職業的奴才長年與天子朝夕相處,無論如何也比那些以征戰殺伐為職業的將帥更讓皇帝感到放心。
既然理由如此充分,那么便足以說明,唐肅宗李亨之所以把兵權交給宦官,絕非一時心血來潮,而是深思熟慮的結果。
然而,肅宗李亨似乎沒有想到,讓一個久居深宮的宦官去統率身經百戰的九大節度使,肯定是難以服眾的,即便魚朝恩再有能力,他也缺乏應有的軍事經驗。
外行領導內行,其結果可想而知。
所以,從肅宗任命魚朝恩為觀軍容使,把討伐安慶緒的數十萬大軍交到他手里的這一刻起,鄴城會戰的結局就已經注定了。
十月,郭子儀率領大軍渡過黃河,攻擊獲嘉(今河南獲嘉縣),大破燕軍守將安太清,斃敵四千人,俘虜五百人。安太清帶著殘部撤至衛州(今河南衛輝市),郭子儀乘勝進軍,將其包圍。
安慶緒聞報,立刻與大將崔乾祐、田乾真共率七萬大軍來援。郭子儀命三千神箭手在營壘之內設伏,然后率部與安慶緒接戰,隨即佯裝敗退。安慶緒大喜,下令追擊。郭子儀率部退入營壘時,燕軍追兵緊隨而至,埋伏的神箭手突然出現,瞬間箭如雨下。燕軍慌忙后撤,郭子儀揮師反擊,大破燕軍,擒殺安慶緒的弟弟安慶和,進而一舉克復衛州。
安慶緒一路向鄴城逃竄,見唐軍窮追不舍,便集結殘部,在愁思岡(今河南安陽市西南)一帶匆忙組織了一次反擊,卻再度被郭子儀擊潰。燕軍前后被殺三萬人,被俘一千余人。安慶緒倉皇逃回鄴城。二十幾萬唐軍隨即將其團團圍困。
安慶緒知道這回是兇多吉少了。
現在天底下只有一個人能救他,那就是史思明。
安慶緒即刻遣使向史思明求救,并聲稱愿意把燕朝皇位讓給他,只求他出兵援救。
接到安慶緒的求救信時,史思明笑了。
他發出的是冷笑。
不過,冷笑歸冷笑,史思明還是及時出兵了。
鄴城是范陽的屏障,要是鄴城丟了,范陽就會暴露在唐軍的眼皮底下,所以史思明必須援救鄴城。
當然,史思明要救的只是鄴城,不包括安慶緒。
史思明親率十三萬大軍南下,命前鋒將領李歸仁領步騎一萬進駐滏陽(今河北磁縣),接著又在這一年十二月從唐軍手里奪取了魏州(今河北大名縣),然后就在魏州城里按兵不動了。
前鋒李歸仁所駐的滏陽距鄴城僅僅六十里,可他得到的命令卻是:只準搖旗吶喊,不準輕舉妄動。
史思明的態度明擺著——等安慶緒和唐軍鷸蚌相爭,斗得兩敗俱傷,他再后發制人,坐收漁翁之利!
鄴城之戰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正月初一,史思明忽然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舉動,在魏州筑壇祭天,自立為“大圣燕王”。
史思明是什么意思?他為何早不稱王晚不稱王,偏偏在唐軍與安慶緒激戰正酣的這個節骨眼上稱王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安慶緒馬上就要完蛋了,燕朝也必然會陷入群龍無首的境地,史思明在此時稱王,就等于是向燕朝的文武百官宣布——從今往后,我就是燕朝新的政治權威,我就是你們的老大!
說白了,史思明是在為稱帝作鋪墊。
自從史思明揮師南下的那一刻起,李光弼就有了一種芒刺在背的感覺。此后史思明進抵魏州卻按兵不動,擺明了就是在坐山觀虎斗,李光弼就更是如坐針氈。他擔心的是:如果唐軍久攻鄴城不下,史思明趁唐軍師老兵疲發起進攻,后果將不堪設想。
李光弼隨即向魚朝恩提議,分兵北上進逼史思明,就算不能取勝,與之相持,也足以解除唐軍腹背受敵的危險。
可魚朝恩卻斷然拒絕。
他當然要拒絕。一個堂堂的觀軍容宣慰處置使,豈能讓麾下的一個節度使指手畫腳?更何況,在魚朝恩看來,唐軍擁有數十萬之眾(除了剛開始的二十多萬,隨后又有大量兵馬陸續前來),攻克鄴城根本不在話下,因此沒必要如此忌憚史思明。等到拿下鄴城,再集中兵力揮師北上,定能將史思明一舉擊潰!
然而,魚朝恩太自信了。
鄴城并沒有他想象中的那么好打。
從乾元元年十月到次年二月,數十萬大軍將鄴城團團圍困、日夜猛攻,可耗時將近半年,就是拿不下這塊彈丸之地。
唐軍久攻不克,最后只好采取水攻之策,在漳水(流經鄴城北)上筑了兩道堤壩,挖了三條壕溝,硬是把洶涌的河水灌進了鄴城。
頃刻之間,鄴城“井泉皆溢”,成了一片水鄉澤國。燕軍官兵就在水上搭建木屋。圍城日久,糧食逐漸耗盡,城里的人就吃老鼠。鼠肉行情立刻暴漲,一只鼠賣到四千錢。實在連老鼠都吃光了,人們就摳墻上的泥土,把原來筑墻時羼雜進去的麥殼淘洗出來,再從馬糞中淘取尚未嚼爛的纖維,就這樣混起來吃。
最后的時刻,原本離心離德的燕軍官兵竟然表現出了驚人的頑強,這一點實在大大出乎唐軍的意料。當然,也有很多人想要投降唐軍,可城里城外到處都是大水,讓他們根本就出不了城。
乾元二年二月末,史思明終于出手了。
通過將近半年的冷眼旁觀,史思明已經徹底摸清了唐軍的底細。他知道,唐軍的兵力雖然龐大,但是號令不一,進退無據,基本上就是一群烏合之眾。而之所以如此,皆因其統帥是一個宦官——一個自負而愚蠢的軍事盲。
一想到李唐天子居然把這么多唐軍精銳交到一個宦官手上,史思明就忍不住想對李亨說聲“謝謝”。要不是李亨走出這步臭棋,把郭子儀、李光弼這些可怕的對手置于一個軍事盲的指揮下,史思明又怎么有機會戰勝他們呢?
對于一心準備稱帝的史思明來說,李亨的這個錯誤決策無疑幫了他一個大忙。
史思明親率大軍從魏州出發,命各將領進至鄴城五十里處扎營,每營分發三百面戰鼓,日夜擂動,虛張聲勢。隨后,史思明又命每營遴選精銳騎兵各五百人,到唐軍大營附近打游擊。若唐軍不備,他們就劫掠騷擾;唐軍一出動,他們就四散逃跑,各回本營。如果唐軍白天防備,他們就晚上偷襲;要是唐軍晚上防備,他們就白天偷襲。總之,這些游擊隊嚴格貫徹史思明提出的“敵疲我擾,敵進我退”的戰術思想,把唐軍搞得疲于奔命,苦不堪言。那些日子,唐軍每天都有相當數量的官兵、牛馬或輜重遭到劫掠,很多小兵甚至只是出去砍個柴、割個草,也會被燕軍的游擊隊員悄無聲息地抹了脖子。
除了對唐軍日夜進行騷擾之外,史思明還有更損的一招。
那就是劫糧。
當時,由于李唐朝廷幾乎傾盡全力在攻打鄴城,陸續前來鄴城集結的唐軍最后竟然多達六十萬,所以這六十萬人的糧餉補給就成了一項浩大的工程。從江、淮(華東)和并、汾(山西)等地,天天都會有大量的車隊和船隊絡繹不絕地往鄴城運送糧食。史思明就讓他的游擊隊化裝成唐軍,四處攔截唐軍的運糧隊,以速度緩慢、延誤時日為名,將負責押運的官兵和民夫全部砍殺,然后把那些糧食付之一炬。
對于這些神出鬼沒,來去無蹤的燕軍游擊隊,唐軍傷透了腦筋,卻又束手無策。因為他們全都穿著唐軍軍裝,就算大搖大擺地從唐軍面前走過,也沒人能認出他們。
一段時間以后,唐軍糧草不繼,軍心大為渙散。
到了這一年三月,史思明感到時機成熟,遂親率大軍進抵鄴城城下,擺出與唐軍決一死戰的架勢。
三月六日,唐軍與史思明在鄴城外展開了決戰。
唐軍步騎六十萬全部出動,在安陽河(流經鄴城北)北岸布陣,史思明僅率精銳騎兵五萬迎戰。唐軍望見燕軍兵少,以為不是史思明的主力,頓生輕敵之心。
史思明率先發起進攻,唐軍的李光弼、王思禮、魯炅等人率部接戰。一開始,雙方不分勝負,傷亡大致相等。不久,魯炅被流箭射傷,倉皇率部后撤。郭子儀的朔方軍剛好在他身后,一下子被沖亂了陣腳。
就在這時,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變得一片漆黑。緊接著狂風大作,飛沙走石,剎那間天昏地暗,咫尺莫辨。見此情景,所有人全都嚇壞了,于是不約而同地掉頭而逃——唐軍向南逃,燕軍向北逃,一個個奔跑如飛,只恨爹媽少給自己生了兩條腿。
雙方都只顧著逃命,鎧甲、武器和輜重被扔得到處都是。燕軍規模小,損失自然也較小;而唐軍則遭受了巨大損失——“戰馬萬匹,惟存三千,甲仗十萬,遺棄殆盡。”(《資治通鑒》卷二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