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通過對固原地域特色文化的整體梳理,用文本還原原生態的民間文化。全書分為源遠流長、草木匠心、民淳俗厚、珍饈美味、鄉土情懷五大篇章,多維度講述了固原異彩紛呈的民間民俗文化。
固原市委宣傳部 ·民俗文化 ·5.2萬字
本套叢書共包括六本書,分別是:《光宗耀祖——宮廷婚禮》《群星耀眼——名人婚禮》《異彩紛呈——少數民族婚禮》《儀式符號——農村婚禮》《中西合璧——城市婚禮》《域外奇俗——世界婚禮》。這套書突出學術性、資料性和可讀性的有機結合。在把我學術前沿和占有豐富資料的基礎上,通過生動的文筆對于婚禮有關的習俗、現象、事例、個案和民族志等進行深入淺出的描述和解釋,以滿足不同層次讀者對各種婚禮文化的閱讀興趣。
劉永青 ·民俗文化 ·16.3萬字
本書共收錄十二篇散文,主要以圖文方式展現古僰人的活動地及最終消亡地-四川省興文縣有關僰人的歷史和文化,實地采訪、探索400多年前僰人消亡的前因后果,以及僰人消亡后,有關興文縣的苗族文化、紅色文化、民俗、古建、美食等。
李國勤 陳志清 衛鴉 ·民俗文化 ·8.7萬字
婚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是時代的反應和體現,是夫妻的憑證。一紙婚書包含了經濟政治、社會家庭、科技文化歷史等許多信息內容。本書收錄了作者十幾年收藏的幾千件實物中挑選出的400多件有代表性的婚姻文書,時間跨越自清感豐以來的150多年的歷史,內容涵蓋婚書契約、庚貼命書、求允婚帖、買賣婚書、禮單聘書、娃娃親、童養媳婚書等方方面面,有解放區的、中央蘇區的,有日偽政權的……。內容遍及全國大部份省市。全書較為全面詳實的反應了自古以來,我國婚姻文化禮儀習俗演變的過程,編有許多珍貴的資料。既是一部提供專業人士、收藏愛好者查閱參考的工具書,又是一部集知識性可讀性觀賞性與一體的書籍。實物展出時受到觀眾和愛好者的廣泛關注,中央電視臺等新聞媒體多次作了播報。
王文君 ·民俗文化 ·1.2萬字
87版電視劇《紅樓夢》唯一民俗指導鄧云鄉從《紅樓夢》涉及的風俗談起,敘歲時,記年事,說禮儀,談服飾,講古董,論工藝……舉凡民風民俗,無不包藏。作者長于老北京,一生留意京華故事、風俗舊聞,詳征博引,溯本求源,洋洋大觀,讀之忘倦。
鄧云鄉 ·民俗文化 ·10.3萬字
中國全球圖片總匯是新華社全力打造的國家級圖片庫,管理新華社1.2萬余名簽約攝影師,目前庫存照片千萬余張,并以每天3000張的速度增加。這本畫冊精選近年來中國全球圖片總匯發布的400張新聞圖,其中包括大事件官方攝影報道,編輯專題策劃報道,以及社會新聞和突發事件報道,它們的作者來自全國各地。我們將這些攝影師的作品匯集成冊,以影像紀錄展現時代的變化和人民生活的溫度。
中國國際文化影像傳播有限公司 ·民俗文化 ·2萬字
天地初開,女媧造人。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不周山大戰,水神共工戰敗怒撞不周山,天崩地裂,洪水泛濫,威脅人類生存。女媧煉石補天,人們重返家園。從此,人類開始學習用水、與水相處,人類和水的故事也拉開了新時代的序幕。
安武林編著 ·民俗文化 ·3120字
服飾史,即文化史。《詩經》中的美人姿色、女服用色和用料反映了先秦女子服飾的清純、質樸,楚漢女子服飾中寬衣大袖和繁復華美的繡紋體現了時代特有的浪漫,六朝女子服飾中的裲襠衫、五兵佩透出颯爽戎裝風采,隋唐女子“高腰掩乳”、身披帔帛、腳踩重臺履從畫中走下來,宋朝女子服飾在簡約淡泊中透出內斂的奢華富貴,遼金元代女子服飾佛妝和高麗風體現的文化交流,明清之際女子頭戴皮毛“臥兔兒”、領口處鈕扣透出的低調奢華……
陳芳等 ·民俗文化 ·12.7萬字
妖怪文化在日本民俗學中有著重要地位,對日本宗教、民俗習慣、文學及藝術創作都有深遠的影響。《妖怪來襲》以“浮世妖怪顯形記”“浮世間的繪妖人”“浮世名妖錄”和“浮世之外信仰之間”四個章節梳理妖怪在日本文化中的由來和發展,書中的妖怪千姿百態,有石燕的青行燈、北齋的鐘馗、國芳的大骷髏、芳年的清姬、曉齋的肉筆九尾狐,還有現代藝術家筆下的DJ阿巖……將具有代表性和在別處不多見的浮世繪作品及其背后的故事呈現給讀者。《妖怪來襲》由一本圖文書和一本立體書組成,配以200余幅浮世繪作品,并將妖怪形象立于紙上,給讀者提供多樣的欣賞體驗。
王逸杰 ·民俗文化 ·2.9萬字
古老的成都平原不是干旱就是洪澇。戰國時期秦蜀郡太守李冰為治理巴蜀,修成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都江堰是中國古代建設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安武林編著 ·民俗文化 ·3234字
《長物志》共十二志,分屬制器、栽植、造園諸學科,含衣、食、住、用、行、游等各方面的生活內容。其中,室廬、花木、水石、禽魚、蔬果等志,闡述了中國古代園林生活的構建要素,指出了這些要素的互用關系及其選用原則。而書畫、幾榻、器具、衣飾、舟車、位置、香茗七志,其記述,或重制法,或重擺放,或重材質,卻都體現了古代士大夫階層掩去人巧,不使人巧外露的審美心志。《長物志》講求的并非材料價值,而是黯雅古樸的材質與形態美感,其營建的古雅天然的物態環境,不僅是古代文人對精致生活的一貫追求,而且是風雅文士溫文氣質的物化表達。
文震亨 ·民俗文化 ·15.2萬字
中國古代造園第一專著《園冶》,共三卷,以相地、立基、屋宇營造、園林營建為體,涉及列架、裝折、欄桿、門窗、墻垣、鋪地、造石、掇山、借景等諸多方面的具體內容。全書以作者的營造經驗為依托,詳細論述了宅園和與之相應的園林營建的基本原理及具體手法,更以其“雖由人作,宛自天開”,以及“巧于因借,精在體宜”的造園理念,為好園者指明了清新素雅、簡約守拙、含蓄幽深、遠逸超脫的至高的造園境界。
計成 ·民俗文化 ·13.6萬字
《中國匾額保護與文化傳承論文集》,是北京民俗博物館組織編寫的匾額主題的論文集。論文集研究范圍廣泛,涉及匾額字義本源研究,匾額文化的美學價值,匾額的地域性及藝術風格分析等,論文中還有匾額個案分析,如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北京孔廟、先農壇、東岳廟等建筑的匾額研究。匾額,是中華文脈的重要標識之一,是傳統文化可以依托的重要載體。目前,中國文史學界諸多學科幾乎無人研究匾額,這是文史學界在學術上的一個重大疏漏。民俗博物館倡導《匾額學》的研究,對弘揚、繼承和復興傳統文化將大有裨益。
曹彥生 ·民俗文化 ·19.7萬字
《北京民俗論叢》是北京民俗博物館主辦的社會科學綜合性學術年刊。每年1期,面向國內外公開出版發行。《北京民俗論叢》開設欄目豐富,主要欄目設有“博物館理論與實踐”、“民俗文物文獻研究”、“北京史地民俗研究”、“田野民俗志”、“東岳文化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
北京民俗博物館 ·民俗文化 ·13.2萬字
天氣諺語其實源自生活中大家七嘴八舌的聊“天”,其中精彩的部分被記載、被檢驗,然后得以傳世。曾經觀云相雨的俗諺,雖然未必能成為現代意義的卜天之術,但那些言語有性情,有妙趣,透露著先人看待世界的思想軌跡。令這些文字展現光彩的,或許并非預測的準確度,而是思維的自由度。可能諺語的很多內容與我們已經漸行漸遠,但諺語所承載的理念卻并不淺陋和古舊,簡潔、鮮活、親近生活情境的描述方式,易于記述和傳播,這在現今依然適用。《中國天氣諺語志》是中國氣象先生宋英杰潛心之作。憑借其多年強大的專業積累和知識功底,他從氣象大數據的角度,用生動通俗的語言,梳理和解讀了從古到今的氣象諺語,其中不僅蘊涵著千百年來積累的民間智慧,更含有豐富的科學知識。這本書將氣象科學與傳統文化相結合,讓我們從現代科學的角度理解中國傳統文化,新穎而有趣。
宋英杰 ·民俗文化 ·14.4萬字
《通往岡仁波齊的路》是著名導演張楊的首部文字作品。張楊在書中回顧了自己二十年的從影歷程,以及備受矚目的電影《岡仁波齊》和《皮繩上的魂》的創作故事。傳奇的經歷與頗具張力的行文風格無不透露著張楊獨特的藝術觀與坦誠的人生觀。作為內地第六代導演的代表人物,張楊持續不斷地進行著風格實驗與自我突破,憑借《洗澡》《向日葵》《昨天》《落葉歸根》《岡仁波齊》《皮繩上的魂》等一系列精彩之作,一路斬獲各大電影節重要獎項,為華語影壇注入了與眾不同的活力。本書收錄了張楊導演的珍貴照片,以及大量精美絕倫的藏地攝影作品。
張楊 ·民俗文化 ·6.7萬字
該書作者從事民藝研究三十年,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對漢族鄉村和少數民族村寨的一草一木、一壇一罐都有詳細的追蹤和民俗學考察。全書按四季分類,將鄉土中國常見或不常見的農具、布料、瓶罐、窗戶等加以描摹和記錄,結合歷史發展和社會變遷,繪制了一幅包含著民俗、民風、民情的民間文化畫卷,向我們展示了中國民間社會的多姿多彩,以及鄉土中國的文化形態、藝術形態和生活形態,為弘揚傳統文化、記住中國人共同的鄉愁保存了一份充滿了美感的田野調查實錄。
潘魯生 ·民俗文化 ·14.8萬字
紙馬,是一種民間木刻紙印神像畫,主要流傳于河北、山西、云南、江蘇等地。“神碼”正是河北內丘縣本土的紙馬、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民間信仰的媒介。本書主要從兩個方面對“神碼”這一民間造物進行再現,一是分析其圖像,考證其神祇原型和發展歷史;二是考察其田野原境,展現內丘地區的民間的生產生活環境,以及在這種環境下生長的宗教文化和信仰心理。本書既論述了民間信仰,又展示了神碼版畫藝術,配有插圖200余幅,亦是珍貴的神碼圖像資料。
耿涵 ·民俗文化 ·19.1萬字
民間信仰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探究中國基層社會運行與延續的重要內容,是民眾認識世界、認識自我的重要反映,對民間信仰的研究,從深層意義上說是對民眾心理、意識的探究。靈漱信仰、昭澤王信仰、李衛公信仰是濁漳河流域具有特色的民間信仰,代表了三種類型——神話人物、傳說人物、歷史人物——的民間信仰。長期以來,在民間信仰的不斷傳承與發展過程中,民眾對其不斷刻劃、型塑,使民間信仰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加具有地域特性。透過對此過程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到民眾以民間信仰為依托,展現自我意識的主動反映。
段建宏 ·民俗文化 ·13.6萬字
本書通過古文字研究、歌謠等古代文學材料分析、中日民俗比較的方法,考察中國古代社會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祭神祝告等諸多方面,并發掘背后的民族特質與文化思想,從而探討了中國古代民俗的基本內涵、起源與早期發展脈絡。其中相應地介紹、吸取日本民俗學的成果,在民俗學理論和方法的發展上均有探索。
(日)白川靜 ·民俗文化 ·11.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