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聚焦從蕭穎士到韓愈這一因師門關系而形成的文學流派,在厘清流派主要成員及其傳承譜系的基礎上,重點分析他們作為通儒型人才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包括禮官身份、史官身份、傳奇作家、地方循吏等,最終闡明蕭—韓流派成員作為中唐通儒群體的代表,如何在唐宋文學、文化轉型的大背景下開啟士人從文儒到通儒的身份轉型,繼而影響到宋代官僚士大夫政治體系的定型。
李桃 ·文化研究 ·24.2萬字
本書放眼清代學術版圖,在經學與地域學派的互動關聯中,從細讀《論語》詮釋文本出發,注重地域學派形成發展及相互影響變異的比較觀照,深入辨析不同地域學派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深度審視清代《論語》詮釋的種種形態和復雜問題,清晰勾勒清代吳派、皖派、揚州學派、常州學派、浙東學派、嶺南學派、湖湘學派《論語》詮釋的鮮明個性和治經風格。本書呈現有別于傳統研究的新觀點、新形態,對拓展經學研究領域有所裨益,為傳統經學的現代轉型提供參照。
柳宏 宋展云 ·文化研究 ·24.2萬字
《乾隆間飭禁戲曲研究》,彭秋溪著,是對清代乾隆后期飭禁劇曲及相關問題的專門研究。作者主要運用文獻學研究的方式,首次系統地梳理了在《四庫全書》纂修期間發生的查禁“違礙”劇曲事件,并依靠各種原始文獻,細致地考述了此事的來龍去脈及其相關問題。其中,重點考察了揚州、蘇州“修曲中心”的運轉情況,包括設立詞曲局、撤局時間及緣由,與局人員生平行跡,所獲曲本的數量、處理曲本情形,查禁劇曲事件所產生的影響。此外,基于對該史事的詳細查考,探討了一系列與此事相關的問題,諸如《曲海目》、《曲考》的性質,黃文旸與《曲海》,《曲海目》的版本,《傳奇匯考》《樂府考略》與蘇揚修曲的關系等。得益于新材料的發見,其中某些長期以來未獲解決的問題,基本得到澄清。因此,該書對研究《四庫全書》纂修史、清代戲曲發展史以及中國古代查禁劇曲史,都有一定的學術參考價值。
彭秋溪 ·文化研究 ·24.2萬字
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既立足于空間以探究其文學文化書寫,也立足于文學文化思考其空間表達,這是傳統而又歷久彌新的研究。本輯設置“南方文化與古代文學研究”“區域文化與抗戰文學研究”“區域文化與比較文學研究”“區域文化與現代中國文藝”等特色欄目,欄目所載文章或宏觀掃描或微觀論述,新見迭出,顯示了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的包容性與生命力。“巴渝學人”“書評”承繼上一輯,繼續展示巴渝學人風范,并將新成果介紹于學界。如何在繼承中新變,深入推進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編委會一直在努力著。
周曉風 楊宗紅 楊華麗主編 ·文化研究 ·24.1萬字
全書以古鑒今,用通俗的行文,條理清晰地介紹了我國幾千年來的婚姻、族制、政體、階級、財產、官制、選舉、賦稅、兵制、刑法、實業、貨幣、衣食、住行、教育、語文、學術、宗教十八個方面的內容,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國文化史經典讀物。
呂思勉 ·文化研究 ·24.1萬字
在俄羅斯,俄羅斯文學扮演著俄羅斯文化代言者的角色。文學不但深刻地表達了俄羅斯思想的訴求,同時也向外界展示了俄羅斯精神和俄羅斯民族心智,樹立了俄羅斯文化形象,輸出了俄羅斯民族的價值觀。俄羅斯文學不但是語言的藝術,也是俄羅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分幾個方面系統探討了當代俄羅斯文學與文化軟實力的關系,深入分析了當代俄羅斯文化軟實力的發展變化和文學在其中起的作用。對當代中國文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鄭永旺 孫影 宋羽竹 石馥毓 ·文化研究 ·24萬字
唐詩經典的建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是眾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作品自身較高的藝術價值是基本前提,社會的審美風尚及官方意識形態是經典生成的土壤,發現人則是經典走向讀者的主要媒介和關鍵因素。而發現人對唐詩經典的篩選主要通過選本來完成。選本大多流行較廣,在標舉典范的同時又兼有指導初學者創作的功用,成為唐詩經典體系建構的最重要途徑。本書即選擇沈德潛《唐詩別裁集》為依據來考察唐詩的經典化,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充分吸收前代研究成果,又有所突破,帶有鮮明的官方色彩和時代特征,代表了傳統詩學主流觀念對唐詩的定位,具有巨大影響力和生命力,以此選為基礎,本書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唐詩經典生成與演化的過程。
王宏林 ·文化研究 ·24萬字
本書旨在凝聚當代海內外學術研究有生力量弘揚蜀學,主要突出研究蜀學人文精神、學術思想和文獻詮釋,兼顧蜀學各學科領域的研究成果,旨在促進蜀學在新時代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蜀學是誕生于中國西南巴蜀大地、與中原學術互補互動的一方學術,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制度層面、在經典層面、在信仰層面、在核心價值層面都具有獨特的造詣和豐碩的成果。蜀學研究含三個義項:一是研究蜀學,二是蜀中論學,三是蜀門治學。
王小紅主編 ·文化研究 ·23.9萬字
本文以五四新文學運動中的錢玄同為研究對象。錢玄同是小學與經學大家,也是五四時期影響甚巨的新文學活動家及雜感作家。歷史地考察錢玄同與五四新文學建設的關系,旨在對其學術建樹及文學史地位予以切當的評估。錢玄同借國語運動的學術資源有力地促進了五四新文學語言的建設。他堅持五四文學語言建設的開放原則,并對古語和方言在文學語言中的地位予以界定。他致力于文字革新,主張廢除漢字,以實現廢孔學、滅道教之思想革命的根本目標,其革新方案卻在漢語的應用現實中不斷調整。他的語言文字革新實驗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其宗旨在于重建語言與民族文化精神的關聯,改變古文對民族思維方式的制約,擺脫長期習得的語言教養以及以古語為媒介的思維慣性的魔力,為文學言說現實確立一套新的準則。錢玄同是五四時期最為活躍的雜感作家之一,他以雜感創作實踐了對古文義法的反叛。其雜感從學術性的議論、國民性批判到對時弊的指摘,在思想淵源上與他所從事的文學革命活動一脈相承。桐城文人以闡道翼教為己任,無疑極大地限制了“言有物”的自由空間,而他的雜感對所謂“物”卻少有限制,并以科學與民主觀念貫穿其間。桐城文人主張以“雅潔”追求古文正統,他的雜感則用白話寫作,以靈活生動的文章形式對抗那古老的“體式鬼”的束縛。他以激切、峻急的創作風格為五四散文史的書寫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魏繼洲 ·文化研究 ·23.8萬字
本書是國內第一部系統研究創客文化的著作,聚焦創客文化與創新型城市建設,在描繪創客運動的世界軌跡,厘清其文化基因的基礎上,從創客教育、創客創新、創客經濟和創客手作等方面探討城市發展中的學習型社會構建、可持續發展、文創產業迭新和新工匠精神等議題,提出創客文化融入創新型城市建設的路徑及其未來發展趨勢。本書在每章的論述之后輔以一至兩個案例觀察,書末附上國內外創客城市概覽及英國創客文化調研札記,以期為讀者刻畫全面、深入且生動的創客文化圖景。
溫雯 ·文化研究 ·23.7萬字
文化研究已是學界“顯學”,然而在時下的討論中,它更多是被當作一塊新開辟的學術領域,而忽略在興起之時它所肩負的歷史和政治使命。雷蒙?威廉斯是文化研究最為重要的開拓者之一,本書力圖通過再現他所處的歷史、社會和理論語境,并由此走進他本人的“問題意識”,重新召喚威廉斯的“幽靈”以揭示文化研究在形成時所體現出的政治相關性,從而為其今后的發展提供啟示。在威廉斯的文化保守主義前輩那里,文化更多是被挪用以抗擊“現代性”的侵蝕;而在庸俗馬克思主義者看來,文化不過是物質世界的機械反映。因此恢復文化的實踐品格和弘揚其新的政治干預能力,是文化研究初期必須解決的首要理論問題。為此,威廉斯提出“文化是一整套生活方式”的觀念以反對文化精英主義立場,同時通過補充和發展“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等命題以說明文化的能動性和實踐性。對文化政治相關性的重新認識,使得威廉斯意識到過去的革命觀念過于局限于政治和經濟維度,而忽略了文化維度,因此在“長期的革命”這一政治籌劃中,“文化革命”應同民主革命和工業革命擁有同等的位置。由此,當利維斯等將“文化失范”歸咎于大眾文化的崛起,威廉斯卻將這些都視為“文化革命”進程中令人稱道的成就。在文學批評實踐中,威廉斯還通過揭秘“鄉村別墅詩”和“悲劇”等文學形式所蘊含的意識形態,試圖恢復歷史和現實社會中被遮蔽的“被壓迫者”的聲音。這種種形式的“文化民主化”,在他看來,是“新左派”所寄希望的“文化革命”的“希望的資源”。
何衛華 ·文化研究 ·23.7萬字
新時期以來,中國社會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經濟條件發生了重要轉型,社會劇變中的中國人尋找精神依賴和文化根基的迫切心理,以及生態文學這一題材本身所具有的的豐富內涵,使得中國當代生態文學呈現出一種異常迅猛的發展態勢,極大地促進了中國文學自身的發展。中國當代生態文學歷經政治、經濟與文化諸多因素影響,綿延成新時期文學發展過程中蔚為大觀的文學現象。本書立足于當下本土生態文學創作的實績,運用跨文化比較研究的方法,對中國當代的生態文學進行整體性的審視,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龍其林 ·文化研究 ·23.6萬字
本書以日本現存的蘇軾、黃庭堅詩集刻本、抄物、選本、圖像資料和五山禪僧漢文著述為研究對象,以究明這兩位詩人的詩歌創作和詩學思想在域外的傳播、接受和變異情況,揭示宋代詩學典范的影響從士大夫轉移到宋元禪林進而影響日本五山詩歌的動態過程。
曹逸梅 ·文化研究 ·23.6萬字
《意大利簡史》收集的是羅念生先生翻譯的歐洲小說和一部意大利簡史。哈代小說選譯包括《悲慘的德國驃騎》、《為良心》和《一八零四年的傳說》三個短篇。《傀儡師保爾》是德國作家施篤謨(TheodorStorm,1817—1888,一譯施托姆)的一篇頗為有名的小說,發表于1874年。小說情節簡單、純樸,文字清晰、優美。《意大利簡史(AShortHistoryofItaly)是“文化大革命”期間從“干校”回北京后,由羅先生和朱海觀先生應商務印書館的約請共同翻譯的,于1975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原書由英國人艾迪(C.M.Ady)和懷特(A.J.Whyte)編寫,后由赫德(H.Hearder)和韋利(D.P.Waley)改編。翻譯時采用的是劍橋大學1963年版(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63年)改編本。書中對意大利歷史由古代(古羅馬)一直敘述到當代,敘述簡明扼要,是當時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外國歷史系列叢書之一部。
(英)赫德 韋利 ·文化研究 ·23.5萬字
全世界擁有讀者眾多、閱讀量僅次于《圣經》的世界文學經典;人人必讀的不朽名作,全球億萬讀者值得收藏的寓言故事集。日知古典,經典譯本,精裝典藏,隆重上市!公認完整可靠的《伊索寓言》全本,不是譯自英文本,而是逐字逐句從古希臘文校勘本譯出,完整收錄寓言346則,未作任何刪節,真正呈現原汁原味的古希臘經典名著。《伊索寓言》是歐洲寓言史上歷史較為久遠、影響也頗大的一部寓言集。《伊索寓言》里的故事,篇輻短小,精彩生動,語意深遠,豐富的內容和發人深思的教諭使得它的傳播得以歷久不衰,成為世界上流傳甚廣的經典文學作品。
(希臘)伊索等 ·文化研究 ·23.5萬字
《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集刊》是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區域文學委員會、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積十年之功打造的學術品牌,是全國致力于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的學人共享之重要研究平臺。第10輯收文23篇,設欄目6個。欄目設計中,除常設的“區域文化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區域文化與古代文學研究”之外,特推出“魯迅誕辰140周年紀念專欄”、作家林培源的研究專輯“潮汕文化與文學檔案·林培源”、學者楊星映的研究專輯“巴渝學人掠影·楊星映”,以及評介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成果的“書評”欄目,體現出編委會在常中求變、從傳統中求創新的學術努力。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大有可為。
周曉風 楊華麗 凌孟華主編 ·文化研究 ·23.4萬字
網絡文化是文化的新形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內容,以其主體性、交互性和開放性的獨特優勢迅猛地傳播和發展起來。因此網絡的文化交往應得到大力關注和研究,這也是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應有之義。本書結合學科特點從馬克思主義文化交往理論的視野出發,厘清網絡的文化交往的本質與結構、類型與功能、基本原則與價值等問題,考察當代中國網絡的文化交往的現狀和困境,并找出困境產生的原因,探究實現我國網絡的文化交往和諧發展的路徑,為進一步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邁向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做出一份貢獻。
張文雅 ·文化研究 ·23.3萬字
本書以聯姻家族為研究視角,探討了清代陽羨(今江蘇宜興)互為姻婭的文學家族共同體的形成、特征、成就及影響。本書的研究,既在地域視野中,歷時性縱向探論清代陽羨家族文學力量是如何凝聚、怎樣發揮的。同時,又從姻親角度切入,橫向探究共時性家族聯姻網形成與清代陽羨文人群體文學興趣、創作特征的內在關聯。
邢蕊杰 ·文化研究 ·23.3萬字
本書是對2011年至2015年魯迅研究的系統述評,是《2001—2010:魯迅研究述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版)的姐妹篇。在充分占有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描述出每一年度的魯迅研究的實際狀況,并做出準確到位的評價。本書主要由五章組成。即:2011年魯迅研究述評,2012年魯迅研究述評,一直到2015年魯迅研究述評。在每一年度魯迅研究述評中,又具體設置以下小節:魯迅作品研究、魯迅思想研究、魯迅生平研究、魯迅與翻譯研究、魯迅與學術研究、魯迅與美術研究、魯迅與教學研究、魯迅著作出版研究、魯迅資料研究、魯迅研究之研究等。根據每一年度的魯迅研究的實際情況有增有減。本書從整體上屬于魯迅研究之研究,同時亦是“魯迅學”學科中的一項重要課題。本書主要面向魯迅研究者,具有較強的學術性與專業性,為眾多魯迅研究學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參考資料和一個很好的研究平臺。
崔云偉 ·文化研究 ·23.3萬字
本書以夏禹神話傳說為研究對象,充分吸收前人成果,立足文獻考辨,一方面追溯夏禹神話傳說中蘊含的“史影”,一方面探討夏禹神話傳說的演變發展,同時客觀評價古史辨派神話研究的功過得失。全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夏禹神話中的‘史影’”,重在探求和考證夏禹神話傳說中的“史實素地”,通過考古發掘、出土材料和文獻記載,梳理與夏民族、夏禹有關的歷史傳說:古史譜系、民族起源、平治水土、征伐戰爭、夏族“圖騰”等。下編為“夏禹神話的演變發展”,從西周、春秋、戰國、兩漢四個時期來審視不同歷史階段之間夏禹神話的演進情況,論述不同時代夏禹神話演變的根本動因,闡明社會變遷、學術思潮、哲學理念、文獻載體等對夏禹神話情節、內容的影響。
楊棟 ·文化研究 ·23.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