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會員
四哥的勝利:絕代帝國+鐵血權謀(套裝2冊)
最新章節:
三、作戲的美妙,就在于雙方都不點破
本書分為《鐵血權謀》《絕代帝國》兩部,旨在給各位讀者展現一代雄主兼權謀高手朱棣——六十四年云波詭異、輝煌傳奇的一生!《絕代帝國》講述朱棣執政二十二年期間與各方勢力斗智斗勇,鐵腕治國,開創歷史上獨一無二的永樂盛世的精彩歷程。朱棣的偉大在于沒有走朱元璋的老路,而是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時代,為大明江山延續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朱棣開創的盛世中不僅有可貴的血性,還有宏大的氣魄和超前的眼光,可惜他的子孫后代理解不了他構建“以明朝為核心的世界體系”的深遠意義,正如他們理解不了,朱棣為什么五征漠北,為什么非要遷都,為什么讓鄭和下西洋。讀完本書,你將發現朱棣對北京、中國與世界的影響如此深遠,而且遠未結束!《鐵血權謀》講述朱棣的成長心路歷程以及他與朱允炆高超、曲折、緊張、刺激的奪權大戰!朱棣想當皇帝,但他并不想造反。他認為自己比大侄子更適合當皇帝,更有能力領導這個世界上優選的帝國,但老爸朱元璋沒有給他機會。朱棣能夠以八百人馬起兵,用三年時間奪取優選權力,依靠的是一個精神導師、一個好妻子、兩個好兒子、一幫好兄弟,以及自身高超的權謀、非凡的勇氣和頑強的意志。面對突如其來的災禍,朱棣沒有坐以待斃,沒有怨天尤人,沒有自亂陣腳,而是依靠自身的不凡創意、不懈努力和堅定意志,以少勝多,創造了一次次軍事奇跡:以八百府兵對戰兩萬多人,迅速控制北平;又把兩萬軍隊發展到十萬,又用十萬擊敗朝廷百萬軍隊。雄縣、白溝、真定、易縣成為朱棣命運的重要交匯點,三次“神風”也讓朱棣的命運神奇改變……
目錄(168章)
倒序
- 封面
- 四哥的勝利:絕代帝國
- 版權信息
- 第一章 鞏固政權刻不容緩
- 一、話語權之爭,同樣不容大意
- 二、犒賞功臣,是為做給天下人看
- 三、立威與立暴,原本不過一墻之隔
- 四、論借刀殺人,我只服朱棣
- 五、開出的支票,從來不是為了兌現
- 第二章 用制度創新鞏固靖難成果
- 一、創設內閣,影響后世五百年
- 二、人才輩出,都能為朝廷所用
- 三、讓讀書人能看到希望,令新政權更有希望
- 四、恢復錦衣衛,非為重走父皇之路
- 第三章 文化創新影響深遠
- 一、永樂大典,朱棣性格的寫照
- 二、圣法心學,確立國家綱常規范
- 第四章 擇選太子就是國本之爭
- 一、兩個兒子,沒一個稱心
- 二、靠兒子上位,當然也算本事
- 三、不甘失敗,朱高煦力圖反撲
- 第五章 達成忽必烈無法做到之事
- 一、有人遞枕頭,我就睡上去
- 二、有前瞻能力,方能成就大事
- 三、見招拆招,方能笑到最后
- 四、順水推舟,完成忽必烈未競之業
- 第六章 揚帆西洋彰顯大國自信
- 一、捉拿建文?別低估了朱棣的智商
- 二、能人這么多,為啥偏偏是鄭和
- 三、船堅炮利,但目標卻是和平
- 四、兵不厭詐,鄭和玩出了朱棣的境界
- 第七章 永失無可替代之人
- 一、遇到對的人,過一夜就能守一生
- 二、一個賢內助,勝過無數平庸的大臣
- 三、母親的死,令骨肉相殘更無禁忌
- 第八章 犯我大明者雖遠必誅
- 一、論挑撥離間,朱棣難遇對手
- 二、統帥的愚蠢,帶來的是國家的災難
- 三、御駕親征,方能提振國威
- 四、臚朐河邊,朱棣重返二十歲
- 五、要么不做,要做就做絕
- 六、將計就計,讓敵人無路可走
- 第九章 朱瞻基的名字豈能白叫
- 一、經營東北和西域,只為遏制蒙古
- 二、恃才放曠,解縉走向末路
- 三、構建雙保險,東宮群臣祭出大殺器
- 四、選擇朱瞻基,就是選擇了大明的未來?
- 第十章 再度親征改寫歷史
- 一、貴州設省,比收服安南更有價值
- 二、有些問題,還得靠拳頭解決
- 三、個人的小失誤,改變的是中國大歷史
- 四、欲加之罪,全世界都有理由
- 第十一章 痛下決心終結儲君之爭
- 一、解縉之死,留給后人太多反思
- 二、用人不疑,文臣集團的崛起
- 三、專注削藩十五年,朱棣終成正果
- 四、痛下決心,將朱高熾趕出京城
- 五、姚廣孝至死,都在為朱棣還債
- 六、創設東廠,實屬敗筆一枝
- 第十二章 遷都北京改寫歷史
- 一、順應歷史趨勢,政治中心不斷東移
- 二、從南京到北京,朱棣做到了繼往開來
- 三、殊遇同歸,英雄所見略同
- 四、疏通大運河,排除遷都最后一道障礙
- 五、遷都北京,重塑此后六百年歷史
- 六、萬國來朝,東亞世界體系初告完成
- 第十三章 既然遷都就不再動搖
- 一、勤于政務,表面風光下甘苦誰知
- 二、是天怒人怨,還是有人心懷叵測?
- 三、修省求言,朱棣引發群臣大辯論
- 四、魚呂之亂,戳中朱棣的痛處
- 第十四章 最好的歸宿在戰場
- 一、襲擊朵顏三衛,實為失策之舉
- 二、政變未遂,朱高燧的歷史感嘆號
- 三、也先土干歸降,讓朱棣有臺階可下
- 四、夜會胡濙,建文帝到底去了哪?
- 五、魂斷榆木川,留下太多遺憾
- 第十五章 朱棣之后再無朱棣
- 一、仁宗離奇駕崩,是否真有隱情
- 二、宣宗親征,讓朱棣第二不再出現
- 三、仁宣之治,真的值得過分吹噓?
- 四、鄭和之后,再無鄭和
- 五、土木堡之變,大明重回歷史老路
- 六、從太宗升為成祖,朱棣憑什么?
- 尾聲:永樂大帝的遺產與歷史地位
- 后記
- 附錄:朱棣的雙城生活
- 主要參考文獻
- 四哥的勝利:鐵血權謀
- 版權信息
- 推薦序:重新認識朱棣及靖難戰爭
- 第一章 千里奔喪卻遇阻
- 一、重大變故之時,必須當機立斷
- 二、舍不得孩子,安撫不了皇帝
- 三、剛登基就犯大錯,朱允炆種下禍根
- 第二章 在失意中不斷成長與成熟
- 一、驚人巧合,冥冥之中似有天意?
- 二、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最成功的征服
- 三 、朱棣面前,朱標是不可逾越的高山
- 四、朱標英年早逝,出現權利真空
- 第三章 建文的苦酒自己釀造
- 一、朱允炆接班,只因“我爸是朱標”?
- 二、班底的水平,決定了新皇帝的命運
- 三、爺爺種的惡果,孫子不得不吞下
- 四、避實就虛,實則欺軟怕硬
- 第四章 不打無準備之仗
- 一、沒有天生的反賊,只有弱智的君主
- 二、麻痹敵人的最佳方式,就是讓他們覺得你無能
- 三、理想和價值觀接近的人,很難不走到一起
- 四、話說得太直白,就失去了韻味
- 五、放虎歸山,到底誰在坑爹
- 第五章 扮豬吃虎演技驚人
- 一、人生如戲,全憑演技
- 二、既然是作秀,就要做到極致
- 三、再誠實忠厚的人,一樣會使間諜
- 四、太聽老媽話的軍官,關鍵時刻準有問題
- 第六章 起兵靖難有驚無險
- 一、非常時期,守規矩的代價是慘重的
- 二、兵不厭詐,玩的就是陰謀
- 三、掌握了話語權,所有的兆都能是吉兆
- 第七章 穩扎穩打不斷取勝
- 一、打好第一戰,對士氣至關重要
- 二、鞏固后方,才能穩定前線
- 三、用敵人的矛,攻擊敵人的盾
- 四、巧使反間計是事半功倍的不二法門
- 第八章 戲弄耿炳文毫不吃力
- 一、你過你的中秋,我搞我的突襲
- 二、牽著敵人的鼻子走,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 三、先虛后實,玩的就是陰謀
- 第九章 北上大寧成竹在胸
- 一、放棄差的,換上更差的
- 二、一封書信,能抵十萬雄兵
- 三、收買兄弟,空頭支票足矣
- 四、別低估任何人的潛能,即使是一個胖子
- 五、王妃出馬,女人也頂半邊天
- 六、籠絡下屬的學問,大過指揮作戰
- 第十章 大戰白溝河逢兇化吉
- 一、朱棣再上書,大打心理戰
- 二、不認可你,但在乎你的意見
- 三、佯攻大同,戲耍李景隆
- 四、敵人的士兵也要祭奠
- 五、越是危險,越能體現智慧
- 六、勝負關系的改變,有時只在一剎那
- 第十一章 真漢子決不輕易放棄
- 一、因為有底線,所以吃大虧
- 二、聲東擊西,不過是家常便飯
- 三、舉重若輕,才能逢兇化吉
- 第十二章 有仇必報才是王者
- 一、把每一次祭奠,都當成戰前動員會
- 二、堅持到底,才能擁抱勝利
- 三、機遇很公平,永遠只給有準備的頭腦
- 第十三章 英雄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 一、得理就得不饒人,就得給你添堵
- 二、就算沒有贏家,使節戰也不能相讓
- 三、糧食戰爭,你狠我比你更狠
- 四、面對挑撥離間,更要沉著冷靜
- 五、要經得起挫折,更要經得起誘惑
- 六、無所畏懼,才能無往不利
- 第十四章 不達到目的絕不罷休
- 一、戲弄多次,就成為了習慣
- 二、多管閑事,小舅子成大患
- 三、意外的巧合,還是精心的設計?
- 四、你受的苦,總有一天能照亮你未來的路
- 五、和談不成,卻收到了意外效果
- 第十五章 將自己的經歷變成傳奇
- 一、再堅固的城池,也抵擋不住奸細
- 二、宣布你死,你就從此活不成
- 三、作戲的美妙,就在于雙方都不點破 更新時間:2022-09-26 14:37:18
推薦閱讀
- 第四屆中國近現代社會文化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話說中國大歷史3:三國-南北朝
- 不忍細看的大漢史
- 世界上下五千年(下)
- 中國盛世(谷臻小簡·AI導讀版)
- 1915致命龍袍
- 十字路口的明朝
- 大漢榮耀:帝國建立與政權鞏固
- 中國共產黨重慶歷史大事記·九龍坡區卷(1919—2006)
- 洋務運動史話
- 究天人之際:《史記》神話學研究
- 朱執信文存(上)
- 唐朝十講
- 中央帝國
- 三國5:巨星隕落
- 從“異域”到“舊疆”:宋至清貴州西北部地區的制度、開發與認同(九色鹿系列)
- 訓詁學史話
- 小說史話
- 資治通鑒(第五卷)
- 易中天中華史:國家
- 秦漢行政體制研究
- 貞觀政要(中信國學大典)
- 呂思勉白話中國史·上古卷·華夏初興
- 揮云而去:十張畫里看中國
- 中國歷史常識(2021版)
- 禮俗史話
- 《宋元學案》原本復原
- 西周春秋時期的女性、聯姻與政治格局演進研究
- 抉擇:鼎革之際的歷史與人
- 風雅大宋(一):天下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