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
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
饑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
倉廩物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
這首著名的《觀田家》,出自曾寫過“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的唐代詩人韋應物之手,雖是一首田園詩,卻有著比田園更開闊的視野。饑劬,又餓又累;倉廩,糧倉。詩從驚蟄著筆,通過對農民辛勞而不得溫飽的描述,揭示了當時賦稅徭役的繁重和社會制度的不合理。你看,沒有“幾日閑”的農民們,自驚蟄之日起,就要起早摸黑地忙碌農活,凡有一點兒勞動能力的“丁壯”,俱在野田。但是,他們卻家無隔夜糧,每天又累又餓,勞役沒完沒了。唉,想起當公務員的自己不從事耕種,俸祿都來自鄉村農民,心中深感慚愧啊。
韋應物歷任滁州、江州、蘇州刺史,作為封建官吏,能夠這樣憐農并自責,確實難得。驚蟄一聲雷,古今官員皆警醒。對比于現實,官員不可能有這樣的愧疚,故它是超現實主義的。這是中國古典詩歌中的一個優良傳統,也是深植于二十四節氣中的思想。這首《觀田家》用于驚蟄節氣,的確不啻一聲春雷。
雨水節走過,轉瞬已到驚蟄,我種在陽臺花盆里的油菜早就開出了燦爛的黃花,小區里的垂柳擺動著嫩綠的絲絳,窗外不時傳來極為動聽的鳥唱,天氣明顯地溫和起來。想起曾經的鄉村,又是一年農忙始:微明足踏晨露出,春來不愿片刻閑;村戶房上炊煙散,婦人村口喊吃飯;一聲應答緩緩回,飯罷匆匆又下田……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志著仲春時節的開始。每年3月5日或6日(農歷正月下旬至二月中旬),太陽到達黃經345°時為“驚蟄”節。“驚”者,人間七情之一,卻驚“蟄”而為節,頗有漢字的妙趣,亦有節令的神韻。字面之義,即景即神。
古代稱驚蟄為“啟蟄”,因為漢朝第六代皇帝漢景帝劉啟的諱為“啟”,為避諱而改“啟”為“驚”。其實,這個“驚”字比“啟”字更符合節氣物候的特征,故“驚蟄”一詞沿用至今。在漢字文化圈中,只有鄰國日本如今仍然把驚蟄稱為“啟蟄”。漢文化中的許多傳統內容,日本人一直固守著。
古人當年在改“啟”為“驚”的同時,為了使節氣的名稱更符合實際氣候,還將“驚蟄”與“雨水”、“谷雨”與“清明”的前后順序進行了置換,初漢前的立春—啟蟄—雨水—春分—谷雨—清明,改成了漢景帝時期且一直沿用至今的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如此節氣名稱順序的調整,是古人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對季節特點與農耕規律在科學認知上的深化,應天時,通地利。我們的祖先,我們的農耕文化,是多么燦爛、多么了不起!
解讀驚蟄之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此前,昆蟲冬天藏伏于土中,不動也不食,稱為“蟄”,到了驚蟄節,天上的春雷震醒了蟄伏的昆蟲,稱為“驚”。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曰:“促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實際上,蟄伏的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陽氣上升,天氣變暖,才是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直接原因。
不論是初漢前的“啟蟄”,還是后來的“驚蟄”,這個節氣都是一個好的預兆,都在昭示著美好春天的到來。
我國古代將驚蟄分為如下三候(五天一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鳴,三候鷹化為鳩。這里描述的景象是,進入仲春,桃花紅、梨花白,黃鶯鳴,燕飛來,天上地下,一派春光。
一候“桃始華”。這一候指為“植物候”,說是天氣漸暖,雨水漸多,桃花開始綻放。桃在植物學中屬薔薇科,葉翠、花紅、果甜,既有食用價值,亦有觀賞價值。桃樹在世界各地均有栽植,而中國則是桃樹的故鄉。公元前十世紀左右,《詩經·魏風》中就有“園有桃,其實之肴”句;春秋戰國時期,國人已把桃子列為祭祀神仙的“五果”之一(其余為李、梅、杏、棗)。所以,古人多用桃樹和桃花進行事理的表達和形容,作為詩詞歌賦的吟誦對象,《三國演義》中劉、關、張的金蘭結義也放在了桃園,譽為“桃園結義”。這里的“桃始華”,本是指多種植物與花卉在驚蟄時節的物候特征。不過由于南北氣候的差異,“桃始華”有早有晚,并非都在驚蟄。現在,一些地方廣為培植桃、李、杏、梨等果木,不只為吃果子,而意在觀花游覽。江淮以南的桃花開花較早,驚蟄的桃園已是游人如織了。
當然,“桃始華”因有個“始”字,應是黃河流域桃花初放而未全開的狀態。含苞欲放,是花卉最好的狀態。晚清名臣曾國藩就很喜歡“花未全開月未圓”七個字,認為這是惜福之道。花一旦全開,馬上就要凋謝了;月一旦全圓,馬上就要缺損了。而花未全開,月未全圓,讓人有所期待,有所憧憬。它給人的啟示是,人要有節制,有收斂,就像喝酒,微醺狀態最好。大醉的話,不僅會傷身,還可能惹禍。
二候“倉庚鳴”。倉庚,黃鸝也。古人亦將此鳥稱作黃鳥、黃袍、黃鶯鶯等。在有的古籍中,“倉庚”原來并非鳥名,“倉”字為清,“庚”字為新,古人認為這種鳥因“感春陽清新之氣而初出”,故名“倉庚”。驚蟄節氣,春暖回陽,黃鸝還林而鳴,報春歸,增春色,古人故以此鳥代表多種鳥兒的節令反映。“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詩人杜甫的千古絕句中,柳枝剛抽嫩芽,鳥兒成雙成對,一派新綠與生機,寫的就是初春物候,與驚蟄的“倉庚鳴”十分吻合。
三候“鷹化為鳩”。鷹,亦稱鷙鳥,一般指鷹屬鳥類,如鷹,如雕,如隼,性兇猛,獵捕小型動物和其他禽鳥為食。鳩,斑鳩、山鳩,但此處指布谷鳥。這一候是說,驚蟄的后五天里,老鷹會變化為布谷鳥。這是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中,我們最難以認知的一個物候之說。對此,古籍中曾有一種解釋說:鳩化為鷹,秋時也;鷹化為鳩,春時也。為什么春秋之季能使鷹變化為鳩、鳩變化為鷹?進一步的解釋是,春天的陽氣與秋天的肅殺之氣改變了它們的習性。仲春之時,鷹類的喙嘴尚柔,不能捕獵,忍饑如癡,沒有能力,故被稱為鳩。
原來如此!當我們明白了“鷹化為鳩”的真實意思,其實會覺得,老鷹畢竟是猛禽,決不至于變得跟布谷鳥似的,只是初春時節,野外供它捕食的小動物太少,饑餓使它顯得柔弱罷了。這就像某個成年男人缺乏陽剛之氣,別人形容他“像個女人似的”。由此可見,古人說一件事情,常借某種比喻,說得那么藝術和巧妙。
說到“驚蟄三候”,還有以“花信”為候的說法,即“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薔薇”。天氣有溫差,花開有先后,花卉報以春信息,我國古人多有總結,古詩詞里都有精彩的描寫唱誦。京劇、黃梅戲《賣水》和評劇《花為媒》里,都有按節令時序“報花名”的唱段,非常精彩。
驚蟄時節,天氣轉暖,地氣回升,雨水增多,漸有春雷。但由于南北時令的差異,我國各地春雷始鳴的時間不盡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元月底、二月初左右即可聞雷,而華北、西北地區除了個別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前后才有雷聲,北京地區的初雷則要在四月下旬才出現。“驚蟄始雷”的說法,比較吻合江淮及江南地區的氣候規律,故全國民眾很難在相同的時節聽到驚蟄春雷。
而在我的大別山故鄉湖北大悟縣,驚蟄前后如有春雨到來,就有可能聽到相伴而來的春雷。驚蟄前后之所以偶有雷聲,是大地濕度漸高而促使近地面熱氣上升,或北上的濕熱空氣勢力較強所致。
記得五十多年前的故鄉,農村總是一派繁忙熱鬧的景象,驚蟄農時在腦海里留下了美好的圖景。記得有些年份,春雨春雷還會提早趕在驚蟄前夕來到。每當這時,農民們就會欣喜地重復起一句本地農諺:“雷打驚蟄前,土地佬好種田。”是啊,暖春早到,雷聲送雨,不就是種田人期盼的風調雨順之兆么?
“一聲霹靂醒蛇蟲,幾陣瀟瀟染紫紅。九九江南風送暖,融融翠野啟春耕。”當代詩人左河水的《驚蟄》一詩,生動地概括了驚蟄時節的物候與農時。這個時節,我國除東北、西北地區仍是銀裝素裹的冬日景象外,其他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到0℃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升至3℃~5℃,江南地區為10℃以上,而西南和華南已達18℃左右,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至此,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生產。
驚蟄,驚蟄,二月之節,它在農業春耕上有著重要意義。我國勞動人民自古以來都很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為春耕正式開始的日子。唐詩云:“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農諺也說:“到了驚蟄節,春耕不能歇”,“九盡楊花開,農活一齊來”,“要想菜籽收,驚蟄理田溝”……此時,華北地區土壤凍融交替,冬小麥已返青生長;中原地區的小麥已經開始發棵分蘗,進入生長旺盛期;沿江及江南小麥即將拔節,油菜花早已盛開,田地對水、肥的要求均很高,追肥、澆地、保墑和雨水過量的排澇,以及田地的中耕除草,都排上了農民的日程。隨著氣溫回升,江淮及以南地區的茶樹也開始萌芽,茶農正忙著追施催芽肥和滅蟲除害。果園管理也進入重要時段,修枝、松土、澆水,對桃、梨、蘋果等果樹施“花前肥”等活計,亦在催促著果農的腳步。
“春雷響,萬物長”,驚蟄時節,天多艷陽,莊稼起勢,農家無閑。
在自己五十多年前的家鄉記憶中,驚蟄臨近,農民(那時統稱公社社員)已撤除烤火一冬的火塘,熱火朝天地投入各種農事:開墾生地,翻耕熟地(種過莊稼的耕地),積肥施肥,鋤田薅地,修理農具,備種備播,整修溝渠,挑沙起擋(起空山邊溝渠中為田地和水塘擋留泥沙的大坑),新造水塘,修補田埂,挑送塘泥……其中,將要用于水稻育秧的專用秧田,多在正月元宵節前后用牛糞熏土,即當地農民方言所說的“秋秧田”,如果還有沒“秋”的秧田,驚蟄前后會加緊來“秋”(熏)。
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曾經的農村,驚蟄時節的農事都多了起來,農民們都很忙了。例如陜西關中平原,農民唱的“九九歌”就反映了他們此時對農事的投入,說是“九九八十一,家里做飯地里吃”。這意思是說,驚蟄前后,九九到來,主要勞力已經顧不上在家里吃飯了,家人要把做好的飯送到干活的田間地頭去吃。
在廣西來賓地區,驚蟄前后農民要舉行開耕儀式,宣告正式進入春耕,人和耕牛都將是一個繁忙的耕作期。作為農耕民俗的一項內容,有的縣鄉如今仍然保留著這一活動。與過去不同的是,如今的開耕儀式上驅牛扶犁耕田者少,圍觀看熱鬧的城鄉看客很多。
正常年份里,驚蟄后氣溫回升加快,降雨量會有增加。此時,山野間青草開始生長,稻田里的綠肥作物苜蓿開始旺長,這給食草家畜提供了青綠飼料。這一時期,畜牧的重點是抓好耕牛補料催膘,一般在春耕前半個月至一個月就要給耕牛增加營養,催膘強身。吃了一冬干枯草料的耕牛,這時就要趕到野外,讓它們啃點新長出的新鮮草苗,因而我們放牛的孩子也開始活躍在向陽的山野。食肉的猛禽這時都會“鷹化為鳩”,關閉著清苦了一冬的耕牛怎不需要倍加關照?
“春雷驚百蟲”。溫暖的氣候條件下,田地里的莊稼開始產生病蟲害,需要搞好病蟲害防治;牲畜和家禽此后也容易發生疫病,需要在做好春防(防凍)、春配的同時,及早注意其防疫防病。“桃花開,豬瘟來”,家禽家畜重在防疫。
也正是“春雷驚百蟲”,我國一些地區在搞好莊稼和牲畜家禽的防病防疫之時,也逐步形成了以自身健康為內容的風俗。
例如“打小人”。驚蟄一聲雷,喚醒了冬眠的蛇蟲蚊蟻,它們應聲而出,四處覓食,侵害民居。所以,舊時驚蟄當日,人們手持點燃的木香、艾草等物,熏家中房屋四角,在房門口撒生石灰,驅趕和阻止蛇蟲蚊蟻,消除室內霉味。這是一項凈化環境的行為,但久而久之,這種做法又演變出了“打小人”——每年驚蟄這天,家庭婦人一邊用手拍打紙做的小人“紙公仔”,一邊念念有詞:“打你個小人頭,讓你不得好死!”民間驚蟄“打小人”,意在驅趕霉運,驅趕身邊瘟疫一般的無良“小人”。這一習俗仍在一些地方延續著。
民間的另一驚蟄習俗,是“祭白虎,解是非”。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驚蟄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傷人,如果誰被這種惡神侵擾,就會遭到小人的算計,招致諸事不順。人們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那天進行“祭白虎”活動:用紙繪制出白老虎,口角畫上一對獠牙,拜祭時供奉豬血,用生豬肉在虎嘴上抹滿油脂。據說經過如此拜祭,白虎就不再出口傷人,搬弄是非了。
在山東一些地區,驚蟄之日,農民要在庭院之中生火爐、烙煎餅,意為煙熏火燎整死害蟲。在陜西,一些地區要在驚蟄日吃炒豆,人們將黃豆用鹽水浸泡后放在鍋中爆炒,發出噼噼啪啪的爆豆之聲,象征蟲子在鍋中的掙扎蹦跳之聲,以此寄托著莊稼人的良好愿望。
舊時,一些制鼓匠人喜歡驚蟄蒙鼓皮。驚蟄響雷聲,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長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錘,連擊環繞周身的天鼓,發出隆隆的雷聲。天庭有雷神擊天鼓,人間也要利用這個時機來蒙鼓皮。《周禮》卷四十《揮人》篇上說,凡蒙鼓“必以啟蟄之日”,從而證實了驚蟄蒙鼓皮的舊俗。驚蟄時節的氣候,大概有利于鼓皮的加工和撐拉,比較適合蒙鼓皮。這種混合著神話的習俗,自有其產生的根據,其中不乏一定的合理性。可見,不但百蟲的生態與四季節氣的運行相契合,萬物之靈的人類也要順應天時。
在山西一些地方,素有“驚蟄吃梨”的民俗。驚蟄吃梨源于何時,已無可考,但在晉中祁縣民間卻有這樣一則代代相傳的故事,十分生動:說是聞名海內的晉商渠家,先祖渠濟是上黨長子縣人,明代洪武初年帶著信、義兩個兒子,用上黨的潞麻與梨子倒換祁縣的粗布和紅棗,往返兩地間從中贏利,天長日久有了積蓄,便在祁縣城定居下來。雍正年間,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驚蟄之日,其父拿出梨讓他吃,并告訴他說,先祖販梨創業,歷經艱辛,定居祁縣,今日驚蟄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讓你不忘先祖,努力創業,光宗~祖。渠百川走西口經商致富,將開設的商號取名“長源厚”。后來其他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以“梨”與“離”的諧音,取“離家創業”之意;再后來,驚蟄吃梨者,亦有“努力創業”之念。當地驚蟄吃梨的民俗,由此成為一種創業和勵志的期望。
驚蟄吃梨,與春季養生也有一說。因為驚蟄這個節氣,乍暖還寒,氣候比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所以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或生食,或榨汁,或煮水,亦吃亦飲,助℃脾氣,平和五臟。
春季肝火旺盛,易傷脾胃,驚蟄吃梨自有道理。另外,驚蟄時節,中原及南方地區各種花卉逐次開放,蜂蜜進入主產期。《本草綱目》稱蜂蜜安五臟諸不足,℃氣補中,止痛解毒,除眾疾,和百藥。驚蟄之后多食蜂蜜,應是有℃健康的,對去燥、止咳、預防感冒都有好處。
在這個時節,被稱為起陽草的韭菜也是不錯的食物。春天氣候冷暖不定,又是陽氣生發的季節,保養陽氣,韭菜甚宜。同時,韭菜可以℃肝健脾,符合當季特點。當然,如今市場上的韭菜多有殘留農藥,需要注意清洗。
驚蟄到來,還是吃野菜的好時節。早在三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知道食用野菜。在《詩經·北風·谷風》中,就有“誰為荼苦,其甘如薺”的記載。薺菜在全國各地都有生長,其特殊的香味,豐富的營養,有著天然的食用價值。就中原和南方地區來說,驚蟄前后正是吃地菜的時候,再不采挖來吃,它就長老開花了。兒時在家鄉,這個時候常常提著小籃子,到野外挖地菜(那時不懂營養,野菜主要是用于代糧充饑)。用地菜做餃子餡、餛飩餡或燒湯、淖水涼拌,都是很好的吃法。
此外,在剛剛過去的冬季,人們為了保證熱量供給,已經吃過較多的肉類,這些肉食積聚在人體中的能量,春季要發泄出來,容易體熱頭昏、咳嗽多痰,所以不應再加火了,而應多吃一些清淡食物,例如菠菜、蘿卜、芹菜、油菜、山藥、蓮子、銀耳等,使身體功能得以休養平衡。
對我們現代人來說,無論你是從商的生意人,還是醫生或是其他職業者,積累一定的節氣與物候知識,對生活和工作都會有所幫助的。由于人體稟賦于先天,受制于后天,在其生長發育和衰老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心理、生理功能上的相對穩定的特征,這種特征往往又決定著機體對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變過程中的傾向性,因此在養生中要因人而異。驚蟄時節的養生,須立足內因與外因的實際,科學合理地進行。
“冷驚蟄,暖春分”“驚蟄刮北風,從頭另過冬”。驚蟄節氣,乍寒乍暖,我們必須根據天氣變化,注意穿衣保暖,并以風向判斷和預測近期的冷暖,提前做好預防性應對。
“造物無言卻有情,每于寒盡覺春生;千紅萬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聲。”讀著清代詩人張維屏的《新雷》,我們跳出作者渴望社會新變的心情,欣然于驚蟄新雷的期待和春天的歡呼。當我們迎接第一聲春雷帶來的勃勃生機時,也該啟動出發,擁抱這個季節。一聲春雷,蟄伏的昆蟲都“驚而出走”,何況人乎?此時,我們不妨早睡早起,運動起來,多做家務,鍛煉身體,勤奮勞作,親近自然。這正如元代詩人吳存在《水龍吟·壽族父瑞堂是日驚蟄》一詞中之言:“今朝蟄戶初開,一聲雷喚蒼龍起……愛青青門外,萬絲楊柳,都捻作,長生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