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緒論:正心是此生必修課
- 正心:傳統文化與人格養
- 趙薇 王漢苗
- 2917字
- 2019-01-03 14:41:16
《正心—傳統文化與人格養成》一書編寫的初衷是希望能引起更多人,特別是青少年群體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注,進而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與學習,自覺地承擔起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對于身處全球一體化進程中的當代中國人,在與國際接軌、積極學習西方先進文化的同時,也要自覺樹立起一種文化的主體意識,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覺,以史為鑒,以天為則,正心修身,家國天下。保有民族文化特色,鑄就國人生命底色,在世界多元文化激蕩中,練就站穩腳跟的定力,立足本心,不被五光十色的外來文化所迷惑,這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現代中國人的根本。
人格作為一個多學科共同關心的話題,在倫理學、教育心理學、法學、社會學領域都有對它的不同定義。在倫理學領域,人格通常指人的道德品質,人格是人區別于動物所特有的品質與行為,相當于人的“品格”;在教育心理學領域,人格是人的心理面貌、個性心理特征的總和,接近于“人的性格”;在法學領域,人格則是一種權利、義務的全面資格,相當于“人的資格”;在社會學領域,人格是指人的尊嚴與價值,需要主動去維護和實現。雖然不同學科對“人格”的理解各有側重,但基本上都是把人格當成人之所以為人的內在的、根本的規定性。
人格是一個人人品、氣質、能力的綜合反映和外在表現。“人格”一詞是近代從日文引進過來的,而日文又是對英文“Personality”一詞的翻譯。英文“Personality”源于拉丁文“persona”,含有“面具”的意思。用來說明人作為社會人,需要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而不同的角色又有著不同的角色倫理,這就要求人的言行要與扮演的角色相符。
人格又是文化基因的高度凝聚和集中體現。不同的文化養成不同的人格。談論中國人的人格養成離不開中華傳統文化。在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傳統中,雖然沒有“人格養成”這一提法,但就其所涉及的內容而言,則是古已有之。儒、道兩家的“修身”基本接近于今天“人格養成”的說法。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修身注重的是自我德行的提升。《禮記·大學》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教給學生的是為人之道、為學之方。為人之道就是道德的教育、價值觀的教育,這是第一位的,置于知識、技能的教育之上,是人之為人的根本。家庭、學校、社會、書院、文廟、祠堂等都是進行道德教育的場所。老師、官員、各行各業的精英都是人們學習的榜樣。諸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即便是知識技能的傳授與教育,也是以問學為主。《禮記·學記》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啟發學生發現問題、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這就是為學之方。在中國傳統的教育中,道德教育與知識教育是融為一體的,兩者相輔相成。《論語》開篇就明確指出:“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古之教者,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作為主要內容,從小培養孩子的道德之心,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讓學生能知本末、明善惡、辨是非、示訓誡,目的是為了“正人心”,培養人中正無邪的道德品質,找到生命的立足點,以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讓其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人。家庭和睦、社會和諧,人人互敬互愛,這是中國傳統教育之根本。西方教育的傳統是道德教育與知識教育分而治之。學校是注重知識與技能學習的地方,家庭、教堂是西方進行道德教育的主要場所。所以,教育與國際接軌先要結合本國的國情,突出本國文化的主體意識,不能一味地照搬照抄,盲目模仿西方的標準、教學體制以及教學內容。這是現代化教育與國際接軌時所不應該忽略的地方。
本書認為,人格的養成要從正心開始。先有善良之心,而后才有善良之行,才會有善良之人,才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良善社會。公民是社會的細胞,社會的良好狀態取決于每一個公民道德的良好,也就是“大道在人心”。以儒學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是為己之學、成德之教。為己之學是強調先培養塑造自己的道德心,用“正心”來喚醒良知,以自律來約束自己的行為,成為一個能自律、有道德的人。《荀子·修身》中說:“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大意是說,君子能夠控制物,小人則被物所控制。為了不斷提升自我的德行,必須防止物欲的引誘和腐蝕,不能讓人成為物欲的奴隸。而正心是修身的前提,《禮記·大學》中說:“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中華文化在關注人“身”的基礎上,更重視“心”的作用。整個社會的良好秩序依賴于全體社會成員的道德自律。正心的學問不僅僅是人格養成的學問,也是社會治理的學問。道德是社會治理得以開展的前提,良好的社會環境來自于社會成員道德心的養成,心正而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可以說,心意的端正,是解決各類社會問題的基礎。
“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傅子·正心》)在道德養成中,“正心”居于樞要的地位,起著起承轉合的作用。人格的養成為什么要從“正心”開始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大樓前的石碑上有這樣一句話:“戰爭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務須要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衛和平之屏障。”說明思想是把人間變成天堂還是地獄的關鍵所在。以心為起點,從思想上筑起防線,正心正念,是防患于未然、自律修身、涵養品德、塑造人格的關鍵。究竟何謂“正心”?“正心”有沒有什么好方法?目標如何設定?“正心”如何能涵養道德,養成人格?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有著完備的正心教育體系,實有必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進行梳理,汲取資源,助力今天的人格養成教育。
在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今天,首先應該重拾傳統文化的價值,給予“正心”的學問以足夠的重視,把“正心”擺上重要的議事日程。把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正心”的學問挖掘出來,進行創造性的轉換、現代化的詮釋,作為提升道德、塑造人格、完善價值體系建設的根本,才能更好地解決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國民素質與經濟發展步伐不協調等瓶頸問題,從根源上解決諸如誠信危機、道德滑坡、倫理乖舛等現象。這些現象看似互不搭界,但如果透過現象看本質,就會發現這些問題歸根結底都是人的問題,皆涉及人的道德修養與人格養成,也就是人心正不正的問題。可見,“正心”的學問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具有中國主體意識的人格養成的學問,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源頭活水,可以為當代人的人格養成理論與實踐提供有益的借鑒與啟發。
《正心—傳統文化與人格養成》一書中,“正心”這一主線貫穿人格養成的始終;八德是人格養成的支柱;誠意、慎獨是內在的正心,以教正心是外在的正心;立志、好學、自省、篤行四個步驟是人格養成的方法;成人、成君子、成圣賢是人格養成的目標。書稿以這五部分構成,每個主題之下匯集了歷代圣賢的教導、修身的精華,并穿插著發人深省、耐人尋味的小故事,力爭深入淺出,鉤玄提要,便于讀者理解。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書中所表達的不過是我們學習過程中的一些淺見和體驗,是我們所窺見的古人思想世界里的浮光掠影而已,作者希望通過本書與大家分享“正心”的藝術。如果書中的某段話或某句話觸動了您,激發了您了解中國圣賢之道和正心修身傳統的興趣,那此書就沒有白寫。當然,鑒于本人的能力和水平有限,書中的錯誤、疏漏、不當之處在所難免,在此敬請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