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英國現代法理學之父”奧斯丁的代表作。就法理學的重要派別分析法學而言,奧斯丁的理論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理論集中體現在《法理學的范圍》之中。這一文本,是綱領性的、旗幟性的文獻。因為,正是這一文本的出現,導引了影響深遠的分析法學的浮出。即使是在今日,我們也依然需要重新關注、閱讀、解釋和回應這一文本所提出的觀念和問題。從《法理學的范圍》中,我們能夠體會“分析法學”的方法起點,欣賞其步步銜接的邏輯推論,品味其漸次深入的思考開掘。
(英)約翰·奧斯丁John Austin ·理論法學 ·29.2萬字
《法治思維:理論·案例·課件》由四篇構成,第1篇理論,從理論的視角論述了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基本內容,特別從宏觀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等方面,探討了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對政府職能轉變的作用。第2篇案例,收集了13個有關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方面的案例,這些案例都以有效的法院判決書為基礎。第3篇課件,系由課題組成員開發的課程PPT,反映了課件的原樣。第4篇論文,收集了課題組成員圍繞本課題所撰寫并發表的有關論文。
胡建淼 ·理論法學 ·32.2萬字
沿著網絡信息革命沖擊刑事司法的兩條脈絡,本書從程序法視角入手,對信息技術介入犯罪治理之后所引發的刑事訴訟規則適用困境的典型情形加以審視,并在此基礎上集中探討刑事司法理念、制度、規則如何有效應對這種全方位沖擊。本書共分為三篇十章。上篇為“信息革命、犯罪與正當程序”(第一至三章),該篇基于網絡信息技術與刑事訴訟制度不斷融合的現實背景,從宏觀層面探討網絡信息革命對犯罪與犯罪治理的深遠影響,集中表現為縱向犯罪治理啟動時點前移和橫向國家刑罰權外溢兩條主線之上。中篇為“數字權力演變:以偵查權為視角”(第四至七章),該編以數字偵查取證為研究樣本,著重探討電子數據證據的偵查活動與刑事司法外數據收集活動的緊密聯動。下篇為“數字權利應對:捍衛正當程序底線”(第八至十章),該編著重關注網絡信息技術介入刑事司法后對公民基本權利保障體系的沖擊,其中主要關注個人信息保護、辯護權和財產權。
裴煒 ·理論法學 ·26.4萬字
在我國現行的司法體制下,DNA證據的運用越來越廣泛,國家大數據戰略為DNA數據庫的鞏固和壯大提供了政策導向。全國公安機關各類DNA數據庫正是這國家大數據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多年的運行中在各個環節出現了許多不容忽視和不可回避的問題。本書將DNA數據庫作為研究對象,在介紹DNA數據庫背景知識的基礎上,從證據法的角度對傳統DNA證據和源自DNA數據庫的證據進行比較及區分,提出DNA數據庫證據的概念,從根本上明確其證據定位和屬性。以此為出發點延伸出兩條主線:一是DNA數據庫證據的運用,包括DNA數據庫數據信息的錄入與存儲、DNA數據庫數據信息的檢索與比對及DNA數據庫鑒定意見的解釋和使用。二是DNA數據庫證據的規制。在探析DNA數據庫運行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發掘產生錯誤的背后原因的基礎上,最終從技術和法律兩方面對DNA數據庫進行綜合規制。
劉雁軍 ·理論法學 ·23.2萬字
《預算法》修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深化財稅體制改革、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標志著我國的財稅法治建設進入了新的發展機遇期。而理順中央與地方財政關系是我國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和加強財稅法治建設的三個關鍵環節之一。在這一宏觀背景之下,本書從財政維度思考我國中央與地方關系的法治化問題。在理論探討、國際比較和總結現狀的基礎上,從視角轉換、路徑選擇、模式選擇和制度構建等四個方面提出了我國應從當前的行政主導過渡到法治化的初步解決思路。
魏建國 ·理論法學 ·22.9萬字
爆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以來,我國政府緊急采取了各項有效措施進行阻斷防控。與此同時,疫情也給勞動用工、買賣租賃、商業服務、建設工程、國際貿易等經濟領域造成了極大沖擊,企業經營面臨著極大的挑戰。在司法實踐中,這種重大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否作為不可抗力或情事變更的適用情形影響合同的履行,乃至調整或終止合同,免除當事人的債務不履行責任,存在著不同的意見,也給司法審判造成了重大的困擾。《不可抗力與情勢變更:學理評述、司法案例與法律政策》提煉總結了國內十余年來有關不可抗力和情事變更的典型司法案例,并匯編了國內各級法院發布的有關疫情防控時期的民商事糾紛審理的司法文件,旨在給國內有關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或疫情的相關審判業務和訴訟業務提供指引,促進相關領域糾紛的妥善解決。
李昊主編 ·理論法學 ·49.3萬字
英國著名法學家梅因在《古代法》這一名著中做出了一個著名論斷:“所有進步社會的運動,到此處為止,是一個‘從身份到契約’的運動”。這一論斷極富洞見但也廣受爭議。本書是“梅因:從身份到契約”專號下輯,圍繞這一著名論斷,研究并討論了梅因的比較歷史法學思想,及其在人類社會不同法律傳統中的體現。本書不僅適合從事法理學、法史學領域專業學者閱讀,而且適合民商法、國際法等部門法領域的專家參考。
高鴻鈞 ·理論法學 ·31萬字
當下,相關技術及市場的快速發展深刻改變著現有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數據有價,數據商品化的實現將數據使用和保護的平衡推到了信息化時代的臺前,如何平衡數據的保護和利用并促進數據的流通成為新的關注點。一方面,民眾權利意識的提升亟待法律的回應;而另一方面,企業和政府使用信息給民眾帶來巨大便利的現實,又不斷提醒著我們,法律應當謹慎把控數據保護的力度,保障信息的流通自由。本書既簡要介紹我國當前數據保護的基本立法結構和現狀,又對數據保護領域的相關重要法律規范進行更加細致、深入地研究,選取了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在內的多部法律、行政法規、其他規定、司法解釋以及國家標準,按照法律效力層級的順序,圍繞每一部重要法律規范規制的領域和制度逐一進行介紹。結合數據保護合規多年經驗,從個人信息的收集,儲存,訪問與使用,委托處理、共享轉讓、公開披露,個人信息主體權利保護,跨境傳輸,以及數據危機應對共計七個方面,為企業數據保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合規指引,能夠幫助企業更加依法合規地開展業務、面對監管檢查,也能為個人信息安全提供更好的保障。?
劉新宇主編 ·理論法學 ·26.3萬字
本書旨在以經濟、社會、生態系統綜合性考察視角,聚焦農村土地制度和法律演變內容,具體包括:中國農村土地制度體系特征、演變邏輯、挑戰與趨向,農村土地產權制度形式、績效與改革路徑,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市場化改革,農村土地承包經營與三權分置制度,“三位一體”的耕地保護制度體系,多目標驅動下的耕地利用動態平衡制度,永久基本農田、黑土地保護制度和大食物觀下的耕地用途管制制度。
楊永芳等 ·理論法學 ·29.9萬字
德國法學作為大陸法學的代表,過去二三十年間,在中國被關注的程度逐漸增加,在具體法律制度之外,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把注意力轉向包括法教義學、法律評注、鑒定式案例教學在內的德國法學特色。《德國法學與當代中國》旨在為中國讀者解讀德國法學學科文化以及法學傳統的形成,主要涉及的也是這三個方面的問題。此外,《德國法學與當代中國》還希望通過對德國法學與美國法學在制度輸出方面競爭的探討以及對德國法學反思二戰期間自身角色的回顧,從歷史與比較的視角展示德國法學今天在國際上的自我定位。最后,《德國法學與當代中國》考察中國法在德國的研究狀況以及中國學者在德國留學的情況等,進而對德國法學與中國的關系之現狀作一個盤點。法教義學為目前我國法學教育的主要研究方法,法學院教科書及論文寫作大都按照這種范式,而法律評注的寫作方式在中國法學界也日漸興起,作為大陸法系代表的德國法,無論從立法還是在司法實踐等方面都深深影響著我們,《德國法學與當代中國》是目前所見到的介紹德國法對中國法學界影響力的一部比較全面、系統的法學學術作品。
卜元石 ·理論法學 ·29.3萬字
法學家徐道隣先生是20世紀中國法律史、學術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其身世傳奇,學貫中西,為一代法學大家。本書收集內容涵括徐氏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的論文、評論、書評等文字,展示一代學者的法制史與憲法修養。本書分為上、下兩卷,上卷為專論,收集了《中國法制史論略》和《唐律通論》。下卷收錄徐道隣散落在海內外期刊上的憲法與法理論文、書評、評論等。本書適合法學研究者和法科學生閱讀,同時對于關心法學的其他學科人士也有參考價值。
徐道隣 ·理論法學 ·27.8萬字
本書基于大數據的研究方法,融合法學、傳播學、網絡安全和國際關系等多學科知識對“一帶一路”網絡空間安全戰略實施路徑作了探討,主要包括“一帶一路”建設與網絡空間治理與合作,“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治網理念和形象的國際傳播等研究內容,有助于建立健全我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提升我國網絡空間國際制度性話語權,為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提供學理支撐與實踐路徑。
程樂等 ·理論法學 ·21.4萬字
本書為《中德私法研究》第20卷,本卷主題為:情勢變更。《民法典》第533條將情事變更原則納入法典,且與《合同法司法解釋(二)》第26條相比,在規范內容上也發生了變化:首先,明確了情勢變更所涉及合同的“基礎條件”。其次,不可抗力與情勢變更不再是法定的互斥事由。再次,增設了受不利影響的一方當事人之重新協商權。后,明確了裁量機構系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同時,2020年以來新冠疫情引發的民商事爭議也多與情勢變更原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中德私法研究(20):情勢變更》即以情勢變更為主題,安排主題報告、專題論文、專題譯文與案例分析,從制度史、比較法、法官法等維度呈現情勢變更制度的各個面向。
王洪亮等主編 ·理論法學 ·33.7萬字
本書是對南京江北新區及南京自貿片區自設立以來在治理法治化方面開展的理論探索與創新實踐的階段性回顧。編委會全面梳理了江北新區在致力提升新區及自貿區治理法治化水平、營造國際一流法治營商環境,在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建設法治政府、探索法治化市域治理、推動法律服務機制國際化等方面開展的諸多調研成果與改革舉措,從中提煉具有典型性、示范性的改革理念及舉措,以期為助力新區在法治軌道上進一步推進治理現代化、為國家級新區的治理法治化提供江北智慧與江北經驗。
肖冰主編 ·理論法學 ·24.4萬字
該專著成果將自然法哲學的思想與方法引入到私法的分析中來,構建了私法的自然法方法的一般原理。由此推進了私法內在倫理價值體系的建設與思考,使得私法必須面對更為基本的倫理層面的價值統一性問題,而不是將民法問題僅僅限制在對法律條文的解釋意義上的法教義學理論。梳理了私法的自然法淵源與自然法方法的一般構成,并對形式主義法學進行了反思,提出了私法的一般道德原則體系,以及道德權衡方法。構建了誠信的四項子原則,并以這些倫理原則為基礎,對誠信義務進行了體系化說明,提出了一般誠信義務的概念。架起了私法一般技術規則與倫理原則之間關系的分析橋梁,更進一步推進了私法學理論與哲學理論、倫理學理論的知識互動和思想溝通,為私法人文主義的復興開啟了通道。
陳永強 ·理論法學 ·22.9萬字
《非常規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法律問題研究》內容著眼于三大部分:非常規突發事件背景下的法律與公共政策;非常規突發事件、風險規制與法律;特定領域非常規突發事件應對的法律與政策。內容全面,結構完整,編排合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危害日益突顯,政府在應急管理工作中亦存在諸多薄弱環節,《非常規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法律問題研究》對于應急管理尤其是非常規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問題有深入的解讀,能為政府機關負責人以及行政法學者和研究人員的日常工作提供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解決思路。
馬懷德 ·理論法學 ·20.5萬字
本書選擇新的視角,運用契約理論對旅游產業運行中的失范行為進行全面的研究。全書將中國旅游市場失范行為分為旅游市場規劃與開發行為失范、組織行為失范和經營行為失范三類主要類型,從契約的角度分析了旅游市場失范行為產生的原因,尤其對旅游資源無序規劃開發、經營掛靠承包、“不合理低價”組團、門票價格上漲等典型失范行為的內在根源進行了專門探討。針對中國旅游市場失范問題的解決,本書提出了相應的調控原理、調控模式和調控方法,強調應以現代法治視角下的契約制度和契約文化為突破口,注重通過契約的法律治理,抓住養成契約思維和建立契約制度兩翼,從立法、執法和司法三個維度進行綜合調控。
孟凡哲 ·理論法學 ·23.5萬字
本書精心甄選了形式、表述、內容均佳的,處理糾紛類型涉及建設工程、委托代理、股權轉讓、特許加盟、租賃、保險、承包經營等領域的30篇優秀仲裁裁決書。根據裁決書的寫作風格和最突出的閃光點,將全書分為四個部分:1。孜孜不懈——嚴謹構思,規范寫作;2。水無常形——靈活思辨,巧妙運籌;3。舉重若輕——深諳法理,善用法條;4。精益求精——遵循慣例,專業判斷。
林志煒 ·理論法學 ·32.5萬字
只有勤于讀書,才能為寫作積累資料和厘清思路,從而為勤于寫作提供學術營養。《法感通幽》一書恰好可以為我們揭開作者之所以能夠寫作高產的秘密,這就是廣聞博記,勤于讀書。作者將通幽與法感相連接,表達的可能是通過讀書所感覺體悟的如同禪意一般的法意。本書不僅對初入法學之門的讀者具有啟發意義,而且對寫作者也具有一定的啟迪性,這就是如何寫好一本法學書。——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陳興良該書以優美的文字將讀者的思緒引進一本本法學專著、一篇篇法學文章。隨著作者的論述,我們進入了一個又一個法學與法律的場景,既能感受原作所構建的美妙世界,又能獲得本書作者的感悟,進而生發出我們自己的聯想。這就形成了一個更為奇妙的閱讀場景:“原作—感悟—新感悟”。“原作”“感悟”“新感悟”這三者就是引導和助推我們“通幽”的元素,作者這么做了,我們也不妨一試。——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卓澤淵
劉樹德 ·理論法學 ·20.9萬字
國際條約在中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問題備受學術關注,也長期困擾實踐。其根源在于中國憲法對國際條約與國內法關系的“失聲”。本書旨在透過基于一手資料的實證研究,把握國際條約與中國國內法關系的現狀,發掘其中的問題,為制度設計提供依據。本書特色鮮明:一是從立法、執法和司法角度全面考察國際條約在中國法律體系中的實際地位;二是梳理世界193個國家的憲法如何規定國際條約與國內法的關系,以資參照;三是從憲法、立法、司法層面體系化地提出完善中國制度的具體建議。
戴瑞君 ·理論法學 ·2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