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五千言》,是一部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后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為《德經》,并分為81章。《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一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毛佩琦 徐昌強主編 徐楓譯解 ·古籍整理 ·26.5萬字
《道德經注解》天人國學的兩個支點即常道非常道、上德與下德,四條原理即道生德畜、無中生有的生成論,道體德用、有無相生的本體論,知而不知、望無見有的認識論,下學上達、存無守有的實踐論,一個目標即歸根返本、物我同一。黎荔《道德經注釋》是按照“天人國學”基本觀點和方法研究《老子·道德經》的有益嘗試!
黎荔注解 ·古籍整理 ·33萬字
《曾文正公家書全集》囊括了曾國藩在道光二十年(840年)到同治十年(1871年)前后寫給祖父母、父母、叔父母、諸弟、妻子及兒輩的家信,所涉內容廣泛,小到談家常瑣事、做人道理、處理人際關系、從政為官之道、培養戰勝絕境的膽略,大到論治學方法、經邦緯國之道。
曾國藩 ·古籍整理 ·38.3萬字
(清)曾國藩著 李瀚章編撰 李鴻章校刊 ·古籍整理 ·43.2萬字
《虞初新志》二十卷,清初張潮輯,王根林校點。虞初原是西漢武帝時人,曾據《周書》改寫小說性質的《周說》900多篇,其后遂被當作小說的代稱。明代有人輯集南北朝至唐代的傳奇小說31篇,取名《虞初志》,張潮覺《虞初新志》所收范圍太窄,便廣收當時80多家200多篇作品,輯成《虞初新志》。
(清)張潮輯 王根林校點 ·集部 ·22.3萬字
《嘯亭雜錄續錄》詳細、具體地敘述了清朝前期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典章制度等,內容豐富、記事一般比較謹嚴,行文流暢,表達清晰簡練,在眾多筆記中屬佼佼者。魏源的《圣武記》、李桓的《國朝耆獻類征》和《清史稿》等書都從《嘯亭雜錄》中選用了大量材料。現代研究清史的學者,也將此書列為必讀之歷史文獻。《嘯亭雜錄續錄》對清初至嘉慶大的戰爭和重要政治事件人物皆有記述,尤其是乾隆朝,更為詳細具體。可補《清史列傳》與《清史稿》之不足。
(清)昭梿撰 冬青校點 ·集部 ·22.8萬字
《困學紀聞》是南宋著名學者王應麟所撰札記考證性質的學術專著,內容涉及傳統學術的各個方面,其中以論述經學為重點,展示了其精湛的考據學功力,確立了該書在我國古文獻學史上的卓越地位。《困學紀聞》與《容齋隨筆》、《夢溪筆談》并稱宋代考據筆記三大家,并為壓卷之作。本書以清嘉慶十二年(丁卯,1807)友益齋的《校訂困學紀聞三箋》為底本。
王應麟 ·集部 ·26萬字
《論語》一書,成于很多人之手。主要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先祖為宋國(今河南商丘市夏邑縣)貴族。中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理論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相傳曾修《詩》、《書》、《禮》、《樂》,序《周易》,撰寫《春秋》。他一生從事傳道、授業、解惑,被中國人尊稱“至圣先師,萬世師表”。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曾帶領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孔子的思想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著名的儒家學派經典的《論語》。《孔子家語》是中國古代記述孔子思想和生平的著作,其內容是自漢朝以前到漢朝早期不斷編纂而成,后來王肅對其進行整理,凡二十七卷,現存十卷。《孔子家語》的爭議很多。顏師古注《漢書》時,曾指出《孔子家語》二十七卷本“非今所有家語”。王柏《家語考》首先提出《孔子家語》是偽書,清代姚際恒《古今偽書考》、范家相《家語證偽》、孫志祖《家語疏證》,還有崔述、皮錫瑞、王聘珍、丁晏也都認為是偽書。
鄒憬 王盛元通解 ·國學普及讀物 ·24萬字
高亨先生在校勘訓詁上創發新義,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對《詩經》各篇加以說明注釋,有許多地方別具識見。此“簡體版”,在保持繁體版的各項箋注釋讀內容、專名線標點等基礎上,寄望于以較易進入閱讀的簡體橫排形式,使更多的讀者接觸到傳統文化的正統解讀,領略其中的優質精髓所在。
高亨注 ·國學普及讀物 ·22.4萬字
《楚辭》是我國詩歌的起源之一,是我國古典文學首屈一指的經典著作,是任何古典文學研究者、愛好者都不能不讀的作品。兩千年來,關于《楚辭》的注釋可謂汗牛充棟,琳瑯滿目;但對當代人來說,一則難以將數以百計的注本一一讀來,二則古人以文言所作注解,往往也已須“再注釋”了。《楚辭今注》以宋代洪興祖《楚辭補注》為底本重新作注,既取舊說之長,又采新說之精,頗能反映目前學術界楚辭研究的水平。其特點在于注釋簡明扼要,疏解融會貫通,符合當代讀者閱讀、研究的需要。
湯炳正 李大明 李誠 熊良智 ·國學普及讀物 ·20.5萬字
《尚書》是中國最早的歷史文獻匯編,戰國末季蓋已編訂成本。初以《書》名,漢興始稱《尚書》,意即上古之書。由于孔子曾以《詩》、《書》教授生徒,《尚書》后來便成為儒家推崇備至的煌煌圣典,它既是帝王的政治和道德教科書,又是封建士大夫必讀必遵的大經大法,在儒家“五經”中處于最尊的地位。今天,我們當然不必再對《尚書》舊時罩上的五彩衣頂禮膜拜,但它畢竟還是一部研究上古歷史可資利用的重要古籍,值得我們倍加珍視。不過,《尚書》要真正成為研究歷史的可靠材料,還有諸多繁難的研究工作需要人們去做。本書在歷代大家的研究基礎之上,加之老師的輔導幫助,歷時兩年終于完成。書中對所要研究的問題做了歷史的清理,并提出了作者的見解。
杜勇 ·經部 ·22萬字
杜牧與李商隱齊名,是中晚唐的杰出詩人。本書共選注其詩137首,文19篇,所選基本代表了杜牧文學創作的水平,選注者在原馮(集梧)注杜詩的基礎上,尤重以史注詩,無論于辭章典故、名物制度的詮釋或于詩旨的分析評判上,較前人均多加補苴。
朱碧蓮選注 ·國學普及讀物 ·21萬字
清代詩壇的查慎行行蹤半天下,作詩逾萬首,詩風逼視蘇軾、陸游,才氣橫溢,時人評謂“猶孤鳳獨鶴,翱翔于百鳥雞群中,可謂橫絕一時”。本書入選查詩266首,詞24闋,文10篇,大致反映了查集的總體風貌和藝術特征。書中對每一篇作品都舉證出本事和創作年代,注釋詳贍,評點精當。
(清)查慎行著 聶世美選注 ·國學普及讀物 ·30.5萬字
本書選清代著名文學家朱彝尊所作之賦、詩、詞、曲、文凡293篇,基本上反映了他的創作面貌。注文翔實,其于竹垞之行狀、交游、思想及當時史事、名物、制度等,莫不在釋詞出典的同時,一一予以辨析,是建國以來所出的有關朱彝尊詩文的第一個較具規模和質量的讀本。
(清)朱彝尊著 葉元章 鐘夏選注 ·國學普及讀物 ·31.3萬字
歐陽修是北宋開一代風氣的大文學家,詩、詞兼擅,尤以倡導古文運動而成為文壇領袖。這本選集選錄詩185首、詞44首、文46篇,分體編年,詳加注釋。入選作品顧及作者的生平思想和文學成就等方面,較全面地反映了歐陽修所處的時代和他的創作概況。附《歐陽修簡譜》。
陳新 杜維沫選注 ·國學普及讀物 ·26.5萬字
李商隱是唐詩繁榮發展期的最后一位有杰出成就的詩人。他集成、熔鑄前人的藝術經驗,創造了具有鮮明個性特征、富于情感涵蘊而有著極大藝術魅力的詩篇。然而,商隱詩迷離恍惚,旨意遙深,千百年來成為中國詩史上一個聚訟紛紜、令人困惑的問題。而其駢文清新而不浮靡,挺拔而不纖弱、華藻而不淫蕩,雖稱四六而駢散兼行,托體較尊,有情韻之美。周振甫先生是出版界的著名編輯,以深厚的古典文學素養稱譽學林,一生博覽群書,著述宏富。周振甫先生參酌前人有關李商隱詩文箋注之作,精選詩200首、文27篇加以注釋、評箋,對作品的艱深字句和所用典故,作了清晰扼要的注釋,闡釋詩文本事和藝術特性尤見特色。自1986年初版以來嘉惠讀者良多,今以繁體橫排推出再版,以饗讀者。
周振甫選注 ·國學普及讀物 ·32萬字
《黃仲則選集》收錄黃仲則詩434首,前言詳細介紹了黃仲則的生平和創作。正文所收詩歌作品按照黃仲則生平活動的軌跡,分為前后不同時段以時序編排,各時段作品之前附黃氏簡譜。整理者對所選各詩加以簡明準確的注釋,重要的作品后還輯有評論資料。
張草紉選注 ·國學普及讀物 ·22.7萬字
《莊子》一書,既是一部哲學著作,又充滿了濃厚的文學色彩。它代表著先秦諸子散文的成熟,是我國浪漫主義的杰作。莊子的散文生動優美,富有詩情畫意,又具有個性化特征。無論從其思想方面,還是藝術手法上都給后世以很大的影響。
莊子 ·子部 ·20.9萬字
《浪跡叢談、續談、三談》,清梁章鉅撰,吳蒙校點。《浪跡叢談》十一卷,作于1846至1847年,雜記清末時事、人物、典章制度和揚州一帶的名勝掌故等,還涉及古代名物、史事的考訂,古代詩歌、碑銘、書畫的評介,甚至傍及方藥。《浪跡續談》八卷,作于1848年,多記溫州、杭州、蘇州等地的名勝、風俗和物產,及明清某些戲曲、小說的舊聞和掌故。《浪跡三談》六卷,作于1848到1849年,“記時事,述舊聞”,內容多雜考古代的名物、年號、飲食等。本書記載翔實,考訂精當,文筆尚佳,也適合閑讀。此次標點《浪跡叢談》取道光丁未亦東園刻本,《續談》取道光戊申亦東園刻本,《三談》取咸豐七年鄭氏小琳瑯館刻本為底本,校以宣統三年掃葉山房石印本《梁氏筆記》而成。
(清)梁章鉅撰 吳蒙校點 ·集部 ·25.4萬字
《涌幢小品》,明朝朱國禎撰,王根林校點。此書三十二卷,內容豐富而翔實可靠。舉凡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諸領域,都廣為涉及,蔚為大觀。有些內容可補正史之不足,具有很高的史料研究價值。本書以天啟二年刻本為底本加以校點。
(明)朱國禎撰 王根林校點 ·集部 ·41.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