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人間詞話》一書乃是王國維接受了西洋美學思想之洗禮后,以嶄新的眼光對中國舊文學所作的評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向來極受學術界重視。本書約請當今著名專家黃霖為之導讀,不僅梳理其理論框架,剔抉其精義要眇,更著重揭橥其學術源流、歷史文化背景,及撰作者當時特定的情境與心態,從而在幫助讀者確切理解原著的同時,凸現詞學大師王國維的學術個性。
王國維 黃霖等導讀 ·古籍整理 ·5.8萬字
《周易注》,魏王弼注,東晉韓康伯補注,谷繼明整理。《周易》是六經之首,經歷了伏羲、文王、孔子三個時代,包含象、辭、變、占等內容。歷代的注釋如汗牛充棟,其中曹魏的王弼注解清通簡要,對后來影響很大。王弼不注《系辭傳》以下,東晉韓康伯賡續之,使成完璧,后世往往將二者合刻。本次點校,以《四部叢刊》影宋本為底本,參校以敦煌寫本、國圖藏撫州公使庫本(簡稱撫州本)、國家圖書館所藏天祿琳瑯舊藏宋本(簡稱天祿琳瑯本)、國家圖書館所藏南宋建陽刻本(簡稱南宋建陽本)、南宋八行注疏本(簡稱南宋八行注疏本)、相臺岳氏荊溪家塾刻本(簡稱岳本)、宋刻《周易要義》、普魯士國家圖書館藏宋嘉定本《周易集解》(簡稱宋本《周易集解》)。還參考了山井鼎《七經孟子考文》、阮元《周易注疏校勘記》(文選樓本)、樓宇烈《王弼集校釋》的校勘記等。由于本叢書為了給讀者一個確定性的讀本,點校者在可以明確判定底本為誤的異文,直接作出改動,再以校記的形式加以說明。
(三國魏)王弼注 (東晉)韓康伯補注 谷繼明整理 ·古籍整理 ·11萬字
《鬻子》今存十四卷,記載鬻子言行思想,尊賢重道,尊重萬物運轉變化、質量互變規律,以及任賢使能、主張慎罰……內容較為豐富駁雜。雖是一些殘卷,其表達的思想體系有失完整與系統,然而就在這些殘卷之中,依然閃耀著思想的亮點,無不顯示了數千年之前中國古人的智慧。《計倪子》殘卷除了陰陽五行、各地物產之外,還包括物候與氣象、治國理家的理念和方法等。全書突出之處在其經濟思想上,強調財富生產,貨物流通,重視經商,反復強調經濟是立國之本,并提出了具體的理財措施。其中重要的一點是提到了賤買貴賣的價值規律。於陵子,即陳仲子、於陵仲子。戰國時期齊國著名思想家,廉士、隱士。被孟子譽為“齊之巨擘”。《於陵子》記錄於陵子的言行,由《辭祿》《灌園》等十二個短章構成,是於陵子思想的一個匯集。
張景 張松輝譯注 ·古籍整理 ·18.3萬字
國學備覽5(水經注·洛陽伽藍記·貞觀政要):《水經注》北魏·酈道元編著,華林甫(中國人民大學)審定。我國六世紀前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洛陽伽藍記》北魏·楊衒之編著,陶禮天(首都師范大學)審定。古代地理名著,寺塔記的典范之作。《貞觀政要》唐·吳兢編著,黃正建(中國社會科學院)審定。古代帝王統治術之專著,后世治國者之圭臬。
尹小林 趙敏俐主編 ·古籍整理 ·49.9萬字
《莊子》一書為中國古籍中一部人人必讀之書,但需學有根柢,才能讀通此書。錢先生此書除郭象注外,詳采古今各家注,凡逾一百五十家,斟酌選擇,調和決奪,得一妥適之正解。全部《莊子》一字一句,無不操心,且上下接續,皆可通釋,宜為從古注書之上品。前人注《莊》,或得此失彼,或明于前而昧于后。錢穆之注,循上而下,旁采博引,相互貫通。而其注釋,兼顧義理、辭章、考據,而體尚簡要,辭貴清通,以求通體朗暢,豁人心境。
錢穆 ·古籍整理 ·19.6萬字
澳門既未經戰火蹂躪,又未因政權更迭而出現動亂,所以大量珍貴的古籍圖書得到保護與傳承。明清古籍善本、澳門地方文獻以及西方宗教圖書,構成了澳門中文古籍藏書的三大特色。知澳門古籍,享人文底蘊。書內介紹的澳門古籍珍本善本包括劉承干《嘉業堂》舊藏十六種,《盛世危言》刻本,汪兆鏞、汪宗衍父子舊藏古籍,中文天主教古籍等。
鄧駿捷 ·古籍整理 ·3萬字
中國詞史上第一部詞總集《花間集》,對后世詞壇有著巨大深遠的影響。《花間集》成書于五代后蜀廣政三年(940),在此后千年的傳播史上,出現了較多版本,但迄無一個較為完善的的校注本行世,這對《花間集》的閱讀,尤其是對于《花間集》的深入研究,造成了很大的不便。《花間集校注》包括校勘、箋注、疏解、集評、附錄等內容,彌補了詞學研究領域的這一欠缺。
趙崇祚 ·古籍整理 ·61.3萬字
《五燈會元》是中華文化史上一部偉大的禪宗經典巨著,也是中國古典文學的代表作,由《景德傳燈錄》《天圣廣燈錄》《建中靖國續燈錄》《聯燈會要》《嘉泰普燈錄》等五部禪宗燈錄改編而成。保留了“五燈”諸書的精華,修改潤色了適于實修的公案典故,是中國禪宗史料最為齊全的古代文獻。本書在參考之前舊版本并糾正其錯訛基礎上,對《五燈會元》進行了重新點校、注釋并解讀。注釋詳盡,解決了閱讀難題。“概要”為點睛之筆,對禪師的生平與思想進行整體解讀,或簡單概述,或補充史料,或研究重點難點,或分析禪宗典故與公案的含義,使我們對每一位禪師的行跡以及教化都有深刻的理解。“概要”后寫上參考文獻,使讀者可以繼續深入研究。
(宋)釋普濟編撰 曾琦云校注 ·古籍整理 ·35.1萬字
《戰國策》作者不詳。西漢劉向對其進行了整理,分為東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策,共三十三篇。記載了戰國初年到秦統一的二百多年間,十二大諸侯國繽紛多姿的歷史面貌。在戰國這樣一個動蕩劇變的時代,往來于各國之間的縱橫家是時代寵兒,他們多以謀臣策士的身份登堂入室,指點山河,旁征博引,巧思妙喻,機鋒敏睿,汪洋恣肆,從某種程序上影響了一個時代諸侯國的盛衰和歷史的走向。這部國別史著作充分展現了古代先賢語言和計謀方面達到的高精境界,洋溢著令今人嘆為觀止的人生智慧,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王延棟譯注 ·古籍整理 ·23.8萬字
《歷代名畫記》全書十卷:前三卷共十五篇,具有總論性質,主要內容為畫學和畫論,對中國古代繪畫的歷史、理論、名作、技法、裝裱、畫具和鑒賞等方面,進行了分門別類的論述。后七卷所占篇幅較大,按時代順序列畫家小傳。縱觀全書,《歷代名畫記》幾乎涵蓋了古代繪畫藝術在當時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敘源流、論技法、談師承關系的淵源、書畫收藏裝裱的知識、記錄各地寺觀壁畫、著錄歷代的珍圖秘畫等等,還有采用夾敘夾議的評論方式介紹各時期畫家的經歷、風格及其作品,既有引用前人評論,又融合個人獨到的見解,為讀者呈現了一幅更加豐富、立體的藝術發展圖景。唐代書畫家兼鑒賞家張彥遠所著得《歷代名畫記》,是一部比較完備研究畫史的論著,具有貫通古今的繪畫通史性質,同時也闡發作者的觀點和褒貶意見,具有史學家客觀公正的學術意識,被后世學者稱為“畫史之有是書,猶之正史之有《史記》”。因其內容豐富、體例完備、版本眾多而備受后代的重視。歷代的研究者對其評價頗高,尤其宋代以后,與《歷代名畫記》相關的重要著錄逐漸增多,到了近現代關注度更高。在今天的美術教學和研究中,《歷代名畫記》仍是一本非常重要的經典著作。
尚蓮霞 尚榮譯注 ·古籍整理 ·39.7萬字
本書是聞一多先生的一本名著,其中的文章大都發表在20世紀2030年代的報章雜志上,后來匯編成冊。作為一部開拓性的著作,它在唐詩研究中的歷史地位仍然是不可動搖的。同時,聞一多的唐詩研究有他獨特的視角和方法,這對我們今天的學者仍然富有啟迪。傅璇琮為此書撰寫了“導讀”,著重于從歷史文化的角度探計了聞一多唐詩研究的個性特點與開創作用,這對于了解中國近代學術史,促進唐詩研究在大有裨益。
聞一多 傅璇琮導讀 ·古籍整理 ·11.4萬字
南北朝時期地記、郡書漸趨豐富,并呈現山水化、文學化的趨勢。《水經注》的文學成就得力于其對這些地理文學文獻的借鑒和吸收。除明確征引外,其還大量暗引、抄變這些文獻。由于年代久遠,這些文獻皆已亡佚。本書對《水經注》所引主要地理文學文獻進行細致的梳理和考證,為學人今后的研究提供資料方面的便利,同時亦欲彰明這些地理文學文獻對于《水經注》的成書的重要意義。《水經注》沿著漢魏晉宋地記、郡書的山水化、文學化之路,進一步開拓前進,是集六朝地志之大成的大地記、總地記。
鮑遠航 ·古籍整理 ·30萬字
本書以1920年上海鉛印版《左文襄公家書》為底本,并參考《左宗棠全集》《左宗棠教子書》等著作,選編左宗棠分別寫給兒子、周夫人和侄兒的家書共計八十二則,按照寫作時間的先后順序編排,基本保持了家書原貌。少數篇目只選取精華部分,將無關主旨的冗長部分做了刪減。全書遵循叢書體例,在每段家訓原文后,依次按照今譯、簡注、實踐要點的結構,全面解讀左宗棠修身、為學、齊家、處世的思想內涵和風格特點,重點揭示家訓文本隱含的深層意蘊及其在當代語境下的實踐價值。
(清)左宗棠著 彭昊 張四連選編譯注 ·古籍整理 ·15.8萬字
國學備覽3(山海經·穆天子傳·國語·戰國策):《山海經》張巖(北京藝術研究所)審定。我國最古老的地理學著作,最古的博物書、最古的神話小說故事。《穆天子傳》唐曉峰(北京大學)審定。我國最早的記載人物游歷故事的著作。《國語》戰國·佚名編著,張希清(北京大學)審定。我國最早的國別史。《戰國策》漢·劉向編著,欒保群(河北美術出版社)審定。戰國時期謀臣策士游說和辯論的文獻輯錄。
尹小林 趙敏俐主編 ·古籍整理 ·29.8萬字
《〈楚辭〉校證》,貴州大學副教授王偉撰,為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作者在前人校勘《楚辭》的基礎上,充分吸收前賢的研究成果,對《楚辭》及王逸注進行全面的校勘和梳理,對其中的異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對《楚辭》的校勘和研究起到了推動作用,有助于《楚辭》學研究的深入發展。全書以《四部叢刊》影印江南圖書館藏明覆宋本《楚辭補注》為底本,參考眾本,逐句比勘異文,略引前賢成果,并下己見,編為序號。
王偉 ·古籍整理 ·19.5萬字
《韓詩外傳》是漢代韓詩學派創立者韓嬰的著作,也是漢代今文學派三家詩碩果僅存的《詩經》學著作。全書一共十卷,三百零八章,從經書、諸子及史書等文獻中擇取三百多則軼事古語,記錄了遠起上古、下至西漢初年二百多個歷史人物,及治國理政、道德修養、典章制度、禮樂教化、天地自然、民生風俗等論理的文字。在記敘之后,常于末尾引用《詩經》的篇章總結和照應前文。《韓詩外傳》雖是一部經學著作,與其說《韓詩外傳》是采取雜說,推衍《詩經》詩義,不如說是用《詩》,所引《詩經》詩句是對所述古事古語在“經典”中的一個佐證。王世貞評價說“《韓詩外傳》雜記夫子之緒言與諸春秋戰國之說,大抵引《詩》以證事,而非引事以明《詩》”,是對其所做的允當的評價。
李輝譯注 ·古籍整理 ·31.2萬字
(宋)釋普濟編撰 曾琦云校注 ·古籍整理 ·32.7萬字
本書全面搜集了漢魏六朝作家及其作品研究的著作并撰寫提要,起于漢賈誼,迄于隋顏之推,按照作家生存時代及其生卒年先后編排。全書共收錄撰寫116位作家及其作品研究的2100多部著作的提要,包括從1900—2015年在中國正式出版的漢魏六朝作家及其作品研究的學術著作、提交的博士學位論文和博士后研究出站報告;每位作家及其作品研究的著作提要,也均以出版(或提交)時間順序編次,力求呈現漢魏六朝作家及其作品的專題研究(或個案研究)學術史。
楊曉斌 馬燕鑫 楊沐曉 ·古籍整理 ·43.8萬字
本書對臧庸及其《拜經堂文集》的整理和研究,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研究篇、點校篇、資料篇。研究篇即《臧庸及其〈拜經堂文集〉述論》,主要內容有兩個方面:一是對現存《拜經堂文集》的版本和內容進行評介,一是依據臧庸之《拜經堂文集》和《拜經日記》、相關史籍和清人詩文集的記述,以及近現代學者的相關研究。點校篇即對《拜經堂文集》進行文本識讀、分段、標點和必要的校勘。或有少助。資料篇。研究歷史必須以可靠的史料為基礎,研究學術史同樣如此。本書匯輯、點校了部分相關史籍和清人詩文集中對臧庸其人其事及《拜經堂文集》的記述和評語,以及國內外學者研究臧庸生平、著述的相關《年譜》《年表》等資料,冀于臧庸研究乃至清代考據學研究和學術史研究者或少有幫助。
丁喜霞 ·古籍整理 ·29.3萬字
《中國史學史》是中國史學史在開創時期的代表性著作,主要論述史官、史家、史籍的產生及官史、私史之區別;史學之重點在撰史、論史兩個方面;撰史途徑中的兩個轉折;史料在史學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等。
金毓黻 ·古籍整理 ·24.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