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讀一點大師投資學
最新章節
- 第37章 基金的“七宗罪” (2)
- 第36章 基金的“七宗罪” (1)
- 第35章 “宏觀投資家”阿瑟·萊維特 (2)
- 第34章 “宏觀投資家”阿瑟·萊維特 (1)
- 第33章 導致投機性泡沫的因素(二) (2)
- 第32章 導致投機性泡沫的因素(二) (1)
第1章 失敗后誕生的投資
大師影響三代華爾街投資者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1894~1976),以他在華爾街風云變幻的股市中顯示出來的卓越膽識和高超智慧,一直啟發著當今華爾街的金融炒家們。格雷厄姆始終篤信理性分析對于證券投資的重要意義,并且嚴格劃分“投資”與“投機”在本質上的界限。他認為,盡管存在理性投機的可能性,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投機都是非理性的,而真正的投資都是建立在理性分析和充分抉擇的基礎之上的,是值得廣泛推崇的一種價值理財方式。
股市向來被人視為精英聚集之地,華爾街則是衡量一個人智慧與膽識的決定性場所。本杰明·格雷厄姆作為一代宗師,他的金融分析學說和思想在投資領域產生了極為巨大的震動,影響了幾乎三代投資者。如今活躍在華爾街的數十位著名投資管理人都自稱為“本信徒”,并尊格雷厄姆為“華爾街教父”。
從張貼交易信息做起:
“美國夢”驅使下的本杰明早期從業生涯本杰明·格雷厄姆1894年5月9日出生于英國倫敦。19世紀末的英國——曾經的“日不落”帝國逐漸顯示出疲軟狀態,年輕人攜家帶口進入充滿夢想的美國,期望在那個傳說中的“人人自由”和“遍地財富”的國度中開始新的生活。正是在這種“淘金歲月”的大背景下,幼時的本杰明和母親一起移居美國紐約——一座典型的美國“大熔爐”式城市,一座匯集了世界各個民族、各種信仰和各種文化的城市。
在美國布魯克林中學上學時,格雷厄姆就對數學這門具有嚴密邏輯和必然結果的學科產生了濃厚興趣,而對于紛繁復雜的投資環境和趨勢而言,這種嚴謹的分析和預測思維是應對投資盲目和沖動的有力武器。從布魯克林中學畢業后,格雷厄姆順利考入哥倫比亞大學繼續深造。在大學期間,他依靠打工來維持學習生活,并在1914年以榮譽畢業生和全班第二名的成績從哥倫比亞大學順利畢業。由于經濟拮據,他希望能夠找一份薪酬豐厚的工作,因此在校長的推薦下步入華爾街。當時的華爾街是壟斷資本的象征,而他在華爾街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紐伯格-亨德森-勞伯公司負責張貼交易信息,這是紐約證券交易所最低等的職業。
上天不會虧待勤奮的人,年輕的本杰明并沒有因早期枯燥繁雜的工作失去信心,除了完成本職工作外,他還經常與公司中的資深分析師學習交流。聰明的本杰明很快熟練掌握了分析報告的寫作方法與初步的證券投資分析技巧。在一個偶然的事件中,本杰明第一次得到了展示自己證券分析能力的機會。由于一位分析師身體不適,但是報告交付時間迫近,這位分析師想到了每天跟自己交流學習的本杰明。對于來之不易的機會,本杰明當然不會放過,利用分析師提供的資料,他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憑借不俗的表現,本杰明在幾個月內就被公司升為報告撰寫員。這使得他的才華和學識有了用武之地,他開始在華爾街證券分析中嶄露頭角,其分析的結論也逐漸受到同行的認可。在此期間,他真正從實踐上熟悉了證券業的經營管理知識、運作程序、投資環境、投資者心理、操作方法等內容。而這些歷練,為本杰明以后的證券分析工作作了必要的實踐準備。金子總會發光,公司老板紐伯格慧眼識英才,發現了本杰明的才干與潛力,并將他提拔為證券分析師,而一代大師的投資傳奇就由此開始了。
早年的格雷厄姆是挖掘內幕信息的狂熱機會主義分子——
成為證券分析師,使得本杰明有了更多的機會接觸普通人無法觸及的公司內幕信息。20世紀初的公司財務信息披露制度并非如當今這樣嚴格與完善,通過會計作假,公司很容易隱匿自己的不良信息而放大有利信息。普通投資者對這些內幕信息缺乏必要的獲取渠道,因此一旦能夠得到這些信息,就如同在賭博中“出千”一樣更容易賺取多于其他投資者的超額利潤。
通過公開渠道挖掘公司故意隱瞞的信息,他為紐伯格-亨德森-勞伯公司賺取了大量利潤。本杰明逐漸成為公司老板高效的賺錢機器,他似乎擁有那種與生俱來的天分,能夠比其他人更全面而迅速地找到某個公司潛藏的內幕消息,并且總能及時準確地針對這些信息進行決策,收益頗豐。老板的賞識和工作上的成功使本杰明極為自負,他認為自己已經具有足夠的能力來駕馭證券市場的風浪,而在風浪中始終安全承載他的便是自己對內幕信息的挖掘和分析能力。
在一次酒會上,一個名叫特里·阿維莫奇的朋友私下鼓動氣盛至極的本杰明成立自己的投資基金,利用職務之便將這些內幕信息運用于該基金的投資理財上。朋友甚至主動示好,表示愿意將自己的部分資產投入本杰明的投資基金,并承諾所得收益以一定比例支付給本杰明作為其投資理財的報酬。
早已躍躍欲試的本杰明當然經不起這樣的游說,酒會結束的第二天,他便立即決定成立自己的投資基金。他將自己幾年來辛苦工作賺來的積蓄幾乎全部投入其中,并聯合幾位朋友一起挽起袖子準備大干一場,堅信自己的智慧足以為自己帶來更加可觀的收益。此時的本杰明已經完全成為了一個狂熱的機會主義分子。或許他不懂得中國諺語“驕兵必敗”的道理,沒料到等在他前面的是其一輩子證券從業生涯中最大的一次失敗,而正是這次失敗讓本杰明的投資理念發生了根本的轉變,甚至在今天仍能夠指導真正的理性投資者分析形勢,從市場中獲利。從某個角度來說,這場失敗對于本杰明、對于當今的金融投資者們并不是一件壞事。
“薩幅輪胎事件”:偉大的投資家開始走向成熟。
當時在華爾街暗中盛行一種買入即將公開上市公司股票的投機行為,待其上市后再從中套利。本杰明的一位朋友介紹說,薩幅輪胎公司的股票即將公開上市。于是在未經過仔細分析的情況下,本杰明便利用投資基金分批購入薩幅輪胎公司的股票。但這些股票認購純粹是一種市場操縱行為,幕后操縱者在將該股票價格狂炒之后,突然拋售,致使包括本杰明在內的大批投資者被無情套牢,當然該股票也未能成功上市。
“薩幅輪胎事件”給被勝利沖昏頭腦的本杰明上了生動的一課,使其對華爾街的本質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被套牢的本杰明認識到,由于操縱股市的行為盛行,很多“內幕消息”已經完全成為勢力強大的“操盤人”為迷惑其他投資者而放出的“煙幕彈”。所謂“一山還有一山高”,或許那時的本杰明已經明白了中國的這句古諺,一個人無論智慧多高、分析能力多強,總有其無法了解的信息和無法考慮到的因素。因此,對于一個趨利避害的理性投資者而言,諳熟基本理論和保持良好心態遠勝于所謂的投資技術。市場環境經常變化,很多過去流行或者固有的規律,在新的市場環境下顯得不合時宜。
本杰明從中得出了兩點經驗:一是不能輕信所謂“內部消息”,二是對人為操縱市場要保持高度的戒心。這些都促使本杰明逐漸走向成熟。隨著他操作策略和技巧的日益精熟,本杰明再也不會犯同樣的錯誤了。當他發現道·瓊斯工業指數從1942年越過歷史性高位之后即一路攀升,到1946年已高達212點時,他認為股市已存在較大的風險,于是將大部分股票獲利了結。同時,因為找不到合適的低價股,也沒有再補進股票,此時的格雷厄姆幾乎已退出市場。這使得他因此而躲過了1946年的股市大災難,也使其公司免遭損失。隨著不斷的歷練,他在投資理念和操作手法日益精進的同時,形成了投資的穩定氣質和態度,并且逐漸在華爾街的風云浪潮中成為與后來的巴菲特齊名的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