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國建筑之個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1932年至1937年,梁思成及營造學社同仁調查了137個縣市的古建筑1823座,詳細測繪了206組,完成測繪圖稿1898張……即便是在“七七事變”后艱難困苦的流徙歲月,他也從未放棄。梁先生基于調查寫成的《中國建筑史》是首部由中國人自己書寫的本民族建筑史,它既是一部迄今無法取代的中國建筑技術史,也是一部中華民族居住藝術與生活方式的變遷史。
梁思成 ·歷史文化 ·13.8萬字
中國建筑是延續了兩千余年的工程技術,本身已成一個系統,許多建筑物便是中國文化的具體表現,是中華民族藝術的大宗遺產。《中國建筑史》是由SHOU位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筑的學者梁思成先生編寫,同時也是SHOU部由中國人自己編寫的公正權威的中國建筑史。其按照中國歷史發展順序:上古、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清末及民國以后,涉及了中國歷史上幾乎所有的建筑類型,小到階基、勾欄、柱礎、斗栱、雕飾、門窗,大到陵墓、石窟、寺觀、宮殿、住宅、都市。在豐富的歷史文獻基礎上,列舉實物、分析特征,清晰地展現了各種建筑形制及其發展變化。我們今天讀中國建筑史,是為了防止犯之前削足適履、張冠李戴式的錯誤,是為了在未來選擇、創造自己的理想生活方式。
梁思成 ·歷史文化 ·14.2萬字
《工程做法則例》是雍正十二年清政府頒布的官式建筑設計、施工、估工算料、編制預算、竣工驗收的規范用書。全書共74卷。卷1至卷27分別介紹27種不同典型建筑物的結構與尺寸;卷28至卷40分類介紹斗、栱、翹、昂等斗科的具體尺度;卷41至卷47詳細介紹各式木裝修、石構件、磚瓦砌體、土作等的做法與尺寸;卷48至卷60分類介紹木作、斗科、銅鐵作、石作、瓦作、搭作、土作、漆作、畫作、裱作等的用料定額等;卷六十一至卷七十四介紹上列各作及分支工種雕鑾作、菱花作、鋸作、錠鉸作、鏇作、砍鑿作等的用工定額等。本書同時收錄了上百幅梁思成等建筑史名家的手繪圖。
(清)工部頒布 ·歷史文化 ·61.4萬字
本書在出版形式上主要采取“日課”的形式,即一日一課,將系統的古建筑知識進行拆分,讀者每日讀一篇圖文結合的小文章并從中了解一點古建筑方面的基礎知識。本書在內容上主要選取王其鈞老師繪制的中國古建筑圖畫,并將其進行篩選及系統的編排和分類,將其分為“古建筑構件”、“宮殿建筑”、“園林建筑”、“中國民居”四大部分。
王其鈞 ·歷史文化 ·5.6萬字
《營造法式》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筑的寶典”。全書共三十六卷,其中圖樣六卷,幾乎囊括了當時建筑工程以及與建筑相關的各個方面,把當時和前代工匠的建筑經驗加以系統化、理論化,提出了一整套木構架建筑的模數制設計方法,并提供了珍貴的建筑圖樣。全書體系嚴謹、內容豐富,是中國古代建筑科學技術的一部百科全書。本書對原著文字部分進行了注釋和解讀,將圖樣部分的圖有選擇性地插入內文合適的地方,形成了“古文配古圖,古圖釋古文”的特點。另外,在“原典圖說”版塊中,編者對原著中涉及的相關建筑,不僅配上了實景圖,還進一步給予了專業性的解讀。這不僅讓讀者對古典建筑有一個直觀的了解,而且還融學術性、趣味性和欣賞性為一體,是古籍中難得的優秀讀本。本書適合建筑師、建筑史學者、建筑專業師生、建筑愛好者、藝術設計專業師生以及相關專業人員閱讀。
李誡 ·歷史文化 ·31.1萬字
本書初版于1957年。在現代主義晚期建筑文化快要窒息的氛圍中,此書從現象學和象征意義的角度,對建筑展開了獨到的思考和想象。作者認為,空間并非填充物體的容器,而是人類意識的居所,建筑學就是棲居的詩學。書中最精彩之處,莫過于對親密空間的描繪與想象。他指出,家是人在世界的角落,家的意象反映了親密、孤獨、熱情的意象。我們在家屋之中,家屋也在我們之內。我們詩意地建構家屋,家屋也靈性地建構我們。
(法)加斯東·巴什拉 ·歷史文化 ·16.2萬字
本書囊括了作者八年以來在中式古典建筑設計和施工一線的實踐經驗和資料整理的成果。和學術專著不同,這本書并沒有明確的時代界限,因為在古典建筑營造技術的發展歷史中,實際的做法、風格和術語早已互相融合,模糊了時代和地域的邊界。本書采用圖解形式,將三百余張精美的手繪插圖與通俗易懂的文字解析相結合,向讀者系統地講解了每一個古典建筑構件的加工和安裝過程,剖析了一些常見的民間中式古典建筑營造工藝和結構。其中還加入了大量附著于古典建筑上的雕刻、紋樣,以及有趣的典故和民間傳說。本書適合傳統文化愛好者、藝術從業者、歷史文化研究者、建筑設計師和相關專業的學生閱讀使用。
楊鉞(青木Axe)編著 ·歷史文化 ·2.4萬字
一本讓華夏民族屢屢從廢墟重建文明的“天書”。宋朝是中國文化的極點,宋朝建筑學集大成者《營造法式》,被史家稱為“天書”。一方面指其難懂,二方面喻指讀懂了可造出天堂。梁思成先生從父親梁啟超處獲贈此書,發誓要讀懂并讓別人也能讀懂。本書完全保留梁先生多年研究所作的注釋、解說以及手繪圖,并新增全本譯文以及圖文并茂的知識小鏈接。曾經連大學教授都撓頭難讀的“天書”,現在人人都能讀懂了。
(宋)李誡著 梁思成注釋 ·歷史文化 ·35.6萬字
柯布西耶代表作,首度收錄17張柯布西耶《世界遺產名錄》建筑作品彩插,法語直譯!這是一本揭示建筑設計方法、顛覆建筑價值觀的書,向世界宣告一個全新的建筑時代的來臨。本書是柯布西耶在其主編的《新精神》雜志上發表的文章結集,書中闡述了何為機械美學,以及有關工業、經濟、形式與功能的關系。作者提倡建筑走平民化、工業化、功能化的道路,以及相應的建筑美學革新,其石破天驚的理念對現代建筑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響。柯布西耶指出現代建筑應當結合時代的需求、拋卻虛華的空洞、批量建造住宅,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機器”這句劃時代的名言,并確立了現代建筑的美學觀念“工程師美學”。
(法)勒·柯布西耶 ·歷史文化 ·6.2萬字
本書用活潑的語言、漫畫的形式,結合歷史故事,使讀者從整體上可以快速了解整個歐洲建筑的發展歷史,包括西方建筑的老祖宗為什么在古希臘,羅馬角斗場是否是帝國的維穩工具,哥特式大教堂怎么就成了黑暗化身,等等。本書適合歐洲建筑愛好者、初學者閱讀,也適合喜歡建筑歷史文化的大眾讀者閱讀。
密小斯 ·歷史文化 ·4.9萬字
本書內容包括了有千古名樓——岳陽樓、魯肅為操練水軍修建閱軍樓、神仙協助木匠修建岳陽樓、唐朝文人雅士齊贊岳陽樓、北宋騰子京募捐重建樓閣、歷代官員對樓閣的維修、重修以后的岳陽樓全貌、樓閣上下的精美雕飾藝術、湖北名樓——黃鶴樓、因神話傳說而得名的樓閣等內容。
王金鋒 林風編著 ·歷史文化 ·5.2萬字
中國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文化寶庫中獨樹一幟。但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建筑及建筑研究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較大,導致中國現當代——尤其是20世紀末期到21世紀——建筑的發展呈現出較為混亂的局面。針對這種情況,對于中國古代建筑的普及和宣傳就顯得尤為迫切。本書以“史話”體裁,概括而形象地為廣大讀者介紹了我國古代建筑的發展流程、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精湛的技術,為進一步了解和發揚我國古代建筑的優秀傳統奠定了基礎,并在繼承傳統與探索革新的過程中,起到不可多得的引導作用。
孫大章 ·歷史文化 ·7.9萬字
本書是一本以“人居環境藝術”為視角的中國古建筑藝術普及類書籍,分為兩章。第一章共七個部分,介紹了不同派系的古建筑,包括京派、晉派、蘇派、徽派、閩派、川派和其他派系,讓讀者能夠一目了然地看到中國悠久以及豐富的古建資源。第二章共五個部分,以獨特的視角介紹了中國古代建筑的獨特之處,包括永恒智慧(道)、形制樣式(形)、建筑功能(器)、材料工藝(材)和裝飾藝術(藝)。本書不僅介紹了中國古代建筑的藝術特色,更突破傳統宏觀講解建筑的專業壁壘,著重以圖景教學的思路,直觀地普及建筑的美學,旨在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賞中國古代建筑的魅力。
王國彬 ·歷史文化 ·8.9萬字
“20世紀20年代初,石頭縫里迸出了一個孫猴子,柯布西耶出版了《走向新建筑》,造了玉皇大帝的反。”《走向新建筑》被稱為“一本奇書”、“一本極重要的書”、“一本永遠不會磨滅的書”,“它把幾千年來的建筑價值觀顛倒過來了”。幾千年的建筑史無非是帝王將相宮殿廟宇的歷史……他關心為普通而平常的人使用的普通而平常的住宅,將其當作建筑學的基本層次,而任憑宮殿倒塌。他關心人的尺度,強調恢復人道的基礎,需要的標準、功能的標準、情感的標準,認為這就是一切。他提出了建筑必須走平民化、工業化、功能化道路,反對搞虛假裝飾的古典主義;提出“住宅是住人的機器”這句劃時代的名言,并建立了現代建筑的美學觀念“工程師美學”。他的徹底性和堅定性,他的石破天驚的理論和觀念,對世界現代建筑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響。
(法)勒·柯布西耶 ·歷史文化 ·7.1萬字
《中國建筑史》一書是梁思成先生1944年完成的,當時對中國建筑的研究尚處于起步的階段。對古建筑的實地調查也僅僅限于l932—1937年這短短的5年時間。在這樣短的時間里,要弄清中國建筑兩千年來發展的歷史源流,梳理清楚其發展脈絡,自然只能先從主流建筑人手,這就是為什么此書內容側重于宮殿廟宇(即重點在大木作)。而對中國建筑中極富特色的園林,豐富多彩的民居基本沒有論及。此書完成后,先生深感建筑史尚需深入的課題還很多。但當時正是抗戰勝利,軍興以還,各地城市摧毀已甚,失地收復之后,立即有復興焦土的艱巨工作隨之而至,所需人才當以萬計,當務之急是為國家造就建設人才,首先是建筑師。今后數十年,國家建設實有待于此輩人才之養成。因此他到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筑系,建筑史的研究只得暫緩進行。
梁思成 ·歷史文化 ·13.3萬字
本書一共介紹了20世紀以來的205個瑞士及周邊建筑案例。每個案例都在給出基本信息的同時,附上了額外的介紹。這些額外的介紹有些是技術細節,有些是文化背景,有些是設計感悟,有些是國情對比,有些是背后故事。這使得本書不僅可以作為一本瑞士建筑旅行指南,更是一本瑞士當代建筑案例合集。作為旅行手冊,讀者可以根據目錄之后的“主題線路推薦”制定特色線路。作為建筑介紹,讀者可以根據“閱讀話題推薦”更深入地了解各個案例的來龍去脈。作為作品合集,讀者可以根據正文后的“建筑師索引”了解該建筑師的重要作品。作為史料匯編,讀者可以根據正文后的“年代索引”了解特定時期的瑞士建筑全景。但無論如何,本書大目的是讓讀者獲得一個切入瑞士建筑的角度,無論通過旅行還是閱讀,終建立對瑞士建筑的個人化理解。
于洋 ·歷史文化 ·14.7萬字
北京是雄偉的皇城,六個朝代的帝王們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自己的輝煌遺產,透過紅墻黃瓦,我們能看到歷代王朝的興衰,并從皇城、皇家園林巧奪天工的技藝中體味到中華文明的璀璨。作為系列書的第一本,本書將為您揭開紫禁城的神秘面紗,從一個不同側面感受一個個王朝逝去的背影。
張克群 ·歷史文化 ·4.7萬字
精選全國最具價值、最具特色的古鎮、古村、古民居,古代建筑群,以當地的建筑元素為主體,進行功能性、歷史性、溯源性的解讀,深入淺出的解讀,旨在讓大家通過對當地建筑的了解,更能深刻領略當地的風土人情、人文地貌,領略建筑背后所蘊含的故事。
宮靈娟 ·歷史文化 ·6.7萬字
很早之前有這樣一個想法,用那些為世人矚目的中華經典背后的故事與傳奇,讓國人來了解中華的歷史、解析中華的文化。其實,無論是書法國畫、奇珍異寶、園林建筑,都在其特定的歷史跨度中,有其不同尋常的內涵。這個了解、解析的過程,暫且讓我們將它命名為——“另類考古”。“另類考古”的過程是浪漫和神秘的,也一定是趣味盎然的。因為世上還沒有哪一門學科能像它這般漫長的詭譎、突兀的輝煌與瞠目的神奇。況且,歷史老人往往更愿意讓自己的啞謎被人不經意地揭穿。這樣一來,每一個經典背后的故事在布滿謎思的同時,每每出人意外,又深深地吸引著每一個人的眼球。當然,“另類考古”不是完整意義上的“考古的歷史”或是“歷史的考古”,但它所講述的故事無不與歷史的前進與人類的進步和創造力有關,所以它的內容注定是充滿挑戰和令人耳目一新的。進入歷史文化的深處,了解文化背后的傳奇,是此書的最終目的。史實與傳奇合二而一,厚重與靈異經緯交錯,誘惑你的閱讀,牽引你的想象。告別枯燥繁雜的專業考試,走入豐富多彩的考古之旅。第三只眼看歷史,發掘湮沒已久的驚人真相。帶你進入一個波瀾壯闊的古代文明世界,為你揭開一個個千百年來困擾世人的歷史謎團。
陸明 ·歷史文化 ·11.3萬字
本書內容包括了有擎天之柱——古代華表、帝堯為博采眾諫締造誹謗木、東漢時成為傳統裝飾石柱、明永樂年間建成天安門華表、我國其他地區的著名華表、榮譽象征——古代牌坊、由衡門演變而來的古老建筑、以宗教祭祀為主的廟宇牌坊、以表彰忠孝節義的節孝坊、以表彰建立功績的功德牌坊、作為地方標志的標志性牌坊等內容。
王金鋒 林風編著 ·歷史文化 ·7.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